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学体育学院,武汉
宋达知.我国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综述(2017—2022)[J].休闲运动与健康,2022,2(3):77-82.
习近平主席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时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体育类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2]
体育本身就含有非常丰富的思政元素,毛泽东主席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者也,其载知识也如车,其寓道德也如舍。”[3]胡德平[4]提出,体育自诞生之时就蕴含着其独特的育人特点,然而,作为课程的体育,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重知识、重技能的传授而轻价值引导等问题,体育独有的育人功能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本文以中国知网已收录的CSSCI期刊为检索源、以“体育”和“课程思政”为篇名,共收集到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核心期刊60篇,通过对体育课程思政的内涵、价值、内容、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实现路径的综述,厘清我国体育课程思政的基本理念、总结我国体育课程思政的特点、审视我国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现实问题、探寻实现路径,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体育课程思政的内涵进行探讨,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
张洋等[5]认为,体育课程思政是建立在三全育人大格局的基础上,营造出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相互协作,以实现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的一种综合体育教育理念。梁凤波等[6]、刘纯献等[7]与其持有相同的观念。李在军等[8]提出,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观,要在教学过程中挖掘思政元素,将其润物细无声地体现在教学中。武冬[9]指出,体育课程思政是指以身体练习为主要特征,以运动项目为主要内容,在提高身体操作知识和能力的同时进行思政教育的理念。姜卫芬等[10]认为,体育课程思政是建立在体育课程之上的综合育人理念。
贺新家[11]提出,体育课程思政是拓宽体育学科三育渠道的过程,它不能照搬思政课程内容,而是要对体育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挖掘。刘叶郁等[12]强调,体育课程思政不能单纯地做加法,既不能简单地将思政内容杂糅进体育课程,也不能随意地增加一些思政话语,而是通过学校人才培养体系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任务、方法和过程的总和。高晓峰[13]认为,体育课程思政要在实践中体现出来,例如将思政元素的价值引领、精神追求融入体育课程中,让学生在知识传授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达到强体、育心、立德的教育目标。李林等[14]指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是思政教育在体育学科开展的教育实践,是高校课程思政大格局中的重要一环。谢伟等[15]认为,体育课程思政是指充分挖掘体育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同时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将提取到的思政元素充分融入体育课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采用不同的视角来审视体育课程思政的内涵,但都是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为主旨,在实践中值得我们参考与借鉴。如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始终要坚持综合育人理念,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充分挖掘体育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促进“德育”“体育”相融合。
体育课程思政是新发展阶段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创新,也是落实国家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关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学界视角各有不同,主要观点如下:
赵心炜[16]指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有3大价值:(1)坚持马克思主义,培养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2)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实现核心价值观的凝聚;(3)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刘纯献等[7]认为,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在于:(1)在守正创新中凝练价值;(2)在探本溯源中挖掘价值;(3)在学有榜样中点亮价值。李在军等[8]强调,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在于提升体育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体育类专业教师素养、提升体育类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
张洋等[17]指出,课程思政建设有4大价值:(1)有利于深化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需要;(2)有利于助推体育强国建设的战略需要;(3)有利于完善体育育人价值的人文需要;(4)有利于优化体育课程体系的内涵需要。明平芳[18]认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在于锤炼意志品质,促进品格内化、强化行为规范,加强道德修养、塑造健全人格,成就幸福人生、促进心理健康,增强调节能力。
综上所述,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不仅有鲜明的国家战略价值而且还有其独特的个人价值,主要体现在深化教育强国建设、体育强国建设的战略需求、弘扬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
学者们根据不同的视角与理论对体育课程思政的内容进行研究,主要观点如下:
赵富学等[19]强调,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可以从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以及塑造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两个维度开展,让学生在获得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能有优良的道德品质。李在军等[8]指出,体育专业课程思政可以分成“学科类”与“术科类”,在实践过程中应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学科类”可采用“融入式”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将与本课程知识相关的思政元素融入其中,“术科类”偏重于“挖掘式教学”,即在教授过程中挖掘相关的思政元素。贺新家[11]认为,体育学科知识和运动实践活动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两大组成部分,也是体育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渠道。
