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体育学院,雅安
自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论断之后,经济领域高质量发展便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学者纷纷探讨制造业、旅游业、金融业、服务业等经济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和举措。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提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又引领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热潮。随着高质量发展理念的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已经从经济领域向教育、文艺和人力资源等非经济领域扩展,这标志着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各行各业追求的目标。作为民族传统体育工作者,笔者一直在思索如何利用高质量发展理念破解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存在的难题,例如,发展目标不明确、产业化水平不高、文化主体脱离、文化认同降低等。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具有经济和文化双属性,因此需要从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对民族传统体育产业进行高质量发展进行探究。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全面引领党和国家工作[1]。因此,以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为视角解读民族传统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更全面和准确。科学地界定高质量发展特征,能够映射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从而精确地为民族传统体育高质量发展开好良方。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强调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1]。十九大关于高质量发展目的的描述具有显著的民生导向性,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民族传统体育产业是各民族地区的特色产业,其高质量发展亦应服务于民生,本文依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特点、产业现状及其社会功能,从经济层面、文化层面和生态层面探讨民族传统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特征。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没有改变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经济建设仍是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2]。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的生产力水平显著提升,人民的收入水平大幅提高,但还存在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许多民族地区农村刚打完扶贫攻坚战,农民仅是跨入温饱线,他们对经济收入增长的需求仍然迫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开发的主战场在广大农村地区,从经济层面观之,民族传统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除产业主体的高效益外,还应惠及农民增收。例如,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吸纳农民或者村集体以土地或者民族传统体育技术入股;为乡村农产品销售提供平台等,通过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开发丰富乡村产业类型,带动乡村农业发展,提升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经济效益的联动性。
文化是民族传统体育的根本属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经济属性源于其文化属性,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化开发不能忽略其文化效益。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效益来源于其文化教育功能,例如武术蕴含的不畏列强和精忠报国的精神、贵州斗牛蕴含斗牛人奋起拼搏与勇气、彝族火把节蕴含不畏强权和自力更生的精神等。在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开发中忽略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教育功能,不利于其产业高质量发展。现阶段,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出现“重外轻内”的现象。例如新疆、云南和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商业化发展均存在过度开发的现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髓被遗弃,过度娱乐化及商业化致使文化本真价值丢失。造成民族传统体育产业“重外轻内”的原因是在快速的市场化过程中忽略了对民族传统体育优秀文化内涵的同步开发与弘扬。因此,在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的开发过程在,应当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优秀文化内涵的解读和宣传,使消费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发挥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效益。
美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人们迫切的需求之一。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原生性特征,其发展对自然界有很强的依赖性。例如独竹漂、弓弩、摩尔秋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器材来源于大自然,随着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体育器材的大量生产,会导致山林竹林遭到破坏;各种民俗体育活动的开展往往依赖地方自然美景开展,例如龙舟赛依赖江河湖海,赛马依赖大草原等,伴随赛事规模的扩大和频率的增多,大量的游客会对河流和草地等造成破坏与污染。在打压环境破坏与污染的高压态势下,不解决环保问题将使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受到人民的非议和律法的限制,例如广西宾阳炮龙节限制规模、四川西昌火把节禁止燃放火把等。因此,在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发展中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是其高质量发展不可忽视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主要朝竞技、表演、旅游和器材制作3个方向发展,打造了中华龙舟大赛、东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展演和西昌彝族火把节等一批极具代表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绣球、珍珠球、陀螺、独竹漂等传统体育器材也得到不断改进。但整体而言,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具有开发程度不深的共性。首先,产品结构单一。民族传统体育在景区与民俗旅游中,更多是作为活跃气氛的手段(文艺演出),民族传统体育的服装、器械和体验产品少有开发,经济效益不高。例如广西东盟博览会的少数民族文化展演、四川凉山彝族火把节文化演出等。其次,产业联动不足。民族传统体育开发处于自发、无序状态,欠缺对产业发展的总体布局与把握,造成与地方农业、手工业的关联不大,联动发展效应不足[3]。
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开发过程中,存在重表演轻教育的问题,使其文化效益不不高。首先,民族传统体育优秀文化内涵开发遭忽略。民族传统体育工作者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外在表达形式进行创新,将其推向竞技舞台、表演舞台、校园体育和全民健身等,但是,在这些活动过程中,缺少了对民族传统体育优秀文化内涵的解读与弘扬,造成文化教育功能的缺失。笔者在贵州榕江调查七十二寨斗牛时,发现牛迷热衷于斗牛惊险刺激的场面,但是对斗牛蕴含的图腾寓意却不知晓。其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解读方式落后。在部分景区,民族传统体育表演时,会有主持人或者民族传统体育组织“头人”口头宣讲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受语言、地域、年龄等因素的影响,使民族传统体育蕴含的优秀精神文化难以被人们深悟。
