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1230226
Current Downloads: 224448

Leisure Sports and Health

ISSN Print:2710-0154
ISSN Online:2710-0162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第十五届全运会驱动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图景、理论创新与实践路径

The Realistic Pictur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Path of the 15th National Games Driv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s Industry in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Leisure Sports and Health / 2025,5(2): 104-110 / 2025-10-31 look552 look444
  • Authors: 赵雨轩
  • Information:
    湖北大学体育学院,武汉
  • Keywords:
    15th National Games;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Sports industry;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heoretical innovation; Event empowerment
    第十五届全运会; 粤港澳大湾区; 体育产业; 高质量发展; 理论创新; 赛事赋能
  • Abstract: The 15th National Games marks the first attempt of the joint hosting by Guangdong, Hong Kong and Macao. As a key development region under the national strateg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s industry in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and the hosting of this National Games share a profound strategic alignment, which undoubtedly creates a rare opportunity fo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of the sports industry in the region. By adopting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review, historical retrospection and logical comparison, this paper deeply analyzes the realistic conditions and strategic significance of the Greater Bay Area hosting the National Games, proposes a theoretical innovation path of “event empowerment – ‘sports + multi-coupling’ - regional leapfrog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s industry”, and constructs four practical paths including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event operation optimization, technology-tourism-culture linkage and strengthening of guarantee system.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National Games will become the core driving force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s industry in the Bay Area, providing a regional-level practical model for the national strategy of building a sports power. 第十五届全运会迎来粤港澳三地联手承办的首次尝试。作为国家战略重点发展区域,粤港澳大湾区的体育产业发展与本届全运会的举办之间存在深层次战略契合点,这无疑为该区域体育产业协同发展及制度创新创造了难得机遇。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整理、历史回溯和逻辑比较等研究方法,深入分析粤港澳大湾区承办全运会的现实条件与战略意义,提出“赛事赋能—‘体育+多元耦合’—体育产业区域跃迁”的理论创新路径,并构建涵盖基础设施建设、赛事运营优化、科技文旅联动、保障体系强化的四大实践路径。研究表明,全运会将成为推动湾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为国家体育强国战略提供区域层面的实践范例。
  • DOI: https://doi.org/10.35534/lsh.0502018
  • Cite: 赵雨轩.第十五届全运会驱动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图景、理论创新与实践路径[J].休闲运动与健康,2025,5(2):104-110.

1 引言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出台,其中明确提出要共同推进大湾区体育事业与产业发展,合力打造一批国际及区域性体育品牌赛事[1]。2021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函同意广东、香港、澳门联合主办2025年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全运会”)。这是全运会史上首次由多个省级行政区联合承办,也是港澳地区首次参与承办全国性综合体育赛事。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既是国家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举措,也为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要将全运会的“流量”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增量”,关键在于依托赛事契机,完善顶层政策规划,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这需要三地政府协同发力,突破制度障碍,推动要素自由流动,为大湾区体育产业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筹备与举办期间,三地需在人员物资通关、法律适用、安保协调、技术标准对接等一系列复杂领域,开展深度务实合作[2]。高层决策者明确将本次全运会定位为深化区域合作、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办赛成效的宝贵机会。如为跨境公路自行车赛专门设计的“通关查验前置+闭环管理”等创新模式,其价值已超出单纯后勤保障范畴,被视为具有示范意义的“制度创新实践”[3]。因此,以体育领域为突破口和“试验田”先行尝试,可为未来在金融、科技、法律等更核心、更复杂领域破解制度性障碍、构建一体化治理模式积累宝贵经验、提供关键范例。

2 全运会驱动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图景

2.1 现实条件

1)国家层面支持

十五运会的顺利筹备与成功举办,离不开自上而下的有力政策支持和明确战略指引。

首先,中央层面的战略授权,使这项赛事承载起重要国家使命。2012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4]中提出,“借助粤港澳合作促进会等平台力量,加强粤港澳台在体育产业、竞技活动、信息交流、人才培育、行业标准制定等方面的协作”,为粤港澳体育产业合作筑牢基础;2019年出台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及开展内地与大湾区体育合作交流,支持当地体育事业发展[5];2021年体育总局印发的《“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全面深化与港澳地区体育交流合作,以联合承办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为契机,重点推进大湾区体育合作,助力区域融合发展,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6];2022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中,提到协同推进长江经济带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接国家重大战略空间布局[7]。

