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221207
Current Downloads: 130913

Leisure Sports and Health

ISSN Print:2710-0154
ISSN Online:2710-0162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世界同性恋运动会发展管窥

A Glimpse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Gay Games

Leisure Sports and Health / 2022,2(2): 75-78 / 2022-07-12 look740 look843
  • Authors: 范婧秋 喻倩倩
  • Information:
    湖北大学 体育学院,武汉 430062
  • Keywords:
    World Gay Games; Gay Sports
    世界同性恋运动会; 同性恋体育
  • Abstract: Sin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Gay Games in 1982, its unique cultural connotation has gradually emerged. This paper studies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Homosexual Games by using the method of documentary materials and the method of logical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istorical conditions for the birth of the Gay Games are mainly the changes of social life, the change of social cognition, and the intensification of social conflicts; the World Gay Games is now hosting more and more cities, the number of participants is growing rapidly, and the sports are more comprehensive; the world The advantag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ay Games are: the continuous growth of the homosexual population, the deepening of homosexual research, the increase in the economic support of the Gay Games, and the continuous progress of social civilization; the difficulti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Gay Games are: insufficient social influence, low social attention and some countries homosexual disapproval. 世界同性恋运动会自1982年发展至今,其独特的文化内涵逐渐显现。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研究世界同性恋运动会的起源、发展。结果表明:同性恋运动会诞生的历史条件主要为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认知的改变、以及社会冲突的加剧;现今,世界同性恋运动会举办城市越来越多、参赛人数快速增长、运动项目更加全面;世界同性恋运动会发展的优势为:同性恋人群不断增长、同性恋研究不断深入、同性恋运动会经济支持增加以及社会文明不断进步;世界同性恋运动会发展的困境为:社会影响力不足、社会关注度不高以及部分国家对同性恋的不认同。
  • DOI: https://doi.org/10.35534/lsh.0202014
  • Cite: 范婧秋,喻倩倩.世界同性恋运动会发展管窥[J].休闲运动与健康,2022,2(2):75-78.

1 引言

原定于2022年在中国香港举办第十一届世界同性恋运动会,受新冠疫情影响暂缓举办,该赛事第一次定于亚洲举办,但是社会大众对这项赛事认知不足,对同性恋运动会的研究从已检索的两篇文献来看,一篇是对古希腊同性恋现象发生的渊源、同性恋与古希腊教育之间关系的探讨[1],另一篇是以2002年悉尼世界同性恋运动会为例讲述大型特殊赛事的组织管理分析[2]。目前,对世界同性恋运动会的历史演进、发展渊源的相关研究十分缺乏,鉴于此,本文从世界同性恋运动会的历史起源、发展脉络与未来展望三方面进行研究,以提高人们对世界同性恋运动会的认知水平[1],提升大众对多元赛事文化的关注与认可,以期为世界同性恋运动可持续地向科学化、多元化、大众化发展略献薄力[2]。

2 世界同性恋运动会的萌芽与诞生

2.1 社会生活的变迁

在工业革命之前,异性恋是仅有的一种情感认同,同性恋行为被视作法律犯罪,在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始发生重大变化,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带动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生产方式的变革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家庭作为基本生产单位的作用明显下降。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交叉推进为独立自主的个人生活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发展空间,情感和亲密关系也更多地进入个人选择的范围,同性恋者在一种新的象征秩序中获得了结识和认同的身份感[3]。另一方面,体力劳动需求降低,社会对增值劳动力的要求也降低,主流社会对待同性恋更加宽容,大大改善了同性恋相互认同、互相交流的社会环境[4],此时美国同性恋数量增长速度还较为缓慢,他们将酒吧和沙龙作为群体生活的主要场所,开展定期的聚会活动,随后在旧金山、芝加哥、纽约开始形成一些稳定的同性恋社会群体,这些聚会活动的举办与社会群体的稳定出现,加强了他们的身份认同感,同性恋文化也在这些小而稳定的社会群体中开始孕育。这些城市在后来也都相继举办过世界同性恋运动会。随后的二战期间,社会剧烈动荡,人们日常生活方式发生巨变,大量男女处于非家庭状态,造成了新的“性状况”为同性恋者提供了更多认识交流的机会,促进了同性恋身份的认同感的增长,为同性恋运动会的产生创造了条件[5]。

