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湖北信息工程学校,湖北 荆门 448000; 2. 湖北休闲体育发展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62; 3. 湖北大学 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2016年5月5日,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了《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新时期我国体育发展的五大主要目标,其中包括体育文化发展。规划将体育文化建设列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并重点提出要突破以往文化建设的大概念,从每一个运动项目文化入手进行体育文化建设,以提升我国体育文化软实力,推动体育强国梦的实现。2021年10月25日,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了《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新时代在体育文化建设方面,要创作一批优秀体育文化作品,培育一批体育文化品牌。运动项目文化作为体育文化组成的核心部分,在促进体育文化的发展和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中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国家政策的导向上,运动项目文化建设深入推进,运动项目文化价值作用逐渐彰显,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力显著提高。本研究对我国运动项目文化研究进行梳理,分析热点与主题,旨在为该领域研究提供信息与参考,促进运动项目文化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为文化强体做积极贡献。
本文所收集到的文献均来自于中国知网数据库,以“运动项目文化”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文献来源类别为“期刊”和“学位论文”,共检索到154篇文献。检索结果中第一篇与运动项目文化的相关文献起始时间为1988年,因而将本研究的时间跨度限定为1988年—2021年。检索时间为2022年3月5日。检索数据来源及检索主题词详见表1。
表1 数据来源情况
数据来源 | 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 |
检索式 | 主题=运动项目文化 |
文献时间跨度 | 1988年—2021年 |
文献类型 | 期刊、博硕论文 |
检索日期 | 2022年3月5日 |
精炼结果 | 154篇(137篇期刊、17篇博硕士论文) |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具为美国德雷赛尔大学陈超美博士开发的CiteSpace软件。“CiteSpace是应用Java语言开发的一款信息可视化软件,使用它可以对特定领域的文献集合进行计量,以探寻出学科领域演化的关键路径,并通过绘制一系列可视化图谱来形成对学科演化和学科发展前沿的分析。”[1]
据图1可知,我国运动项目文化的相关研究热度并不高,年发文量最高仅为18篇,且高质量的文献也较少。结合文献发文时间来看,我国有关运动项目文化的研究开始于1988年,1988年—2011年年均发文量不超过5篇,2012年发文量有了较大提升,并于2019年发文量达到顶峰。运动项目文化于2012年进入学术界的视野,这与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一思想密切相关。国家体育总局为深入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思想,于2011年7月20日,举办了首届全国体育文化工作会议;于2011年10月,召开了中国首届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大会;《关于加强体育文化建设的意见》进行了14次修改,于2011年11月上报国家体育总局。于2011年12月15日至18日举办了首届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
图1 年发文量折线图
综上表明,其一,我国有关运动项目文化的研究热度并不高,自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后,文献的发文量也有了一定增长,但从整体上看,文献数量依然不多;其二,发文量较高的年份主要与国家政策有关,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性。
关键词是文献研究主题的概括和核心观点的浓缩,Citespace软件通过高频词、高中心性的关键词来识别研究领域的热点主题[2]。对运动项目文化领域文献样本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聚类算法采用“LLR”方式,得到知识图谱(图2)。一般认为聚类模块值(Q)>0.3意味着聚类结构显著;S>0.5意味着聚类结果合理[2]。由图2可知该图谱的结构显著且聚类合理(Q=0.8574,S=0.9513)。
图2 运动项目文化研究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
对图2的关键词聚类和表2的高频关键词进行归纳,发现目前我国关于运动项目文化的研究共有4个热点方向,分别是:民族传统运动项目文化的研究、竞技运动项目文化的研究、冰雪运动项目文化的研究、运动项目文化概念及特征方面的研究。
表2 运动项目文化研究高频关键词(前10位)
关键词 | 频次 | 排名 |
体育文化 | 25 | 1 |
运动项目 | 13 | 2 |
冰雪运动 | 7 | 3 |
