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409466
Current Downloads: 150802

Leisure Sports and Health

ISSN Print:2710-0154
ISSN Online:2710-0162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社会治理视域下体坛“饭圈文化”的风险与规避

The Risks and Avoidance of the “Fan Culture” in the Sports Wor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Governance

Leisure Sports and Health / 2025,5(1): 70-74 / 2025-07-29 look166 look86
  • Authors: 向扬
  • Information:
    湖北大学体育学院,武汉
  • Keywords:
    Social governance; “Fan Culture” in the sports world; Risks; Benign development
    社会治理; 体坛“饭圈文化”; 风险; 良性发展
  • Abstract: This article employs netnography,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and logical analysis method to study the highly prevalent sports fan “Fan Culture” and its associated risks on the internet after the Hangzhou Asian Games, attempting to identify pathways to mitigate related risks and guide its positive development.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the phenomenon of sports fans becoming part of “Fan Circles” is intensifying, mainly manifesting as severe pathological idolisation and an excessive pursuit of entertainment content. Therefo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governance, managing sports “Fan Culture” should prioritise legal governance, be grounded in moral governance, and adopt a model of multi-level cooperation to form a governance synergy. The three main entities – government, industry, and community – each fulfill their roles in the governance of “Fan Culture”, establishing a top-down threetiered linkage mechanism. In this three-tier system, the government provides the legal framework, the industry implements management rules, and the community promotes self-discipline, ultimately creating a complete governance loop from policy to practice. Guided by the mainstream socialist ideology, it aims to foster a healthy relationship between sports stars and fans, eliminating the negative aspects of sports “Fan Culture”. 本文运用网络民族志、文献资料法以及逻辑分析法,对杭州亚运会后网络上热度较高的体坛“饭圈文化”及其衍生风险进行研究,试图找到规避相关风险、引导其良性发展的路径。研究发现,体育粉丝“饭圈化”现象愈演愈烈,主要表现为病态追星现象严重、过度追求娱乐化内容。因此,从社会治理视域出发,治理体坛“饭圈文化”应以法治为先、德治为基、多元共治,形成治理合力。政府、行业、社群三主体在“饭圈文化”治理中各司其职,形成由上到下的三级联动机制。在三级联动中,政府提供法治框架,行业落实管理细则,社群推动行为自律,最终形成从政策到实践的全链条治理闭环。以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为引领,引导体坛体育明星与粉丝关系良性发展,杜绝体坛“饭圈文化”的不良影响。
  • DOI: https://doi.org/10.35534/lsh.0501012
  • Cite: 向杨.社会治理视域下体坛“饭圈文化”的风险与规避[J].休闲运动与健康,2025,5(1):70-74.

1 问题缘起

“饭圈文化”是指一群狂热追星的粉丝组成的社群,“饭圈”是当代年轻人追星的主要阵地,他们对偶像的追捧和狂热支持常常超出正常范畴。虽然“饭圈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为偶像和娱乐产业带来了商业价值,然而,近年来“饭圈”乱象频发,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了巨大冲击。一方面,“饭圈文化”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它让偶像与粉丝之间建立了独特而紧密的联系。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平台,粉丝们可以分享信息、交流经验以及表达对偶像的支持和喜爱之情。“饭圈文化”形成了粉丝们之间的友谊和归属感,并帮助他们找到共同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作为一种盛行于青年群体中的亚文化,“饭圈文化”表现出近乎偏执的偶像崇拜、怪诞的追星思维、无脑的磕“CP”以及不同粉丝群体间的“互撕抹黑”等典型特征,导致一些不良行为,如网络暴力、恶意攻击等,过度占用社会公共资源,这给其他网民和偶像本身带来了负面影响。

近年来,“饭圈文化”在体坛也掀起了流行之势,大赛冠军、“顶流”明星运动员或颜值超群的运动员成了粉丝狂热追逐的对象,迅速吸引了大批粉丝。体坛“饭圈文化”对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往往带来一些不利影响。从思想引领的角度来看,仍有必要分析和正视“饭圈文化”所衍生的意识形态风险,以更好地实现对青年亚文化的正确引领[1]。