2.2 社会认知的改变

如表1所示,在美国历史上,社会大众对于同性恋的认知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被认为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疾病,是不道德的、变态的,大众认识同性恋是从精神疾病、医学的角度探究,而20世纪6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从社会科学的角度认识同性恋,开始认识到性倾向的异常不是个人的特性,而是其他人的规则和禁条对违反者应有的禁锢[6]。1958年《唯一》的合法,推动了同性恋文化的增长和同性恋的身份认同,1962年废除鸡奸法、1964年废除性方面的法律歧视、1974年废除《同性恋违反自然法》,这几十年在法律上的变化,意味着同性恋已经不再是一种犯罪,法律上已经逐渐认同同性恋行为,为同性恋运动会的产生与发展做了铺垫。而在1973年,把同性恋作为精神病的条款从《精神病统计与统计年鉴》移除,这意味着同性恋不再被认为是“病人”,有效提升了同性恋的身份认同以及同性恋文化的发展[7]。这些社会的认同为同性恋运会的诞生创造了重要的前提。

表1 社会对于同性恋认知改变事件表

时间 事件
1958年 美国高等法院正式批准同性恋刊物《唯一》为合法
出版物
1962年 美国法律学会废除鸡奸法
1964年 联邦民权法案废除了由于性方面的法律歧视
1965年 开始从社会科学角度认识同性恋
1973年 美国把同性恋作为精神病的条款从《精神病诊断与
统计年鉴》移除
1975年 美国加利福利亚州政府取消《同性恋违反自然法》

2.3 社会冲突的加剧

1952年到1953年间,是同性恋者对自己长期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愤慨爆发期,60年代后期,大规模同性恋运动开始出现,其中最为出名的“石墙事件”是同性恋解放运动的转折点,同性恋者在警察的迫害下奋起反抗,虽然当天夜里被警方镇压,但第二天却激起了全国范围的同性恋们的抗议活动,随后同性恋解放斗争正式拉开帷幕[8]。1970年,约10000名同性恋在格林尼治村示威游行,纪念石墙事件一周年,声势浩大。整个70年代后半期,同性恋运动通过正规渠道(抗议、游行)同政府对话,大胆质疑社会权力结构,在婚姻家庭和财产继承的问题上积极争取自己的权力,整个70年代以同性恋运动联合与成功以示告终,也为世界同性恋运动会的诞生创造了宽松的社会环境以及自身合理的权力[9]。

3 世界同性恋运动会的发展与演进

在经历过大大小小的游行抗议后,同性恋逐渐被社会主体所接受,第一届世界同性恋运动会也于1982年在美国旧金山诞生,世界同性恋运动会的创始人为维德尔博士(Tom Waddel),维德尔博士是一名医生,也是一位运动员,在1968年的墨西哥城奥运会中,十项全能比赛获得第六名,与此同时,维德尔博士也是一位同性恋,于1980年和Mark Brown、Pual Mart一起成立美国同性恋奥林匹克委员会(The United States Gay Olympics Committee)。1982年在旧金山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同性恋运动会,不过当时的社会环境对于同性恋不够包容,美国奥委会(USOC)禁止维德尔使用“Olympics”一词,并提起法律诉讼,维德尔只好将赛事改名为“The Gay Games”,在维德尔与朋友们的努力下,第一届Gay Games以一种“体育比赛+艺术节”的形式诞生了。1982年旧金山同性恋运动会成功引发了一场运动,继1982年旧金山同性恋运动会后,相继在纽约(1994)、悉尼(2002)、芝加哥(2006)、科隆市(2010)、克利夫兰(2014)、巴黎(2018)举办了一系列同性恋运动会,其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历届同性恋运动会情况统计表

届数 举办城市 国家 参赛人数 体育项目个数
1982年 第一届 旧金山 美国 1350 11
1986年 第二届 旧金山 美国 3500 17
1990年 第三届 温哥华 加拿大 - -
1994年 第四届 纽约 美国 10862 35
1998年 第五届 阿姆斯特丹 荷兰 11000 35
2002年 第六届 悉尼 澳大利亚 13000 35
2006年 第七届 芝加哥 美国 8000 35
2010年 第八届 科隆 德国 10000 35
2014年 第九届 克利夫兰 美国 8000 35
2018年 第十届 巴黎 法国 10317 36

3.1 举办城市的变迁

由表2可知,早期的世界同性恋运动会基本在美国举办,且都位于早期出现同性恋社会群体的城市,这些城市无疑是同性恋文化发展较为成熟、同性恋群体(组织)相对稳定的城市,此时的同性恋运动会或许在世界影响力还不足,同性恋的身份认同感不高,同性恋群体的规模不够大,但是随着世界的发展、文化呈现的多元化、大众对于同性恋文化认同度的提升,同性恋群体的发展,21世纪之后,举办国家已经不仅仅在美国,澳大利亚、德国、法国也相继举办了同性恋运动会,举办国家越来越多。其中第七届运动会,最开始在2001年世界同性恋运动会联盟(FGG)将第七届世界同性恋运动会的主办权交给了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市,随后又将主办权收回,交由美国芝加哥举办,虽然加拿大没能举办第七届的世界同性恋运动会,但是却由此诞生了第一届World Outgames,如同世界同性恋运动会一样,是一场世界范围的同性恋体育、文化盛会[10]。而第十一届世界同性恋运动会也将在我国香港举办,香港一举成为亚洲第一个举办同性恋运动会的城市。从早期的基本由美国一家包揽举办,到后来的澳大利亚、德国、法国、中国相继举办,这项赛事的发展及影响力不断提高。

