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学体育学院,武汉
乡村体育赛事(简称“村赛”)对于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弘扬乡村文化、增强村民健康意识、推动乡村振兴和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1]。2022年6月,国家发布了《关于推进“十四五”农民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旨在积极构建一个能够广泛吸引农民参与的体育健身赛事活动体系。该文件特别强调要鼓励开展多样化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2]。2023年5月,国家发布《关于推进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打造具有鲜明“三农”特色、深厚传统文化底蕴、较大社会影响力且可持续性强的乡村体育综合赛事活动[3]。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等措施,抓好消费与乡村振兴等重点任务[4]。多个政策的出台表明了国家对乡村体育赛事举办的支持,因此近年来乡村体育赛事的举办频次也越来越高,如贵州省榕江县“村超”足球赛事、台州乡村篮球赛、贵州“村BA”等赛事火爆全网,随之而来“村赛”的研究热度也在不断攀升。当前学者对于“村赛”助力乡村振兴[5-7]也展开了不同角度的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乡村体育赛事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纾解路径,旨在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乡村体育赛事高质量发展与全面乡村振兴战略密切相关。乡村体育赛事作为农村文化和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激发乡村活力、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村社会融合的作用[8]。如图1所示,“村赛”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主要包括经济价值、文化价值、治理价值和空间价值四个方面。经济上,通过产业带动和品牌,塑造促进乡村经济循环与可持续发展;文化上,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凝聚乡村精神;治理上,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空间上,优化乡村空间利用,拓展功能并提升空间形象,推动乡村全面发展。
图 1 “村赛”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
乡村体育赛事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生活富裕和产业兴旺的有力推手[9]。其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对乡村产业的带动、品牌效应的塑造以及经济循环的促进等多个层面,从而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借助乡村空间生态资源优势,举办户外运动类赛事,有利于更好地带动地区相关产业发展,提高赛事的经济效益[10]。“村赛”通过赛事的策划、组织与实施,直接带动了乡村体育产业的发展。赛事的举办需要一系列配套服务,从场地布置、裁判聘请到赛事宣传与运营,这些环节不仅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还提升了乡村体育产业的专业化水平。“村赛”还通过产业联动效应,带动了餐饮、住宿、旅游等关联产业的繁荣。赛事期间,大量观众涌入乡村,餐饮和住宿行业因此受益。乡村可以发展农家乐、民宿等特色住宿餐饮服务,满足观众的需求。此外,乡村体育赛事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形成了“体育+旅游”的新模式。游客在观看比赛的同时,还可以游览乡村的自然风光和文化景点,这种模式不仅延长了游客的停留时间,还增加了旅游消费。例如,台州乡村篮球赛期间,周边的农家乐和民宿预订火爆,收入显著增加;2024年“村BA”的举办,使得台江县在1至7月共接待游客201万人次,同比增长32.07%,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3.22亿元,同比增长34.22%,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营业额分别增长11.6%、23.2%。在品牌效应方面,“村赛”通过塑造乡村品牌,拓展了乡村产品的市场机会。乡村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可以提升乡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的关注和投资,从而打造乡村体育赛事品牌。这种品牌效应不仅提升了乡村的知名度,还为乡村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群众性体育赛事扎根于一脉相承的乡土文化和地域风情,将赛事活动与民俗节庆相结合,展现出极具地域特色的精神内核和人文色彩[11]。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乡村精神的凝聚与升华以及乡村文化的现代化转型等多个方面。通过将体育赛事与乡村文化深度融合,“村赛”为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契机。乡村体育赛事往往融入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元素,如在赛事的开幕式、中场休息或颁奖环节中,展示乡村的传统舞蹈、音乐、服饰以及地方戏曲等。这些民俗文化活动在赛事的舞台上得以重现,使乡村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例如,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体育赛事中,当地居民身着民族服饰,表演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和音乐,让观众在欣赏体育赛事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浓郁的民俗文化氛围。这种文化展示不仅让乡村传统文化得以传承,还增强了村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赛事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乡村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相互碰撞,催生出新的文化形式和表现手法。一方面,乡村文化通过体育赛事这一现代载体,获得了更广泛的传播渠道和受众群体;另一方面,体育文化也为乡村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更具时代感和吸引力。在乡村体育赛事中,村民相互配合,进行团队协作,增进了彼此的感情和信任,凝聚了乡村精神。
