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221975
Current Downloads: 130925

Leisure Sports and Health

ISSN Print:2710-0154
ISSN Online:2710-0162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双减”政策背景下中小学体育发展的困境与路径

The Dilemma and Path of Physic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Leisure Sports and Health / 2022,2(4): 21-25 / 2023-10-17 look1808 look349
  • Authors: 姚梦月
  • Information:
    湖北大学体育学院,武汉
  • Keywords: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Physical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Dilemma; Development path
    “双减”政策; 中小学体育; 困境; 发展路径
  • Abstract: School sports activities are the main way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to strengthen their physical fitness. Since the promulgation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students have greatly reduced their academic pressure and have more time to participate in sports activities. As a crucial part of the “five education”, school sports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students’ growth process. Through interviews and docum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ports at this stage, and studies the effective path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por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insufficient resour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Family social sports awareness is relatively weak, and the linkage with school sports is insufficient; And the imbalance of school sports development, uneven resources and so on. Therefore, we need to coordinate the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of school sports basic resources, build a diversified governance system, and promote the long-term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ports. 学校体育活动是中小学生强身健体的主要途径,自“双减”政策颁布,学生背负的学业压力得到极大减轻,有更多时间参与体育活动。学校体育作为“五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过访谈法、文献资料法,分析现阶段中小学体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现实困境,对中小学体育发展的有效路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现阶段中小学体育发展存在着资源不足;家庭社会体育意识相对淡薄,与学校体育联动不足;以及学校体育发展失衡、资源不均等问题。由此需要多方面协同共治,从政策引领开始,协调学校体育基础资源供给、分配,构建多元化的治理体系,促进中小学体育长期稳固发展。
  • DOI: https://doi.org/10.35534/lsh.0204004
  • Cite: 姚梦月.“双减”政策背景下中小学体育发展的困境与路径[J].休闲运动与健康,2022,2(4):21-25.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文件明确指出:“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1]学校体育是中小学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因此,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加强学校体育的建设。本文从“双减”的形势出发,对当前学校体育发展遇到的现实困难进行了剖析,并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一些可行的对策,希望能对今后我国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有所借鉴。

1 “双减”政策与学校体育

1.1 “双减”政策与学校体育的关联

一直以来,中小学教育显现的突出问题是学生面临巨大升学压力,承受着繁重的课业负担。各学校的办学理念唯分数论,不论学校还是家庭皆以分数高低论成败,无法用全面、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此种情境下,为功利化、片面化提升成绩使得校内学生作业剧增,校外各学科培训班人满为患,直接导致家庭经济压力,让孩子的精神压力剧增,严重违背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2]。教育发展必须严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着力解决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教育短视化和功利化的现象,从过分重视分数的极端观念中解放出来,全面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和体质的培养。因此,“双减”工作方针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教学的规律,注重学生的综合发展,注重学生的身心素质;通过保证学生的正常生活,逐步改善学校的教育质量。“双减”是提高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校体育是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双减”的机遇使学生的学习压力得以缓解,使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得到放松,使他们的身心得以锻炼,同时还能增强学生体质,通过体育教育独特的育人功能实现增强学生体质的基础功能。

1.2 “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体育面临的机遇

“双减”政策,一是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二是减轻学生校外学科培训负担。在“双减”政策出台之前学生大部分课余时间花费在作业与培训班上,几乎没有个人时间与空间,学生的精神压力大,家长的物质压力也大。政策出台落实后,在减免中小学生作业量的基础上巩固落实了体育课的开展、学生拥有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同时,为广大的体育工作者和广大的青少年体育工作者创造了一个更为宽广的发展平台,为学校体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2 “双减”政策背景下中小学体育发展存在的困境

2.1 中小学体育资源不足

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供需失衡,需求大于供给,表现为多方面供给不足。一方面,根据数据显示,大多学校场地设施与体育器材供给不足,学生人均可使用场地面积和器材设施与实际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以及体育器材与场地设施老化现象,不能满足学生课内外体育活动的需求。另一方面,学校体育师资力量不足面临严重缺口,体育课常出现一人带数班现象,使得老师授课压力剧增,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同时,在课后体育延时服务如火如荼进行的现在,老师更是无法兼顾同时开展体育活动的学生们。有学校针对此现象招聘校外老师或是实习学生,但存在老师流动性大且老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不利于学校体育稳固发展。三是中小学学校体育竞赛体系不完善,教育系统与体育系统缺乏联通。运动员的报名、选拔、比赛、等级等都是由体育系统为主导,而比赛则是教育系统主导,体育系统参与意愿较低,这个问题也同样出现在竞赛体制商,最主要的比赛也是由体育系统负责。

