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学体育学院,武汉
“路亚”是英文“Lure”的音译,经日语“ルアー”(发音ru’a)传入中国。“路亚”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20世纪末的台湾地区,后随钓具产业发展推广至大陆。路亚(Lure)钓,即仿生饵钓法,也叫拟饵钓法[1]。所谓拟饵钓法,是使用由木材、塑料或金属等材料制成,仿造小体型鱼虾外形的仿生鱼饵,通过抛竿收线,辅之以特定手法,让鱼饵在水中模拟逃窜的小鱼,进而诱发掠食性鱼类产生攻击行为。在路亚钓法中,需要全身协调发力,与传统静态垂钓不同,路亚强调动态操作,运竿抛投时具有类似高尔夫挥杆的运动特征,因此路亚运动又有“水上高尔夫”之美誉。
路亚作为新兴的现代钓鱼方式,被广泛视为休闲活动,因其独特的运动属性和社会文化内涵,逐渐被纳入休闲体育运动的范畴。路亚爱好者在闲暇时间里,到户外徒步探点寻鱼、挥竿控饵、中鱼搏鱼,悄然间完成了一场中强度的有氧运动,在此过程中不仅身体得到了锻炼,心理也获得了放松。
据研究,5%的成年人受焦虑、抑郁和睡眠质量不良等健康问题困扰[2]。近半数受访者表示,自身情况符合一种或多种常见精神障碍的评判标准,社会成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呈上升趋势。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长期的心理健康问题可能诱发相关躯体疾病;若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化,将对整个社会的健康运行造成显著影响。
身体活动是指骨骼肌收缩引起机体能量消耗的所有活动形式[3],其对心理健康的积极效益已被广泛证实。例如,20世纪90年代的6项元分析对之前30年的主要研究进行梳理后发现,身体活动对焦虑具有明显的缓解作用[4]。一项针对在职人员的休闲运动心理焦虑干预实验显示,经常参与锻炼者的心理焦虑状况显著优于不锻炼者,表明休闲运动与心理状态存在显著相关性[5]。可见,休闲运动对于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探明新兴户外休闲运动——路亚对心理健康的积极效应。
运动能够促进内啡肽、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释放,增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含量。海马体作为调控焦虑情绪的核心脑区,其作用已得到证实。研究人员通过大鼠转轮运动实验发现,运动后的大鼠焦虑行为减少,且伴随着海马神经发生,这一结果佐证了运动能够促进海马神经生长、抑制焦虑产生[6]。户外开展路亚运动时,在富氧环境中进行中低强度身体活动,能够改善激素分泌水平,调和身心健康状态,使人产生轻松愉悦的感受。
在路亚运动中,中鱼瞬间,鱼的挣扎会触发人体“应激反应”,体内肾上腺素水平短期瞬时升高,同时大脑奖励机制被激活,促进多巴胺分泌,形成类似“成功奖励”或“达成目标”的愉悦体验。中鱼时,鱼线的拉力传递至鱼竿产生的震动带来上肢直观的触觉体验,鱼挣扎激起的水花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双重感官刺激共同带来直接的生理愉悦感,在此过程中,不愉快情绪水平会显著降低。
在路亚钓鱼过程中,等待中鱼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延迟满足。延迟满足(Delay of gratification)指个体为获得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甘愿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过程中表现出的自我控制能力[7]。这种漫长等待后的惊喜会放大中鱼时的成就感,路亚钓鱼者在投入耐心、智慧和技巧后达成中鱼目标,能够进一步提升自我效能感。
体育运动具有宣泄、中和、抵消及对抗不愉快情绪的作用[7]。人们在体育运动中不仅释放身体能量,更重要的是排遣内心的负面情绪。在户外舒适的环境中进行路亚运动,全身心沉浸其中时,自身压力会得到缓解,注意力得以重塑,心理状态也会获得治愈。
群体认同源于个体对自身所属特定社会群体的认知,以及这种群体成员身份赋予的情感和价值意义。路亚运动中,爱好者会自发形成社群,尤其在短视频平台普及后,诸多以路亚钓鱼为核心内容的博主走红,形成相应粉丝团体。个体融入社群后,会相互交流钓鱼经验、分享渔获及中鱼的精彩瞬间,社交互动愈发频繁。与朋友、钓友结伴垂钓时,中鱼往往能收获他人赞赏,这种社交认可会进一步提升个人在群体中的价值感。
