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石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心 , 湖北黄石 435000; 2.湖北休闲体育发展研究中心,湖北武汉 430062; 3.湖北大学体育学院,湖北武汉 430062
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出台,“供给侧”改革的持续深化,休闲体育产业已经成为了拉动内需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朝阳产业”,提出到2020年休闲健康产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1]。有关休闲体育的研究与日俱增,近23年发展显著,但对休闲体育研究的进展尚未有一个清晰的梳理,本文通过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对我国近23年休闲体育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和总结,厘清历史发展脉络,探索学科发展的特性,为学者的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选取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以关键词“休闲体育”、“休闲”检索1998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的全部文献,进行合理筛选后,获得满足要求的572篇文献,作为本次研究的数据集。
本研究采用Citespace5.0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休闲体育的研究热点及变化趋势,可有效避免文献综述和专家判断的主观性,更好的展现休闲体育研究的进程和分布。在JAVA平台上安装并运行Citespace5.0,通过对CSSCI上下载的文献数据进行操作。年份切片设置为1年,阙值设置为50,将关键词(Keywords)、作者(Author)、发文机构(Dispatch agency)等生成对应图谱,以便对相应的高频词汇、核心作者、研究机构等进行数据分析。
通过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分析工具SATI3.0、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等软件,对Citespace5.0软件中的发文量、机构、作者等信息进行汇总统计,以便研究的进一步分析。
对知识图谱中裁剪出来的高被引用率文献进行全文阅读,结合可视化图谱进行分析。
知识领域研究的时间分布能够反映出该研究领域的整体进展及发展脉络。从1998—2020年的发文量可看出(图1),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国专家学者开始关注休闲体育领域的研究,随着学者于光远首次将“休闲”这一概念传入我国[2],“闲暇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目的,休闲时间的长短与人类的进步是并行发展的”[3]。这一观点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体育活动作为闲暇活动的一部分,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休闲体育”的研究论文开始出现。进入21世纪以来,发文量逐渐增多,2010年左右到达峰值,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分布趋势。此后发文量虽有所回落,但每年发表的论文数依然保持在10篇以上。
图 1 1998-2020年我国休闲体育发文数量分布图
Figure 1 Distribution of my country’s leisure sports publications from 1998 to 2020
休闲体育领域的发文量变化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历程息息相关。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是休闲需求急剧增长的门槛,休闲活动类型的多样性开始显现,人均GDP达3000美元,休闲需求便会普遍产生[4]。我国人均GDP在2006年、2008年分别突破2000美元、3000美元[5],休闲需求的快速升温带动相关研究的开展,该现象侧面反映了休闲体育研究具有时代性的特点。
休闲体育领域的文献产出整体出现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国内专门研究休闲体育的学术期刊数量较少,同时论文研究质量一般,传播度不足;第二,对休闲体育的“元认知”不足,长期以来,对休闲体育的概念界定学界一直未产生共识,尤其是在休闲体育与大众体育之间的区别上,边界性模糊,研究范围无法有效区分,导致研究范式、内容的混乱;第三,国内的休闲体育发展整体内生性不足,更多的是采用国外的经验,原生性的、本土性的休闲体育在我国还未生根发芽,导致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本土性不强,无法呈现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研究样式,难以获得国内学术期刊的青睐。