其次,“一国两制”框架下的法治保障,为复杂的协同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在“一国、两制、三法域”的特殊环境中,如何确保跨区域合作合法合规是首要课题。国家体育总局局长高志丹指出,筹办工作必须“强化法治观念”,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以及中央关于港澳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政策要求,确保所有政策措施“于法有据、程序正当、权责一致”[8]。这一要求为三地在复杂制度环境下开展协同治理,明确了清晰的法律边界和行为规范。

2)社会经济支持

粤港澳大湾区面积仅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0.6%,GDP 总量却超过全国的10%。2022年,该湾区经济总量突破13万亿元人民币;2023年年底,这一数值进一步增长至14.05万亿元人民币。这样的经济规模已与东京湾区不相上下,且超过纽约湾区与旧金山湾区[9],为全运会举办筑牢了经济根基。

大湾区不仅经济总量可观,居民消费能力也十分强劲。2023年,大湾区人均GDP达到16.2万元人民币[9],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内地珠三角九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持续增长,2023年广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9307元,人均消费支出达39333元[11]。较高的收入水平和旺盛的消费需求,为体育赛事门票、特许商品、体育旅游、体育培训等各类体育消费业态的繁荣提供了肥沃土壤,是体育产业实现市场化、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

2.2 现实意义

1)经济意义

全运会的举办能在短期内充实和提升城市经济总量。筹备与举办这类大型体育赛事本身就是一项规模较大的经济活动。按照赛事经济学相关理论,其短期内的影响主要通过投资、消费和就业三个途径发挥[12]。

一方面是固定资产投入,包括场馆新建与翻新、交通等配套设施升级;另一方面是消费需求增长,来自全国的运动员、官员、媒体人员、游客及本地观众,在赛事期间会产生大量消费,涉及门票、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多个方面,直接促进第三产业发展[13]。例如,第十一届全运会推动第三产业GDP提高0.5个百分点,涉及20多个领域的无形资产开发,累计获得71亿元收入,助力济南经济总量大幅增长[14]。2023年成都大运会带动消费达438.3亿元,较上年增长14.2%;杭州亚运会期间,体育及相关消费总额为489.6亿元,同比增长15.6%[15]。同时,全运会举办直接或间接推动城市设施更新与基建建设。广东省出台《生活处处皆体育——面向2025年全运会广州千处惠民体育设施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以城市山水资源为基础,挖潜公园绿地、边角地、公共建筑首层敞开空间、村庄宅前屋后或田间树下用地,因地制宜选址新增体育设施。此外,全运会还能促进体育制造业升级与体育服务业拓展。当前体育产业自身结构仍存在“偏科”问题,竞赛表演业和大众服务业亟待补短板、强筋骨,体育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更积极的引导和推进[16]。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体育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中,企业数量达146家,其中广东入围30家,涵盖气膜体育场馆制造、VR竞技体育产品生产销售、运动康复设备研发、智能穿戴设备研发生产、虚拟赛车运动装备、体育赛事医疗保障服务、运动员专项能力技术研究、水上运动科技产品研发生产、骑行相机等户外影像设备、休闲船艇制造等多个体育业务领域[17]。

2)社会意义

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明确列出我国体育未来的5大发展战略任务,包括“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加强对外和对港澳台体育交往”等[18]。

其一,推动群众体育普及。本次全运会在群众体育推广方面形成新亮点。2017年天津全运会纳入马拉松、轮滑、乒乓球、羽毛球等传统项目及龙舟等民族体育项目;2021年陕西全运会增设比赛类和展演类群众项目;2025年粤港澳全运会将群众体育发展推向新高度,群众体育项目扩展至23个大项、166个小项。项目设置更趋丰富多样,参赛门槛进一步降低,参与方式更为灵活。群众赛事活动吸引超一千万人参与,其中30岁以下参与者占比达62%。其二,全运会的举办展示城市形象,提升文化影响力。城市品牌建设的关键在于精准定位,从文化软实力层面差异化打造特色IP。例如,广州作为千年商都、世界名城,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拥有广彩、广绣、广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3 全运会驱动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创新