为分析路亚运动给参与者带来的心理健康优势,本研究以武汉市路亚运动爱好者为调研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研究数据。结合既定评估工具和路亚运动的具体特征,研究设计了《关于路亚运动参与者心理健康益处的问卷》。问卷包含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调查参与者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量表,涵盖情绪改善、自我效能、社会支持三个核心维度,共15个题项,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法。调查前通过预调研对问卷内容进行调整,最终正式问卷的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s α)为0.891。问卷通过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发放,共回收350份问卷,经筛选后得到327份有效回复,有效回收率为93.4%。
情绪改善维度主要探讨武汉市路亚爱好者参与路亚运动后,对自身情绪状态改善、身心愉悦感提升的主观感知。该维度的5个题项从压力与负面情绪缓解、心态调整与满足感获得等方面展开分析,情绪改善维度的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表 1 情绪改善统计表(N=327)
| 题项编号 | 题目内容 | 非常符合(%) | 符合(%) | 一般(%) | 不符合(%) | 非常不符合(%) |
| 1 | 参与路亚活动后感到身心放松压力明显减轻 | 41.19 | 32.11 | 16.01 | 7.84 | 2.84 |
| 2 | 在垂钓过程中能暂时忘却生活中的烦恼情绪趋于平静 | 33.44 | 38.53 | 14.17 | 8.76 | 5.09 |
| 3 | 成功钓获目标鱼种时会产生强烈的愉悦感和满足感 | 44.77 | 40.37 | 10.09 | 1.01 | 3.76 |
| 4 | 即使长时间未获鱼仍能保持耐心和平和心态 | 27.02 | 33.94 | 22.43 | 10.60 | 6.01 |
| 5 | 路亚活动帮助我减少了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 39.36 | 37.61 | 10.09 | 8.76 | 4.17 |
积极情绪回馈总体显著。所有题项的“非常符合”与“符合”之和均超过60%,表明路亚运动对参与者心理健康具有普遍积极影响。其中,题项3“成功钓获时的满足感”的积极回馈占比达85.14%,居各题项之首,可见实时成就感带来的激励作用最为突出;题项5“减少负面情绪”的积极率为76.97%,体现出路亚运动的心理调节价值。
压力缓解效果呈现分层特征。直接压力减轻(题项1)的积极占比为73.3%,略高于烦恼忘却(题项2)的71.97%,说明身体活动本身对压力的缓解效果优于单纯的心理转移;纵向对比来看,题项1“压力缓解效果”的“非常符合”占比(41.19%)显著高于其他题项,反映出生理层面的放松效果具有即时性。
抗挫折能力仍有提升空间。题项4“耐心保持”的积极回馈占比为60.96%,是该维度最低;“一般”选项占22.43%为各题项最高;消极回馈“不符合”+“非常不符合”占16.61%,这一结果表明,参与者在长时间未钓获时的心理调节能力相对薄弱。结合题项3的高满足感数据来看,参与者的心理韧性呈现一定的结果导向特征。
负面情绪干预效果明显。题项5显示,76.97%的参与者认可路亚运动对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改善作用,但仍有12.93%的参与者表示无明显改善。对比相关医疗研究数据,该干预效果接近轻度运动疗法水平(常规研究显示,运动对抑郁情绪的改善率约为70%~80%)。
自我效能感维度的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表 2 自我效能感统计表(N=327)
| 题项编号 | 题目内容 | 非常符合(%) | 符合(%) | 一般(%) | 不符合(%) | 非常不符合(%) |
| 6 | 通过路亚活动我提升了制定策略如选饵控竿的能力 | 34.86 | 33.03 | 13.26 | 10.60 | 8.26 |
| 7 | 克服钓鱼中的困难如天气变化、鱼情复杂增强了我的自信心 | 34.86 | 32.52 | 13.76 | 11.93 | 6.93 |
| 8 | 我在路亚中设定的目标如解锁新鱼种多数能够完成 | 32.11 | 31.19 | 16.93 | 14.68 | 5.09 |
| 9 | 路亚活动让我更善于专注并享受过程而非结果 | 28.85 | 39.45 | 9.17 | 11.51 | 11.01 |
| 10 | 钓鱼经验积累使我面对生活挑战时更具韧性 | 30.28 | 31.19 | 16.93 | 11.93 | 9.68 |