休闲体育作为一类研究领域是一个动态演进的系统,其进展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紧密相关,物质基础是休闲体育发展的前提条件,休闲体育的兴起带动有关研究领域的发展,通过时区分布图(图2)和关键词突现信息分析图(图3),可以清晰的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休闲体育研究热点的演进动态,结合图示和访谈领域内权威专家,近23年我国休闲体育研究可分为3个时期:
图 2 休闲体育关键词时间线分析图
Figure 2 Timeline analysis chart of leisure sports keywords
图 3 休闲体育关键词突现信息分析图
Figure 3 Information analysis chart of the emergence of leisure sports keywords
①萌芽期(20世纪90年代—2000年)
我国真正开启休闲体育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6]。90年代初期,部分学者将研究领域指向体育与休闲,相关研究成果开始问世。其中较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有《余暇运动论》(程志理,1990)、《体育与中国城市居民的闲暇生活》(刘德佩,1990),从理论和实证研究的角度阐述了闲暇体育的指导思想,论证了社会发展与闲暇生活方式多样化的关系。但由于观念的缺失,“休闲体育”仅被认为是“体育与健康”“社会体育”的范围,甚至被认为是“旅游娱乐”的内容,难以独立成为一门学科。1995年,我国相继发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体育产业发展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3份文件,休闲体育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指导问题才逐渐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围绕“休闲体育”的研究才开始进入发展之路。但是因为此前相关概念的模糊,传统思想的干扰,有关“休闲体育”的研究成果数量有限[7]。加上该阶段我国人均收入不具备大力发展休闲体育项目的条件,围绕休闲体育的研究并未能受到足够的重视。
②初始期(2001—2005年)
进入21世纪,伴随着我国整体迈入小康社会,有关“休闲体育”的研究在国内有了阶段性进展,优秀的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其中比较知名的有:《休闲体育兴起的文化意义》(陈融,2002)、《城市休闲体育消费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胡春旺等,2003)、《体育休闲学》(卢峰,2005)。这些成果从文化学、休闲学、经济学等角度,对休闲体育的外在价值和内在意义进行了解释。该阶段的休闲体育主要是围绕“休闲娱乐”“大众体育”“小康社会”“娱乐休闲”“体育休闲旅游”等内容进行展开的。
③发展期(2006—2020年)
2006—2020年这15年间,休闲体育研究热点集中于“体育文化”“全民健身”“和谐社会”“美国体育发展”“休闲体育消费”等内容。围绕“休闲体育产业”的研究成果大幅递增。内容涉及休闲体育的基础理论、经济价值、教育价值、文化内涵、规划设计等。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有《休闲体育概论》(许宗祥等,2007)、《体育休闲论》(胡小明,2008)、《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陈琦等,2008)、《休闲视野下我国休闲体育专业建设的思考》(李相如,2009)、《休闲体育学的学科形成与发展》(梁立民,2010)、《休闲体育概论》(李相如等,2011)、《透视中国休闲体育》(李相如,2012)、《中国休闲体育发展理论与思考》(钟秉枢,2015)、《中国休闲体育实践研究》(李相如,2016)等。
本研究在CSSCI数据收集到的关键词中,出现频次最高的有:“休闲体育”“体育休闲”“体育旅游”“体育文化”“运动休闲”等(图4),说明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休闲体育领域的学者们关注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上内容,我国休闲体育的研究范围整体处于有序扩展状态。就国外经验来看,休闲体育的前景广阔,对于拉动内需、增加就业、提升国民幸福度都大有裨益。但目前我国休闲体育的延伸研究尚显不足,宏观理论性的研究数量过多,微观实证的论文过少,部分休闲体育的研究整体照搬国外的理念,与我国国情的实际脱节。
图 4 休闲体育领域关键词聚类共现图
Figure 4 Keyword clustering co-occurrence map in the field of leisure sports
“休闲体育”是由“休闲学”和“体育学”共同组成的复合学科。因此,在当前学科融合的大背景下,休闲体育更不能如“孤岛”般存在,需要与不同的学科领域进行交叉,产生新的学术突破。休闲体育的研究范围目前主要和“体育产业”“全民健身”“体育文化”等方面的内容相结合(图4)。但此类论文量化研究过多,质性研究过少,研究范式不够丰富,休闲体育的跨学科研究趋势不显著,与社会学、教育学、经济学、人类学等学科融合不够紧密。例如:以社会学观点来看待休闲体育,从社会行动理论的视角来看待休闲体育参与者的行为动机,从而发掘其背后的社会学意义;从符号互动理论的角度来透视休闲行为背后的符号意义;从日常生活理论的视角来探寻休闲体育背后的互动和交际价值。以教育学的维度来分析休闲体育,使用体验式学习理论来构建休闲体育项目的互动模式,用教育成层的功能理论和冲突理论分析休闲体育与人类地位获得和身份认同上的关系。通过经济学的理论来分析休闲体育,从人力资本理论和社会再生产理论探寻休闲体育的经济价值。从人类学的视角切入休闲体育,探索男性和女性在项目选择上背后所反映的文化意义。