2 体坛“饭圈文化”的特征

2.1 病态追星现象

网络体育报道是粉丝群体追星的主要信息来源。受全球媒介娱乐化发展的影响,娱乐化也成为我国网络体育新闻报道的主要特点[2]。近年来,随着诸多社交短视频软件的快速兴起,体育领域的全国性赛事和国际性大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大赛冠军、顶流明星运动员和颜值出众的运动员迅速“火出圈”,在商业化平台的推波助澜下收获了大批粉丝,其中不乏狂热的“死忠粉”。对偶像狂热的喜爱和无底线的维护,容易滋生不同粉丝群体间的“互撕抹黑”,更有甚者,粉丝群体在网络意见领袖的带领下对其他粉丝群体进行人身攻击,形成具有高度集中意志的派别。这无疑对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体育粉丝群体产生了极大的不利影响。一方面,在粉丝群体心目中,自己的偶像是完美无瑕的,无论其言行还是举止都是无可挑剔的。粉丝群体自发地将偶像“抬”了起来,以“造神”的方式塑造并维护自己的偶像。这样一来,粉丝群体会将不同于本群体意见的其他体育明星的看法视为异己,即使是正确的也难逃他们的口诛笔伐。另一方面,体坛“饭圈化”的粉丝群体的核心关注点不再是“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而是赛场外的一些无关体育的内容。乒乓球运动员王楚钦在杭州亚运会夺冠后发文痛斥体坛“饭圈文化”,希望抵制代拍、跟拍以及接机等行为。樊振东曾表示,某女子通过多日跟踪确定其酒店房间号,通过酒店前台拿到房卡,多次非法入侵他的房间。这些不良行为甚至违法行为占用了大量的社会公共资源,对体育领域的风气造成恶性影响,更对运动员身心造成巨大伤害,致使运动员不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训练和比赛中。若运动员在下次大赛表现不佳,还可能被这群人冠以“他飘了”的骂名。

2.2 过度追求娱乐化内容

作为娱乐社群,“饭圈”疯狂追逐娱乐性并逐渐走向“娱乐至上”的极端[3]。体育项目的粉丝并不好当,作为真正某一项运动的资深粉丝,需要对这项运动的背景起源、竞赛规则、众多运动员的风格特点、约定俗成的惯例等具备一定的了解。然而,体坛“饭圈”的关注点并非运动员所代表的运动本身,而是更多地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运动员赛场以外的部分,例如捕捉运动员的花边新闻、盲目磕“CP”、讨论运动员的身材穿搭、窥探运动员的私生活、拿运动员“玩梗整活”,以及疯狂消费周边产品等现象比比皆是。相较于严肃枯燥的竞赛规则和技战术运用,赛场外的趣事更能抓住粉丝的心。脱离了体育运动本身,这种表浅且盲目的追逐体育明星的行为无疑是体坛“饭圈文化”的助长剂。仅仅为了满足观感乐趣而追逐体育明星,不仅是对体育精神内涵的消解,还会给青少年传递错误的价值观,阻碍他们了解、学习和领悟真正的体育精神和价值,蚕食青少年投身体育运动的热情。最终,这将影响我国体育氛围,丑化体坛和运动员形象,阻碍体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3 体坛“饭圈文化”衍生的风险

3.1 意识形态风险

1)体坛“饭圈文化”会消解主流意识形态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追星现象不再局限于到现场为自己喜爱的体育偶像加油打气,畸形的“饭圈文化”正在突破传统的追星范围。短视频、微博、各种帖子成为粉丝们追星的主阵地,将追星小圈子的戾气和极端思维带到了更广泛的舆论场。粉丝们在社交媒体上为自己的偶像转发、拉票、炒热度、赚流量,使年轻的粉丝群体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投入大量感情和精力,极易被“娱乐至死”“流量至上”的错误价值观误导,造成现实精神世界的空虚荒芜。粉丝群体每天紧盯网络上自家偶像的动态,海量与偶像相关的信息充斥着大脑,使这部分群体再无更多精力关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当下流行的短视频软件、新闻资讯软件都会根据个人喜好定向推荐,即经常浏览的人、圈子会在大数据算法的加持下被此类应用多次推荐。在资本的作用下,平台既满足了粉丝的喜好,也赚取了流量。这种现象导致粉丝群体很难关注到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久而久之便会在青年粉丝群体中造成主流意识形态的消解。