2.2 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固化

过去,在大多人的认知里学校体育仅仅是学校的事情。因为长久以来,受各方环境影响,我们的教育模式均以学校为主。更有甚,在家庭及社会的观念里学校需要为学生负全部责任。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所有的教育基本都是围绕学校展开的,家庭参与相对较少、社会更是少见,使得学校体育被置于“单枪匹马”的境地。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人们健康意识与体育观念的淡薄以及对体育的偏见。随着社会整体文化素质的提升,学校体育的发展已不再单单依附于学校教育,一种“家校社”多元联动的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模式正在逐渐被人们认可与接受。以往的“家校社”联动缺乏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然而自从“双减”后,许多学校都面对着体育师资不足、体育与健康课程有限的窘境,同时也面临着要把体育与健康的课开足、开齐、开好的压力,因此必须开放校园体育校门,并邀请社会团体、家长及社区深入地参加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建构,为今后的“家校社”互动开启新的大门。今后学校、家庭、社区应进一步明确其作用,以切实推动多元化互动的常态、深度发展。①以学校为主体:积极引导周边居民及父母积极参加校外体育运动,以促进幼儿、少年为主体的校园运动。②家庭支持:父母要改变思想认识,积极参加和指导青少年参与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同时,一些有体育特长和爱好的家长还可以自发组建志愿团队,协助学校老师开展体育活动,帮助青少年进行课外体育锻炼。③社区参与:利用社区体育指导作用,在社区内打造运动空间,定期开展亲子运动会、体育嘉年华等,提供奖品和奖励,以“家校社”的多种互动形式,缓解了“孤军奋战”的校园体育问题。加强与学生和家长的密切联系,围绕“教会、勤练、常赛”,营造校园新的运动环境,引导学生走进操场,走进运动,走向健康。

2.3 学生对学校体育的认识不足

学校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在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也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坚强品质和团队意识,培养他们的体育热情,培养学生的意志力与集体意识,是培养他们终生的体育运动的意识。然而,由于我国现行的体育竞赛制度,许多学生参加校内运动并非因为爱好运动,他们会选择一些能提高体育成绩的项目进行训练,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体育分数。然而,这与学校体育教学宗旨相违背,对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和功能理解有一定的偏差。

目前我国实行的体育政策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待学校体育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体育积极性。学生由不喜欢体育运动,到开始主动针对中考体育项目进行锻炼,学生的体育参与度得到提高。但是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性太强,为获得良好的中考体育成绩而参与锻炼,对体育本质的作用没有清晰的认识。对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情况调查发现,学校对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有不同的体育项目可供选择,而学生选择参加的课外体育活动多数与中考体育相关,尤其是初中学生,在参与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时这种情况尤其突出。

2.4 学校体育发展失衡

学校体育发展不平衡问题表现在多个方面,主要为区域发展不平衡,地区体育资源配给不均;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与农村体育资源分配差异大。从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中知晓,我国的东部、中部两个区域,学校体育设施状况要远优于西部地区。除了体育运动场馆,在教学设备和教师的配备上,也比西部好很多,根据区域层面的调查结果显示,受经济发展的制约,西部的专业体育教师与东部差距比较大,西部有的地方连一所学校一个体育老师的最低要求都达不到[3],而东部地区的师资队伍比中西部要好。除了在全国范围内,学校的运动资源分布不均衡之外,在我国中西部的学生身体素质也明显低于东部。现有的调查结果显示,体育教师短缺、场地器材匮乏、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是新时期体育教育一体化大环境下,体育管理面临的实际困难[4],而随着“双减”的实施,体育教学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体育教师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场地器材短缺和分布不均问题将更加突出。城市和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不均衡,还反映在运动场和相关的教育资源等。我国大多数乡村学校的运动场设施都比较落后,乡村体育老师短缺也很常见,是农村学校体育的一个突出问题,其根源在于农村体育师资水平不高,工资水平不高,造成农村体育师资队伍的大量流动。我国学校的体育发展既有发展的不均衡性,也有其自身的发展问题存在。在体育资源分配上,各地学校体育场馆的达标率基本不能满足所需[5]。目前,我国的体育教师总体上呈现出素质与质量上的缺位,部分区域存在着体育工作人员短缺现象,而体育教师的教育水平与福利水平也不尽理想。此外,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存在教师发展程度低、教学手段的使用效果不明晰、教学目的的缺乏等问题,在我国中小学体育发展不足的体制提供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各行业协调管理体系不完善。当前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存在着许多交叉、复杂的问题,比如单纯靠教育机构难以实现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比如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方面,这一举措还需各方面的配合,如卫生、体育等多个部门协同配合。十八大后,国家教育部门陆续推出一批政策,但实施中出现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误区。导致农村中小学体育政策出现偏差,其主要因素是:基层学校忽略了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忽略了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存在着不健全的监管和评价制度,以及忽略了我国地区之间的差异。许多边远地区的中小学教育基础设施尚不健全,无法保证学生参加各种教育活动的评价和实施,实在是很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只有通过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来应对上级检查。

