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湖北大学 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2. 沈阳体育学院 研究生处,辽宁 沈阳 110102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社会包容度的提升,“娘炮”“伪娘”开始在移动社交软件中活跃起来。在耽改之风、“饭圈”乱象、流量至上等不良现象的推波助澜下,“吃桃桃”的阴柔之风开始盛行,“小鲜肉”几乎成为流行趣味,网红和明星成为年轻人的偶像。这些玩味低俗的价值观与畸形的审美充斥着网络空间,严重干扰了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中国年轻一代的“阳刚之气”日渐式微,引起了全社会对“性别气质”的讨论。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男性“擦脂抹粉”“油头粉面”“搔首弄姿”“矫揉造作”的审美倾向一旦流行,就会成为国民性塑造中的一剂毒药,不仅严重扭曲了人格,而且有损国格与民族气概。“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血性、坚强、勇敢的国民气质以及有社会责任与担当的国民精神,才是青少年应该具有的共性价值观。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塑造青少年的国民性呢?笔者以为,作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少林武术,不仅能综合开发人的身体能力,而且能够锻炼、培养人的精神意志品质,对于国民性的塑造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国民性是“一个民族国家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文化在国民身上的性格体现,并在思想意识、社会心理和行为中以稳定形态表现出来,是国民意识、国民精神、国民人格的总和”[1]。国民性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其影响因素是复杂多样的,由于国民性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稳定性和变迁性等特点,导致国民性既具有继承性,又具有发展性,并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因此得以流传。这种历史的积淀和现代的发展对国民性两方面的塑造,离不开文化因素的影响。国民性的塑造与文化息息相关,那么少林武术文化能对国民性的塑造产生影响吗?少林武术文化塑造国民性的基础是什么呢?“少林武术产生于中华先人的生存实践,它最终成型于天下第一名刹的少林寺,是传统中国人生存实践的逼真再现和真实表达,是各种技击搏斗技术的极好的总结,也传达和彰显着武术文化价值层面和武德伦理层面等方面的内容”[2]。
少林武术塑造国民性的基础是人的“未特定化”特性,“未特定化”指的是人的存在是一种未完成的状态,这种状态表明人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而少林武术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从历史的沉淀和现代的发展两个方面,来实现对人的双重塑造,促进人的发展。历代少林武僧和俗家弟子及少林武术爱好者通过对各种武术技击方面的训练,提高身体综合能力;少林武德中佛家禅宗思想。佛家要求僧人们以慈悲为怀,忍耐和宽容是佛门必须具有的品质和遵守的戒规,外向的训练方法不仅强化了习武者的技击与防守能力,同时形塑习武者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见义勇为、救死扶伤正义的高尚品德,卫国拒寇,为民除害。保家卫国的国家情怀成为了少林僧人的传统,从少林武术戒约的条款中,我们能看到少林武术的国家情怀。少林寺僧正是接受了传统儒家的自由观:修齐治平、内圣外王的思想,才能在长期修养中不断提升自我的生命境界、追求内在精神的充实与圆融,从而投入到爱国主义行动之中[3]。正是因为少林武术有这样的爱国精神,才被历代人推崇,并成为少林武术文化所独有的特征。
少林武术文化血液中所流淌的爱国主义精神、“武德”、民族精神等传统特质与国民性里国民意识、国民精神、国民人格追求的最高理想是对应的。爱国主义精神、“武德”、民族精神和国民性都属于精神范畴,安邦靖世、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正体现了国民性的自强自尊,武僧们历来重视的“武德”则体现了国民性的与人为善、宽容万物,民族精神则体现了国民性的入世进取、天人合一和人文伦理。它们能够激励人心,在国民性塑造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几者之间不是简简单单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而是相互融合和重叠的。
国民性是人格化的文化,它的形成离不开对社会和个体起积极作用的思想观念、心理情感、文化传统等精神文化因素。一个国家和民族想要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必备条件之一和充分准备就是以“民族性”为标志的文化的存在和发展。充分利用少林武术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优势,少林武术在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传承和时代变化中不断形成和发展国民意识、精神和人格,为国民性培养创造有利条件。这种拥有独特特质的少林文化在对国民性进行潜移默化渲染的同时,国民性也会通过大众心理认同和行为来巩固少林文化的生存和发展,通过外化的行为方式去传播、传承少林文化。由此不难得出,少林文化与国民性二者的特质是能够互相激发的,少林武术国家情怀特质能够激发、塑造国民性,而国民性的历史性、稳定性等特质使得少林文化能够在不断变化的时代得以传播和传承。
少林武术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医学的认知,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少林武术经过漫长的历史检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传承的部分都是非常精华的部分,能最大限度开发人体潜能,实为最合适的人体活动方式。少林寺的武僧习武时,为了提升功力,对功夫里的每个动作都进行了钻研,如《少林宗法》认为:“参贯禅机,超脱于生死怖畏之域”为拳术之“极致所归”[4]。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习武需要胆大心细,全身心投入其中,与自然合为一体,才能练就上乘武功。