休闲体育一直是近些年来体育界科研的热点,通过对休闲体育研究机构进行共视图谱分析,可以准确的得出推动休闲体育领域科研的核心机构,帮助研究者从研究机构的角度更好的发现、了解当前相关研究领域的主力军。
我国研究休闲体育研究的主力军集中于各大高校(图5),其中体育类和综合类院校占比最高,分别为5所和4所。体育类院校对休闲体育的研究的整体关注度更高,综合类院校有着良好的学科交叉基础,研究角度更为多元,在研究质量上占据优势。从地理分布的角度来看,我国休闲体育研究机构主要位于经济发达的城市,这与休闲体育发展的经济门槛有关,符合学科发展的客观规律。
图 5 休闲体育领域研究机构共现图谱
Figure 5 Co-occurrence map of research institutions in the field of leisure sports
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我国休闲体育研究整体呈现“多点开花”的趋势,但总量不高,各机构的节点较为孤立,没有形成连线。休闲体育研究机构跨区联合较少,资源整合效率过低,学科局限性较大,不利于休闲体育研究的跨学科融合,各研究机构应加强合作,实现研究资源的互补,有效促进休闲体育研究的发展。
高被引文献可揭示休闲体育研究的知识基础,由图6可知,当前关注休闲体育研究的学者主要以个体研究较多,合作研究较少,这侧面反映了近23年我国休闲体育研究的现状。休闲体育需吸引更多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们来共同参与研究,仅有这样才能产出更多优秀的关于休闲体育的学术成果。
图 6 休闲体育领域高共被引文献共现图谱
Figure 6 Co-occurrence Atlas of Highly Cited Documents in the Field of Leisure Sports
通过Citespace5.0软件对近23年以来有关休闲体育的核心期刊论文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发现:①休闲体育研究自21世纪以来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2010年前后发文量达到顶峰。然后虽有回落,但每年仍保持一定数量的成果产出。②休闲体育研究历程具有层次性,与社会发展和政策动态联系紧密。③休闲体育研究机构主要以专业性的体育院校和综合类高校为主,财经类、师范类等高校对休闲体育领域关注度不足。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较少,尚未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④休闲体育的研究学者以许宗祥、卢锋、石政国、彭国强、邱亚君等为代表,从不同的视角和方法对休闲体育的研究做出了贡献。但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还不够明显。⑤休闲体育研究的热点与前沿主要以政策、历史、文化为出发点,围绕产业、历史、比较体育等方面展开研究。总体上趋于系统、多元、创新。
虽然我国休闲体育的研究已产生许多成果,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①休闲体育研究的内涵挖掘仍不够深,更多的停留在表面的概念解析和前景展望上;②跨学科研究成果太少,未能形成一个横向与纵向的合作机制;③在全民健身的大趋势下,人们能够享受的休闲体育项目日渐增多,例如:游艇、热气球、赛车、房车露营等,但是相关研究却没有受到国内研究者的重视;④休闲体育的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等方面虽有突破,但整体相对单一;⑤缺乏中国休闲体育发展数据库,休闲体育的本土化发展需要大量的数据资料进行佐证,这势必要耗费大量的人力、时间和财力,各自为阵的研究不利于休闲体育的学术发展,应采取高校牵头、相关部门协助配合的方式,建立中国休闲体育数据库,各大院校可将自己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在数据库上共享,这将提高休闲体育学术研究的效率和进度。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Z].2016.
[2] 王立伟,张永军,范素香.休闲体育:一个与经济互动发展的历史范畴[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3(5):5-8.
[3] 于光远.论普遍有闲的社会[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2-16.
[4] 李相如,凌平,卢锋.休闲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1.
[5] 中国历年年均GDP数[EB/OL].[2021-03-10].https://www.kuaiyilicai.com/stats/global/yearly_per_country/g_gdp_per_capita/chn.html.
[6] 卢锋,刘喜山,温晓媛.休闲体育活动的分类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6,40(12):59.
[7] 李相如,凌平,卢锋.休闲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