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221158
Current Downloads: 130913

Leisure Sports and Health

ISSN Print:2710-0154
ISSN Online:2710-0162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水上马拉松的文化特色阐释与创新路径探求 ——基于共生理论视角下武汉水上马拉松与城市文化的融合发展探究

The Explanation of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Marathon Swimming and the Exploration of the Path of Innovation

Leisure Sports and Health / 2021,1(1): 129-135 / 2021-03-29 look889 look774
  • Authors: 吴向宁¹²
  • Information:
    1.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体育美育工作部,湖北武汉 430074;
    2.湖北休闲体育发展研究中心,湖北武汉 430062
  • Keywords:
    Marathon swimming; Wuhan; Urban culture; National fitness
    水上马拉松; 武汉; 城市文化; 全民健身
  • Abstract: Marathon Swimming skillfully combines water sports with traditional marathon and innovation. Based on symbiosis theory viewing, taking Wuhan Marathon Swimming as an example, it deeply reflects the strong urban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has its unique cultural advantages in cultural identity, cultural confidence, cultural excavation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To explore the innovation path by means of literature and materials, logical analysis: concept consensus—marathon swimming and urban culture need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degree of symbiosis; Supply and demand co-construction—teadily forming an integrated, symmetrical and mutualistic symbiosis model; Adhering to the shared—marathon swimming and Urban Culture Integration Interface; Development and Win-win—marathon swimming and urban culture to create a symbiotic environment. 水上马拉松巧妙地将水上运动与传统马拉松融合与创新。依据共生理论,以武汉水上马拉松赛事为个案,深深映射出浓厚的城市文化特色,在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文化发掘和文化传承上有其独特的文化优势。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创新路径进行探求:理念共识——水上马拉松与城市文化需要不断提升共生度;供需共建——稳步形成一体化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秉承共享——水上马拉松与城市文化融汇共生界面;发展共赢——水上马拉松与城市文化营造共生环境。
  • DOI: http://doi.org/10.35534/lsh.0101018
  • Cite: 吴向宁.水上马拉松的文化特色阐释与创新路径探求——基于共生理论视角下武汉水上马拉松与城市文化的融合发展探究[J].休闲运动与健康,2021,1(1):129-13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特别强调要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明确指出新时代要进一步挖掘中华优秀文化蕴含的价值观念,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体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持续推进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核心构成。广大民众对于体育运动的积极参与和高度关注是有效促进“体育强国”建设的关键内涵彰显,今后体育领域的发展也必将更加重视与培植体育的文化特色,而体育文化的时代性、民族性、进步性等又会进一步深化民众对于体育的不断认知与深度理解。近年来,马拉松赛事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蓬勃开展与迅猛推进,以马拉松比赛为代表的品牌赛事已经成为提升城市文化的巨大无形资产和宝贵宣传名片。水上马拉松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赛事,不同于普通的马拉松赛事,属于马拉松游泳赛。公开水域游泳比赛中超过10公里的叫马拉松游泳赛。公开水域游泳比赛是指在江、河、湖、海等自然水域举行的比赛,是国际泳联确立的6个正式项目之一[2]。相对比马拉松比赛而言,举行水上马拉松比赛对于水域的自然环境要求极高,评估也十分严格,因而优越的水域地理环境就成为举办赛事的先决条件。2017年,武汉率先在全国举办了水上马拉松比赛,水上马拉松既是对传统马拉松的创新与革新,又极为巧妙地将水上运动的独有魅力呈现其中,不仅竞技新颖精彩,而且民众反响热烈,深度展示出武汉的城市文化特质与浓郁的体育文化氛围,赢得了空前的社会效应和持续的高度关注,但是水上马拉松目前还仅仅处于探索起步阶段,有着巨大的拓展空间与市场效应,尤其是水上马拉松的文化特色非常值得深入研究与不断探索。