民族传统体育的器材源于大自然,承办场地依赖大自然,因此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在极强的自然依赖关系下,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规模的扩大意味着对自然资源需求增加,过度的需求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民族传统体育引发的环境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消耗“青山”。例如西藏响箭制作需要砍伐藏族梨藤竹和青冈木、贵州赤水地区的独竹漂和独龙舟需要砍伐当地的楠竹和柳杉、西南地区流行的竹竿舞需要砍伐竹子等,大量制作器材意味着对青山的破坏。第二、污染“蓝天”。在众多宗教仪式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人们需要燃放鞭炮与火把,由此引发空气污染的问题,不利于打赢“蓝天保卫战”。例如,西南地区彝族、白族、纳西族和拉祜族的火把节需要燃烧数量庞大火把,随着火把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由此带来的碳排放有增无减;广西宾阳炮龙节当天几十万民众从晚上7点至次日凌晨放鞭炮炸炮龙,造成了严重粉尘和有害气体污染。在生态建设上升为基本国策的背景下,从2017年起西南地方政府(弥勒、西昌)颁布法令严禁火把节期间砍伐松木燃放火把,南宁市出台规定限制炮龙节的地点与规模,这给民族传统体育环保不足的问题敲响了警钟。
区域资源优势是经济发展的内核因素,破解民族传统体育经济效益联动不强的关键是要立足区域资源优势,构建民族传统体育与区域产业的融通平台。民族传统体育“单打独斗”难免会陷入资源、动力不足的状况,难以形成品牌效应,产业效益也难以得到保障。在效益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将成为空谈,农民经济效益的增长更是“无米之炊”。因此,需要把当地的优势资源引入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之中,实现民族传统体育和与区域产业的有效融通,促成民族传统体育产业链的形成与联动。例如,贵州乐里七十二寨斗牛城依据当地侗族种草养畜、农业观光和民俗文化等资源优势,打造以斗牛观赏为主,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旅游服务。2018年斗牛城收入超2000万元,长期或短期雇佣地方农民300余人,长工年收入超3.6万元,短工年收入增加超0.7万元。此外,斗牛城带动地方金银花的销售、农家乐的开发。接下来,斗牛城计划成立交易中心,进行斗牛、肉牛交易买卖,依托斗牛产业发展旅游商业,连线强推旅游线路带动当地餐饮、住宿、购物的发展,实现全民参与,户户收益,带动全民致富。由此可见,立足区域资源优势、构建民族传统体育与区域产业的融通平台是解决产业开发程度不深,实现经济效益联动的有效路径。
民族传统体育优秀文化具有隐匿性和小众性特征,缺少文化内涵的开发与弘扬,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难以形成全面的认识与认同,影响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例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的“高脚竞速”“独竹漂”“抢花炮”等竞赛项目由于人们对其知之甚少,加之在技术体系改造过程中仪式功能被抽离、活动过程与器械构造形式脱离了本民族原有的母体文化而看台冷清[3]。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的开发尤为重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开发要符合时代主流,“双创”发展,即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关键。创造性转化要以现代科技对古籍中或者田野中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开发与宣传,使之成为具有现代表达形式的文化产品,更容易被人们接受。例如《少林寺》从文言文到现代白话文的转变,形式从古籍到图书再到电影,将少林功夫推向市场,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创新性发展,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例如系列电影《叶问》采用现代电影技术把佛山咏春拳搬上银幕、将咏春拳“念头正终身正、朝面追形、守中用中”的拳法哲理融入爱国、平等、和谐、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观众产生了强烈的文化共鸣,咏春文化得到高度认可。《叶问》也成为民族传统体育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的代表之作。
改革开放以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为补齐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党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引导各行各业探索和践行绿色发展观。民族传统体育亦不例外,根据民族传统体育对取损耗青山和污染空气的生态短板,可以依靠科技创新和先进的管理来降低对环境的破坏与污染。例如,彝族火把节主会场燃烧的火把使用的木材可以利用当地板材厂加工的边角料代替原生松木,人们手持的火把可以利用电子火把代替;陀螺可以采取高密度木屑压合技术制作,或开发塑钢材质的陀螺;宗教仪式性使用燃放的鞭炮可以使用符合国家环保标准的环保鞭炮等,依靠科技实现器材创新,减少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对青山的消耗和蓝天的污染。此外,对于难以替换的民族传统体育器材需要采用先进的管理来延长使用寿命,最大限度地减小对自然资源的攫取。例如独木龙舟、摩尔秋、独竹漂等对树木、竹子规格质量要求较高的器材,要进行涂水涂层、上漆和防虫处理,降低器材老化速度和受虫害的概率,还要放置于温度相对恒定的室内,防止器材变形或开裂,延长使用周期,减轻生态压力。我国制造业规模世界第一,制造与养护技术能够满足民族传统器材创新与保养的需求,依靠科技创新和先进的管理降低对自然的依赖性,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可行之措。
民族传统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乡村产业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归根结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其目的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当前民族传统体育出现文化主体脱离、文化过度异化和文化认同骤降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从事民族传统体育工作不能满足人们对经济收入增长的需要和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情感共鸣不强等。因此,因此民族传统体育高质量一方面要追求产业主体的经济效益,保证从业人员的待遇和建立民族传统体育产业与地方农业和服务业发展的利益联动机制,另一方面需要在民族传统体育产品的开发中融入更多的文化教育元素,发挥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效益。此外,利用科技创新,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绿色之路才能规避民族传统体育过度依赖自然的弊端,减少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阻力。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8.
[2] 冷溶.正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25-127.
[3] 杨放,何江川.广西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市场定位与秩序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10(2):52-54.
[4] 刘合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主体失位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9,45(4):54-59.
[5] 汪青松,林彦虎.美好生活需要的新时代内涵及其实现[J].上海交通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6(6):6-12.
[6] 袁富民.美好生活需要:基于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考察[J].中南民族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9(2):122-125.
[7] 洪大用.关于中国环境问题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考[J].探索与争鸣,2013(1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