3.1 “赛事赋能”机制的重构创新:超越传统投入产出模型

传统“赛事经济”分析仅聚焦于赛事筹备期投资和举办期消费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分析工具多为投入产出模型[20]。这一分析框架已难以指导和评估十五运会这类承载区域发展战略使命的复杂系统工程。

(1)资本赋能:政府为筹办赛事投入的财政资金固然重要,更关键的是,赛事作为强大的市场信号,能够有效撬动更广泛的社会资本和国际投资[19]。赛事如同“磁石”与“管道”,主动定向吸引和汇聚举办地稀缺或发展所需的各类高端资源,并其沉淀、融合与本地化,形成长期发展动能。全运会的成功举办,将使大湾区的城市形象、市场潜力和投资环境得到全球范围的展示和认可,吸引大量资本流入体育产业及关联领域。例如,十五运会市场开发计划启动后,已吸引安踏、广汽、南方航空等多家行业巨头成为合作伙伴,赞助意向总金额超22亿元[21],这正是赛事平台撬动市场资本的直接
体现。

(2)技术赋能:大型赛事对技术应用有着极高要求,使其成为前沿科技的“超级应用场景”和“天然试验场”[22]。为实现“精彩办赛”目标,组织者需在赛事转播、观众体验、场馆管理、运动员训练等环节大规模应用最新技术。例如,六组导盲机器人已应用于广州全运会相关场景,其搭载的AI环境系统可识别前方障碍并及时调整路线,自主研发的多模态融合算法和仿生步态控制技术,可实现复杂地形下的稳定行走。

(3)制度赋能:香港和澳门是“一国两制”政策的施区域,全运会的举办有助于进一步强化港澳同胞的国家身份认同与民族归属感。在“一国两制”框架下,跨境协作方式持续创新:海关总署广东分署牵头广东省内海关,在海关总署指导下推出通关便利化措施,简化体育交流活动中比赛用品暂时进出境手续,允许采用ATA单证册办理相关事宜。使用该单证册无需为三地通关准备不同进出口文件,大幅简化手续和审批流程、减少通关环节,且暂时进口期间免缴关税及其他相关进口税费,有效降低赛事运营成本。深圳前海通过扩大开放推出新举措,允许港澳企业在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直接承接赛事运营项目[23]。

3.2 “体育+”多元耦合理论的拓展:构建湾区体育产业新生态

“赛事赋能”明确了发展动能的来源,“体育+”多元耦合理论则清晰描绘了动能的传导路径与价值创造模式。

(1)体育+文旅的深度融合:大湾区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但体育旅游仍停留在“观赛+旅游”的浅层阶段。二者耦合的核心在于突破传统模式,打造深度融合、体验独特的体育文化旅游产品。本次全运会以“体育+”为引擎,推动文旅等领域协同发展,通过特色赛事彰显城市魅力、助推经济增长。例如,茂名借全运会举办之际,恰逢本地荔枝丰收季,专门设置非遗展销摊位展示地方文旅特色,组织参赛选手和来宾前往荔枝园参观体验,促进产销对接,实现体育与文旅的深度融合。

(2)体育+科技的协同发展:大湾区依托“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的雄厚基础,为体育与科技深度融合创造了独特优势。二者协同的关键在于以赛事需求为导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例如,深圳市政府已将5G-A规模部署纳入行动计划,明确在低空经济、智慧交通等领域开展融合应用试点[24]。同时,发挥东莞、佛山等地的制造业优势,开发智能运动装备、康复器械及训练辅助系统,助力体育用品制造业向高附加值、智能化方向升级[22]。

(3)体育+会展的双轮驱动:借助赛事汇聚全球政商精英、行业领袖、媒体及游客的契机,同步举办高规格会展活动,能显著延伸赛事的经济价值和行业影响力。其核心在于实现“赛事”与“展览”的深度联动——可在全运会期间举办大型国际体育产业博览会,集中展示体育用品、体育科技及相关服务,为国际企业开拓中国市场搭建桥梁。同时,配套举办高端行业峰会,如大湾区体育商业峰会、体育科技创新论坛、体育投融资大会等,汇聚全球智慧、探讨行业趋势、促进国际合作。例如,澳门成功举办的首届大湾区国际体育商业峰会,吸引逾500名全球体育商业精英参与,为十五运会“赛事+会展”模式提供了宝贵实践经验[25]。