1 共生理论视角下武汉水上马拉松与城市文化的融合发展

1998年,中国学者袁纯清将生物学中的共生理论引入社会学领域,试图从宏观与微观结合角度探索系统要素之间的共生规律。他认为共生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共生单元在共生环境中按一定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其本质是“协作”与“合作”[3]。共生理论为研究对象提供了多元化的文化视角,从而被逐渐应用到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体育学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深层次研究,从而演进为全新的研究视角与独特的学术观念。基于共生理论的视角,选取马拉松赛事进行研究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因为学界已经公认马拉松赛事与主办城市的发展非常契合,特别是2005年后中国的城市马拉松赛事增长快速、发展迅猛,不少学者普遍认为马拉松赛事具有强大的社会资源整合功能,俨然成为城市的形象与名片,同时有关马拉松赛事的研究也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极化的视角,涉及经济、文化、历史、社会、旅游等诸多方面,尤其是与主办城市的研究最为广泛与深入。有学者指出:城市文化是围绕城市建设和发展而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4],而水上马拉松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赛事,必将成为塑造、展示、传播和发展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现代通讯技术的不断完善,城市之间乃至国际之间的经济贸易活动日益频繁,经济行为的映射区域也在不断扩张,近年来城市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城市文化的软实力角逐,尤其是2015年以来我国体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与优化,城市品牌赛事的影响力越来越显著,特别是以马拉松比赛为代表的城市品牌赛事已经成为提升城市文化的巨大无形资产与宣传形象名片,其研究前景必将会日益深入与广泛,也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与经济效益。

2 武汉水上马拉松与城市文化的共生关系

依据共生理论,从共生三要素来看:武汉水上马拉松与城市文化均可为对方提供优势资源,两者互动紧密,具备成为共生单元的条件。武汉水上马拉松作为新兴赛事可以吸引参与者和普通民众,隐形推动城市文化的拓展空间,尤其是能够巧妙地武汉作为“江城”的独特城市文化内涵展现与显示出来,而城市文化又能带动武汉水上马拉松的优化与升级,但目前城市文化明显占据上风,从中获益要显著优于武汉水上马拉松,两者呈现出非对称性互惠连续共生模式。武汉城市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尤其是水文化底蕴深厚,那么,武汉水上马拉松作为最能体现武汉城市文化特征和地缘特色的运动项目,肯定能极好地促进和促成城市文化的融合发展,两者存在正向共生环境。

从共生理论的必要三条件来看:武汉水上马拉松的核心和重心就在于“水”,恰恰武汉九省通衢的地理环境使市民对水有着特殊的心理情结和历史依赖,是名副其实的“江城”,对于提升城市文化形成具有巨大的潜在作用,可以作为与城市文化形成共生关系的共生引力,而城市文化具有不断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和提高城市美誉度的重要功能,特别是随着体育赛事的日渐兴盛,完全能够吸引体育与之共生,显然,武汉水上马拉松与城市文化两者共生单元的质参量兼容,在不断推进城市文化发展中存在着较高的关联度。

同时,武汉水上马拉松和城市文化完全可以通过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文化发掘和文化传承作为联系纽带,进行深度接触与实现共赢,从而达到共生利益的转移及信息的传递,进而为市民提供健身休闲和文化品位是两者的共生界面。从共生理论的充分三条件而言:武汉水上马拉松与城市文化在城市旅游、健身娱乐、地域民俗等界面均可以顺畅地进行利益和信息的交换,能够较好地提升为市民全民健身和休闲服务的能力,产生共生利益。而且武汉水上马拉松与城市文化均具有较高的信息丰度,这一特质促使两者可以形成稳定的共生关系,具备形成共生关系的充分条件。运用共生理论,两者完全可以建立起共生关系,从而探寻并且总结协同联动、利益均衡、融合促进“三位一体”的共生发展机制,最终使武汉水上马拉松与城市文化达成理念共识、提升共生度、优化共生界面、改善共生环境、形成和构筑起共同进化、共同发展、共同适应的互惠互利、共赢共识关系,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最佳状态,使之取长补短又能扬长避短,共同助力武汉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宏伟发展蓝图(见图1)。

图1 武汉水上马拉松与城市文化融合发展的共生关系

Figure 1 The symbiotic relationship of integr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Wuhan Marathon Swimming and Urban Culture

