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175957
Current Downloads: 126865

Leisure Sports and Health

ISSN Print:2710-0154
ISSN Online:2710-0162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珞巴族休闲体育文化的现状的传承与发展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hoba People’s Leisure Sports Culture

Leisure Sports and Health / 2021,1(2): 21-24 / 2021-09-09 look514 look626
  • Authors: 李玥 勒世清 张腾腾
  • Information:
    南昌工学院体育学院,江西南昌
  • Keywords:
    Lhoba ethnic group; Leisure sports;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珞巴族; 休闲体育; 保护与传承
  • Abstract: Since the 70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have been paying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minorities, as well as the quality of healthy life.Luoba nationality is a minority nationality. The present situation,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its leisure sports culture is a serious problem.Due to the lack of personnel, the strength and methods of communication need to be strengthened and improved, so that the unique national culture will not be forgotten.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people to make joint efforts to help the Lhoba ethnic group inherit its sports culture. 自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来,党和国家一直在特别注重少数民族的发展问题,以及健康生活的质量问题。珞巴族一个人数极少的民族,该民族休闲体育文化的现状和传承和发展是一个比较严峻的问题。由于人员的单薄,传播的力度和方式发法都需要进行加强和改进,让独有的民族特色文化不被遗忘。同时还需要发展带动当地人民进行一起努力,为珞巴族的体育文化传承提供帮助。
  • DOI: http://doi.org/10.35534/lsh.0102005
  • Cite: 李玥,勒世清,张腾腾.珞巴族休闲体育文化的现状的传承与发展[J].休闲运动与健康,2021,1(2):21-24.


1 前言

珞巴族人数量在我国民族人口数量上算是比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大部分珞巴族人主要生活在门隅以东、雅鲁藏布江大拐弯以南山南市的隆子县,林芝市的米林县、朗县、察隅县和墨脱县等偏远地带。这些地区交通闭塞,与正常的社会生活严重脱节,经济社会发展极度缓慢,人民生活物资也比较艰苦,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珞巴族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过着以狩猎为主、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关于珞巴族的研究由来已久,早在 19 世纪 40年代,E.T.达尔顿所著的《阿萨姆的米里人和阿波尔人》书中便出现了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逐渐转变的珞巴族原始部落。此后,西藏诸学者、探险家们的考察足迹便踏上珞巴族长期繁衍和生活的广袤土地, 向世人揭开了珞巴族悠远而朦胧的神秘面纱。西藏和平解放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对于珞巴族的探究更加丰富而多元,珞巴族民间文化的考察与研究开始引起广大学者的普遍重视。

特殊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不仅直接制约着珞巴族的生产生活,甚至还间接影响着珞巴族生活习俗和宗教文明和现代文明演进。在特殊的地理自然环境下逐渐的形成了珞巴族人对力量性、耐力性的强健的体魄,使其在深山密林中能够正常生存下去。比如狩猎攀藤索、溜索、跳涧、断木杆、追逐等长期的狩猎行为直接奠定了珞巴族人的身体素质基础,攀藤索、溜索、跳涧、断木杆等是获取狩猎生活资料必须具备的技能。为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获取更多的生活资料,一些与狩猎相关的跳竹竿、跳索、刀术、博嘎尔舞( 刀舞)、投扎枪、摔跤、攀高、触高、断木杆、射箭等一系列的项目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传统体育,成为珞巴人休闲娱乐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2 研究方法与对象

2.1 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研究对象文珞巴族的体育文化的内容的保存方式以及传播传承的方式,通过了解到传播的模式和保存的路径针对珞巴族的现状进行“对症下药”。

2.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有关高校图书馆等搜集少数民族体育休闲及珞巴族传统体育研究资料。

2)调查访谈法

到西藏米林县对珞巴族聚居地对珞巴族休闲体育文化的内容形式进行考察,并对当地群众进行访谈,了解群众对珞巴族休闲体育文化的认知、活动方式,另外还将对从事历史文化和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专家进行访谈。

3)逻辑分析法

从社会学、文化学、民族学、体育学、生态学、经济学角度,进行逻辑推理研究,探讨珞巴族休闲体育文化的内涵价值。

4)统计分析法

对采集到的资料进行统计处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对策

3.1 研究结果

经过走访和调查研究得出,珞巴族的交通十分不便,信息的获取的方式也比较落后,所以想要让珞巴族的民族休闲体育文化“走出去”,我们必须采取“引进来”的一些方针进行宣传和推广活动。现在是个信息时代每天的信息都十分的丰富和有繁杂,想靠着这一小部分的珞巴族人来肯定是行不通的,所以需要利用互联网技术同时还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协助。

