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1230193
Current Downloads: 224448

Leisure Sports and Health

ISSN Print:2710-0154
ISSN Online:2710-0162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新兴奥运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研究——以滑板运动为例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Reserve Talents in Emerging Olympic Sports — Taking Skateboarding as an Example

Leisure Sports and Health / 2025,5(2): 88-92 / 2025-10-31 look235 look162
  • Authors: 魏晨
  • Information:
    湖北大学体育学院,武汉
  • Keywords:
    Olympic sports; Reserve talents; Skateboarding
    奥运项目; 后备人才; 滑板运动
  • Abstract: This study takes skateboardi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dopting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including literature review, case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research methods to explore practical challenges in talent selection, venue provision, competition structure, and coaching support. It also proposes optimization pathways based on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current talent selection channels for skateboarding in China are singular, with underdeveloped social participation mechanisms; professional skateboarding venues are unevenly distributed, and the coverage of public service systems is insufficient; the system has a low degree of structuring and framework lacks effective promotion and relegation linkage mechanisms; high-level coaching expertise, and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system is not yet improved. In respons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constructing a diversified and collaborative selection and cultivation pathway, optimizing the supply structure of venue facilities, establishing a multi-tiered competition system and improving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ystem for coaches. The research holds that the cultivation of reserve talents in skateboarding is not only a key link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but also an important entry point for 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sports governance systems. This study provides certain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alent strategies and 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sports resources for emerging Olympic sports in China. 本文以滑板运动后备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案例分析与比较研究方法,探讨其在选拔方式、场地供给、赛事结构与教练支持等方面存在的现实困境,并结合国际经验提出优化路径。研究发现,当前我国滑板人才选拔渠道单一,社会参与机制尚不健全;专业滑板场地分布不均,公共服务体系覆盖不足;赛事体系结构化程度低,缺乏升降级联动机制;高水平教练人才稀缺,职业培训体系尚未完善。为此,文章提出构建多元协同的选拔与培养路径、优化场地设施供给结构、建立多层级赛事体系与健全教练员职业发展体系。研究认为,滑板运动后备人才培养不仅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关键环节,更是推动体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切口。本文对于我国新兴奥运项目人才战略构建及体育资源优化配置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
  • DOI: https://doi.org/10.35534/lsh.0502015
  • Cite: 魏晨.新兴奥运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研究——以滑板运动为例[J].休闲运动与健康,2025,5(2):88-92.

滑板运动纳入奥运会标志着奥林匹克宪章改革的重要进展,对全球体育事业及产业生态具有战略价值,也为我国体育强国战略实施提供创新动力,尤其在体育产业转型与全民健身推进层面发挥着多重推动作用。2014年形成的《奥林匹克2020议程》中,“吸引青少年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关注和参与”是该议程的三大主题之一;2024年巴黎奥运会新增霹雳舞、滑板、攀岩和冲浪4个大项[1];腰旗橄榄球、棍网球、壁球等项目进入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的候选项目清单[2],这些均直接体现了奥运项目年轻化、时尚化的发展趋向。此类项目还具备参与体验性强、引领消费性强、经济带动性强、开放包容性强等优势特征,使其拥有较高的发展竞争力[3]。奥运竞赛项目的每一次调整都会引发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定运动项目能否获得或保留奥运会正式竞赛项目的身份认定,可能导致该项目在全球范围内形成显著的差异化发展态势。尽管滑板运动入选奥运会为我国带来了新的竞技发展机遇,但在快速发展背后,其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仍面临制度不完善、路径不清晰、资源分布不均等现实难题,具体表现为选材机制缺乏多元化支撑、训练场地建设滞后、赛事体系尚未形成层级结构、专业教练储备不足等。若不能在制度设计与实践路径上实现系统突破,滑板运动可持续竞技发展的目标将难以达成。因此,深入分析滑板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现实困境,并基于国际经验提出系统性优化路径,已成为当前我国竞技体育政策与实践层面亟需关注的重要课题。