谢伟等[15]提出,项群理论为体育课程思政提供了指导方法,根据项群理论,以体育课程内容所蕴含的不同思想政治元素为划分依据,把具有相同思想政治元素的体育课程归类为一个项群,共划分成民传类德育项群;团体类德育项群;对抗类项群;表现难美类项群;耐力类项群;智力类德育项群等六大项群。王佃娥[20]等指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应该在尊重不同专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依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培养目标来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胡德平[4]提出,可以从政治认同维度、国家意识维度、社会责任维度、文化自信维度、健全人格等五大维度来构建体育课程思政内容维度。刘纯献等[7]指出,新时代体育课程思政地内容包括:(1)“立德树人”是体育课程思政的本质;(2)协同育人是体育课程思政的理念;(3)立体多元是体育课程思政的结构;(4)显隐结合是体育课程思政的方法;(5)科学创新是体育课程思政的思维。
综上所述,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学者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视角与理论,或根据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两大组成部分划分、或根据项群理论将其分成六大项群,抑或者根据院校设置的专业划分等等,笔者认为,体育课程思政内容的划分要遵循一定的理论依据与实际情况。
体育课程思政具有鲜明的特点,且学界的侧重各有不同,主要有如下观点:
高晓峰[13]认为,无意识教育能够把教育的目的隐藏在实施载体中,通过亲身的体验、实践在潜移默化中的情形中自动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张洋等[5]指出,体育教学组织相对复杂,既要有训练强度又要传授理论知识,在德育与体育相互渗透的过程中,不但有利于体育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还能潜移默化的提升个体的道德水平。
李在军等[8]提出,体育课程思政强调把思想育人隐藏于各种显性教育中,旨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强调价值引领,而不是直接将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照搬进专业课程中。
王秀阁[21]强调,在体育专业知识中“融入”或“挖掘”思政元素或思政资源是体育“课程思政”的特点。刘纯献等[7]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不仅在承受身体训练而且还在磨炼学生的精神。在王秀阁和刘纯献的基础上,姜卫芬[10]将其概括为:体育课程思政的特点在于“寓德于体、融道于术”。
王慧莉等[22]提出,突出体育领域问题情境的创设,将在体育运动中形成的良好个人品质迁移到日常生活中是体育课程思政的一大特点。高晓峰[13]认为,在体育项目学习过程中因为规则的约束,能够加深与巩固同学们的规则意识和纪律意识的形成。
综上所述,学者们以“立德树人”为主旨,根据体育学科独有的育人特点概括出体育课程思政具有无意识性、间接性、融合性、迁移性等四大特点,在准确把握体育课程思政特点的基础上,能够拓展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方法与路径。
我国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学者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研究不充分
刘叶郁等[12]指出,目前大部分研究成果集中于理论研究,扎根实践的调查研究和实地走访明显不足,且当前研究多将政策作为研究背景,并未对政策进行系列研究。吴向宁[23]强调,目前学术界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认识与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如何更好地使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资源结合,需要长期的实证研究与实践。
2)管理体系缺位
位小龙等[24]认为,目前大中小学均缺乏“一体化”的整体规划,同时各个学校、学段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氛围和奖惩机制。刘纯献等[7]指出,在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与细化方面仍缺乏有力的支持与保障,缺少加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缺少制定明确要求的“时间表”和切实可行的“路线图”,缺乏组织领导、经费保障、激励举措等方面的可靠保证。
3)评价标准不具体
李林等[14]认为,评价形式过多地强调体育教师教学成效与科研成果的终结性评价,对过程性、增值性等评价形式运用不足,同时还较少的评价教学过程中的育人效果,最终导致不能准确地考察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张洋等[17]指出,目前,在体育院校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和管理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与我国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类似的问题,即仅将学生考勤情况、测试得分情况作为学生的体育课程成绩,缺少对学生情感态度和合作精神的过程性评价。
1)对体育课程思政认识不足
梁凤波等[6]认为,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导致高校体育教学偏重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身体素质的提高,缺乏对体育文化、体育内涵、体育育人功能的阐释,最终导致体育专业教师在教学中未能充分体现出体育独有的育人作用。李在军等[8]在调研访谈体育类专业课程教师中发现:(1)普遍认为思政教育有专门课程设置并有专门教师、辅导员负责,与自身无关。(2)普遍认为学生毕业后能否找到理想工作,重点考核的是个人体育专项技能能力,主要对接于行业对人才标准与实用型的需求,而思想道德素质无足轻重。
2)能力不足
徐成立等[25]提出,体育教师因缺乏专业的思政学科知识的支持,很难从思政的角度来挖掘体育课程内容的思政元素,同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因缺乏思政意识,将思政资源运用的不够巧妙。吴向宁[23]指出,教师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1)发掘与运用体育课程的思想政治教学资源的能力不足,不能将体育的独特育人精髓有效地融入体育课程中;(2)改进与创新体育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能力欠缺,难以体现出高校体育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意涵具有的与时俱进的育人价值;(3)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师生思想交流互动的方式匮乏,无法体现出体育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含义;(4)高校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的思想政治教学资源的内化与升华不足。柴立森等[26]认为,“增强体质”长期被视为我国学校体育的主要功能,因此教师更注重学生技能的传授与掌握,而对体育所蕴含价值以及精神等思政元素在课堂上的表达有所不足,从而导致体育课程思政表达不够生动,课堂不够新颖。