3 水上马拉松的文化特色

3.1 文化认同是水上马拉松发展的文化基础

中国马拉松比赛的起源可以追溯到700多年前的元朝[5],有着强烈的军事色彩与历史印记。新中国成立后,马拉松比赛就被列为1959年首届全国运动会的正式竞赛项目,特别是1995年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推行,马拉松赛事的热度持续升温,呈现出“井喷”的发展态势,近年来在比赛的形式与特色上不断创新和富于多样,深受大众称赞与喜爱。2017年,武汉率先在全国开创水上马拉松的先河,迄今已经连续举办三届,不仅隐性表述出现阶段群众体育的利益诉求和现实需求,而且相对比传统马拉松赛事更加具有观赏性、民俗性、娱乐性,显现出强烈的体育文化色彩和标记,尤其是与武汉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推进水上运动项目的蓬勃开展,而水上运动作为武汉城市的体育特色与武汉“以水为傲”的地缘优势高度吻合,体现出深沉的地方体育文化标志,更是对于文化认同的生动表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6]。后奥运时期,我国将会更加重视大力发展群众体育,而水上马拉松非常契合我国向体育强国转型与迈进的发展战略目标,作为一种体育文化形态,必须以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作为项目发展的文化动力,不断增强文化归属与增进文化自信。随着全球化背景的日益加剧,多元化的文化冲击与文化交流在国家之间日趋频繁,文化认同也就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特别是体育作为国际间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与信息方式,体育交往之中各种外来文化对于本土文化的影响、渗透和浸染已经不容小觑,尤其是体育运动中所释放出的文化认同也会因为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不断互动而在潜移默化之中变得愈发界限不清和难以明辨,本土体育文化的归属感也会在悄无声息中逐渐模糊和淡化,那么文化认同就显得更为珍贵与关键,通过强烈的文化认同不断提升大众的民族认同感、民族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真正实现水上马拉松发展的文化基础。

3.2 文化自信是水上马拉松发展的文化动力

虽然中国马拉松竞技水平在国际大型马拉松赛事中的成绩并不处于顶尖位置,但是国内外万众瞩目的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上海国家马拉松赛、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等不仅国内民众关注度和美誉度极高,而且向世界成功地展示出中华民族积极进取、勇往直前、奋发图强的伟大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7]2017年武汉率先在全国举办水上马拉松,而水上马拉松与享有百湖之市美誉的“江城”武汉拥有极为优越的水域区位优势密不可分,“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作为推动水上马拉松发展的巨大动力源泉无疑承载了浓重的文化自信,因为武汉城市的水文化底蕴极为深厚,尤其是与水相关的历史古迹景点比比皆是,那么水上马拉松作为最能直接体现出武汉城市文化特质和地缘特色的新兴运动项目肯定会更一步增强武汉居民的文化自信。不言而喻,虽然水上马拉松目前还只是出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赛事发展理念模糊、市场运作程度不高、角逐竞争色彩过浓、科技嵌入含量偏低、外延拓展明显欠缺等实际问题,面临的现实困境不容忽视和轻视,但是在声势浩大、精彩纷呈的水上马拉松激烈竞争中,必会将武汉作为“江城”的独特城市文化魅力与内涵展现出得更加淋漓尽致和名副其实,武汉民众由此而激发出的文化自信更能唤起对城市的亲近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已经远远超越了水上马拉松的竞技性、开放性和挑战性,而文化自信也将会成为水上马拉松发展的文化动力。