我国少数民族的休闲体育文化一般都自成体系,都是来源于生活,最后又反哺于生活。作为茶余饭后的集体活动,用来丰富人民的休闲时光。珞巴族的很多休闲体育活动大多数都是很多技术性很强的体育运动项目,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也只在珞巴族这一很小的范围之间活动和传播。传播的主要方式便是生存需要的口口相传,由于没有很好的文化素养导致,缺乏文献资料的记载,这就很容易造成珞巴族的体育文化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有可能就泯灭了。当前国家加大了对民间体育文化发展的支持力度,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遗产传承进行研究,加大了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挖掘和整理工作,保证将来民族文化的记录。但由于我国是个少数民族极多的国家,同时民族的休闲体育文化遗产内容多、种类杂,要想对民间休闲体育文化遗产进行全方位的收集和整理,难度非常大,加之当前相关学者对于民间体育文化遗产的研究还不够系统,理论研究严重缺乏,也影响了民间体育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因此需要用一些手段和方法来挽救一下珞巴族的休闲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2 对策分析

1)以政府经济开发为基础

当地政府首要解决“行路难”的问题,给珞巴族人与外界的联系的道路给修好。只有先修好这重要的基础建设之后,珞巴族人才更容易的“走出去”,外面的人才更愿意“走进来”了解珞巴族的传统了解珞巴族的体育文化。现在是个很嘈杂的社会,利用珞巴族天然的地理优势和特殊的休闲体育文化和美丽的绿水青山来作为基础,让其在社会职场打拼的人,来到珞巴族能给他带来一份内心的宁静。同时民族风情也是一大亮点,这样一个极少数人的民族,对于外界都是很新奇的。政府帮助解决一些,比如信号基站、交通等一系列的生活配套设施后,在广泛的利用政府的推动力帮其进行宣传,让珞巴族的体育文化走出去,让外界人士对珞巴族有个基本的了解。

2)以教育部门融合为平台

珞巴族的体育文化没能较好地保存下来,与当地人民的教育素质有一定的关系。如果当地珞巴族人都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的话,这些文化完全可以记录下来。据团队走访询问调查发现,当地的珞巴族人几乎没怎么受到过文化教育,同时由于该体育文化一直以口口相传的形式进行传承,导致没有太多文字记载。在走访的村寨里,大多数的都是老少居多,中青年都进行外出谋生,家乡附近没有有谋生的活能干,只能往更远的城市去打工谋生。提高当地人民的文化素养,使其能对家乡的一些体育文化习俗进行记录,不让它在历史的洪流中消失。

当地的教育部门可以在中小学开展一些关于珞巴族的体育文化习俗的课程,让更多的人了解珞巴族人的休闲体育文化,让珞巴族的名字为更多人所熟知。除了开展课程活动之外,还能在教本教材上可以加上珞巴族的一些文,对其有一些介绍,这样珞巴族的文化传播的速度就会大大地提高。

另外国家政府可以利用电视台进行可以开展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电视节目让全国的人民都能了解到各个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同时也增加全国人民对本土民族的风俗习惯的了解,一举多得。同时不仅起到宣传作用,还为珞巴族的文化传承留下了宝贵的文字和视频材料的记载。

3)以互联网传播为媒介

在这个信息的大时代,传播最快的途径就是互联网。随着国际化的发展,互联网的信息时代背景下,我国与国外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国外的很多休闲体育文化项目开始涌入我国并被国民接受。导致我国当前青少年群体对传统文化的认同逐渐地在淡化,很多青少年对于民间体育项目了解不多,他们更愿意参与到柔道、跆拳道、篮球、排球、橄榄球、棒球等西方流行的体育项目之中,本土民族的体育文化已经被边缘化,动摇了民间体育文化赖以生存的根基。整个民族的体育文化都遭受到冲击,珞巴族作为一个鲜为人知的民族遭受的将更加严酷。所以通过互联网对珞巴族的文化底蕴和体育文化进行宣传来达到让更多国人知道,让更多的人喜欢上珞巴族的休闲体育文化,并带动周围的朋友投身进来。

在这信息时代,我国更应该大力宣传本土的民族文化。当一个民族都不记得自己的文化时候,这是个多么大的悲哀啊?就好比现在过“洋节”的火爆程度,可是远远超过了过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这难道还不算活生生的例子吗?民族体育文化岌岌可危,珞巴族体育文化同样迫在眉睫。国家政府需要帮忙做宣传的同时,珞巴族人自己也不能放松警惕,现在每个人都有个人的社交平台,作为珞巴族人,为自己的民族做宣传应该是件很美好的事情。利用现在最火的抖音、微信、微薄等各种社交平台对其进行宣传。同时作为现在青少年爱看的综艺节目和一些电视台也可以对其进行宣传。

4)以创造和引进休闲活动为发展

珞巴族的体育文化传承的同时也要向前发展,不能一味地只顾着当下。国家提出的全民健身口号就是让所有的人民都投入到体育活动中来。珞巴族的休闲体育活动不能满是所有人,有的老有的少,有的男有的女,所以需要创造一些契合不同年龄段的活动项目,来丰富珞巴族人的精神生活。可以简化一些复杂的民族特色的舞蹈或者武术技巧,这样很多小年龄的孩子也就能够进行体育活动,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同时也可以引进一些政府提倡的运动项目,同时建立老年人社区活动室珞巴族的老年人有地可去,有项目可以“玩”,这样才能让人民幸福,这样文化才能发展,不能闭门造车。

