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学体育学院,武汉
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圆满落幕,宣告我国正式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新征途,更预示着我们将迈向一个更加繁荣昌盛、光辉灿烂的未来。此次盛会特别强调了对青少年体育发展的重视,以及对青少年健康促进的更高要求,突显了国家对年轻一代身心健康的深切关怀。当前,我们正位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壮丽画卷的核心交汇点,既充满挑战与机遇,也充满了无限的可能与希望。
高质量发展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征途上的核心驱动力,更是其不可或缺的发展目标。体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实支撑,在这条通往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同样展现出其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引领并助力国家向更高层次迈进。高质量发展,简而言之,就是追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多样化需求的发展路径[1]。青少年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坚实基石,他们的体育素养既是铸就强健体魄的基石,又是培育积极精神风貌的关键所在。在迈向体育强国的征途上,青少年体育不仅是支撑我国竞技体育长期领先的重要力量,还是推动群众体育广泛参与、持续发展的肥沃土壤,更是学校体育活动丰富多样、深入人心的有力延伸。因此,青少年体育的繁荣与发展,将直接决定我国体育强国建设是否能够最终取得辉煌的胜利。这不仅能够显著提升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而且对于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乃至实现体育强国的宏伟目标,都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3]。青少年,作为构建体育强国不可或缺的基石,其体育发展质量的高低,直接关联着体育强国建设能否顺利推进。本文依据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路径,深入剖析了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同时揭示了当前制约其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并探索了可行的解决路径。通过这一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国家的体育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推动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历史性转变。
青少年体育的高质量发展深深根植于坚实的理论逻辑之中。从理论认识角度,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是对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在探索新国情理论下的坚持与发展,从我国体育实际出发。在《体育之研究》中,毛泽东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对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他批判了将身心割裂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明确强调了健康的身体对于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毛泽东认为,身体强健不仅有助于知识的增进,还能增强个人的意志力。这种辩证的思维观体现了青年毛泽东对体育的独特理解和重视[2]。
同时结合了列宁对物质世界的深刻理解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源于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的论述,鲜明地提出了“身体是第一位”的观点。这一观点凸显了身体健康在个人全面发展中的基石作用,对国民的体育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社会各界对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关注度大幅上升。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体育事业迎来了一个充满活力和无限可能的崭新发展阶段,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盛世。这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青少年体育发展获得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和更多元化的选择。在这一积极氛围中,青少年体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为培养健康、活力四射、全面发展的新一代青少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青少年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与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奋斗历程紧密相连,其根系深深扎入这一波澜壮阔历史进程的沃土之中。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在《新青年》杂志上提出“体育救国”的理念,他明确指出:“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这一观点强调了身体健康对于德育和智育的基础性作用,特别是青少年体育在增强民族体质、实现救亡图存中的核心地位[3]。
社会主义探索时期,朱德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为体育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他强调体育必须紧密联系人民群众,服务于人民,特别是服务于国防和国防健康。在这一时期,青少年体育作为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赋予了极高的战略地位,其在国防及国防健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到来,特别是1979年中国体育正式融入国际体育组织,青少年体育不仅在提升国家国际地位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还成为激发中国体育发展活力、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基础。青少年体育的蓬勃发展,为国家体育整体实力的显著提升筑牢了坚固的基础。
进入新时代,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同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也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些文件的出台,为青少年体育的发展做出了更为详尽、清晰的战略指引。展望未来,青少年体育将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持续占据关键席位,成为推动青少年全面成长的重要引擎。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取得丰硕的成果,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也日益强烈。而体育,作为衡量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尺,尽管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挑战,成为制约人民日益增长需求满足的关键因素之一。
2014年,我国领导人在南京青奥会寄语“少年强则中国强”,彰显青少年关键作用,体现国家提升青少年体育水平的决心。他鼓励青少年通过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不仅强健体魄,还要在学业上追求卓越,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国家繁荣富强的中坚力量[4]。