3.3 文化发掘是水上马拉松发展的文化精髓

武汉率先在国内举办水上马拉松并非心血来潮与吸引眼球,仅从赛事的字面就不难看出水上马拉松的核心和重心就在于“水”,恰恰武汉作为华中重镇和国家中心城市之一,九省通衢的地理环境使武汉民众对水有着特殊的心理情怀和历史依赖,例如:全国最大的城中湖东湖的听涛景区是以屈子(屈原)文化为核心,其中纪念屈原的标志性建筑行吟阁历史悠久、全国闻名,磨山景区建有全国规模最大的楚文化游览中心,景区内楚城建筑古香古色、浑然天成。此外,东湖沿岸风景如画、美不胜收,既有风格迥异的现代建筑楼群,又有休闲旅游的亭台楼阁,与湖水交相辉映、生趣盎然。1956年为纪念毛泽东主席畅游长江而举办的全民节日武汉渡江节迄今已经成功举办了45届,每一届都高潮迭起、影响深远,让武汉民众心潮澎湃。从某种意义而言,武汉举办水上马拉松也是对武汉城市的文化发掘及其路径探新,同时也集中反映出武汉民众强烈的身体观念与健康追求。中国传统的身体观念,注重对自然生命状态的超越,以追求人体的自然健康状态为旨归[8],而身体观念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传统养生观念为基础,关注身体对于个体全面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身体认知的独特表现[9]。诚然,作为文化发掘的一个缩影,武汉民众对于水上马拉松的热衷与偏爱也是与武汉悠久的水上运动历史紧密关联,早在20世纪50年代,武汉市就建立了水上运动站,积极开展划船、舢板、渡江等活动,龙舟运动更是闻名遐迩、历史悠久。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逐渐形成了浓郁的水上运动文化特色与氛围,未来将会更加深入探求和追寻水上马拉松的文化印记,文化发掘将会演进成为水上马拉松发展的文化精髓。

3.4 文化传承是水上马拉松发展的文化追求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实际上是一个亘古不变的问题,对于文化在历史上的传承与变革古人早有认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有相关的论述:“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其久,通则不乏”,其意在于“文学要发展才能久远,安传承才不会匮乏”[10]。体育运动的发展与创新一直以来就与文化传承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尤其是像武术、龙舟、舞龙舞狮等中国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更是深刻象征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深切传递出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博大精深、天人合一的文化传承理念。水上马拉松并非国内所独创的体育运动,西方也已经出现类似的竞技,相比较而言,我国的水上马拉松更加注重赛事的健身性、参与性、普及性,项目的文化传承关键就在于能够完整地、全面地继承并延续中华民族的体育文化理念,从而使传统的中华体育精神和体育独特价值在当代不断受到认可与尊重,同时又能以辩证开放的文化包容心态正确面对西方的体育文化潮流。在中西方体育交流日益频繁和迅捷的今天,文化传承在体育休闲中的渗透和显现也变得更为直观与直接,武汉水上马拉松竞技的比赛地点全部选在东湖风景区也是实至名归,这里不仅处处弥漫着浓郁的楚文化风味,其中龙舟竞渡更是闻名遐迩、源远流长,而且东湖已经逐渐演绎成为集赏民俗、观龙舟、庆端午、品文化于一身的绝佳休闲胜地,每年慕名来此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令人流连忘返,而运动项目的不断兴盛、完善、演进、超越的过程始终会与文化的不断累积与动态发展息息相关,那么文化传承也必将成为水上马拉松的文化追求。

4 水上马拉松的创新路径

4.1 理念共识——水上马拉松与城市文化需要不断提升共生度

马拉松赛事与城市文化相脱节,导致马拉松赛事同质化问题突出,甚至出现“千赛一面”现象;马拉松赛事的规模超出举办城市的承载能力,加之相关保障服务体系不完善,造成了“猝死”“尿红墙”“交通堵塞”等问题[11]。显然,马拉松赛事与城市文化的供需矛盾与理念差异已经日益明显,而理念共识则需要赛事本身与城市文化的深度融合,武汉已经连续三年成功举办水上马拉松也再次证明水上马拉松作为最能体现武汉城市特质与地缘优势的体育赛事,肯定能极好地不断促进与推动和城市文化的融合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学界普遍认为马拉松赛事已经不仅是汇集体育竞技与全民健身为一体的城市大型体育活动,而且具有强大的社会资源整合功能,俨然成为举办城市文化的形象与名片,其无形价值难以估量。2018年,《体育总局关于开展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和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市、区)创建工作的通知》从国家层面提出全民健身等赛事对城市形象塑造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与相关学者指出的“体育赛事形象通过赛事的核心要素形象转移,对城市形象产生情感、认知的契合,对城市形象的提升尤为重要”[12,13],因而要特别清醒地意识到并且认识到水上马拉松今后的发展思路一定是要能够最大限度地反映出城市文化的旅游、交通、餐饮、休闲、娱乐等多个行业和部门相融合、契合与整合,从而真正实现理念共识,尤其是要特别注重挖掘和发扬最能集中体现与彰显出城市文化精髓与特质的历史人文景观和名人名胜古迹等,通过各种渠道巧妙融汇进赛事之中,不断扩大影响力、感染力和感召力,在水上马拉松与城市文化之间不断优化、提升、创新、拓展,从而不断营造起两者良性发展的共生环境,提升共生度,最终实现深度融合。

