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学体育学院,武汉
开展残疾人体育不仅是发展残疾人事业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实现我国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国务院于2021年7月21日发布的《“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我国残疾人有8500多万,在“十四五”期间,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残疾人数会持续攀升,这一庞大的数据给我国残疾人事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1]。残疾人事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并制约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面对疾人口基数大,特性突出,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寻求“体育”这一突破口,促进残疾人体育全面、持续发展。为此,本文借助CiteSpace可视化软件,以文献数据为基础,了解我国残疾人体育领域的研究现状,探索和挖掘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以期为后续残疾人体育的研究重点和方向提供借鉴。
本研究使用的数据样本均来自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检索主题为“残疾人体育”“残障人体育”“伤残人体育”“特殊体育”,时间范围为2002—2021年,期刊类别为“北大核心”,共获得355条结果,通过查看篇名和摘要剔除与本研究无关文献25篇,最终纳入330篇为样本数据。
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法对样本数据进行量化分析,梳理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的基本现状,并结合CiteSpace5.8.R3可视化软件对样本文献的作者、科研机构进行分析,以直观展示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领域的动态、热点以及演变趋势。
通过文献数量的时序变化,能够直观了解残疾人体育研究领域的总体概况和研究进展,这也是衡量研究成果的重要指标。2002—2021年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的文献数量呈现出“波浪式”增长,大致可划分为奠基、爆发、成熟三个阶段(如图1所示)。
图1 2002—2021年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的年发文量
(1)奠基阶段(2002—2004年):发文量较少,且发展缓慢。主要由于我国当时社会经济以及科研技术的发展相对落后,导致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起步较晚,尚未引起国内科研人员的足够重视。
(2)繁荣阶段(2005—2013年):研究成果剧增,2008年出现峰值。这得益于2007年特奥会和2008年北京残奥会的顺利举办,以竞技体育为主的残疾人体育参与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空前关注,激发了学术界对该领域的研究兴趣与热情。
(3)成熟阶段(2014—2021年):发文量呈现下降趋势,但有两个明显的增长点,分别是2014年和2017年。在此期间,国家和政府出台了大量的利好政策(如:2014年颁布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以及2016年出台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残疾人体育的发展。以群众体育、体育教育为主衍生出了残疾人群体对体育的多元需求,吸引了学者们的研究视线。
经统计,残疾人体育研究文献在51种核心期刊上均有刊载,表1显示了2002—2021年关于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的发文量和复合影响因子(2021)排名前10的期刊。从期刊类别来看,除了《中国特殊教育》《求是》以外,均为体育类期刊;从发文量来看,《体育文化导刊》明显高于其他刊物,位列第一(59篇),其次是《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7篇),第3是《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5篇);从影响因子来看,在《体育科学》(6.468)、《上海体育学院学报》(4.414)、《求是》(3.727)等有影响力的刊物中均有刊载。分析表明,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已成为各界学者关注的焦点,不拘囿于体育类期刊,这些期刊为我国残疾人体育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知识交流平台,吸引了更多的研究者推动残疾人体育的发展。
表1 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主要来源期刊分布一览表
排名 | 按期刊发文量排序 | 按(2021年)期刊复合影响因子排序 |
1 | 《体育文化导刊》59篇 | 《体育科学》6.468 |
2 |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7篇 |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4.414 |
3 |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5篇 | 《求是》3.727 |
4 | 《中国特殊教育》22篇 | 《体育学研究》3.405 |
5 |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篇 | 《体育文化导刊》3.098 |