3.3 体育产业区域跃迁路径模型:赛事驱动—资源集聚—区域协同

在理论模型层面,创新提出“赛事驱动—资源集聚—区域协同”三阶段路径模型,用以解释体育产业从单点赛事影响向全域产业跃迁的过程机制。

(1)赛事驱动:赛事驱动阶段需在多制度协调下推进,赛事组织工作涉及不同行政体系和法律环境,参赛运动员资格审查、赛事规则统一及适配不同地区法律要求等方面,均需精细化管理和创新解决方案[26]。十五运会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独特框架下运行,这促使三地政府及相关机构必须直面并破解长期阻碍要素流动的深层次制度性障碍。为保障赛事顺利推进,十五运会组委会下设多个协调小组,负责处理比赛安排、出入境便利、场地协调等具体事务。

(2)资源集聚:发展初期,应有意识地引导资源向基础最雄厚、潜力最高的核心城市集中,形成集聚效应。广州依托千年商都、交通枢纽及省会城市的综合优势,重点发展体育会展、体育传媒、赛事运营,同时融合岭南文化打造体育文化交流核心节点;深圳发挥科技创新和金融服务领域的强劲优势,聚焦体育科技研发(AI、大数据、智能硬件)、体育金融(产业基金、投融资)及新兴时尚运动(电竞、街舞、滑板),成为驱动产业创新和价值变现的核心引擎;香港巩固其在国际顶级品牌赛事(如七人榄球赛、马术大师赛)举办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体育法律、仲裁、经纪、保险等高端专业服务,成为连接大湾区与全球体育资源的“超级联系人”;澳门立足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定位及独特娱乐产业基础,重点发展观赏性强的精品赛事(如篮球、排球、乒乓球)[27]。

(3)区域协同:三地协同遵循“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赛理念与“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齐心协力、务实合作,积极稳妥推进各项筹办工作。各城市依据自身资源禀赋明确独特定位,实现错位发展和价值共创。核心城市(广州、深圳、香港、澳门)主要扮演“大脑”和“链接器”角色,输出品牌、标准、资本和创新成果;其他节点城市则结合自身特点承担特定功能,如佛山、东莞可打造为体育智能装备核心生产基地,惠州、肇庆、江门等生态资源优越的城市,可发展成为户外运动、森林康养、水上运动的大本营和后花园[28]。这正是大湾区体育产业实现高质量“跃迁”的终极图景,而十五运会在大湾区“9+2”城市群内的广泛赛事布局[29],正是推动这一体育产业区域跃迁的重要实践。

4 全运会驱动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4.1 夯实基础:推动体育基础设施高质量一体化建设

其一,筑牢“简约、安全、精彩”办赛理念下的设施根基。“简约、安全、精彩”是国务院及十五运会组委会明确的办赛核心要求,强调严格预算管控、节约办赛成本,且优先盘活现有场馆资源。数据显示,本届全运会约90%的比赛场馆为现有设施,成为近几届赛事中新建场馆数量最少的一届。香港特区政府也明确表态,将利用现有场馆及即将启用的启德体育园承办赛事,不新增新建场馆计划。这一方针标志着我国承办大型体育赛事理念的深刻变革——从过去部分赛事偏重打造“地标式建筑”的倾向,转向更为成熟务实、注重可持续性的发展道路,同时深刻反思历史教训,避免大型赛事后场馆闲置、运营负担过重的“白象”困境。

其二,规划区域化体育资源网络,实现场馆设施互通和赛事轮换。具体而言,可全面梳理粤港澳大湾区现有体育场地资源,对重点项目、场馆、城市及区域进行规划提升,为全运会赛事联动奠定基础。同时,大湾区各城市在资源整合及赛事选址过程中,应充分考量城市文化、产业优势、资源禀赋等基础条件,合理分配赛事资源。

其三,推动场馆与城市的“无界融合”转型。将传统封闭管理的“体育场馆”升级为开放共享的“城市公园”,实现与城市公共空间的深度交融。以天河体育中心和广东省人民体育场改造为例,通过拆除围墙及冗余障碍物,将内部绿地和闲置空间转化为全天候向市民开放的城市公共空间,使体育中心真正融入市民生活,成为日常休闲、健身、社交的“城市客厅”[30]。其核心目标是构建长效、复合的运营机制,如广州大学城体育中心改造便着眼于此,致力于打造“赛事+民生”双重功能地标,无缝衔接周边中心湖公园与自然山体,形成开放共享的生态体育公园[31]。