4.2 供需共建——稳步形成一体化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

连续共生、互惠共生是最理想的共生模式,显然,水上马拉松与城市文化的融合发展,需要稳步形成一体化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但目前而言,城市文化明显占据主导地位,而水上马拉松仅仅是在借助城市文化来进行宣传与借力,明显观念滞后和行动缓慢,也没有主动与城市文化对接。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大课题以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备受社会广泛关注,为我国体育系统全面深化改革明确了重心与方向。多年以来,我国体育赛事依然沿袭着传统的政府主导和相关部门统筹规划的既定办赛格局,社会资源多元化参与和多极化延伸明显欠缺,特别是新兴体育竞技表现得更为突出。现阶段水上马拉松的繁荣显然要充分发挥出多元化供给的主体模式,寻觅多元参与主体的联动协同效应,特别是要大力传承与积极推进与城市文化的融合与共赢。另一方面,水上马拉松也恰逢我国正在大力推进与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黄金时期,在新时代国家大力倡导全民健身发展战略与大众休闲体育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城市文化在体育赛事中的影响力将会越来越显著与多元化,但是水上马拉松作为一种新兴的城市文化资源,还远未显现出应有的潜能与价值,那么引导人们通过水上马拉松逐渐加深对城市文化的感悟与超越、对于美好生活境界的不懈追求就更显紧迫与重要。同时,水上马拉松在赛事的顶层设计上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需要充分挖掘与持续开发举办城市文化的资源优势与亮点,重视培育赛事的独特体育文化,以水上马拉松为核心圈层大力开发户外休闲、体育旅游、体育产业等与城市文化密切相关的隐形资源,从而来持续创新保障和有效促进水上马拉松与城市文化逐渐形成一体化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

4.3 秉承共享——水上马拉松与城市文化融汇共生界面

水上马拉松的源起与开展承载着民族精神的深层次心理认同,无疑是增进国人民族文化根基、群体强烈归属情感的天然联系纽带,孕育出特色鲜明的文化变迁印记,而文化变迁在潜移默化之中会更加贴近社会的时代潮流与民众的现实需求。以马拉松运动为例:从古代军事雏形到今天的蓬勃兴起,经历了文化空间范围的变迁、文化价值功能的嬗变、文化组织结构的演变、文化主体角色的蜕变,同时也逐渐塑造出运动项目所包含的身心并重、积极进取、诚实守信、自强不息的特有体育文化。水上马拉松与普通马拉松有着一脉相承的体育文化思想与体育哲学基础,水上马拉松的可持续发展必然会与城市文化形影相随,因为通过体育赛事不断推崇与倡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是两者的强烈共鸣,尤其是面对纷繁复杂的城市生活环境和缓解城市居民面对的各种压力和不良情绪就显得极为宝贵。在体育全球化的背景下,运动项目的发展也日益多元化与多极化,水上马拉松的兴盛与壮大始终离不开城市文化内蕴的强盛生命力作为依托与保障,人们在积极参与运动的同时,更会对其中所传达和体现的鲜明城市文化特色而引发思索与审视,从而使民众更加全面与完整地不断认识体育运动的追求与全民健身的本质,真正走出对竞技角逐的狭义理解和认识误区,最终形成强身健体、重在参与、健康第一的和谐体育观念,完美展示出水上马拉松独特的运动活力,从而不断整合与发掘其城市文化资源,有力助推当地的城市文化不断繁荣与壮大,最终建立起优良的共生界面。