1)教学方式固化
赵富学等[27]指出,目前许多教师在课堂上采用“说教式”“渗透式”等较为死板的教学方法,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抵触心理,难以产生心理层面的共鸣。李林等[14]发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政治话语转体育话语不流畅、思政教学方法和体育教学方法之间缺乏衔接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体育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2)社会实践“痕迹化”倾向
吕钶等[28]指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仍然存在一些泛泛而谈、浮于表面、应对检查等问题,且实际作用并不明显、影响力和持续性存在不足。
综上所述,学者们在学校顶层设计、教师能力不足、教学方法固化等方面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但在深层次的问题如哪些因素会引起老师能力不足、教学方法固化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
为了更充分地发挥高校体育教育的思政功能、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协同效应,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学者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不同的建议:
张洋等[5]建议,高校有必要成立体育课程思政研究小组,设立由教务部门牵头、体育部门负责的体育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根据高校自身的课程特点和优势展开系统性设计,从宏观层面把握前进方向,统筹规划制定相关文件,从而构成体育思政育人体系与模式。姜卫芬等[10]认为,体育课程作为大学必修课,可以从宏观层面依据其课程特点和优势设计出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体育课程思政推进路线,这样就能够在推进过程中实施宏观调控与精准把握。王秀阁等[21]提出,学校应制定明确的“时间表”和切实可行的“路线图”,同时给予组织、经费等方面的支持,使广大教师对“课程思政”乐为、敢为、有为。
常益等[29]提出,体育教师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发挥着主体作用,对教师的评价也是能否实现体育课程思政转向的关键,他提出了以下四点建议:(1)有明确的评价目标和指导思想;(2)创立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3)实施心理监控、给予人文关怀;(4)听取多方建议,不断完善评价体系。李在军等[8]建议,设立一套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的综合奖励机制,从而激发体育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动力,与此同时加强对体育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支持力度并纳入教师考核和职称评聘的相关内容。
赵富学等[29]指出,在学校内构建体育课程思政协调配合机制的路径为:(1)思政教研机构与体育教研机构之间形成定期的协同备课制度和集体研修制度;(2)建立学校层面的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教研的意见反馈制度。(3)促进各类思政教育信息和素材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系统运行,深入发掘体育课程教学中开展思政教育的切入点和聚焦点。徐成立等[25]提出,可以将思政课教师配置到体育学院,利用思政教师的学科优势,共同挖掘体育课程的思政元素、开发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梁凤波等[6]认为,体育课程可以与心理学、社会学、美学等学科紧密联系,将体育课程与学校优势课程结合在一起,促进体育“课程思政”的发展。
徐成立等[25]提出,应结合社会对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依据体育课程的基本特征和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目标进行整合,构建一个新的多元化的目标。谢伟等[15]建议,在充分把握不同项目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的基础上注意不同项群的共性与个性特点,教学目标要与项目特点相同,充分体现出不同项目独特的思政特点。胡德平[4]认为,不同的专业培养目标不同,所带来的教学要求、教学目标也不同,那么相应的体育课程思政元素和思政目标也不同,那么就要教师要根据不同项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来构建体育课程思政的标准。
张洋等[5]提出,建立一支政治强、专业精、勇于探索的体育教师队伍是推进体育课程建设的重要前提。崔丽丽等[30]认为,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程的主导者、执行者,要加强自我学习的意识和思政理论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思政素养,克服体育课程与思政课在教学目标上的差异,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将体育课程目标细化成知识、情感和技能目标,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赵心炜[16]要求,体育教师要提升学习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明确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把思政知识传授和体育价值引导结合起来,在每个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切入思想教育元素。
董翠香等[31]提出,要在准确把握体育课程思政元素的理论基础之上,结合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要求,充分挖掘相应的思政元素。薛浩等[32]认为,体育课程思政项群化建设的初心就是将某个项群涵盖的共同体育精神、道德等思政元素嵌入到体育课程设计当中,发挥价值引领作用。
明平芳[18]认为,创新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方法、优化教学组织既是实现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的关键节点,也是实现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董翠香等[33]认为,课堂教学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渠道,课堂教学实施过程决定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柴立森等[26]提出,在课程思政理念下,体育教学目标从原来的只注重身体教育的目标变成了体育、德育并重的二元目标,目标的变化就要求相对应的内容与方法也要有所调整。
综上所述,学者在顶层设计、教师能力以及教学方法等许多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但研究缺乏具体的、可实践的操作方案、缺乏相关的实践依据,使得研究结论的可行性还需进一步的实践检验。目前,体育课程思政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大量的研究成果不断地涌现,但存在着研究方法多以定性研究为主,质性研究较少,研究成果多以转述性成果较多,实践性成果较少,内容同质化现象较多,深层次问题挖掘不足等问题,需要在未来通过跨学科研究以及实证研究来加强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6-12-09(001).
