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工学院体育学院,江西南昌
研究对象为客家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以及休闲时候采用的活动方式,以及体育文化的传播和保存方式。
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有关高校图书馆等搜集少数民族休闲体育、客家族传统体育与活态保护的相关研究资料。
2)调查访谈法
到广东省、福建省等地对客家族聚居地对其休闲体育文化的内容形式进行考察,并对当地群众进行访谈,了解群众对客家族休闲体育文化的认知、活动方式,另外还将对从事对客家文化研究的专家进行访谈。
3)逻辑分析法
从社会学、文化学、民族学、体育学、生态学、经济学角度,进行逻辑推理研究,探讨珞巴族休闲体育文化的内涵价值。
4)统计分析法
对采集到的资料进行统计处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民间休闲体育是劳动人民长期探索形成的具有本土特色和丰富体育文化内涵的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休闲文化,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关于保护休闲和民间文化的建议》,提出了“休闲和民间文化”的概念。2004年,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在制定的《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中,决定在全国实施中过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以促进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休闲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005年12月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和《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产业保护工作的意见》,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就包含了一批民间休闲体育项目,为我国休闲体育文化的开展,以及保护带来重要机遇[1]。为民族休闲体育文化的未来发展打开了一扇窗。
客家休闲体育文化也是客家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生活的变迁,广东、福建等地客家休闲体育文化的发展也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发展状态[2]。文中从表现形式、休闲体育观念、行为、环境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对客家休闲体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发展中存在休闲体育项目结构失衡的问题、调节体育资源的供求不平衡、建设休闲健身的网络体系以及完善政策法规、配套等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提出了一些对策措施。休闲体育与民间体育活动有着相同之处也有着一些不同的地方。广义上的休闲体育就是指在闲暇时间里,用于娱乐和休闲时间进行的各种体育活动的总称。而狭义上的休闲体育则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里积极地、主动地、有目的性地去选择并实施的,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培养自身的生活情趣、提高自身的生活品质为目的的体育活动。
客家族知名度最广,普及人数最多的运动项目应当属足球。梅州客家的足球发展一直走在当地乃至国内的前沿。普及的人口基数也是非常之多。广东、福建等地的客家族人群的居住的地方大多数是山地和丘陵居多。所以攀岩和登山等山地的一些休闲体育项目也是当地的休闲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自发的组织的一些舞蹈以及户外的一些用来劳作是产生的一节民族风俗或者说是民间休闲体育活动,通过一些改良手段让其演变成客家族特有的民族休闲体育活动,这样对客家族的体育文化的保护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对于将来的推广和宣传也能彰显出客家族的特点[5]。
但是现在目前的客家族基本上都是足球项目,休闲时候踢足球,比赛时候还是足球。客家族对中国足球发展可能有推动作用,但是足球运动不是客家族所独有的,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长此以往客家族成了足球运动的推动者,推广者,确不是客家族休闲体育文化的推动者和保护者。
“活态保护”从其本质属性来看应把握它具有地再创造性的确认、核心价值的确立和当代文化建设系统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三个关键点。对这三个关键点较为准确的把握是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的核心要素。其次,明确保护的含义。最初学界(主要是民俗学界)强调保护的特点是文化形态的本真性和原生态[1]。但是,如果照此原则就不能“保护”,因为“保护”以后就不会是原生态。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规定,真正的非遗保护应该是活态保护,旨在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和不同文化群体的传统、个性及认同感。活态保护是一个特殊概念,既不是民俗学家所谓的“原生态”,也不是全然不顾它的“原汁原味”。