2)体坛“饭圈文化”会引领错误思潮和社会价值观

精神空虚加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偶像和“饭圈”成为他们的情感寄托[4]。不少体育明星在成名或者退役后转型为“网红”,没有了比赛团队和组织的约束,也没有了训练比赛任务,在网络流量的吸引下,他们拥有更多时间与粉丝互动,并不失时机地开始带货。在社交媒体和经纪公司的合力运作下,他们刺激粉丝消费,宣扬消费主义,将粉丝的喜爱变成变现的途径。粉丝们乐在其中,不断维护偶像的流量地位,转发直播、打赏冲人气、拉拢新人为偶像消费。在这些粉丝群体内部,时常以消费金额进行攀比,导致许多人盲目消费,购买了大量与自身实际需求不符的产品。

不少体坛明星都有负面新闻,例如某运动员的赌博和“照片门”事件,但不少“死忠粉”始终都在为其辩解,秉持“抛开事实不谈”的态度,淡化偶像的错误。作为公众人物,其错误在社会上可能被无限放大,可想而知对青少年群体的思想会产生巨大的不利影响。

体坛“饭圈化”的粉丝更易自我觉得与偶像有亲密联系,对应不同性别的运动员,产生了“老婆粉”“老公粉”“妈妈粉”等称呼,甚至有女粉丝称女篮某球员为“老公”。此类情感错觉易使青少年思想混乱,导致他们无心学习,忽视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感悟。

3.2 社会公共治安风险

在社会治理视角下,体坛“饭圈文化”的爆发可能会大大提升社会公共治安的风险,进而引发一系列公共治安事件。可能诱发的危险事件包括但不限于网络暴力与隐私侵犯、线下冲突与人身安全、经济诈骗和过度的社会压力。饭圈群体因偶像之间的竞争,可能引发大量的网络暴力行为,组织网络攻击,攻击对方偶像的粉丝,造成网络环境恶化。一些狂热的粉丝可能试图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偶像的私人信息,进行跟踪或骚扰,这不仅对偶像造成困扰,也可能侵犯他人的隐私权。粉丝之间的竞争和冲突有时会演变为线下对抗,可能导致暴力事件的发生,甚至影响公共安全。一些粉丝为了追星可能会不顾个人安全,进行危险行为,如追逐偶像的交通工具,甚至在活动现场引发拥挤和踩踏等事件。利用粉丝对偶像的狂热情感,可能有不法分子通过虚假的活动或产品进行诈骗,导致粉丝的经济损失,进而引发不满和冲突。一些粉丝可能会因对偶像的强烈追逐而施加过大压力,影响社会的整体心理健康,可能导致心理问题的上升。

3.3 体坛“饭圈文化”危及体育健康发展

首先,“饭圈文化”过度强调个人偶像的魅力和形象,而忽视了团队合作和集体荣誉。体育事业是一项团队运动,需要队员们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取得好成绩。然而,“饭圈文化”常常将个人偶像的形象和个人成就放在第一位,忽视了团队的重要性。这可能导致一些粉丝只关注自己喜欢的个人偶像,而对整个团队的发展和成绩不关心,从而影响团队的凝聚力和整体实力。

其次,“饭圈文化”过度依赖个人偶像的人气和商业价值,而忽视了体育事业的长远发展。“饭圈文化”常常将个人偶像视为“金牛”,通过购买偶像相关的产品、门票等来表达对偶像的支持和喜爱。然而,过度依赖个人偶像的商业价值可能导致体育产业过度商业化,忽视体育事业的本质和长远发展。体育事业需要更多的投资和资源来培养新人、提高整体水平,而过度追捧个人偶像可能导致资源的分配不均衡和对其他运动员的忽视。

最后,“饭圈文化”的过度狂热和攻击性言论可能给体育事业带来负面影响。一些“饭圈粉丝”为了捍卫自己喜欢的偶像,常常会发起攻击性言论和行为,甚至对其他偶像和粉丝进行恶意攻击。这种攻击性行为不仅破坏了体育界的和谐氛围,也可能影响其他人对体育事业的兴趣和参与度。

综上所述,尽管“饭圈文化”为偶像和娱乐产业带来了商业价值,但它对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我们需要更加理性地对待个人偶像和团队合作的关系,注重体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并积极营造和谐的体育氛围。