[2]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Z].2020-06-01.
[3] 毛泽东早期文稿[G].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
[4] 胡德平.体育课程思政的理论内涵、内容体系与建设路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2,56(5):13-21.
[5] 张洋,张泽一,魏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育人特性、实践样态与行动方略[J].体育文化导刊,2022(3):104-110.
[6] 梁凤波,刘颖琦.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与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22(5):37-38+53.
[7] 刘纯献,刘盼盼.体育课程思政的内容、特点、难点与价值引领[J].体育学刊,2021,28(1):1-6.
[8] 李在军,刘美,赵野田.课程育人:高校体育类专业课程思政特征、难点及应对策略[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1,40(3):18-24+32.
[9] 武冬.体育课程思政原理、设计、问题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2,45(6):12-24.
[10] 姜卫芬,刘文烁.新时代推进体育课程思政改革的理论认知与实践路径[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1,36(4):435-441.
[11] 贺新家.体育课程思政内容构建及组织实施的内在逻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8):53-55.
[12] 刘叶郁,杨国庆.我国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的政策引领、内容检视与发展方向[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2,39(4):494-501.
[13] 高晓峰.体育课程思政的历史传承、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2,45(6):36-47.
[14] 李林,赵富学.高校体育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培育的问题聚焦与破解路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2,56(9):91-100.
[15] 谢伟,张矛矛,曹洪军.基于项群理论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探索[J].体育学刊,2021,28(4):86-93.
[16] 赵心炜.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内涵、价值与实现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21(11):98-103.
[17] 张洋,魏军.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与路径[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0,39(6):35-40.
[18] 明平芳.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与实现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0):54-55+60.
[19] 赵富学,陈慧芳,李攀飞,等.体育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的生成特征、核心构成与培育路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0,39(6):27-34.
[20] 王佃娥,杜发强.“课程思政”背景下体育类专业课程建设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4):56-58.
[21] 王秀阁.关于“课程思政”的几个基本问题:基于体育“课程思政”的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9,34(3):188-190.
[22] 王慧莉,吕万刚.表现性评价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应用研究:以体育教育专业体操类专项课程为例[J].体育学刊,2022,29(1):103-110.
[23] 吴向宁.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困境与推进策略[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2,34(4):384-392.
[24] 位小龙,于方方.学校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价值、挑战与优化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22(2):104-110.
[25] 徐成立,罗秋兰,孙军,等.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现实困境与优化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21(9):98-104.
[26] 柴立森,张锐.价值耦合:体育课程思政的学理内蕴与实践路径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2,45(6):73-85.
[27] 赵富学,李林,王杰,等.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质增效的方法创新与路径推展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2,37(4):387-394.
[28] 吕钶,邢方元.我国体育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特色优势、实践困局与优化路径[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2:1-8.
[29] 常益,张姝.健体育魂:大学体育课程的思政教育转向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6):136-141.
[30] 崔丽丽,刘冬磊,张志勇.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价值意蕴、践行方向与保障机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2,45(6):25-35.
[31] 董翠香,樊三明,李梦欣,等.体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应解决的问题及实施路径[J].体育学刊,2021,28(2):65-71.
[32] 薛浩,郑国华.我国体育类课程思政项群化建设的理论逻辑、价值意涵与路径选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1,55(4):20-27.
[33] 董翠香,韩改玲,朱春山,等.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2,37(1):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