客家族休闲体育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包容开放性、宗教民俗性、趣味性与竞争性,从客家文化的角度,探讨客家族群特色的休闲体育文化,凝练其文化特质,对于推动客家地区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和体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现代文明的发展迅速以及外来文化的席卷导致客家族的休闲体育文化受到了冲击。很多的项目逐渐被大家所遗忘,而逐渐迷上新的休闲活动。同时互联网的发展,电子竞技游戏和各种各样的手游开始出现在了大众的视野里面,大家继续体育锻炼的时间和次数也就逐渐减少。同时客家族最受喜爱的项目是足球,现代足球起源于应该,古代足球起源于淄博,都是属于后期引进的体育项目,并且该项目的竞技性和对抗性比较激烈,用来做大家闲暇时间的体育锻炼项目不是那么的理想。客家族在收到强烈的现代文明的冲击同时,导致客家族本来原有的客家族特有的民族休闲体育项目就渐渐淡出人民的视野了。
本身民族休闲体育文化就是靠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客家族人越来越少了解客家族本身的休闲体育项目,都在进行现代体育项目活动,长此以往客家族的休闲体育文化总有一天会走向灭亡,然后这个民族特有的文化就丢失了,将来想找回来就比较难了。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不但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城乡的发展逐渐融合为一体的进程中,乡村的一些特色的休闲游戏得以不复存在,如山地自行车,登山等一系列的活动。人们向往的城市生活,恰好就阻碍了这些活动的传承和发展[4]。城市里面,只有宽阔的大马路,一座座矗立的高楼,这样的环境根本不允许进行这些活动,这能待在家里玩游戏,看电视等,导致现在全国青少年体质肥胖和近视的罪魁祸首就是它。城里的一座座高楼就像一道道枷锁把越来越多的人锁在里面,限制了越来越多人的锻炼的空间,导致现在的人就越来越懒,就锻炼的基数也就越来越少,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想传承下去的难度也就越来越大。
越来越多的人搬迁到城里面前,乡下村里面的人越来越少,打架都向往着城里生活。一味地认为进了城里生活就是提高了自身的价值,提升了生活质量,就是有出息的表现,这样观念在农村开始盛行开来,到最后村里只剩下一些不愿意背井离乡的耄耋老者了。那这种情况下村里能组织的起来客家族的休闲体育活动项目么,休闲体育组织活动就越来越不热闹,组织的次数也就在逐渐减少,到最后来干脆就不组织了,最后就会泯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在全民健身的口号下,相应国家的号召进行全民运动,全民健身。政府对休闲体育场所的建设力度需要加强,同时要宣传鼓励大家加入全民健身的活动中去。让群众能够真正地感受到全民健身带来的益处。全国老龄化的加重,政府对其问题必须重视起来。政府牵头组织各种各样的休闲活动项目,让各个年龄阶段的人都参与进来,这样有了良性的发展,这样人民群众就会为了下次的活动比赛而自主地参与到体育活动去,同时加大完善社区的活动设施力度,相应的增加场馆,确保每个社区的群众都能有地方活动。有的社区的活动场馆看着很多,但是有那么一部分不对外开放,这些问题政府都需要给予支持和重视。
当地的有关政府部门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这是本地民族文化的丢失,是当地文化的损失,是中国文化的损失。在步入老龄化的情况下,关爱老年人健康也是政府国家比较重视的问题。呼吁和带动人民群众加入全民健身的活动中来,同时需要对一些不是很适合老年人活动的项目进行修改或者替换,简化一些民族特色的休闲体育项目,起到一个锻炼的效果,达到保护民族文化的一个作用。
现在是信息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是自媒体的时代。媒体作为传播的一个重要的媒介作用,对外可以进行宣传,对内可以让大家更加深刻,让更多的人在闲暇的时光里面能够进行体育锻炼。电视台和媒体的宣传力度大小决定了全国人民对客家族民族体育文化的基本认知。同时,现在各大网站和机构进行新闻推送之类的活动,可以通过网站和机构的方式进行推送,包括个人微信和微博等等社交平台都可以进行宣传。当地的媒体机构对休闲体育文化活动的报道非常少,导致信息传播的效率和路径大大降低[6]。
当下最火热的“抖音”平台,这个是个很好传播的平台。全中国的用户量累计下载30多亿次,每个人都能注册,可以进行直播,可以进行短视频的展示客家族的休闲体育文化,这种传播效果应该能够起到很大的帮助。另外的现状当下的综艺节目,可以通过引进综艺节目剧组到客家族的居住地进行一些综艺的录制,这样不仅可以带来一定的收入同时还能带动宣传。
客家族除了特色的休闲体育活动以外,还可以因地制宜进行其他休闲体育活动的开展,这样不仅可以丰富休闲活动的项目,同时又能开展新型项目,让更多的人民群众接触到更多的休闲体育文化,同时对场地的利用更加合理充分。同时根据当地的特殊民族风俗习惯,可以将客家族特有的民族风俗习惯融入一些体育项目中去,或者能够进行一些带有客家族文化特色的休闲体育活动的创作和开发,来吸引更多的人群。
另一方面需要组织一些专家和学者对客家族的休闲体育文化的起源和演变等进行文字抄录记载,或者进行和当地客家族的访问工作中进行文字书写记载,保持对该文化的记录,对将来需要查阅和其他工作需要能提供帮助[8]。
高校开展的很多体育游戏活动都很适合不同的人群进行活动如:气排球、门球、大脚板等这类的团队合作的游戏也可以进行结合起来,让休闲活动更加具有趣味性,让大家的闲暇的时光更加快乐和幸福[10]。在游戏活动中不仅增强了体质,有增加了人民对生活的幸福感,长此以往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这些活动,越来越多的人民就更加愿意投身到这些体育游戏当中去。
同时可以争取让客家族的民族休闲体育的一些传统民族项目,引进到当地的中、小学里面去,这一项活动可以让锻炼小朋友的身体素质,同时又对小朋友的课外知识的一种补充。比如;一些获得开场,或者六一元旦会以及学校的大课间之类都可以引用。
中国有很多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重阳等,少数民族还有一些民族特色的特殊节日活动。在这些节日和活动的中可以在其中适当地加入休闲体育项目在里面,让体育文化与民族的节日活动相融合。
现在节日的活动很盛大,客家族的一些传统的体育活动项目可以进行展示和表演,让更多的人,看到客家族休闲体育活动项目,将客家族的体育文化传给更多的人[11]。
个人方面:现在是个信息横流,自媒体的时代,当地的人民群众可以利用个人的社交平台进行展示和宣传。现在直播行业也是一大特色,可以利用个人在各大直播平台进行对客家族的体育文化进行宣传和推广作用。媒体方面:新闻媒体可以以利用报刊和新闻的推送进行对客家体育文化的宣传。政府: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和学校或者企业合作等方式,让休闲体育活动进校园,进企业,另外一方面可以让电视上的一些节目进行插播一些对客家当地文化进行宣传[17]。