2017年10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了体育事业与国家命运、青年成长的紧密联系。他明确指出:“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5]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体育事业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以及青少年体育工作对于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重要性。
在2020年9月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的重要性,深化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面改革与强化措施,核心目标在于推动青少年在学业精进与体育锻炼之间实现和谐共生、均衡发展的良好态势。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不仅彰显了青少年体育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核心地位,也为青少年体育事业注入了强大动力。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必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信念,推动青少年体育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从新中国成立伊始,学校体育就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实现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新时代教育事业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学校体育关注的重要目标[6]。《意见》[7]提出:“学校体育是立德树人之根本,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学校体育在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提升竞技体育实力、加快体育产业发展以及丰富体育文化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青少年人群的定义广泛,既涵盖了已离开学校环境的青少年,也包含了在校就读的青少年学生。作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校体育因其与义务教育的紧密联系,确保了绝大多数青少年能够在接受义务教育的过程中,接触和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这种强制性的体育教育环节,对于培养青少年的体育兴趣、技能和习惯,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简称“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8]提出:到2035年,基本形成多样化、现代化、高质量的学校体育体系。在国家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宏大画卷中,青少年体育无疑占据了基石般的重要地位,而学校体育则作为这一基石的核心,承载着培育新一代体育人才的使命。从教育视角审视,学校教育不仅是推动青少年在品德、智慧、体魄、审美和劳动技能上全面发展的核心力量,更是打造体育强国、培育未来体育精英的关键所在。鉴于青少年体育在体育事业中的核心地位,其高质量发展对于推动学校体育的全面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通过不断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我们不仅能有效提升体育后备人才的整体素养,更为学校体育的蓬勃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为其打下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在新时代的浪潮与新征程的征途上,竞技体育已跃升为我国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不仅彰显着国家的硬实力底蕴,还成为展示国家独特软实力与魅力的重要舞台。竞技体育的繁荣兴盛,不仅鲜明地展现了“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情怀,还催生了诸如“女排精神”“乒乓精神”及“登山精神”等富含中国特色的体育精髓。这些精神不仅与中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更是传承和发展了勇攀高峰、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等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价值[9]。国家体育总局局长高志丹在备战巴黎奥运会座谈会上强调:“竞技体育不仅是体育强国建设的排头兵和实力展现的重要标志,其高质量发展更是实现体育强国宏伟目标的必由之路。”[10]竞技体育的高质量发展,其核心聚焦于回应人民对竞技体育日益增长且多样化的需求,力求实现一种既高效、又高质量且均衡发展的模式。但夏季与冬季项目发展不均衡问题成为竞技体育发展的一个难题。为克服这一难题,我国在筹备并举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之际,积极部署并实施了促进夏季与冬季体育项目均衡发展的综合性战略。借助奥运会的国际舞台,我们致力于实现竞技体育的全面均衡发展,这已成为新时期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基本遵循。
为实现体育强国与健康中国的辉煌愿景,深化体育事业的改革举措已成为不可或缺且刻不容缓的关键步骤。青少年体质健康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我们必须将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作为核心任务,确保他们获得全面且健康的成长。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青少年健康议题倾注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重视,连续发布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政策文件,如《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以及《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等。这些政策文件的宗旨聚焦于全面增强青少年的体魄,力求显著提升他们的健康水平。这些政策的落实,犹如为青少年健康成长铺设了一条坚实的道路,不仅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还为他们指明了具体可行的实践路径,确保他们能够在健康的体魄下茁壮成长,为国家的未来发展贡献力量。尽管近年来我国在学生体质健康方面付出了诸多努力,但青少年体质健康依然呈现出令人担忧的态势。深入剖析历届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数据后,观察到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已步入回升轨道,呈现出稳定向好的可喜变化,但体质健康各项指标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显著。具体来说,耐力指标数据持续下降,而视力不良检出率和肥胖检出率则持续上升[11]。《2018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育与健康监测结果报告》指出:学生的身体形态发育整体较好,但视力不良和肥胖问题依然严重,居高不下。这凸显了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干预,并协同各方力量来共同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性[12]。具体数据方面,2019年全国6~22岁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为23.8%[13];而到了2020年,6~17岁儿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率已经接近20%[14];更令人担忧的是,2020年儿童青少年的近视率高达52.7%,超过半数的学生视力健康受到了影响[15]。这些数据无疑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提示我们需要更加重视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问题,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改善这一状况。为此,促进青少年体育的高质量发展被视为一条至关重要的途径,旨在有效解决青少年体质健康所面临的挑战。