1 滑板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的时代背景

1.1 奥运项目改革的机遇

夏季奥运会的项目设置历经多年发展,已进行过多次结构调整,项目改革不仅对各国奥运备战工作产生影响,也给不同竞技体育项目的发展带来了相应冲击。资本市场敏锐捕捉到滑板运动纳入奥运会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典型例证便是全球顶级公园地形滑板赛事——VANS职业公园滑板系列赛(Vans Park Series,VPS)将中国上海选为揭幕战举办地。这一举措不仅显著提升了滑板赛事在我国的商业化运营水平,更有效激活了国内滑板运动的潜在市场需求。一系列市场动向表明,在奥运效应的驱动下,我国社会对滑板运动的传统认知正在发生系统性转变。

2022年2月4日,《潇湘晨报》发布题为《国际奥委会:滑板将成为永久性奥林匹克运动》的新闻。中国轮滑协会收到国际轮滑联合会发来的新闻公报显示:“国际奥委会已宣布,2028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将见证滑板运动发展成为一项成熟的永久性奥林匹克运动。”[4]滑板入奥,对项目自身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滑板项目的发展也必将成为中国迈向体育强国进程中面临的新课题。

1.2 极限运动的国际化发展

抖音、TikTok等短视频平台及各类社交媒体社区的兴起,让滑板、小轮车(BMX)、自行车特技等极限项目的高光时刻,能在数小时内触达全球数百万青少年用户。在世界范围内,国际极限运动联合会(IFSC)、国际轮滑联合会(World Skate)等国际组织通过制定统一竞赛规则、安全标准和等级认证体系,推动相关项目实现全球化发展。国际极限运动赛事呈现“金字塔”式结构:顶端为奥运会、X-Games等顶级赛事,中层为洲际巡回赛(如亚洲X-Tour),基层则涵盖城市街头赛事与校园联赛。这种分层体系既满足了精英竞技需求,也有效推动了大众参与。以国际轮滑联合会(World Skate)、国际自由式极限运动系列赛(FISE)等为代表的国际组织,已建立覆盖赛事规则、选手等级认证、教练员培训及裁判员考评的完整体系。World Skate于2021年发布的最新版《国际滑板运动技术评分手册》,明确了动作难度分级标准与安全规范,为各国青少年人才培养和竞赛选拔提供了统一依据[5]。各成员国据此制定本土化培训大纲,有效缩小了不同地区间的技术与评审差距。跨国教练团队的流动、在线教学平台的兴起及VR/AR模拟训练技术的引入,大幅提升了极限运动专业技能传播效率。极限运动领域已形成多元化商业模式,涵盖装备制造、赛事转播权及衍生文化产品等多个板块。耐克SB(Nike SB)、范斯(Vans)等国际品牌持续加大对区域性赛事与相关社群的赞助力度。此外,5G直播与互动投票技术的应用,增强了观众参与感和赛事粘性,为极限运动产业链上下游创造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1.3 国家战略规划的推动

《“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6]明确提出,要强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程,促进我国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升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十四五”时期,小众体育项目持续受到重点关注。《体育强国建设纲要》[7]指出,要加快提升竞技体育实力,提高潜优势项目发展水平,助力夏季奥运会再创辉煌。在体育强国战略深入推进、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发生结构性调整的背景下,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创新,已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核心议题。研究表明,通过系统化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拓展多元化培养路径,不仅能有效破解传统培养机制的结构性矛盾,更能为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路径和制度保障。当前,国家战略对滑板运动发展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宏观政策支持、资源整合配置及青少年梯队体系建设三个核心维度。通过制度驱动与政策倾斜,滑板项目被快速纳入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版图,为后备人才体系构建奠定了坚实基础。《“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6]明确将滑板等新兴项目纳入“体教融合”重点工程,通过建立校园滑板课程体系与专业训练基地双轨并行的培养模式,构建覆盖12~22岁青少年的四级人才储备库。国家体育总局联合教育部实施的“新兴奥运项目进校园”计划,已在35个试点城市形成“专业教练驻校指导+特色学校重点培育”的创新机制。在资源保障层面,中央财政专项拨款支持建设的200个国家级滑板训练中心,采用“政府主导+企业运营”的PPP模式,配备国际标准训练设施,实现了85%以上地级市的覆盖。更为重要的是,国务院《体育强国建设纲要》[7]提出的“跨界选材”战略,使滑板项目得以从轮滑、体操、武术等关联领域系统选拔潜在人才,仅2022年度就完成2.3万名青少年运动员的跨项输送,有效破解了项目初期人才基数不足的发展瓶颈。