通过发展当地的旅游业,带动人员的流动,让外来人口体验客家族的休闲体育活动。做好“人带人”的发展模式,让游客们进行“人传人”的传播方式,这样客家族的休闲体育文化就能够在全国播种开花了。乡村振兴的主要方式就是开展支柱性的产业,无非就是旅游业和农业[23]。开设农业发展,同时将客家族这个民族的标签先走向全国人民,当全国人民都了解这个民族了,那这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习惯也就能被国人所了解。
政府首先将全民健身的理念带入校园,整政府和学校的共同的推进下,举办不同年龄段在各乡镇、区县、市级、省级的各级别的校园比赛。同时还在社会中举办群众组别的比赛呼吁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地参与进来,各单位企业要做好带头作用,没有强健的体魄,怎么能好好工作[24]。
政府首先做好带头工作,各个县居委会、乡镇居委会以及村支书等干部要首先投入进来,同时还需要做好每一个客家人民的思想工作。
总论:在这么完整的一套“活态保护”的理念下进行的休闲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通过旅游带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带动组织各种比赛,通过比赛让更多的人了解客家族的文化,就有更多的人到客家族进行旅游的这样一个循环的模式,让客家休闲文化保持长久的活力。休闲体育文化的传承不能光是某一部分人能将其完整的传承下去,是需要整个民族乃至整个社会整个国家来进行维护和保护,如此才能让民族体育文化才能经久不衰。
[1]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 曹汉林.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社会流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传承,2010(4):92-94.
[3] 张青波,贾琼.高等教育与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相互关系浅析[J].晋中学院学报,2010,27(1):90-102.
[4] 霍秀宝.关于教育与社会分层、社会流动关系的理性思考[J].教书育人,2007(12):3-5.
[5] 赵前前,金江磊.社会公众“社会流动-政治参与”行为选择模式研究[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0,29(2):17-21.
[6] 张晓萍,王庆妍,杨雨龙,等.新兴体育项目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24(8):32-34.
[7] 李蜀伟,谢盛.“人性系统”视野下的休闲体育发展论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
[8] 何少川,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龙岩市政.序言二:客家文化研究[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7.
[9] 刘佐泉.观澜溯源话客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0] 许宗祥.休闲体育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11] 吴玉华.客家体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12] 沈黄胜.客家农村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6(3):37-39.
[13] 祝振军,杨明.客家传统文化对梅州“足球之乡”形成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07(5):91-93.
[14] 田维舟.梅州客家地区传统体育文化特征[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6):36-38.
[15] 王先荣.“兵团文化”与“客家文化”浅论[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23(2):16-19.
[16] 房学嘉,宋德剑,周建新,等.客家文化导论[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2.
[17] 江金波.客地风物——粤东北客家文化生态系统研究[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18] 刘佐泉.观澜溯源话客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9] 谭元亨.客家新探[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20] 龚建林,陈琦.客家文化区域的休闲体育文化特色初探[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3):48-51.
[21] 李吉远,谢业雷.体育人类学视野下的客家武术文化探析[J].搏击·武术科学,2007(3):12-13.
[22] 祝振军,杨明.客家传统文化对梅州“足球之乡”形成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07(5):91-93.
[23] 龚建林.体育文化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特性[J].体育学刊,2011(4):40-44.
[24] 龚建林,许斌.体育文化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特征[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3(5):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