5)以市场经济和民间组织来推动

现在国家为了让人民重视体育锻炼,在中考体育上频频出手,导致大家不得不重视起来。如此有了市场,社会各种培训机构等组织就开始以市场经济来发展该体育运动。如此,要是珞巴族的休闲体育文化能走向市场经济那将是一项推动珞巴族体育文化的壮举。同时各种民间的艺术团也可以进行表演珞巴族的风俗文化传递,这样在民间先为大众所知,然后大众之间的相互传播这样也能起到非常好的推动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越来越蓬勃发展,越能为珞巴族的休闲体育的推广和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①珞巴族相关得休闲体育文化的文字和视频的保存太少。②珞巴族独特的环境下,导致传播的难度增加很多。③珞巴族对于本民族的体育的保护意识相对薄弱。④珞巴族与外界的文化交流太少,缺乏向外界展示珞巴族特色的体育文化的机会和平台。

4.2 建议

①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对珞巴族这种少数民族的文化资料进行采集和整理并记录在案,防止民族文化的丢失。②教育部门对珞巴族的特殊文化进行大力宣传,对其教材,课程以及板报和刊物等各种形式发布信息来达到传播的最好效果。③当今是自媒体互联网时代,珞巴族人也可以通过个人的社交平台去宣传各种本民族的特殊体育文化。④政府对当地的经济建设需要加大力度,改造成旅游景区同时为珞巴族人带来收益,又可以为珞巴族的体育民族文化带来很好的传播者。⑤增加民间组织对珞巴族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同时也需要大力的创造和引进一些适合所有珞巴族人群的休闲体育项目,以此来达到整个民族都适合的进行体育锻炼活动,增强全民体质。

参考文献:

[1] 李金轲,马得汶.珞巴族研究新论[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0,30(3):145-160+216.

[2] 洛桑泽仁.珞巴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特征、变迁与传承策略研究[J].西藏研究,2020(4):154-160.

[3] 王琳.珞巴族民间文化发展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6):45-49.

[4] 吴楚克,更尕易西.珞巴族:见证时代变迁的古老民族[N].中国民族报,2016-06-03(8).

[5] 刘佳,过伟敏.门巴族珞巴族传统文化研究综述[J].贵州民族研究,2015,36(11):108-112.

[6] 丁玲辉,毕卫忠.珞巴族传统体育文化及其生存现状考察——以西藏米林县才召珞巴村射箭习俗变异为例[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0(3):137-144.

[7] 温宇蓉.休闲体育产业化发展路径研究[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6):11-13.

[8] 应文.休闲体育理念下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发与研究[J].体育风尚,2020(7):97.

[9] 黄佺,秦琴,董柔.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多业态融合创新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20(7):73-78+91.

[10] 郑亚陆.基于知识图谱视角对我国休闲体育研究现状的分析[D].延安大学,2020.

[11] 赵红梅.休闲体育产业生态系统演化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2020.

[12] 陈胜,肖蕊,冯莉.休闲体育时代下高校民族文化传承的创新与发展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95):210-212+220.

[13] 许万林,许燕.论休闲体育的发展趋势及其价值走向[J].体育科技,2019,40(2):67-69.

[14] 刘巍.休闲体育文化的价值和实现途径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8(24):251-252.

[15] 郑国华.发展休闲体育,倡导文化先行[N].中国体育报,2018-11-26(7).

[16] 冯若旭.对我国休闲体育文化的思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8,26(8):121-122.

[17] 闫艺,李雪军.“一带一路”背景下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机制研究——以新疆地区为例[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1,38(1):96-104.

[18] 陈国余,龙宇晓.毛南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口述史研究——以贵州卡蒲毛南族乡田野调查及其启示为例(9)[J].体育科技,2020,41(6):61-64.

[19] 朱亚成,季浏.新时代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创新与发展——2019首届民族体育文化发展论坛综述[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20,36(4):71-76+95.

[20] 毕磊.地方高校保护与传承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路径研究[J].镇江高专学报,2020,33(3):79-81.

[21] 何飞,李婷婷.高校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策略[J].教育观察,2020,9(26):136-137+140.

[22] 韦廖华.浅谈民间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J].文化产业,2020(18):131-132.

[23] 孙青.文化自信背景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路径创新研究[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0(5):21+23.

[24] 杨艳.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民俗体育保护与传承研究[J].运动精品,2020,39(2):32+35.

[25] 陈立明.藏族与门巴族珞巴族历史关系简论[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9(6):32.

[26] 马宁.珞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以西藏米林县南伊乡南伊珞巴民俗村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3):77.

[27] 陈立明.西藏民俗文化论[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2(2):12.

[28] 关东升.中国民族文化大观(藏门珞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

[29] 冀文正,李跃平.20世纪50~60年代西藏墨脱县珞巴族老照片与民风民俗[J].民族学刊,2012(2):53-67+99.

[30] 陈立明.巴族珞巴族的历史发展与当代社会变迁[J].中国藏学,2010(2):87+94.

[31] 王兴怀,杨建军.博弈论视角下藏族工布响箭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2014(3):138.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