3 “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体育发展路径择决

3.1 资源融合,满足学校体育教学需求

当前,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最大困难是教育资源的有效供应不足。在实施“双减”的大环境下,怎么有效的缓解学校体育教育的短缺,是急需解决的问题。第一,提高学校体育的内部资源供应效率。首先配足并配齐体育师资,完善体育老师与学生的师生比,在此基础上多方培养教师素质,有效提高学校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使体育教师授课项目与其本专业相关;其次,完善学校体育课程内容,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素养”为标准,构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课程,尽可能地做到使全体学生能够从体育课收获乐趣和增强体质,使校本课程和特色课程相融合的同时,减少学生喜欢体育课而不喜欢体育的现象。第二,加强校园运动设施建设。自改革开放至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校园内学生数量多、场地少,已是目前学校体育发展的主要问题。因此,政府相关单位要规划修建体育场馆,以防止极端气候条件下,不能正常开展体育课,从而保证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在场馆的建造上,可以从各方面考虑,充分利用场馆的作用,使学校的体育馆成为一个综合性的教育场所。第三,积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在学校体育社团中,大力推广体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体育意识,营造“一校一品”的独特教学氛围,实现地域间的有效分享。通过与地方体育总局的协作,将学校体育与地方体育局结合,将学校体育教学资源集中在一起,为省、市、区、县级各级体育机构提供优质人才,加速向国家体育总局所属的专业院校转变。近几年,由于体育职业院校的培养方式不合理、学生成材率不高,我国体育学校数量在不断减少。在 “双减”政策下,进一步认识到学校体育课在教育教学中的不可取代性。第四,在学校设立专门的工作机构,吸纳体育系统中的优秀退休运动员和教练员,让他们有机会把自己的专业素质与学校的体育运动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了对学校体育教师的最优配置,保证了教学与培训的品质。第五,健全青年体育比赛制度,需要在场地、人力、信息、科研等方面开展与学校的合作,并通过比赛来衡量学校的体育教学水平。

3.2 构建“家校社”共育教学环境

早在20世纪50年代苏联教育学者提出学校与家庭联合教育思想,强调家庭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6]。日本多个学校体育方针都提出要把学校体育与家庭、社区联系起来[7],学校体育“家校社”是指学校、家庭、社区三方面的体育活动,建立一种新型的三方合作模式,同时也是三个方面的资源共享,使体育教学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提升新形势下“家校社”共建的实践效应[8]。第一,觉醒三方对学校体育“家校社”共育认知意识。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和应试考试,导致了父母和社会对体育的认同度偏低,对体育的排斥和忽略,“家校社”过分强调对学生的专业素质的培养,结果造成了我国“家校社”对于运动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因此应从学校、家庭、社区等方面入手,转变他们固有的教育观念。在学校层面上,校长作为学校的政策制定者,如果校长能对体育有一个更深刻的认知,那么将对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其稳定地发展;体育老师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首要管理者,应该把教育工作以所有的学生为中心,而非以团队和成绩为导向。在家庭层面,父母是学校的首要教师,要改变以学业成绩为导向的教育观念;将体育教学融入学生的发展中,不仅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发展,而且也会对他们的学习产生某种促进作用。在社区层面,众多家庭构成社区,社区应该从根本上理解家庭的需要,为家庭体育和学校体育提供基本的基础体育服务,为基本公共服务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构建新型的“家校社”运动平台。过去,关于家庭学校合作的政策很多,但大都散落在国家部委和其他地方政府的政策中,缺少“家校社”的共同培养指标,没有为他们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而作为教育的主体,由于缺乏清晰的“家校社”的长远发展计划,造成了教育协同效应的效果不明显。所以,学校首先要做的就是抓住这一优势,将“家校社”的运动教育融入到长远的计划之中,使学校的体育事业能够借助“家校社”的共同教育之便,为学校的长远发展保驾护航;其次,要掌握学校的运动特点,对学生的家庭和社会的体育资源进行全面的分析,做好“家校社”共同育的长远计划。第三,加强对家庭、社会的教育与评价。加强对“家校社”三个群体参与的认识,加强对“家校社”教育的引导与评价,是目前急需强化的一个重要环节。总而言之,不同的家庭和社会群体在运动教学中的作用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别。为此,必须从父母和社会的角度来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并充分发挥学校的体育教育资源,加强与家长、社会的互动,健全各社区按照自身的基础情况配备社会体育指导员。此外,从制度上健全“家校社”评价制度,明确责任主体,实行有效的监管。