6 | 《体育学刊》19篇 | 《体育学刊》2.94 |
7 |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7篇 | 《中国体育科技》2.923 |
8 |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5篇 |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917 |
9 |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5篇 |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896 |
10 | 《体育科学》15篇 |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852 |
作者是科研的直接参与者,同时也是推动科研的进步与发展的中坚力量,通常发文量可作为衡量作者科研能力的一种依据[2]。在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领域中,发表系列论文最多的作者是福建师范大学的吴燕丹教授(29篇),其次是杭州师范大学的刘洋教授(9篇);第三名是华中师范大学的王健教授(8篇)和北京体育大学的卢雁(8篇)。根据普莱斯定律,发文量在4篇及以上的作者为核心作者,共有18人,他们都是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
利用CiteSpace软件,在Node Types中勾选“Author”,绘制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作者合作网络图(见图2)。可以看出,吴燕丹既是核心作者,也是该领域作者合作较多的人,以她为中心,与吴丽芳、李春晓、黄汉升等作者组成了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领域最大的研究团队,其次是以刘洋、陶玉流、王家宏、Martin和Kudlacek等组成的合作团体,说明了在残疾人体育研究领域,合作密度较高、范围广泛,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合作团队。整体来看,我国关于残疾人体育研究呈现出“大集中、广分散”的特点,团队合作氛围较好,但仍需增强合作强度和力度,不断拓展残疾人体育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图2 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作者合作关系图谱
科研机构一般为作者的工作单位,是作者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载体。通过研究科研机构的文献产出情况可以评估其对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的贡献程度,以及该机构在残疾人体育研究领域中的科研实力。对此,在Node Types中选择“Institution”,构建出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机构共现图。在对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机构进行分析时,发现一级机构下有多个二级机构,需将同属于一个一级机构的进行整合。如“华侨大学法学院”“华侨大学体育学院”等均合并为华侨大学,按照这种方法,对所有的科研机构进行合并与汇总。根据统计资料,近20年来,高校是我国残疾人体育领域的研究主体。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的前10位高产机构均是来自师范类、体育类、综合类院校的知名大学,共发文138篇,占总发文量的41.82%。师范类院校共有4所大学位列其中,成果产出量占本研究数据样本总量的18.79%(见表2),充分反映了我国师范类院校20年多年来在残疾人体育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
表2 2002—2021年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机构分布一览表(前10)
排名 | 机构名称 | 发文量(篇) | 序号 | 机构名称 | 发文量(篇) | |
1 | 福建师范大学 | 32 | 6 | 首都体育学院 | 13 | |
2 | 北京体育大学 | 17 | 7 | 天津体育学院 | 10 | |
3 | 上海体育学院 | 14 | 8 | 江西师范大学 | 9 | |
4 | 苏州大学 | 14 | 9 | 湘潭大学 | 8 | |
5 | 华中师范大学 | 13 | 10 | 杭州师范大学 | 8 |
除此之外,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机构之间出现了以福建师范大学为核心,与天津体育学院等组建的院校合作团队;以北京体育大学为核心,与首都体育学院、华侨大学等组建的院校合作团队。可以看出,各机构间合作较为深入,已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学术合作网络。其他高校如上海体育学院、湘潭大学、洛阳师范学院等自成体系,各自与周边院校进行合作(见图3)。
图3 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机构合作关系图谱
关键词在一篇文献中所占比重虽小,却最能反映出文献研究的精髓,对其进行聚类分析,能清晰地掌握某一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3]。在关键词网络共现关系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关键词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残疾人体育的研究热点进行分析,得到残疾人体育关键词聚类图谱。从图4来看,生成了“体育”“特殊体育”“体育管理”“残奥会”“特殊教育”“体育教育”“现状”“体育权利”“体育活动”及“生命关怀”共10个聚类标签。
图4 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