4.4 发展共赢——水上马拉松与城市文化营造共生环境

2008年9月29日,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发出了“要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号召[14]。有学者指出:竞技运动强国的比较是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产物,最终需要比较的仍然是在群众体育或者大众体育基础上竞技体育的发展水平[15]。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体育强国建设和优先发展群众体育,先后颁布了《全民健身条例》(国务院〔2019〕)、《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关于体育扶贫工程的实施意见》(国家体育总局、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2018〕)等一系列重要纲领性文件,尤其是2016年中共中央发布的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多次明确指出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随着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普及性强、参与面广、关注度高的群众体育赛事必将成为“体育强国”发展战略中率先考虑的重点与重心,这必然也会成为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亮点与特色,例如:着力营造水上运动的浓郁氛围与城市文化深度结合并非心血来潮,有学者就曾经提出过“水上运动之都”的构想[16]。在现阶段“体育强国”发展战略的背景之下,水上马拉松作为有力推进全民健身、推动民众参与运动休闲的新兴体育赛事,就会更加凸显出城市文化发展之中鲜明的时代性、融合性与休闲性,赛事活动的现实意义和本体价值也会更加密切地与城市文化紧密融合为一体。不言而喻,今后水上马拉松与城市文化的发展需要特别注重建构与满足民众在参与和观赏之中与城市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与交流互动,从而最终达到并且实现两者的共生关系进一步优化、加强与充实,营造起良好的共生环境。

5 结语

千百年来,体育与文化始终随影随行,形影不离[17]。水上马拉松以体育赛事为表现载体深深映射出城市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精髓,再次阐明了文化之于体育也是人们对于“生存、生活、生命”的领悟和感触中所秉持与崇尚的不断拼搏进取的人生境界,更强烈诠释了人们对于“更快、更高、更强”完美体育精神的时代延续与践行追求,可以预见厚重的城市文化积淀与中华传统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是未来水上马拉松不断拓新与创新的现实动力和根基所在。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水上马拉松也正在将提升中华民族整体健康素养、不断丰富体育休闲娱乐和拓展城市文化资源的运动理念深深植根到国家“体育强国”的发展战略之中,城市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形态也将会更为直接与直观地呈现在民众面前,其重要性和时代性不言而喻,那么今后水上马拉松的发展尤其要注重与城市文化的良好对接传承和注重城市文化的发掘弘扬,充分展示出城市文化的价值与情怀,真正将健康人生、陶冶情操、娱乐身心、高尚生活的全民健身观念融入进水上马拉松之中。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EB/OL].(2017-10-18).http://hi.people.com.cn/n2/2017/1019/c231187-30842183.html .

[2] 马拉松游泳[EB/OL].(2012-10-15).http://baike.baidu.com/item/马拉松游泳/2942081?fr=aladdin.

[3] 袁纯清.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4] 刘琨瑛,林如鹏.体育赛事与广州城市文化软实力发展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3,33(6):11-14.

[5] 韦霞,张俊斌.我国城市马拉松赛发展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4(1):16-19.

[6] 习近平.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4–09-29).http://cpc.people.com.cn/n/2014/0929/c64094-25762843.html.

[7] 习近平.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J].中国人才,2014(9):2.

[8] 白晋湘.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中的冲突与互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3(3):295-296.

[9] 蔡清田.核心素养在台湾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改革的角色[J].全球教育展望,2016,45(2):13-23.

[10] 高小康.非遗活态传承的悖论:保存与发展[J].文化遗产,2016(5):1-7.

[11] 彭萌,刘涛,宋超.共生理论下马拉松赛事与城市文化协同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9(6):12-17.

[12] 黄海燕,康逸琨.体育赛事与城市形象契合对观众满意度和重游意向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2018,54(4):12-20.

[13] 张颖慧.赛事形象对目的地形象的影响和两者的契合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4:1-2.

[14] 胡锦涛.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15.

[15] 陈华.体育强国内涵的再审视[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4,34(2):9-11.

[16] 姜付高,曹莉.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影响及其优化研究——以日照打造“水上运动之都”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11):38-44.

[17] 童昭岗,孙麒麟,周宁.人文体育——体育演绎的文化[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335-360.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