4.2 深化协同:构建“全域联动”赛事运营体系

其一,多元协同构建,政府引导赋能、市场主体唱主角。充分释放市场主体潜能,为体育企业、行业协会、金融机构等创造广阔发展的空间:对于体育行业协会,可主动承担专业资格认证体系的开发、管理与评审工作,成为衔接政府与市场的专业纽带,促进行业自律与标准升级[32];对于体育企业,需突破地域限制,积极寻求大湾区内跨城合作,整合三地互补优势,共同打造贯穿研发、生产、营销、服务的“大湾区体育产业价值链”。例如,体育制造企业可与香港设计公司、澳门旅游零售商携手,开发并推广具有大湾区特色的联名产品。

其二,推行数字化赛事运营平台,实时监控各城市运行数据。建立数字化赛事运营平台,能够有效填补赛事监管空白,便利赛事监管信息整合,实现大湾区全运会实时监控,确保问题及时反馈与解决,助力赛事监管工作形成良性循环。以上海市“一网通办”为例,在构建该数字平台前,上海市同时存在城市业余联赛官网等多个赛事信息报送渠道,各平台报送信息时间不一、关联度不高,形成赛事监管“数据孤岛”[33]。数字化赛事运营平台可在很大程度上破解了跨区域联合办赛的弊端。

4.3 激发活力:打造“体育+”创新高地

其一,打造大湾区专属赛事品牌矩阵。全运会结束后,可策划推出一系列彰显湾区特色、具备持久潜力的常设品牌赛事。例如:整合三地青年体育资源,创立“粤港澳大湾区青年运动会”;依托丰富海岸线资源,打造融合龙舟、赛艇、帆船、桨板等项目的“大湾区国际水上运动嘉年华”;同时巩固国际顶级赛事布局,支持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核心城市持续引进并高水平运营WTA网球赛、香港七人榄球赛、澳门格兰披治大赛车等成熟国际顶尖单项赛事[19]。

其二,深化体文旅商融合发展模式。将全运会与湾区文化资源、旅游资源深度整合,打造“赛事+城市旅游”双轨联动产品。通过开发赛事主题旅游线路、推出全运城市打卡计划、设置运动美食市集与非遗展演等举措,增强赛事外溢效应,推动体育消费与文化传播双轮驱动。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交通枢纽连接粤港澳三地,便捷的交通设施为居民出行和运动员参赛提供了极大便利。借助赛事助推旅游业发展,助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而持续增长的游客流、广泛的媒体曝光及高涨的群众热情,也为体育与文旅融合创造了最佳窗口。应系统推进“赛事即景点、体育即旅游”的融合理念,打造具有湾区特色的“体育文化IP”。

其三,建设体育科技产业孵化中心。科技是推动体育产业跃升的关键动力,湾区作为我国科技创新最活跃的区域之一,应借助全运会契机,打造“体育+科技”深度融合新标杆,提升竞技体育水平、观赛体验和产业附加值。例如,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建设数字孪生一体化智慧运营管理平台,依托高精度地图和高精度定位实现座位精准导航;深圳湾体育中心部署“光储超充、车网互动”一体化示范应用场景,开展基于5G-A的万兆下行、千兆上行、通感一体、低空经济、RedCap(轻量化5G)和无源物联等六大示范技术验证,打造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的应用试验场。

4.4 强化保障:完善政策与营造环境

其一,构建协同一致的区域政策框架。要将粤港澳大湾区从三个相对独立的体育市场,升级为统一高效、活力充沛的经济整体,亟需在政策层面开展系统性顶层设计与制度突破。这要求三地政府联手打造能够畅通要素流动、激发产业协同的政策体系。为明晰当前政策差异、论证常设协调机构的紧迫性,本研究对三地体育产业相关政策进行了对比分析(如表1所示)。设立常设协调机构(如大湾区体育发展理事会),正是弥合分歧、实现政策协同、避免资源重复投入的关键举措。