文化 | 6 | 4 |
体育运动 | 5 | 5 |
体育 | 5 | 5 |
高校 | 4 | 7 |
文化内涵 | 4 | 7 |
传统文化 | 4 | 7 |
文化建设 | 4 | 7 |
1)运动项目文化概念及特征的研究
对运动项目文化概念及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运动项目文化”这一概念本身的研究上。陈辉和田庆[3]对运动项目文化建设路径的探究中将运动项目文化定义为,运动项目文化是人们在参与不同体育项目中,以其本体特征为核心,在不断演化发展中塑造的各种有形与无形的、物质与精神的、内容与形式方法的统称。陈刚和张婧[4]认为运动项目文化具有共有性、差异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征;自由、平等、友谊、进步的人类梦想,是运动项目文化内涵的最高境界,成为一切运动项目的根和魂,也成为贯穿运动与人的精神、气质和神韵。荆雯[5]在其论文中提到,“乒乓球运动项目文化”是指乒乓球运动项目本身各个层面所衍生出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层次,以及其所展现出的“影响力”,也就是“乒乓球运动项目文化软实力”。
总体而言,我国有关运动项目文化概念及特征研究的文献数量较少,研究主要集中在运动项目文化整体性概念及特征、民族传统运动项目特征以及其他个别运动项目文化的概念及特征。研究深入不足,仅有极少数学者进行了从不同角度浅析,没有统一定论。按照文化的四分法可以将运动项目文化划分为四个层次,目前有关其特征的研究没有深入到各个层次中,尚需更多地发掘各类运动项目的文化要素,探寻运动项目的精神、行为、制度、物质文化特征,从而丰富和完善我国运动项目文化体系。
2)民族传统运动项目文化的研究
我国一直十分重视少数民族传统运动项目的保护与发展,有关民族传统运动项目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项目文化的特征、价值以及发展现状等方面。许韶明和程建南[7]从人类学理论的视角出发,创新性地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划分为了三个区域,并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特点和功能进行了总结,丰富了民族传统运动的文化内涵,完善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相关理论。王琳和谢智学[7]对西北少数民族体育运动项目文化类型的特征进行了总结,认为其具有典型的地域性、多元性和文化认同等特征。常超[8]总结了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和发展现状,提出了新时期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价值的建构路径,对推动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对于民族传统运动项目文化研究的内容对于推广和发展民族传统运动项目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但综合来看,对于民族传统运动项目文化研究的科学化水平较低,特别是对于某一项民族传统运动的针对性研究较少,且研究不够深入。
3)竞技运动项目文化的研究
我国竞技运动曾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却没能带来运动文化的繁荣发展。我国有关竞技运动项目文化的研究主要围绕国际经验、国内现状问题及建设策略展开。纪成龙、杨国[9]总结了国外有关竞技运动项目组织文化的治理经验,并得出了我国竞技运动项目组织文化建设的策略,为我国竞技运动项目的发展提供了宝贵建议。杨国庆[10]从社会文化土壤、制度保障、大众生活参与三个方面反思了我国竞技运动项目文化建设存在的文化缺失问题,其认为竞技运动的项目本身是文化的载体与核心,基于项目本身实施行为文化层的建设,能够极大地推动它生命力的绵延,所以要开展以运动项目为核心的体育文化建设。孙科,杨国庆[11]提出,中国竞技运动文化建设的主体至关重要,不能过于强调行政的力量和钱的决定性,需要有生活休闲的功能,还要使群众体验到非功利性的,自愿自主的游戏功能。刘彬等[12]认为,加强国家运动项目文化软实力建设,要培育“授技育人,普惠民生”的运动思想,要研究由“项目训练”到“项目教育”的运动方式,要探索具有育人性、竞技性、健身性、产业性统一的运动特性。张建会,钟秉枢[13]指出,明星运动员是运动项目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载体,能对运动项目文化建设起到形塑作用,未来体育明星运动员项目文化形象的塑造应从精湛的运动项目技术、完美的赛场形象、专业的媒介素养、高尚的文化生活品位四个途径来培养。
研究分析,我国运动项目的发展带着浓厚的政治色彩,西方国家带有商业属性和高度的自治权,很少受政府的干预;我国竞技运动项目缺少群众的参与,从而导致运动项目文化发展不够深入广泛。研究显示,我国迫切地想要改变竞技运动项目文化缺失的发展现状,部分知名专家学者对竞技运动项目的建设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究,研究重在围绕着我国的优势竞技运动项目,其他运动项目文化建设的研究较少,同时竞技运动项目文化的价值、内涵等方面的研究较少,这不利于我国竞技运动项目文化的均衡发展。
4)冰雪运动文化的研究