4 体坛“饭圈文化”风险规避

体育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治理现代化是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党和政府将完善体育治理体系作为重点任务,着力构建现代化体育管理机制。这一战略部署植根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深刻体现了人民群众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在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体育领域治理效能的提升既需要制度创新的顶层设计,更离不开对全民健身需求的精准对接。这种价值取向既彰显了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鲜明特征,也延续了我国体育事业服务大众的根本宗旨。

4.1 法治先行,构建刚性约束机制

根治体育“饭圈异化”现象需坚持法治化路径,这既是实现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制度性保障,也是破解国家治理现代化命题的关键切口。体育领域的特殊社会关系重构要求构建法治化治理框架,通过完善法律规制体系、优化权责配置机制等制度创新,推动体育治理从应急式管控向法治化长效治理转型,最终实现体育领域公私利益平衡与治理效能提升的标本兼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于人民群众关切的电诈、新型毒品犯罪、饭圈乱象、阴阳合同等娱乐圈突出问题,要从完善法律入手加以规制,补齐监管短板,绝不能放任不管。”[5]面对愈演愈烈的体育“饭圈文化”,多部门已多次出击,开展了“饭圈清朗”专项整治行动;权威媒体也就“饭圈”乱象频频发文,呼吁净化网络空间,还体育一片清明;众多体育明星在社交平台发文,希望粉丝保持理性,坚决抵制畸形“饭圈文化”。然而,饭圈乱象依然屡禁不止。仅靠道德唤醒是行不通的,相关部门必须加快推进相关立法,以法为先,通过法律构建起刚性约束机制。

建议推动《反网络暴力法》专项立法,明确网络暴力、侵犯隐私等行为的法律界定与处罚标准,将体育领域“拉踩引战”“恶意干扰赛事”等新型侵权行为纳入规制范围。参考《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建立体育网络发言分级管理制度,对极端粉丝实施“不受欢迎名单”制度,强化司法联动机制。公安机关对组织非理性追星的“粉头”、经纪公司依法追责,网信部门督促平台履行主体责任,形成“行政—司法—平台”闭环治理。推行体育经纪人资格认证制度,将粉丝管理能力纳入考核指标,规范运动员商业活动边界。修订《体育文化活动管理办法》,在《体育法》中增设“体育文化活动”专章,明确禁止行为清单,使违法违规行为治理有法可依。

4.2 德治为基,重塑体育精神价值坐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引导其培养广泛兴趣爱好、健康审美追求。”这就要求从思想、方法和行为层面强化正面引导[6]。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的重要课程[7]。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8]思想政治教育将更加注重马列主义的传播,用马克思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掌握了这个真理,青少年群体在网络使用过程中才能明辨是非、判断正误、分清善恶美丑,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

思想政治教育兼顾物质和精神的需要,鼓励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引领高尚的精神追求,探寻崇高的精神世界。这种价值导向可以引导青年走出虚拟封闭的“饭圈”世界,追求真实而有意义的生活,让青少年认识到表浅的感官快乐不是真正的精神快乐。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偶像观,摒弃畸形“饭圈文化”,以体育健儿的成才之路为指引,增强青年对体育偶像的认同;以奥运健儿的拼搏精神和爱国情怀为导向,增强青年对体育精神内涵的领悟。

对于极易受“饭圈文化”影响的青少年来说,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阵地在学校,学校在此承担着最为重要的责任。将思政教育融入多种课程之中,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学生,从而使广大青年回归现实,在真正的社会关系互动中构建主体意识,拓展生命意义。

4.3 多元共治,建立分层治理体系

政府、行业、社群三个主体在“饭圈文化”治理中各司其职,形成由上到下的三级联动机制。在三级联动中,政府提供法治框架,行业落实管理细则,社群推动行为自律,最终形成从政策到实践的全链条治理闭环。

1)政府层面

政府更多地以规定的形式构建价值、制度规范和行为监管,即社会文化价值与信仰的构建、制度的建设以及社会规范的确定与失范现象与行为的监管[9]。

在“饭圈文化”的治理中,政府要着重加快推进社会文化与信仰的构建。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更是其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的体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培植积极健康的偶像文化。面对青少年对偶像的崇拜现象,需要以理性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加以引导,让青少年在健康的偶像文化体系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其次,政府应积极倡导绿色可持续消费观,引导社会形成理性的消费观念,以消费体现需求,避免陷入明星消费和品牌消费的漩涡。加快社会主义文化与信仰的构建,形成良好社会风气,才能正确看待娱乐追星,进而避免出现畸形“饭圈文化”。