2 新兴项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

2.1 选拔培养体系单一,后备人才数量萎缩

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体校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体。但与国外多元主体参与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相比,我国市场、社会层面的参与力度明显不足,后备人才的培养依然主要依靠国家资源投入[8]。传统竞技项目经过长期发展,多数已形成相对成熟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而对于新兴运动项目,资源配置相对不足,选拔机制和体系尚不完善,部分地方的学校和体育组织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难以开展有效的人才挖掘和培养工作[9]。就滑板运动而言,若单纯依赖传统竞技系统实施选材与培养,将难以支撑其后备人才的持续供给,这一局限性在新兴项目中尤为突出,亟需拓展多元化人才培养路径,以适应其快速发展的现实需求。近年来,我国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支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传统培养模式被打破,新的培养模式尚未形成,过渡期人才培养规模不足,多系统人才流动通道堵塞等;体教融合模式、职业化培养模式和社会化培养模式在纵横通道上均存在障碍;竞技体育人才在初、中、高级培养系统之间,也未形成完整的输送链条。

由于我国早期在项目开展及奥运设项预测方面投入有限,导致相关人才短缺[10]。因此,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新兴项目在我国的发展需求,更难以让我国在奥运赛场上形成绝对竞争优势。从长远发展来看,如何抓住新兴项目入奥的机遇,强化后备人才体系构建、壮大后备人才基数,值得更多关注和重视[11]。

2.2 场地设施建设薄弱,社会力量参与有限

滑板作为新兴极限运动,在我国体育体系中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多方面挑战,尤其体现在场地设施的建设与社会力量参与层面。我国滑板项目的发展历史较短,场地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多数城市和地区尚未建设滑板公园,多数情况下需由滑手自行搭建和“创造”训练场地。其次,国内滑板场地设施整体薄弱,尤其是二三线城市,专业滑板场地数量偏少,现有设施多为非专业性质,难以满足高水平竞技训练需求。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与健身设施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存在。[12]体育场地规划需在国家政策宏观指导下,由各部门协同推进,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相关运动项目的发展需求,而作为潜在优势奥运项目,滑板运动的发展更需要国家层面的引导与支持。

2.3 赛事设置组织不足,各类资源参与欠缺

赛事整合的历史逻辑表明,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需顺应现代体育发展规律及国际体育赛事主流取向。环顾世界,体育发达国家均具备结构完整的现代化赛事体系[13]。然而,滑板运动在从街头亚文化向有组织、规范化体育项目转型的过程中,其赛事体系构建面临一系列显著挑战:首先,相较于其他项目,滑板赛事具有一定危险性,对场地安全要求较高,需全力保障选手比赛过程中的安全;其次,滑板赛事的推广和宣传存在一定难度,由于其文化内涵和风格特点较为独特,不易被所有群体接受和理解,这也导致相关产业难以持续发展,赛事以获得赞助等经济支持,社会参与度偏低;最后,滑板运动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较强,且人才培养具有周期性,这也是赛事组织数量相对较少的重要原因。滑板运动对选手的技术水平和竞技能力要求极高,运动员要达到职业水准,需经过长期刻苦训练并投入大量资源,这意味着高水平选手的培养与选拔并非一蹴而就,还需要专业的训练体系与教练团队提供支撑。同样,赛事组织者也需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以保障比赛的公正性、专业性和观赏性,这本身就是对人力资源与经验积累的考验。如何在充分保留滑板运动独特文化内涵与风格特性的前提下,顺利、安全、高效地举办赛事,进而推动其可持续发展,无疑是对政府部门的政策制定能力、监管水平,以及社会企业组织的创新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等多方力量的严峻考验。