气候和文化是国民性形成的两个根本原因。具有宗教性质的少林武术的技击—防身功能,可以通过身体锻炼磨炼人的意志,使其面对困难不屈服、迎难而上,对人身心健康、个性心理、意志品质及人格(国民性)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习武者与非习武者的性格差别很明显:习武者普遍比非习武者勇敢、自信、直爽、真诚、精力旺盛。所以,我们应该紧紧把握住:武术的技击—防身功能对人的能力发展与延伸乃至更高层面上是其对人精神、意志、品质的开发、培养和锻炼。国民掌握了一定少林武术,会使身体素质更加出色,还会培养出果断、坚韧、自信、勇敢等个性品质,为从事其他活动打开端口,带给人心理上的自信,武技在身,不仅有保护自己和他人的能力,还可以伸张正义,滋生社会正能量。可以说,少林武术这些优良的特征为国民性的塑造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国民性是人格化的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一个国家的文化对国民性有重大影响,这也是国家和民族之间相互区别的表现之一。少林武术能够增强民族认同功能,对国民性形成有深远的、决定性的影响。少林武术可以通过改变个人的意识空间来改变个体的选择指向,将其强烈的民族认同功能附着在个体的意识当中,发挥了宗教世俗化的社会功能,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国民性。
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赋予了少林武术民族文化寓意,并成为中国民间的精神力量象征。随着中国文化和世界的文化交流愈加频繁,以及现代媒体传播的快速发展,少林武术文化已经成为一种代表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对民族认同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此外,随着武术的国际化,国外爱好者与中国交流越来越多,各种武术交流活动越来越多,少林武术作为民族传统文化和体育项目,是正义、正直、勇敢气节和爱国、利民的象征,代表了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在国际交往中有特殊的政治功能,同样能彰显出在民族认同的功能。
人们总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从事着世代相传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所以,人们的审美意识无法摆脱历史、民族、文化的影响。而少林武术是在嵩山少林寺特定的佛教文化环境中,在漫长发展史中由无数少林武僧发展流传下来的一项宝贵的优秀中华文化遗产。少林武术的发展包含佛教、禅教、道家、儒家等精髓,集百家之所长,对少林武术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补充。因此从古至今,少林武术在国人心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现如今,少林文化依旧通过少林影视作品、媒体、演出、武术教育等方式潜移默化影响、塑造着国民的审美意识、个性心理特征。
少林武术受佛教和禅宗文化的影响,因此少林武术的最高境界则为禅通武达、禅武合一,只有沉心修炼才能体会其中的悟道。少林武术的风格通常以“硬”为主,动作简短有力,结构短小精悍,变化多端,一招一式之间无不体现出少林武术的“寸劲”和“阳刚之气”。所以,少林武术的阳刚与养气的功夫,对国民刚柔相济的人格塑造是有极大影响的。
少林武术作为中华武术最具代表性的典范,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在漫长岁月中由中华民族无数武僧的心血发展流传下来,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标准化既关系着少林武术的继承与发展,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复兴紧密相关。纵观少林武术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少林武术在千百年的传习过程中形成了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的拳种体系。但从少林武术文化传播力来看,过于庞杂的少林武术拳种体系不利于社会大众的普及与推广,严重制约了少林武术的传播与发展。基于此,在当今社会的传播少林武术,就急需建立一套适用于不同区域不同练习者使用的少林武术标准化体系。目前,少林武术在继承中国传统段位制的基础上,将少林武术标准化体系命名为少林武术段品制,这既是对现代传统体育项目段位制的借鉴,又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在少林武术段品制的推广中,既要有针对专业人员的品阶系列,又要有面向业余大众的段位系列,目的在于让广大的少林武术爱好群体能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少林武术,让其自觉融入少林武术锻炼体系。另一方面,少林武术段品制视觉识别系统作为少林武术的核心体系之一,其设计要素来源于少林寺特有的文化背景,具有少林武术段品制独特的文化意蕴,并且始终贯穿于少林武术段品制的服装、腰带、徽章和证书等视觉设计应用之中。比如腰带的设计,从视觉角度来看,鲜明的颜色组合不仅能够识别习练者的少林武术水平等级,而且着装整齐、美化服饰的视觉效果也能赋予练学者新的精气神。从功能角度来看,一方面,佩戴腰带有利于运气和发力,在运动中能有效保护练习者的腰腹;另一方面,激励练习者向新的目标不断前进。所以,少林武术具有一个民族国家强大的文化底蕴,其段位制以及视觉识别系统的标准化,势必会在塑造国民性的同时,国民性也会通过社会心理的认同和行为方式的外化来巩固少林武术标准化的存在,并通过行为方式的外化使得少林武术得以传播与继承。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等部门印发的《武术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指出,推动“少林武术进校园”是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促进青少年茁壮成长的重要举措[5]。青少年正处于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的最佳时期,当下一些青少年喜欢在闲暇时间与手机、电脑为伴,因此形成了不良饮食习惯和不规律的作息,导致身心素质逐年下降,长而久之造成身体活动不足症(Physical Inactivity)。