基于关键词聚类图谱,从“Cluster”菜单栏上选择“Cluster Explorer”,得到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表(见表3)。
表3 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表
聚类号 | 聚类大小 | 标签词(选取前五个) |
0 | 56 | 体育;残疾人;体育参与;体育教育;特殊教育 |
1 | 46 | 特殊体育;中国;残疾人;体育教师;适应体育 |
2 | 42 | 体育管理;日本;全民健身;体育政策;体育组织 |
3 | 36 | 残奥会;竞技体育;项目设置;影响;运动生物力学 |
4 | 24 |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发展对策;分析;调查 |
5 | 24 | 体育教育;体育权;人权;终身体育;国际体育运动宪章 |
6 | 23 | 现状;对策;体育运动;健身;上海市 |
7 | 16 | 体育权利;保障;义务视角;法律保障;法理分析 |
8 | 12 | 体育活动;湖北省;影响因素;锻炼方式;概念 |
9 | 10 | 生命关怀;大学;自我关怀;特殊体育教育;人际关怀 |
对各聚类中的标签词进行分析发现,各聚类研究内容存在相互重叠的现象,因此可将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归纳为“体育管理”“竞技体育”“体育教育”“群众体育”4个主流知识群,他们组成了当前我国残疾人体育的研究热点。
知识群1:残疾人体育管理。我国残疾人体育管理机构以国家残奥会为依托,直属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业务上由国家体育总局进行指导,属于典型的准行政管理模式,主要涉及健身、康复、竞技三大领域[4-6]。但现行的体育管理模式已显现出极大的不适应性,一方面是残奥会中心内部结构过于松散,各级残联职责划分模糊;另一方面残疾人参与供给不足、体育公共管理机制缺乏活力、残疾人体育指导员队伍不健全等[4,7]。应充分发挥行政主体的作用,提高残疾人体育治理能力和治理效率;将残疾人体育管理纳入群众体育体系中;此外,改革残奥中心内部结构、培养残疾人体育指导员、建设全民共享的综合体育俱乐部、优化社会文化环境[5,8]。
知识群2:残疾人竞技体育。与西方体育强国相比,我国残疾人竞技体育起步较晚,底子较薄,参加残奥会等重大残疾人体育赛事的人员、项目、经验均较少,而参赛的新手却很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近些年在残奥会上取得了辉煌成绩[9]。但体制隐患、国外竞争严峻、区域发展不均衡、项目结构不合理、集体项目水平不高、特定项目人才缺乏等,给我国继续赶超体育巨头并蝉联残奥会奖牌第一的宝座带来了重重困难[10,11],针对这些困难,我国应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优化项目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升训练科学化水平、加速残疾人队伍建设、健全保障体系、积累比赛经验等[12,13]。
知识群3:残疾人体育教育。随着我国教育公平理念的不断深化和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越来越多的残疾学生走进校园,然而,这些弱势群体享受高等教育的情况并不乐观。在当前主流的体育教育框架下,我国残疾人体育教育仍处于“分离”状态,残疾人接受高等体育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均不平等、法律保障体系不完善、普适性的教学指导纲要缺乏、教师专业化水平低、场地器材以及资金短缺等[14-16]。另外还有学者们认为现代残疾人体育教育已失去初心,脱离了残疾人的现实生活,逐渐陷入物化状态,忽视残疾人体育教育以人文本的价值所在[17,18]。建议制定并落实相应政策法规、改善社会对残疾人的态度、深化对“融合体育”的认知与实践、完善学校体育设施;除此之外,我国残疾人体育教育的对象应全面化、课程标准中国化、教学理念终身化、师资培养专业化[14,16,19]。
知识群4:残疾人群众体育。相较于竞技体育,我国残疾人群众体育的关注度较低,导致竞技体育事业在蓬勃发展之际,残疾人群众体育却发展乏力[13,18]。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残疾人新旧观念更迭不彻底、相关法律法规权威性不足、物质文化保障体制不健全、资源配置机制缺乏交流合作、健身指导员专业化程度偏低、宣传服务意识淡薄等问题[21],需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资源共享、社区协助”,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残、健融合以及体育运动共享;借用各种多媒体平台加以宣传残疾人体育,促使正确残疾人体育价值观的形成;增加经费投入;加强残疾人运动场馆设施建设;加快残疾人社会指导员队伍建设[21,22]。
关键词突现通过探究主题词词频的时间分布,可以了解到某个时段关注度较高的研究领域,以及预测到今后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的发展趋势[23]。本文通过突现词探测得到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领域前22个突现词(见图5)。
图5 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的关键词突现图谱(前22个)