2.4 教练知识技能缺失,后备人才发展受限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核心离不开高水平教练员的专业指导与支持。然而,在我国滑板运动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高水平教练员的稀缺已成为制约该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教练员的专业能力,从人才发掘到科学训练,再到长期培养,都对运动员的成长轨迹乃至整个项目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滑板运动员的长期选拔、系统培养和科学训练,高度依赖教练员深厚的专业知识与精湛的实践技能。但审视当前我国滑板项目的教练员队伍,其现状暴露出部分新兴体育项目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部分滑板教练员理论知识储备不足,尤其在滑板运动原理、训练方法、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等核心理论方面存在明显短板。这种理论基础的缺失,直接导致其难以对运动员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训练指导,可能出现训练方法与运动员生理负荷不匹配的情况,甚至引发运动损伤风险。许多滑板教练员缺乏丰富的实战经验,尤其对比赛中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战术调整及运动员临场心理状态的把握与应对策略了解不足。作为相对新兴的竞技体育项目,我国滑板运动的教练员培训体系尚不完善,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与认证机制。这导致教练员队伍水平层次参差不齐,难以保证所有教练员都具备满足竞技体育发展需求的基本素养和专业技能。这种无序的培训现状,不仅影响了教练员队伍的整体质量,也直接阻碍了滑板后备人才培养的效率与效果。

3 新兴竞技体育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的优化策略

3.1 把握后备人才培养规律,扩充项目人才成长路径

传统竞技体育项目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难以填补新兴项目的人才缺口。因此,跟上奥运设项年轻化的步伐,既是培养新兴项目竞技人才的需要,也能为传统项目发展带来机遇。在这方面,我国体育改革进程中,还需积极搭建更多与社会、学校等多方合作的平台,多渠道培养人才,打牢项目发展根基[14]。运动员作为竞技体育发展的关键要素,其选材与培养机制已成为国际体育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随着全球顶级体育赛事数量激增及竞技水平持续提升,各国体育管理机构在运动员选拔体系构建中投入大量人力与物力资源,着力建立科学化的早期识别机制,以期精准定位具有卓越运动潜质的青少年选手。这种系统化的人才挖掘策略,旨在为国际重大赛事储备优质后备人才,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竞技体育人才梯队。由此可见,运动项目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充足的后备力量提供重要支撑[15]。在项目演变新趋势下,战略应对需及时调整,以确保项目布局的时效性和科学性,不断提升我国奥运竞技水平。滑板项目入奥后,我国对运动员的选拔培养,不再沿用传统竞技项目自下而上的模式,而是采用社会选材与省、市教练员选拔培养相结合的形式。如何选用合适的训练模式,促进新兴项目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是人才培养中亟需考虑的问题。

3.2 优化场地设施供给结构,满足项目发展现实需求

在体育强国战略持续推进的背景下,扩大体育场馆及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体育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针对滑板等新兴运动项目的特点,需从顶层设计出发,合理规划场馆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条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当前应以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为路径,推动政府、市场与社会组织共同参与滑板场地设施的规划、建设与运营,构建“基础普及+专业竞技”并重的复合型供给体系。如美国通过城市社区、商业品牌和非营利组织合作共建滑板公园[16],既满足了大众休闲娱乐需求,也为专业运动员提供了训练场所。这种模式充分发挥了各方优势:政府提供政策引导和部分资金支持,市场力量注入商业活力和专业管理,社会组织则能更高效地链接社区资源,激发群众参与热情。

3.3 打破封闭常规赛事设置,构建多样配套赛事体系

为在不同年龄层次的运动人群中推广和发展滑板项目,建立多层级配套赛事体系至关重要。这一体系旨在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和群众参与滑板运动,提升其技能水平,为后备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随着滑板运动在我国的快速发展,传统封闭式赛事设置已难以满足多样化参与需求,因此构建涵盖不同年龄层次和技能水平的多层级赛事体系显得尤为必要。中国轮滑协会于2018年启动的U系列中国青少年滑板巡回赛,设立了U12、U15、U18等多个组别,对应不同年龄段青少年选手,既为年轻滑手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也促进了他们之间的交流学习,提升了整体竞技水平[17]。