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我国开始重视冰雪运动的普及与推广,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冰雪运动文化价值的探寻以及高校冰雪运动文化的建设这两个方面。孙佳杰和华立君[14]认为冰上雪橇运动具有独特的优势,分析总结了冰上雪橇运动的健身价值,得出了冰上雪橇运动能够为“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做出一定贡献等结论。李岫儒和柴娇[15]认为,冰雪体育文化是冰雪运动发展的产物,是多元化体育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产物的总和;我国冰雪体育文化具有民族地域性、娱乐健身性的特性。栾健和刘俊一[16]认为滑冰运动文化具有提升体质健康水平、丰富滑冰运动竞赛、满足生活休闲需要等当代价值;提出了弱化竞技规则意识,健全滑冰运动制度文化的内容等发展策略。刘万鹏和丁日宁[17]认为冰雪体育运动在高校体育文化中占有极大的份额,是冬季体育文化的主体;各大高校要抓住机遇,从构建校园冰雪体育文化着手,探索实现“冰雪运动进校园”战略的路径。
研究显示,许多学者分析和总结了冰雪运动文化的价值并提出了在高校中普及和推广冰雪运动的路径,但结合研究内容进一步分析了解到,学术界对于某一项冰雪运动文化的专门化研究较少,所提出的有关推动冰雪运动文化建设的策略缺乏创新,且整体研究的层次较浅,科学化水平较低。
根据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不难发现政策导向对于我国运动项目文化研究热点变更具有显著影响,结合我国在该领域的发展现状及对研究内容进一步了解到,我国对于运动项目文化研究“泛”而不“精”,文化建设策略多为宏观性的指导,缺乏实质性的解决方案;研究领域较窄,大多主要集中在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和少数民族项目上;研究层次较浅,研究方法和内容都较为单一,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研究并不多见,这不利于我国运动项目文化体系的构建和运动项目文化的均衡发展。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精神的家园。关于运动项目文化研究,尚需深入贯彻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思想,不断深化各运动项目文化(尤其是民族传统运动项目)的研究层次,提升研究的科学化水平,构建起特色文化体系,为我国运动项目文化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从而逐步提升我国运动项目的文化软实力,为我国各运动项目营造出优质的文化环境。
[1] 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33(2):242-253.
[2] 林德明,陈超美,刘则渊.共被引网络中介中心性的Zipf-Pareto分布研究[J].情报学报,2011,30(1):76-82.
[3] 陈辉,田庆.“体育强国梦”思想下运动项目文化建设路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8,1(6):40-44.
[4] 陈刚,张婧.体育在文化中舞动:体育运动项目文化特征及影响探析[J].体育与科学,2017,38(2):1-5.
[5] 荆雯.我国乒乓球运动项目文化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6] 许韶明,程建南.人类学视野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特点与功能[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6):748-750.
[7] 王琳,谢智学.对西北少数民族体育运动项目文化类型的特征分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179-183.
[8] 常超.试论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价值及其体系构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7(12):150-151+154.
[9] 纪成龙,杨国庆.文化治理与政策实践:竞技运动项目组织文化建设的挑战与应对[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0,54(1):19-25.
[10] 杨国庆.从文化缺失到文化自觉:中国竞技运动项目文化建设的突围[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9,53(10):5-11.
[11] 孙科,杨国庆.生成与指向:中国竞技运动项目文化建设的思考[J].体育学研究,2019,2(1):87-94.
[12] 刘彬,宋洁,朱成东.国家竞技运动项目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探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12):141-145.
[13] 张建会,钟秉枢.体育明星运动员在运动项目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培养路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50(2):95-100.
[14] 孙佳杰,华立君.冰上撑橇运动技术特点与健身价值研究[J].冰雪运动,2018,40(5):50-54+68.
[15] 李岫儒,柴娇.冰雪体育文化传播的意义及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19(8):43-47+53.
[16] 栾健,刘俊一.滑冰运动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发展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19(9):98-103.
[17] 刘万鹏,丁日明.冬奥会对高校校园冰雪运动的积极影响[J].冰雪运动,2018,40(4):69-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