乡村体育赛事是农村体育的重要实践维度,也是促进乡村治理的有力抓手[12]。通过乡村体育赛事的组织与实施,乡村治理结构得以优化,治理方式更加科学,治理效果更加显著,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赛事的策划、组织、实施和后续管理需要乡村基层组织发挥主导作用,协调各方资源,调动村民积极性。这不仅锻炼了基层组织的统筹协调能力,还提升了其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赛事筹备过程中,基层组织需要协调场地建设、安全保障、志愿者招募等多方面事务,这一过程有助于完善乡村治理的组织架构,优化治理流程,提高治理效率。同时,“村赛”也为乡村治理提供了新的沟通渠道。通过赛事活动,基层组织能够更好地了解村民需求,收集村民意见,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治理工作。凝聚共同体精神、价值认同和道德规范是实现体育治理现代化、柔性化的重要方式[13]。乡村体育赛事以其广泛的参与性和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成为凝聚乡村社会的重要纽带。在赛事过程中,村民为了共同的目标团结协作、拼搏进取,展现出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这种精神力量不仅体现在赛场上,更延伸到乡村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凝聚乡村社会的重要纽带。赛事期间,大量村民参与其中,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缓解了村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通过共同参与体育活动,村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加频繁,相互理解和支持的程度也更高,从而营造了和谐的乡村社会氛围。此外,“村赛”还为乡村治理提供了新的激励机制。通过赛事表彰、荣誉授予等方式,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乡村治理的良性发展。
“村赛”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其空间价值主要体现在对乡村空间的优化利用、空间功能的拓展以及乡村空间形象的提升等多个方面。通过乡村体育赛事的举办,乡村的空间资源得以重新整合与开发,空间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乡村空间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得到充分挖掘,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乡村体育赛事的举办需要一定的场地和设施支持,这促使乡村对现有的空间资源进行重新规划和整合。例如,乡村可以将闲置的土地、房屋等资源用于赛事场地建设或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通过这种方式,乡村不仅解决了赛事的场地需求,还提升了空间资源的利用效率,使原本闲置的空间焕发出新的活力。同时,赛事场地的建设也带动了乡村基础设施的改善,提升了乡村的整体环境质量,为乡村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乡村体育赛事不仅是一项体育活动,还融合了文化、旅游、社交等多种功能。赛事期间,乡村空间成为了一个多功能的平台,不仅可以满足体育比赛的需求,还可以举办文化活动、旅游观光、商业展览等多种活动。
乡村体育赛事(“村赛”)在赋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面临着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不足的问题。虽然国家层面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如《关于推进“十四五”农民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推进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指导意见》,但这些政策在地方落实时存在明显差距。基层政府作为体育赛事项目的主要供给者,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等监管机制不健全,易造成行政垄断,出现公权私用、重复建设、分配不公等问题。地方配套政策的缺失使得“村赛”在实际操作中缺乏具体的实施指导和保障措施[14]。例如,赛事经费的来源、使用范围以及补贴标准等缺乏明确规范,使得乡村在组织赛事时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赛事的经费管理、安全保障、人员组织等环节存在漏洞,难以形成有效的制度体系来保障赛事的可持续发展。此外,乡村体育赛事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赛事的商业价值未能充分挖掘,缺乏吸引社会资本的政策激励。
乡村体育赛事(“村赛”)在赋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面临着资源短缺与基础设施不足的严峻挑战。一些乡村地区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资金来建设和维护体育设施,购买必要的器材和装备,以及培训和引进专业的教练员[15]。这些挑战不仅制约了赛事的举办与发展,也影响了其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首先,乡村地区普遍面临资源短缺的问题,经济资源的匮乏使得乡村在举办体育赛事时面临资金瓶颈。赛事的策划、组织、宣传以及场地建设等环节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乡村自身的财政能力有限,难以满足赛事的经费需求。例如,一些乡村体育赛事因缺乏资金支持,无法邀请专业裁判、提供完善的赛事服务,甚至难以保障基本的赛事物资供应。其次,基础设施不足是乡村体育赛事面临的另一个突出问题。乡村地区的体育设施、交通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普遍落后,难以满足赛事举办的基本要求。在体育设施方面,乡村缺乏专业的体育场馆和运动场地,许多赛事只能在临时搭建的简易场地中进行,这不仅影响了赛事的专业性和观赏性,也增加了赛事的安全风险。在交通设施方面,乡村地区的道路状况差,公共交通不便,难以满足大量观众的出行需求,限制了赛事的参与度和影响力。在公共服务设施方面,乡村的餐饮、住宿、医疗等配套设施不完善,无法为赛事参与者提供良好的服务保障,影响了赛事的整体体验。资源短缺与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相互交织,形成了制约乡村体育赛事发展的恶性循环。