从突现度来看,前5位的关键词依次为:特殊教育、群众体育、体育、体育管理和大学。从时间序列来看,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4年全民健身为节点,2008年以前学者们主要以残疾人体育活动和教育为核心;2008—2014年间关注更多的是残奥会和群众体育;2014年之后,对于残疾人体育研究呈现多元化。首先,研究重点的突出。残疾人体育研究紧扣国家政策方针,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性,残疾人体育组织与管理成为该阶段的研究重点。其次,研究主体的延伸。不再单单是残疾人群体,而是将体育教师这一群体纳入残疾人体育的研究之中。再次,研究视野的拓展。不局限于国内,开始探索国外残疾人体育的发展以及对我国的启示。最后,研究层次的细分。对残疾人体育的研究细分到各个领域,不止步于竞技体育,还细化到残疾人体育的培养模式。从突现词的生命周期来看,“体育管理”领域持续时间最长(8年),“中国”“美国”“全纳教育”为7年,“体育权利”“体育教师”为6年,“体育活动”“群众体育”为5年,其他大多集中在3~4年,可以看出,残疾人的体育活动始终与国家对残疾人的合理管理制度密不可分。在2018年以后,残疾人体育参与的主题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1)国内残疾人体育领域的研究经过了奠基期、繁荣期、稳定期三个阶段,学者对该领域的关注度逐渐提高,研究成果多元化。
(2)高校是我国残疾人体育领域的研究主体,无论是研究作者之间还是研究机构之间,合作密度较高,并已形成较为稳定的合作团队。
(3)我国残疾人体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为残疾人体育管理、残疾人竞技体育、残疾人体育教育以及残疾人群众体育。
(4)残疾人的体育参与是目前的研究前沿。
(1)加强对各个地区、各个运动项目、各个年龄段的不同残疾人群体展开研究,将处于研究边缘的农村、偏远地区的残疾人纳入研究视野,从根本上实现残疾人体育研究范围全覆盖,推动残疾人体育发展。
(2)强化“体医融合”。体育是生命重建的形式,也是残疾人康复的重要手段,应打破学术壁垒,加强校际学术交流,构建信息资源共享格局。
(3)推动“残健融合”的发展。使残疾人通过体育融入社会,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创造出残疾人与健全人一样的体育环境。
[1]国务院.“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S].国发[2021]10号,2021-07-21.
[2] 吴敬静,潘红玉,贺正楚.中国消费升级研究的发展脉络与演进趋势[J].消费经济,2021,37(5):89-96.
[3] 汤建民.基于文献计量的卓越科研机构描绘方法研究:以国内教育学科为例[J].情报杂志,2010(4):5-9,35.
[4] 景俊杰.日本残疾人体育政策发展与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21(3):28-34.
[5] 张龙.中日残疾人体育组织管理体系比较[J].体育学刊,2009,16(4):34-36.
[6] 卢雁,韩松,李伟一.我国残疾人体育管理组织结构之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2):1698-1700.
[7] 郎海波,马恒祥,杜娟,等.治理理论视域下残疾人体育公共治理[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3,30(6):689-693.
[8] 刘洋,卢雁,张绍华,等.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员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17(1):25-30.
[9] 张明.我国残疾人竞技体育管理模式的优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46(5):19-23.
[10] 金梅,陈适晖.我国残疾人竞技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5):433-435.
[11] 朱晓莉.中国残疾人竞技体育现实状况与发展路径研究:基于残奥会成绩数据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5(10):121-128.
[12] 张燕中.我国残疾人体育的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9(4):20-22.
[13] 刘书勇,付春艳,邓玉明,等.我国参加冬季残奥会历程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7(1):111-114,153.
[14] 刘海群,司琦.融合体育视角下的残疾人体育教育旨归、价值与策略[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8,38(4):121-124,67.
[15] 朱元利,李靖.论教育公平视野下的残疾人高等体育教育[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6):104-106.
[16] 韩景军,王悦.对我国普通高校特殊体育教育若干问题的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4(7):145-147.
[17] 张志勇,于军.残疾人体育教育本真意义的失落与回归[J].中国特殊教育,2011(3):8-11.
[18] 程卫波,于军.残疾人体育教育的方向[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8):27-31.
[19] 李群力,罗智波.美国适应体育课程国家标准对我国特殊体育教育的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09(7):28-32.
[20] 邹月辉,赵焕.人文关怀视角下我国残疾人群众体育发展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17(5):36-39.
[21] 吴燕丹,王聪颖.资源配置视角下残疾人群众体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体育科学,2015(3):3-11.
[22] 陈星潭,王新国.我国残疾人群众体育之发展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2):18-21,33.
[23] 赵蓉英,王菊.图书馆学知识图谱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37(2):4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