体育价值,即体育能否以其自身的功能和价值满足人和社会的需求,是评估体育影响力的核心标准[16]。而体育价值认识,从根本上来说,是人们对体育作为客观事物的主观解读与评判体系。然而,当前对体育价值的认知普遍较为局限,主要集中在其对身体的锻炼作用上,而未能全面理解其育人功能。这种局限性导致了以下问题:
(1)体育锻炼习惯难以养成。青少年的成长之路伴随着意志力的逐渐构建,这一过程中,他们的意志力尚显稚嫩,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变化、社会压力及个人情绪波动等多重因素的侵扰与动摇。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之下,众多学校普遍存在“智育优先,体育次之”的偏见,使得体育课被文化课频繁侵占,而原本活力四射的大课间时段也常被安排为自习,这样的环境极大地限制了青少年培养体育锻炼习惯的空间,对其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构成了显著的阻碍。
(2)青少年体育受重视程度不足。家庭,作为青少年体育启蒙的温馨港湾,家长对体育所持有的态度与观念,深刻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轨迹。然而,现实中许多家长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体育教育观念相对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青少年体育的健康发展。同时,社区体育设施和服务往往偏向老年群体,对青少年体育的关注和投入有所欠缺。
(3)体育文化氛围稀薄。体育文化直接制约了其激发青少年体育兴趣、增强体育意识的潜在效能。然而,由于人们对体育价值的认识不够深入,体育文化氛围难以形成,青少年难以在浓厚的体育文化中受到熏陶,体育意识薄弱,难以形成对体育的深刻理解和持久热爱。
学校体育是推动青少年体育事业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更是青少年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其根本宗旨在于全面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提升他们的体质,同时培育出对体育的热爱、积极的态度以及持久的习惯。然而,目前学校体育在场地、设施和教学资源等方面仍然面临着一些质量挑战。
(1)体育场地资源稀缺。全国第六次普查数据公报显示[17],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体育场地面积已达到12.5亿平方米,人均面积也基本符合国家标准,但随着学校体育课程的增加和“双减”政策下课后服务的普及,对体育场地的需求显著增长,导致学生在校期间的日常运动量普遍未能满足每日至少一小时的官方健康建议标准。
(2)优质体育教育资源匮乏。据教育统计数据显示[18],2021年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人数高达1.58亿,而专项体育教师人数仅为67.4万,师生比例高达约234∶1[19],凸显出体育教师队伍的严重短缺。此外,由于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的门槛限制,许多具备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的退役运动员难以进入教育行业,进而造成了学校体育教师队伍中退役运动员的占比极低的现象。
(3)体育项目创新资源的开发亟待加强。目前,学校体育在课程设计层面仍面临大、中、小学各阶段课程无法有效衔接的困境。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许多学校倾向于“以考定教”,体育项目多局限于传统的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缺乏对新兴体育项目的积极引入与自主研发,导致难以满足学生们日益增长且多元化的运动偏好与需求。
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作为驱动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的两大核心引擎,应当紧密携手,在教学规划、训练模式及竞赛组织等多方面进行深度整合与协同,以实现体育资源和教育资源的优化共享。然而,长期以来,两者在体教结合与融合方面的合作并不充分,形成了难以打破的行动壁垒。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在青少年体育发展上都有相对独立的发展思路[20],不能通过有效整合实现体育和教育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具体来说:
(1)体育部门在推动体教融合的过程中,首要任务是强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体系,解决运动员在文化教育上的缺失,以及他们退役后所面临的职业转型挑战和就业安置问题。这种专注于竞技层面的策略,虽有助于提升国家竞技水平,但可能忽视了体育教育的广泛性和普及性。
(2)教育部门更加侧重于体育训练的普及化工作,力求通过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从而全面增强他们的体质状况和整体健康水平。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教育部门往往面临体育系统内运动员文化教育水平不高、竞技后备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青少年体育的全面发展。
(3)尽管已出台体教融合的相关政策文件,但两大部门在协同性方面仍存在不足,导致在价值理念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使得两者在行动上难以形成合力,资源共享难以实现,从而影响了青少年体育的高质量发展。
多元化体育活动与竞赛体系对于促进青少年体育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鼓励和支持学校、社区、俱乐部等组织举办多样化的体育活动。根据青少年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并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活动。例如,可以组织羽毛球、篮球、乒乓球等传统运动项目,也可以开展散打、轮滑、攀岩等新兴运动项目。同时,还可以根据地域文化的不同,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活动,从而让青少年在参与中感受文化的魅力。
(2)建立健全的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建立健全的赛事体系,强化校园与俱乐部赛事协同,需深度融合组织、内容、规则等。也可通过组织校级、区级、市级乃至全国性的体育竞赛,可以激发青少年的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让他们在比赛中积累经验、提高技能。
(3)培育丰富的赛事文化,强调体育的育人功能。在竞技赛场之外,体育精神的滋养尤为重要。赛事不仅是技能比拼的舞台,更是青少年锤炼毅力、学会协作、尊重规则的成长熔炉。同时,积极打造具有特色的青少年赛事文化,让体育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支撑和宝贵财富。
基础设施建设与资源共享是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对于提升青少年体育活动的质量和普及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加大对青少年体育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政府应成为投资主体,通过财政预算、专项基金等方式,在体育场馆和设施建设方面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青少年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在建设过程中,应严格遵循相关标准和规范,确保体育场馆和设施的安全性、实用性和环保性,为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的运动环境。
(2)加强体育和教育资源的共享。教育部门可以为体育部门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培养经验,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拓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路径。而体育部门则可凭借深厚经验,为教育部门提供训练设施、赛事组织、场地建设、师资培训等全方位支持。