乡村体育赛事(“村赛”)在赋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乡村治理与社会参与的局限性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乡村治理能力不足和社会参与度低,不仅影响了赛事的组织与实施,也削弱了“村赛”在乡村振兴中的综合效益。乡村体育赛事的组织与实施需要乡村基层组织的统筹协调,但目前许多乡村基层组织在治理能力上存在明显短板。乡村基层组织在资源整合方面的能力有限,难以有效协调各方资源,包括资金、人力和物力,导致赛事的规模和影响力受限。此外,基层组织在与外部机构(如企业、社会组织)的合作中,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机制,难以形成合力。乡村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离不开村民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但目前村民的参与积极性不高,社会力量的参与也较为有限。村民对乡村体育赛事的认知度和认同感不足,认为赛事与自身利益关系不大,参与意愿较低。这种观念导致村民在赛事筹备和实施过程中参与度低,甚至出现抵触情绪。同时,社会力量参与乡村体育赛事的机制不完善。虽然乡村体育赛事具有较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但由于缺乏政策引导和激励机制,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参与热情不高。乡村治理与社会参与的局限性相互交织,形成了制约乡村体育赛事发展的瓶颈。
乡村体育赛事(“村赛”)在赋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面临着文化传承与创新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主要体现在如何在保留乡村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实现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和创新发展。乡村体育赛事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许多乡村体育赛事融入了当地的民俗文化元素,如传统舞蹈、音乐、服饰以及地方戏曲等,这些文化元素在赛事中得以展示和传承。例如,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体育赛事中,居民身着民族服饰,表演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和音乐,让观众在欣赏体育赛事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郁的民俗文化氛围。这种文化展示不仅让乡村传统文化得以延续,还增强了村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然而,传统文化的传承并非易事。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乡村传统文化面临着被边缘化的风险,乡村文化遭受的冲击无处不在,且愈演愈烈[16]。一些传统民俗活动因缺乏传承人和展示平台,逐渐走向衰落。一些乡村体育赛事在引入现代元素时,可能会忽视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导致文化内涵的流失。此外,乡村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外来文化的引入可以丰富乡村文化的内涵,提升其吸引力;另一方面,如果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筛选,外来文化可能会对乡村传统文化造成冲击,甚至导致文化同质化。
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进一步细化乡村体育赛事的政策措施,明确赛事经费来源、使用范围和补贴标准,为“村赛”的举办提供明确的政策指导和资金支持。制定乡村体育赛事的组织、运营和管理规范,完善赛事经费管理、安全保障和人员组织制度,确保赛事的可持续发展。出台政策激励措施,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乡村体育赛事的运营,通过赛事商业化开发提升其市场价值和自我造血能力。建立赛事效果评估机制,对赛事的组织、实施和效益进行全程监督和评估,确保政策落实到位,提升赛事质量。
地方政府应整合乡村闲置土地、房屋等资源,用于赛事场地建设及相关配套设施完善,提升空间资源利用率。加大对乡村体育设施、交通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建设专业体育场馆和运动场地,改善乡村道路状况,提升餐饮、住宿和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通过政策引导和激励机制,吸引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多元投入格局。加强赛事服务能力建设,提供专业裁判、赛事宣传和物资供应等服务,提升赛事的专业性和观赏性。
加强乡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基层干部的专业素养和治理能力,完善赛事组织管理体系,提升赛事规范化和专业化水平。通过宣传推广和教育引导,提高村民对乡村体育赛事的认知度和认同感,激发村民参与赛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政策引导和激励机制,吸引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乡村体育赛事,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村民多方合力。通过赛事表彰、荣誉授予等方式,激励村民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乡村治理,推动乡村治理的良性发展。