3.2 参赛人数的增长

早期同性恋运动会的影响力不足,第一届仅有12个国家,1350名运动员参赛,随着同性恋文化的发展、影响力的提升,在2002年的第六届同性恋运动会,有77个国家,13000名运动员参与,参赛人数对比第一届而言,增长将近十倍,增长迅速,就整体趋势而言,参赛人数总体呈增长趋势,世界同性恋运动会为同性恋运动会的传播与交流提供着大舞台,而世界同性恋文化的发展也推动着世界同性恋运动会的进步。

3.3 比赛项目的发展

世界同性恋运动会的形式为“体育比赛+艺术节”,早期的同性恋运动会的项目只有11项,发展至今,项目包括滑冰、足球、篮球、水上排球、乒乓球、网球、羽毛球、高尔夫球、举重、攀岩、健美、国际标准舞、摔跤、长跑、跨栏、100米、接力赛等36个项目,赛事设置与奥林匹克运动会不尽相同。一方面与奥林匹克运动会一样,赛事设置有夏季的,也有冬季的,项目上也有奥运会传统项目,另一方面,也有根据自身文化演变出来的非奥运会项目,例如历届最受欢迎的项目之一是粉红火烈鸟(Pink Flamingo),就是一项由参加游泳、花样游泳、水球等比赛的运动员自编自演的动作套路,也设置有金银铜的奖牌,但是这个项目比赛更像一场水上的狂欢派对,不同于奥运会的格言“更高、更快、更强”的竞争,而是如同同性恋运动会的格言所说的“参与、包容、创造个人最佳”。

4 世界同性恋运动会的优势与困境

虽然世界同性恋运动会作为一种特殊赛事,其发展遭受着种种限制,但是从发展来看,同性恋运动会的举办规模在不断扩大的,赛事辐射国家数也一直处于增长的趋势,赛事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

4.1 发展优势

1)同性恋人群的增长

虽然仍然有国家、地区不支持同性恋,但是将同性恋不视为疾病的发达国家,也从歧视、打压、压迫发展到现在的包容、支持、保护其合法权益。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同性恋人数约为3900万-5300万,全世界范围来看,同性恋群体超过两亿,有部分同性恋是处于“隐形”或“半隐形”状态,无论是从我国还从全世界来看,同性恋群体的人数每年呈增长趋势。人数的增长,同性恋社会群体的不断发展,是同性恋运动会向前更好发展的优势之一。

2)同性恋研究的深入

发展至今,关于同性恋的研究,在知网上搜索“同性恋”出现相关结果8016篇(截至2021年底),研究方向不仅仅限于医学、社会学,还包括法学、婚姻、电影等,形成了专门研究同性恋的理论——酷儿理论,社会对同性恋的认识更为全面、深入,为同性恋群体的发展、提高群体自身认同感,提供了科学依据。另一方面,每年研究同性恋的论文数量增多,并且呈稳定上升趋势,更利于同性恋群体的发展与认识,提高社会群体对同性恋的认识,让更多的人以科学、包容的态度看待同性恋群体,为同性恋运动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而同性恋运动会的发展、影响力的提高也能吸引更多的学术关注、学术研究,学术研究与同性恋运动会的发展则形成良好的循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3)同性恋运动会经济支持增加

就同性恋运动会本身而言,FCG会拨出专门的款项资助全球各地想参赛却苦于经济条件不足的运动员,让更多想参与这项赛事的运动员可以参与到这个特殊的运动会中。举办这项赛事所使用的资金很多是个人和企业通过不同渠道赞助的,包括部分出于某些原因不愿意说明身份的社会人士,以及越来越多关注到这个赛事的公司也会赞助这项赛事,例如2018年同性恋运动会中,法国航空、通用电气等公司成为赞助商,对这项运动会进行了投资赞助。对于即将到来的第十一届运动会,就香港Gay Games官网上目前所展示的赞助商信息,有国泰航空、冈本、雅高酒店集团、PMQ元创方、瑞信等知名企业,越来越多的商家、企业、品牌关注到这项赛事,为这项赛事的举办带来了更多的资金支持,从另一方面来看,越来越多的品牌、企业愿意通过这项赛事来宣传、传播,也印证着这项赛事逐渐增长的影响力、辐射人群数量的增长以及社会大众对这项赛事、这个文化群体的认可与支持。