近七成参与者认可路亚活动对策略制定能力的提升作用(如选饵、控竿)。路亚钓鱼需根据环境动态调整策略,饵料选择、控竿技巧等直接影响垂钓成功率,参与者通过反复实践积累相关经验。参与者普遍认为,克服天气、鱼情等客观困难的过程,有效提升了自身自信心。成功应对不确定性(如突然的天气变化)所带来的“我能解决问题”的信念,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相契合。钓鱼的挑战性处于可控范围之内,参与者既能体验挑战带来的刺激感,又不会因失败产生严重的挫败感。
在“解锁新鱼种”等目标的达成上,多数参与者能够实现,但负面回答比例略高于题项6和题项7。解锁特定鱼种需符合具备相应条件,部分参与者可能因外部限制难以完成该目标。近七成参与者更享受路亚活动的过程,这一题项的正面回馈比例最高。路亚钓鱼要求参与者高度专注,通过观察水面状况、不断调整操作手法,活动本身的沉浸感能使参与者进入“忘我”状态,这与契克森米哈伊的心流理论相符。超六成参与者认为,钓鱼经验增强了自身应对生活挑战的能力,在钓鱼过程中培养的耐心、适应力等特质被迁移至生活场景,进而形成跨领域的心理韧性。
路亚钓鱼通过技术实践、自然互动、挑战应对三重机制,推动参与者在策略思维、自信心、目标管理、过程专注及心理韧性等方面的发展。其深层逻辑在于:可控的挑战环境为技能提升与心理成长提供了“训练场”,而户外属性叠加了自然疗愈效应,最终形成“技能—心理—环境”的协同增益模型。
社交支持维度的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
表 3 社交支持统计表(N=327)
| 题项编号 | 题目内容 | 非常符合(%) | 符合(%) | 一般(%) | 不符合(%) | 非常不符合(%) |
| 11 | 我常与朋友/家人共同参与路亚活动,增进情感交流 | 33.94 | 32.52 | 12.84 | 12.84 | 7.84 |
| 12 | 通过路亚社群(在线/线下)结识了志同道合的伙伴 | 38.53 | 27.94 | 11.93 | 16.51 | 5.09 |
| 13 | 在钓鱼过程中获得他人的技巧指导或情绪支持 | 35.36 | 35.78 | 11.01 | 11.93 | 5.93 |
| 14 | 路亚活动增强了我对团队合作(如组队比赛)的认同感 | 29.36 | 32.11 | 14.68 | 11.93 | 11.93 |
| 15 | 分享渔获或经验时,我感到被社群尊重和认可 | 33.03 | 30.28 | 11.93 | 13.76 | 11.01 |
66.46%的参与者认同与亲友共同参与路亚活动能增进情感交流(“非常符合”+“符合”)。路亚活动需要投入耐心与时间,在自然环境中能营造轻松的互动氛围,进而促进参与者之间的深度交流。共同的兴趣爱好可强化亲密关系,活动过程中的协作行为也有助于增强情感联结。约33%的不认同者,可能更重视独处时光,或缺乏固定的社交圈参与此类集体活动。66.47%的参与者通过相关社群结识了路亚伙伴,但有21.6%的参与者未能通过社群建立有效联系。高认同比例反映出在线/线下社群的组织运作较为有效;不认同者可能属于被动社群成员,如仅浏览社群信息而不主动参与互动,或更偏好小范围的熟人社交模式。71.14%的参与者在活动中获得了技巧指导或情绪支持。路亚技术门槛相对较高,新手往往需要依赖老手的指导,由此形成了“师徒制”的隐性文化。钓鱼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会促使参与者互相鼓励,进而强化社群凝聚力。61.47%的参与者认同团队合作的价值,但有23.86%的参与者持否定态度。路亚比赛通常需要组队协作完成,而日常休闲垂钓多以个人形式为主。部分参与者将钓鱼视为自我挑战的方式,对团队协作缺乏兴趣甚至存在抵触心理。此外,未参加过组队比赛的参与者,因缺乏相关体验难以理解团队合作的价值,这也导致该题项的认同度相对偏低。63.31%的参与者在分享渔获或经验时感到被尊重,但有24.77%的参与者表示未获得认可。渔获质量和垂钓经验象征着技术权威,分享行为有助于提升参与者在社群中的地位,这一现象符合集体认同机制。同时,部分社群可能存在“技术鄙视链”,新手的分享内容易被忽视或贬低。
首先,路亚运动通过生理与心理的协同作用,能够显著改善参与者的情绪状态。参与者通过渔获激活大脑奖励机制,产生即时愉悦感。同时,路亚运动所包含的中低强度有氧运动,能够调节大脑神经递质分泌,有效缓解压力与负面情绪。加之该运动开展于自然环境中,本研究推测其对情绪的干预效果接近轻度运动疗法水平。
其次,路亚运动通过调动参与者的技能实践与挑战应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其自我效能感。参与者在选饵控竿、环境适应及目标达成等过程中,能够积累相关成功经验。这一系列经验获取路径,不仅可以增进参与者的策略制定能力和自信心,还能为其创造运动过程中的专注心流体验,由此形成的心理韧性能够迁移至日常生活场景,使参与者持续受益。