3.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体育观念

学校的体育活动既要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又要调动学生的体育兴趣,帮助他们形成一种正确的运动理念,形成终生的体育意识。然而,由于中考体育制度的实施,尽管在校学生的体育参与程度有所改善,但其运动理念发生了偏颇,以至于学生忽略自身的体育兴趣,只希望能够中考体育竞赛中取得较高的成绩,这样的运动观念必须要及时改正。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体育观念,需要学校树立正确教育理念。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最先要树立和贯彻的就是素质教育观念。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是单方面的重视学生成绩。素质教育下学校体育才能够不仅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专注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好,让学生真正能爱上体育这门学科,爱上体育锻炼,而不是为了中考成绩去锻炼。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学习成绩和身体素质共同进步,学校体育也要在素质教育正确教育观念的指导下,更好地开展体育教学,做到:第一,在体育课堂上,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发挥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动性;第二,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让体育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多样化;第三,在体育教学中要做到差异教学,因材施教,不同学生对体育的理解和领悟能力会有差异,体育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体育水平,针对学生不同的体育特长推荐他们参加适合的体育社团;第四,通过学校体育教学逐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学校贯彻的正确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学校体育的学习中,真正地领悟到体育的魅力,养成自己的体育兴趣和爱好,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从而做到因热爱而运动,而不是因成绩而运动。

3.4 构建学校体育多元治理体系,满足新时代学生多样化需求

在新时期,学校体育事业发展必须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模式,既要实现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又要适应新时期学生对美好生活的需求,通过对学校体育教育品质的调整,促进学校体育教育的均衡与全面为广大师生共享。十八大指出,要推动国家的治理和能力的现代化,从治理理论出发,评价现代化最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一个城市能否实现一个由政府、社会、市场三者构成的和谐社会。在新时期,我国的学校体育发展必须实现从过去的单一决策到“多部门协作”,这是新时期学校体育活动适应新时期学生美好生活向往和需要的必然选择,这也是符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总体要求的必然选择。在新时期,加强以政府为首的领导地位,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政社、政企分开的改革,把学校的各项工作(如场地建设、运动竞赛、技术训练、教师培养)通过解构、委托和特许等方式交给市场和社会组织,由此来激励市场和社会积极参与学校体育发展的管理。在实施过程中,要采取财政补助、税费减免等措施,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管理的发展。同时,还需要加强监管,建立健全相关的监管和评价体系,防止过度的市场化,政府也要加强自身的治理力量,从而达到对学校运动发展实现更精细的管理。另外,政府也应该利用适当的财政计划、政策倾斜等手段,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学校体育发展,从而推动全国学校体育事区域和农村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

4 结语

“双减”政策的颁布释放了家长以及学生的压力,给生活带来了新的期盼。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校的主体性地位稳固下来,充分说明了学校教育的重要性,而学校体育又是学校教育里面重要的环节,在实现“立德树人”这一基本使命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重要使命中,具有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要使各方面的力量得到充分的结合,必须夯实学校的体育教学地基,不断优化和改革顶层设计。学校体育要确立发展的正确导向,在新时期再创佳绩。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2021-07-24].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2021/2021_zl53/mtgc/202207/t20220727_649085.html.

[2] 程红.青少年体质连续20多年下降[N].中国青年报,2020-05-25.

[3] 毛晓荣,张波,李继军,等.论“阳光体育运动” 背景下的西部农村中小学体育师资配备保障[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24(2):126-130.

[4] 周爱光.体教融合背景下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思考[J].体育学刊,2021,28(2):6-11.

[5] 《中国学校体育发展报告》编写组.中国学校体育发展报告(2016)[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6] 刘国永,杨伴,任海.中国群众体育发展报告(201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7] 鲁娜,马艳红.体教融合视域下日本学校体育政策演变对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启示[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1,40(3):40-47.

[8] 张杰,唐钰传,夏正清.双减政策下社区青少年体育“三社联动”模式发展机遇与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22(3):33-38.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