4)社会文明的进步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进步,文化的繁荣,人们思想境界的开放,文化水平的提升,这无疑使同性恋文化发展迎来繁荣的黄金时代,对同性恋鄙视、异样的眼光在减少,对它的包容、祝福与支持的声音在增多,人们认识同性恋的视角也更加科学、全面,这也让这项赛事更好、更容易地向大众传播,宣扬自身独特的魅力及文化内涵。

4.2 发展的困境

1)影响力不足

即将到来的2022年世界同性恋运动会将在我国香港举办,这也是第一个在亚洲城市举办的同性恋运动会。作为在我国举办的一个特殊国际赛事,其知名度、影响力远远不如奥运会等国际赛事,例如香港LGBT群体活动人士Gigi Chao就表示:“香港被认为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国际大都市。但是传统老套的想法依然存在。对许多人来说,甚至谈到同性恋都感觉不适。主流媒体都回避这个话题。”主流媒体的回避,我国社会主体对同性恋群体包容程度,是制约同性恋运动会发展的“拦路虎”,很多人对于这一赛事更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这说明这项赛事的影响力程度还不够高。

2)社会关注度不足

相较于其他国家,我国首次参与同性恋运动会是在2014年的克利夫兰同性恋运动会,但是参赛选手仅有一名,随后的2018年巴黎同性恋运动会人数开始增多,但是参赛人数对比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来看,参赛人数依旧稀少。这不仅仅是赛事影响力不足,也是社会主流文化态度影响下的结果,我国不像美国、荷兰、法国等国是同性恋婚姻合法的国家,虽然社会上呼吁同性恋婚姻合法的声音越来越多,但国家法律忽视同性恋,仍然还未形成有关同性恋的法律法规、相关文件,同性恋群体的相关权益难以得到保障,阻碍了同性恋文化的发展。

3)部分国家不认同

从国际角度看,尽管同性恋运动几乎对参赛者没有任何限制,但现如今仍有70多个国家将同性恋视为疾病或者犯罪,甚至有7个国家会对同性恋者处以死刑,在这些国家,同性恋文化难以得到科学的认知和发展,同性恋人群难以发展,这对于同性恋运动会在全世界范围的推广无疑是一大困境。

5 总结与展望

从1982年的第一届旧金山世界同性恋运动会到2018年的第十届巴黎世界同性恋运动会,这项运动会的影响力日渐提升,举办形式与项目愈加完善,虽然这项运动会的发展面临影响力不足、社会关注度不高,以及部分国家对同性恋不认同的困境,但是随着每年快速增长的同性恋人口、科学认知研究的深入、资本的投入以及社会文明的进步都为同性恋运动会发展提供了绝佳优势,相比于奥运会的高竞技水平,运动员技术动作、年龄体力的高要求,同性恋运动会不限制年龄、不限制种族、不限制性别,同性恋运动则显得更加包容与大众化,随着全民健身的推进、对同性恋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文化的发展以及同性恋群体人数的增加,这项赛事将迎来良好的发展契机,其文化内涵与文化影响力将愈加深远。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我国的其他城市也将迎来这项特殊的国际赛事,或者那时这项赛事已经不再“特殊”了。

参考文献

[1] 郝月影.古希腊同性恋教育功能初探[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1.

[2] 崔玉鹏,王守恒,孙继俊.大型体育赛事组织管理的基本模式:2002年悉尼同性恋运动会组织管理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8-11.

[3] 李林林.麦卡勒斯小说中的“性别颠覆者”形象[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4] 徐立甫.美国石墙事件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8.

[5] 王晴锋.红色酷儿理论:同性恋政治学的批判性反思[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45(5):577-583.

[6] 赵庆寺,王启华.20世纪60年代美国同性恋运动兴起的历史考察[J].安徽史学,2003(2):39-44.

[7] 区林,陈燕.历史视域中的同性恋法令、大事件及其社会认同[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3(2):83-89.

[8] 李兰.论文学对社会和文化特殊现象的表现:谈吸血鬼爱情之同性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7):99-100.

[9] 朱仁华.美国鲍尔斯案的历史探析[D].上海:复旦大学,2008.

[10] 阳煜华,王澜沧.精英女同性恋运动员的生存态探讨:竞技体育中的“底比斯圣军”现象[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6,28(4):105-110.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