但仅以年龄为划分标准构建青少年赛事体系过于单一,未对技术层面提出明确要求,因此设置不同技术等级的业余赛事与专业赛事,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需引入社会力量与教育系统支持,改革运动项目发展模式,优化赛事设置,最大限度吸引更多群众参与赛事。在赛事衔接方面,构建标准化赛事体系需建立业余赛事与专业赛事的升降级通道。可参考美国滑板协会(USA Skateboarding)的积分排名系统,允许业余选手通过参加地区性赛事积累积分,进而获得全国锦标赛参赛资格[18]。这种金字塔型赛事结构既能扩大参与基数,又能为职业赛事输送优质选手。

3.4 强化教练员培养机制,保障人才可持续发展

在竞技体育发展的宏观导向下,竞技体育已成为我国体育事业改革创新的核心驱动力。教练员作为竞技体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既是运动员的引路人,更是整个竞技体育体系的重要支柱。因此,完善教练员培养机制、提升教练员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对于推动体育事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应加大教练员培养投入,通过设立专门的教练员培训机构,为教练员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提升其专业素养和执教能力。同时,建立完善的教练员评价体系,对教练员的执教成果进行科学评估,激励其不断提升执教水平。其次,可借鉴以高校资源、体育组织、社会力量为主导的多元化教练员培养方式,学习英美“以高校作为教练教育合作基地,为职业体育教练员培养提供服务”的模式,打造以提升教练员多元化执教知识和职业实践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19]。此外,各地教练员水平发展不均衡,南京、北京等滑板发展成熟地区具备较高的教练培训水平和充足的人才储备,财政和基础设施保障到位,但需充分考虑南北经济环境差异,因地制宜推进教练员培养工作。最后,需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通过奖励制度和职业发展机会,充分激发教练员、裁判员的工作积极性,为体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Tour new sports to join Paris 2024 YOG Programme[EB/OL].(2020-12-08)[2025-03-28].https://www.olympics.com/en/.

[2] 陈子豪.碗式滑板世界格局及我国奥运备战对策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20,42(4):115-118.

[3] 舒晓华.我国滑板运动员激励机制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9.

[4] 潇湘晨报.国际奥委会:滑板将成为永久性奥林匹克运动[N].2022-02-04.

[5] World skate.Skateboarding & Roller Sports-Skateboarding[EB/OL].[2025-04-23].https://www.worldskate.org/skateboarding.html.

[6] 国家体育总局.总局关于印发《“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2021-10-25)[2025-03-28].https://www.sport.gov.cn/n315/n330/c23655706/content.html.

[7]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EB/OL].[2025-05-1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9/02/content_5426485.htm.

[8] 仰金星,黄开放,陈星熠,等.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域外经验与中国镜鉴——以美、日、德为例[J].体育教育学刊,2024,40(5):88-94.

[9] 孙萍,李成梁.系统观视域下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多元培养困境与优化策略[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4,43(2):74-81.

[10] 福州新闻网.远近之间,福建空手道寻路破茧[EB/OL].[2025-04-27].http://news.fznews.com.cn/dsxw/20180914/5b9b741a7434d.shtml.

[11] 阮威,王润斌,孙艳芳.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奥运会新兴项目发展的时代诉求、问题审视与纾解方略[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4,41(3):305-314.

[12] 周彪,陈元欣.新时代我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高质量发展探究[J].体育文化导刊,2022(8):50-57.

[13] 刘静轩,赵鲁南.举国体制到新型举国体制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嬗变的历史逻辑与当代转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3,46(9):96-105.

[14] 跟上奥运设项年轻化的步伐(体坛观澜)[EB/OL].[2025-03-15].人民网.https://sports.people.com.cn/n1/2020/1228/c14820-31980458.html.

[15] 孙克诚,李赞.结构优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生态化转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9):22-29.

[16] Taylor M,Khan U.Skate-Park Builds,Teenaphobia and the Adolescent Need for Hang-Out Spaces:The Social Utility and Functionality of Urban Skate Parks[J].Journal of Urban Design,2011,16(4):
489-510.

[17] 18岁以下的滑板力量,2018U系列「中国青少年滑板巡回赛」(深圳站)街式成绩出炉![EB/OL].[2025-02-13].搜狐.https://www.sohu.com/a/277612854_495096.

[18] The Official Site of USA Skateboarding[EB/OL].[2025-04-21].https://usaskateboarding.com/.

[19] 鲍明晓,李元伟.转变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25(1):9-23.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