(3)实现资源共享和高效利用。政府应加强对青少年体育资源的统筹规划和合理配置,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鼓励学校、社区、俱乐部等组织之间开展合作,共享体育场馆、设施等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青少年体育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资源的信息化管理和智能化调度,为青少年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体育资源服务。
政策引领与法规保障是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对于确保青少年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政策引领方面,政府应出台一系列鼓励和支持青少年体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如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激励措施,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到青少年体育事业中。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青少年体育工作的规划和指导,制定科学合理的青少年体育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确保青少年体育工作有序、高效地进行。
(2)法规保障方面,应建立健全青少年体育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政府、学校、家庭及社会各界的法律责任和义务。例如,可以制定相应的法规,对青少年体育的组织管理、经费投入、设施建设、活动开展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同时,还应加强对青少年体育法制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为青少年体育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3)政策引领与法规保障还应注重与其他方面的协同配合。例如,体育部门可以和教育部门合作,共同制定和执行相关政策措施。通过加强政策引导,我们可以确保体育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为青少年体育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同时,学校可以与社区、企业等社会各界合作,共同举办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和竞赛,丰富青少年的体育生活。
党的二十大指出要推动体育高质量发展,青少年作为国家的未来,青少年体育需要高质量发展。但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需要解决人们的体育价值取向、学校体育各环节助力不足、相关部门难以突破行动壁垒等问题。面对我国体育发展的新征程,青少年体育必须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我国青少年体育新发展模式。面对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困境,应加强多元体育活动与竞赛体系培养青少年体育兴趣、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与资源共享保障青少年体育训练环境、明确政策引领与法规保障为青少年体育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和明确的政策导向,从而推动体育强国的建设。
[1] 张军扩,侯永志,刘培林,等.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和战略路径[J].管理世界,2019,35(7):1-7.
[2] 杨静选.毛泽东体育思想再学习[J].体育文化导刊,2009(9):90-92.
[3] 毛泽东.体育之研究[J].新青年,1917,3(2):52-62.
[4] 习近平勉励青奥会运动健儿:赛出当代中国青少年的风采[EB/OL].(2014-08-16)[2022-11-09].http://www.banyuetan.org/chcontent/zx/yw/2014816/109317.shtml.
[5]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 杨春艳.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新乡学院学报,2022,39(12):73-76.
[7]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EB/OL].(2020-10-15)[2023-01-09].http://www.gov.cn/zzhengce/2020-10/15/content_555/609.htm.
[8]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总局印发《“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2021-10-25)[2023-01-05].https://www.sport.gov.cn/zfs/n4977/c23655706/content.html.
[9] 杨国庆.从文化缺失到文化自觉:中国竞技运动项目文化建设的突围[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9,53(10):5-11.
[10] 扈建华.发挥举国体制优势聚焦奥运争光目标—体育总局召开部分省市体育局巴黎奥运会备战工作座谈会[EB/OL].(2022-11-30)[2022-12-03].https://www.sport.gov.cn/n315/n20067006/c24957739/content.html.
[11] 吴键.袁圣敏.1985-2014年全国学生机能和身体素质动态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42(6):23-32.
[12]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2018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育与健康监测结果报告[R/OL].(2019-11-20)[2020-12-21].https://www.gov.cn/xinwen/2019-11/21/content_5454124.htm.
[13] 王美华.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发布.新时代的中华少年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09-20(9).
[14] 央视网.中国疾控中心: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近20%[EB/OL].(2021-07-13)[2022-05-21].http://m.news.cctv.com/2021/07/13/ARTI461XTXOXNmicj4ssgmC2210713.shtml.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202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近视低龄化问题仍突出[EB/OL].(2021-07-13)[2022-05-21].https://www.gov.cn/xinwen/2021-07/13/content_5624709.htm.
[16] 高风华,潘宛.体育价值认知[J].体育与科学,2001,1(1).
[17] 国家体育总局.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及办公室、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EB/OL].(2014-12-16)[2022-02-14].https://www.sport.gov.cn/n315/n9041/n9042/n9143/n9153/c567393/content.html?eqid=f64a67a3004ee8f8000000066457b425.
[18] 教育部.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2-09-15)[2022-10-31].http://www.gov.cn/xin-wen/2022-09/15/content_htm.
[19] 薛鹏飞,曹景川.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推进策略[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3,49(3):112-118,128.
[20] 杨国庆.中国体教融合推进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