社会制度的规范与行为监管重在立法与监督。如前文所述,对于“饭圈文化”潜在的风险进行规避,立法要先行。法律、法规体现了国家意志,是社会成员与社会活动遵循的重要规则。针对因追星而产生的过激行为,要健全相应法律法规,对不良追星行为给出合理限度的惩戒措施。同时,政府要发挥好监管职能,特别是加强网络媒体监管,对于“拉踩”“引战”“对立”等不法行为加强监督与管理,保障主流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引导社会成员自觉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之中。

2)行业层面

体育行业需要通过自律机制和赛事管理遏制乱象。例如,中国乒协发布8条文明观赛倡议,明确禁止赛场辱骂、干扰比赛等行为;赛事组织方优化赛事环境,减少过度娱乐化包装,引导观众关注竞技本身;运动队加强运动员思想教育,要求解散非官方粉丝群,并通过《致粉丝公开信》倡导理性支持;媒体则聚焦赛场表现,避免炒作花边新闻,传播中华体育精神。在各个单项体育协会管理中,要建立思想教育长效机制,通过爱国教育、集体主义宣讲及心理辅导,强化队员责任感与使命担当,实现体育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融合。

3)粉丝社群层面

粉丝群体因共同偶像的情感联结形成集体行动动能,通过内部传播理性化、规范化的行为准则,能够提升价值引导的实践效能。这一过程不仅强化了群体成员对正向价值观的共识性认同,也促进了个体在价值判断中的自我规约。当社群形成“优质粉丝文化助力偶像正向成长”的集体认知时,其行为规范将超越单向的情感投射,转而形成与艺人职业发展互为支撑的良性互动机制。因此,应倡导社群树立“优质粉丝文化反哺偶像正向发展”的认知理念,将构建具备理性规范与秩序意识的粉丝生态,确立为群体发展的显性目标与隐性价值内核。这种内外协同的价值重构路径,既能消解非理性应援带来的社会争议,也可促使粉丝群体从自发的情感共同体向自觉的文化建设主体转型。

具体而言,社群需通过平台履责和粉丝自律实现有序参与。社交平台需强化内容审核,清理诱导应援集资的“打卡”功能,关闭恶意评比榜单;粉丝群体应遵守文明公约,抵制拉踩谩骂,主动劝阻极端行为。同时,公众需提升媒介素养,学校和家庭应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区分“热爱”与“骚扰”,避免被流量话术裹挟。

5 结语

“饭圈文化”这一社会现象的改善乃至彻底解决,还需放在社会治理视域下分析研究。所谓社会治理,就是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以及个人等诸行为者,通过平等的合作型伙伴关系,依法对社会事务、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进行规范和管理,最终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10]。治理体坛“饭圈文化”需在法治框架下融合科技手段、文化浸润和制度创新,既维护粉丝合理热情,又守护体育纯粹性,最终实现“赛场回归竞技本质,偶像以实力闪耀”的健康生态[11]。

参考文献

[1] 杨军,叶林.“饭圈文化”衍生的意识形态风险与化解[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2,41(5):45-51.

[2] 王樑.网络体育新闻娱乐化现状与对策[J].新闻界,2012(7):57-59.

[3] 陈青.体育追星“饭圈化”风险与应对[J].青年记者,2022(4):44-46.

[4] 张钧莉,方明东.迷失的狂欢:“饭圈文化”失范表征、成因及治理[J].当代青年研究,2022(2):88-93.

[5] 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 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570.

[6] 黄越,吴亚婷.体育“饭圈文化”的衍生逻辑、现实困境与归正之道[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5,44(1):131-137.

[7] 张志泉,郭志娇.“饭圈”治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及其实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45(5):10-16.

[8] 张烁.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9] 马赫.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与重构路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0.

[10] 欧庭宇.“饭圈”乱象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及其应对[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2(3):80-88.

[11] 国务院研究室编写组,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学习问答(2014)·大学生读本[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4.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