建立乡村文化档案,挖掘和保护传统民俗文化元素,通过赛事展示乡村传统文化,增强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相结合,创新赛事形式和内容,融入现代科技元素和流行文化符号,提升乡村文化的吸引力和时代感。加强乡村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通过赛事平台吸引多元文化参与,丰富乡村文化内涵,同时需建立文化筛选机制,防止本土文化被同质化。加强乡村文化教育,培养专业文化传承和创新人才,解决文化传承断层问题,推动乡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体育赛事(“村赛”)在推动乡村振兴中具有重要价值,其通过产业带动、文化传承、治理优化和空间整合,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然而,其在赋能乡村振兴过程中仍面临诸多困境,包括政策支持不足、资源短缺、治理能力有限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矛盾。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村赛”的可持续发展及其在乡村振兴中的综合效益。针对这些困境,本文提出了相应的纾解路径。首先,需加强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细化政策措施,完善赛事组织与管理规范,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提升赛事的可持续性。其次,应优化资源配置与基础设施建设,整合乡村闲置资源,完善体育、交通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赛事服务水平。再次,要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与社会参与度,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村民的认知度和参与积极性,形成多方合力。最后,需平衡文化传承与创新,挖掘保护传统文化,推动乡村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培养专业人才,解决文化传承断层问题。
[1] 欧阳井凤,黎镇鹏,邢金明.乡村体育赛事转型升级的时代机遇、风险挑战与应对策略[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5,40(1):63-69,8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农业农村部 体育总局 国家乡村振兴局关于推进“十四五”农民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2022-06-22)[2025-04-08].http://www.moa.gov.cn/xw/bmdt/202206/t20220622_6403050.htm.
[3] 中国政府网.体育总局 中央文明办 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 国家民委 财政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 农业农村部 文化和旅游部 卫生健康委 共青团中央 全国妇联关于推进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2023-05-22)[2025-04-08].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06/content_6888286.htm.
[4] 央广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EB/OL].(2024-12-13)[2025-04-08].https://china.cnr.cn/news/sz/20241213/t20241213_527008103.shtml.
[5] 王琳.乡村体育赛事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以贵州“村BA”为例[J].辽宁体育科技,2024,46(4):22-28.
[6] 裴星星,王永杰,岳金鑫.从贵州“村超”看传播如何助力乡村振兴——基于群众体育的新媒体营销思路[J].传媒,2024(11):19-20.
[7] 谢昕,沈克印.乡村体育赛事助力乡村振兴的逻辑理路、实践模式与推进思路——基于贵州“村BA”和徐州“村界杯”的案例分析[J].体育教育学刊,2024,40(3):25-31.
[8] 黄波,张华文.我国乡村体育赛事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价值、动力机制与推进路径[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3,43(6):121-128.
[9] 谢昕,沈克印.乡村体育赛事助力乡村振兴的逻辑理路、实践模式与推进思路——基于贵州“村BA”和徐州“村界杯”的案例分析[J].体育教育学刊,2024,40(3):25-31.
[10] 赵轶龙,刘津成,陈伟浩.乡村体育赛事发展域外经验及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24(6):12-18,33.
[11] 李沁遥,黄诚胤,谭子恺.文化唤醒与需求再造:体育赛事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以“村BA”“村超”为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4,23(7):7-14.
[12] 李敏,钟建伟.乡村体育赛事促进乡村治理的运行逻辑——基于台盘“村BA”的考察[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4,43(4):58-65.
[13] 陈高朋,王鑫,李跃.中国乡村体育赛事治理的互动机制与模式创新——基于价值治理分析框架[J].上海体育大学学报,2024,48(5):11-26.
[14] 李祥林,孙晋海,曹莉.乡村体育赛事项目化运作的困境:表象、缘由及应对[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4,50(6):46-54.
[15] 肖琴.民族民间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J].贵州社会科学,2024(6):154-160.
[16] 韩世昊.共生理论视角下乡村体育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4,44(6):6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