最后,路亚运动的社群互动属性,能够助力构建相关社交支持网络。参与者通过线上与线下结合的社群交流模式,开展经验交互与分享。在此过程中,参与者既可以获得多元的技巧指导与情感支持,也能增强个人价值感与集体认同感。值得注意的是,路亚运动所构建的社群网络中,关于参与者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及新手融入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
1)优化运动模式,强化心理韧性
参与者可结合自身实际条件,每周开展2~3次路亚活动,单次时长控制在2~4小时,以平衡运动收益与时间成本。建议采用“动态—静态”交替的运动模式,避免疲劳累积,同时维持多巴胺分泌的持续性。新手可从易到难设定目标,通过“微目标达成”逐步积累自信;有经验的参与者可通过记录“技术成长日志”,将隐性经验显性化,增强自我反思与调整能力。
2)整合资源推动运动疗愈
卫生部门可与钓鱼协会合作,设计“路亚疗愈课程”,针对焦虑、抑郁人群开展试点项目;借鉴日本“森林疗法”认证制度,对符合条件的自然水域进行“心理健康友好钓场”认证,并配套专业指导员与安全设施。
政府可在城市近郊规划建设“路亚主题公园”,完善无障碍钓台、装备租赁站及急救站点等基础设施;环保部门需加强水域生态治理,通过增殖放流维持鱼群密度,保障运动体验的可持续性。
鼓励高校与医疗机构开展联合研究,利用可穿戴设备监测路亚运动中的生理指标,构建“运动—心理”效益的量化模型。同时,开发“路亚心理评估量表”,为个性化运动的处方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个体的心理需求会通过行为动机与态度外显为具体的活动选择。本研究揭示,路亚运动通过动态身体实践、自然疗愈环境与社群互动三重机制,有效满足了现代人群的减压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及社交归属需求,成为缓解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途径。其延迟满足特性与即时奖励机制的平衡设计,不仅契合积极心理学中心理韧性的培养逻辑,也为社会心态治理提供了实践范本。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路亚运动对不同群体(如青少年、职场高压人群)的差异化效益,结合生理指标监测深化作用机制分析,并通过政策引导推动“运动疗愈”融入公共健康服务体系。作为连接自然、身体与社群的媒介,路亚运动的发展或将为健康中国战略下的心理健康促进开辟新路径。此外,本研究受地域样本限制,未来可拓展多区域对比研究,并结合生理指标监测,深入探讨路亚运动对不同人群心理健康的长期影响机制。
[1] 肖荷.路亚钓运动项目市场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运动,2016(5):136-137,96.
[2] GBD 2017 DALYs and HALE Collaborators.Global,regional,and national disability-adjusted life-years (DALYs) for 359 diseases and injuries and healthy life expectancy (HALE) for 195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1990-2017: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7[J].Lancet,2018,392(10159):1859-1922.
[3] Margulis A,Andrews K,He Z,et al.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types of physical activities on stress and anxiety in college students[J].Current Psychology,2021:1-7.
[4] 孙拥军,吴秀峰,段再复,等.身体活动的心理健康效应:效果与机制——发展的视角[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4,34(5):83-87.
[5] 吴志华,李倩,迟新龙.休闲运动对在职人员心理焦虑干预的实效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4):40-42.
[6] 王泽军.运动与应激对成年小鼠海马可塑性以及焦虑样行为的影响[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7] 曹碧华,张平,李红,等.不同认知卷入程度分心活动对幼儿延迟满足的影响[J].学前教育研究,2019(9):3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