少林武术作为优秀传统中华文化,推动“少林武术进校园”让青少年学习少林武术,不仅有助于青少年强身健体、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培育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质、顽强的意志力、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刚毅、勇敢、果断的阳刚之气。因此,“少林武术进校园”与青少年国民性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能素质指标持续下降。广大青少年学生受武侠小说影响,对武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从教育角度来看,少林武术教育在学校推广普及是非常重要的形式,有效的德育教育形式对培养青少年国民性起着重要的作用。少林武术教育不仅能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操和高尚品德,而且还能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精神,“少林武术进校园”能为国民性塑造提供有益的营养因子。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少林武术教育在培养青少年国民性中发挥直接主导作用,必须处理好“少林武术进校园该怎么做”和“如何在学校组织少林武术教学的问题”,还需要把少林武术培养青少年国民性的理念渗透到教学内容、课程大纲和培养方案等方面。
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而软文化归属于软实力的其中一部分,包括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是一种“隐性文化”[6]。在现代媒体的快速发展和传播下,少林武术已经成为代表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象征。1982年版《少林寺》等为代表的功夫电影激起了全民的武术热,少林功夫、少林武术再次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话题。因此,一方面,我们要生产更多优秀的少林武术的电影作品,一方面要多制作一些以少林功夫为代表的武术动漫,潜移默化影响下一代,让孩子们能够接触到少林武术。作为动漫强国的日本,拍出了系列的体育动漫,其动漫风格、发展模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并极具创新和吸引力。《功夫小子》《棒球小子》《足球小将》等热血、激情、具有竞争性的影视类型向儿童、青少年传达着日本所推崇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
基于此,少林武术软文化传播首先急需对国内动漫类型进行调整以及增加少林武术等体育类型的动漫;其次,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对少林武术软文化进行传播,在世界文化交流中充分展示少林文化,树立中国的良好形象,让世界对中国文化有更好的认识。因此,少林武术软文化传播不仅能启发我们青少年深思中华传统文化中美美与共的文化精神,帮助当代人在传统中找到文化归属,而且也能激励青少年投身到习武和修心于一体的少林武术活动中。
少林寺是全世界武术爱好者心中敬仰的圣地,以其独特的吸引力推动着少林武术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对国民性的形成具有直接作用。由于少林功夫具有武术实战和禅宗修行的双重功能,其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是以促进人身心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特殊活动。因此,在新发展阶段,少林功夫技击、修行、健体、审美和增进民族认同感的社会功应该得到进一步发展,渗透到人们的生活锻炼当中。尤其是要在学校大力开展少林武术教育,利用少林武术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技能,塑造健全人格”,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儿童青少年心灵深处,培育青少年良好的道德品质、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厚重的家国情怀。
[1] 张鹏君,李太平.国民性培养的教育学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4,35(5):26.
[2] 冯慧.少林武术传承与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4):66.
[3] 全国体育院校委员会.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2+19+160.
[4] 刘海科.论少林武术的价值[J].武术文化研究,2006(3):17-18.
[5] 罗伯特·夏克尔顿.孟德斯鸠评传[M].刘明臣,沈永兴,许明龙,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388.
[6] 陈建宾.文化学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
[7] 邹相.坚定文化自信 深入挖掘少林文化的时代价值 2020年“少林学”学术研讨会举行[J].中国宗教,2020(10):56-57.
[8] 何岩柯,庞井君,袁雍,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现代传承[J].人民论坛,2019(33):28-33.
[9] 永信.中国宗教走出去·少林寺系列之一 中国宗教走出去 少林寺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宗教,2018(3):44-45.
[10] 郭玉江.少林“禅武医”养生文化的“缘起论”阐释[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51(5):68-73.
[11] 刘海超,张振东,翟昕.少林功夫的开发经验对民俗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的启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1):59-6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