其二,推动标准互认,夯实共同市场根基。要素自由流动的基础在于标准的互联互通。当前,大湾区体育产业发展的核心瓶颈之一,便是专业资格、赛事标准及体育用品认证体系的不统一。例如,一位在香港获得高等级认证的跆拳道教练,其资质在广东可能无法直接认可,这严重阻碍了专业人才的跨境执业与交流;同样,三地在赛事组织、安保、医疗保障等标准上的差异,也显著增加了联合办赛的复杂度和成本。第十五届全运会为突破这一障碍提供了宝贵契机,应把握机遇,分步骤建立覆盖粤港澳的体育专业资格互认体系。

其三,构建精准化产业扶持政策体系,拓宽产业投融资渠道。设立“大湾区体育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由三地财政资金、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共同出资,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重点投向体育科技创新、智慧场馆运营、品牌赛事培育、体育企业“走出去”等领域,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股权或债权投资支持;对引进或培育国际顶级赛事、成功创建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单位、项目)且成效突出的主体,给予一次性奖励或运营补贴。

表 1 粤港澳三地体育产业相关政策比较分析

政策领域 广东省(珠三角九市) 香港 澳门
治理模式 政府主导型,体育局为核心管理机构 社会主导型,政府宏观政策引导,体育总会发挥重要作用 政府引导与市场(博彩企业)参与结合,体育局是执行部门
核心政策 《广东省体育强省建设实施纲要》;各市出台具体产业扶持办法 《施政报告》中体育发展的“五化政策”;体育综合管理改革 《澳门特别行政区经济适度多元发展规划(2024—2028年)》,将文化体育作为四大重点产业之一
资金支持 政府财政预算、体育彩票公益金、专项产业发展基金 政府预算拨款、精英运动员发展基金、艺体发展基金 政府财政支持,博彩承销公司投资非博彩项目,其中包括体育盛事和设施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EB/OL].(2019-02-18)[2025-07-15].https://www.gov.cn/zhengce/2019-02/18/content_5366593.htm

[2] 周良君,邓君瑜,肖婧莹,等.2025年第十五届全运会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现实条件与策略选择[J].中国体育科技,2022,58(7):3-8.

[3] 十五运会.这一次,看粤港澳的![EB/OL].(2025-06-21)[2025-07-25].https://www.baygames.cn/node_3fd1045e75/778721cbde.shtml

[4]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EB/OL].(2013-12-26)[2025-07-15].https://www.sport.gov.cn/gdnps/html/zhengce/content.jsp?id=25524307

[5]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强国建设纲要[EB/OL].(2019-09-03)[2025-07-15].https://www.sport.gov.cn/whzx/n5590/c925560/content.html

[6] 政策法规司.体育总局关于印发《“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2021-11-25)[2025-07-15].https://www.sport.gov.cn/zfs/n4977/c23655706/content.html

[7]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EB/OL].(2022-03-23)[2025-07-15].https://www.sport.gov.cn/gdnps/html/zhengce/content.jsp?id=26011303

[8] 广东省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五届运动会组织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广州举行,粤港澳三地共同承办,开创全运办赛新模式[EB/OL].(2024-04-12)[2025-07-30].https://www.gd.gov.cn/xxts/content/post_4405619.html

[9] 21财经.粤港澳大湾区人均GDP已达16.2万元,经济总量登顶全球湾区第一梯队[EB/OL].(2024-12-23)[2025-07-15].https://m.21jingji.com/article/20241223/herald/8eda9b458b8910d764fa6ea762f6b502.html

[10] 中国银行.中银粤港澳大湾区财富指数报告[R].2020.Q2.https://pic.bankofchina.com/bocappd/pbservice/202009/P020200927663427993069.pdf

[11] 广东省统计局.2023年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4-04-01)[2025-07-15].http://district.ce.cn/newarea/roll/202404/01/t20240401_38955400.shtml

[12] 毛丰付,郑芳,朱书琦.重大体育赛事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中国70个大中城市面板数据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44(5):24-36.

[13] 李佳.大型体育赛事的经济效应分析及其优化策略——以第十三届全运会为例[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9,38(3):83-88.

[14] 李海,盘劲呈,杨倩.大型体育赛事助推城市更新的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与策略选择——基于全运会举办城市视角[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1,38(5):520-526.

[15] 搜狐网.以全运会为媒引客来“体育+文旅+商业+科技”点亮赛事经济消费活力[EB/OL].(2025-05-31)[2025-07-15].https://www.sohu.com/a/900312587_122242821?scm=1019.20001.0.0.0&spm=smpc.csrpage.news-list.3.1749624481826vZUk1th

[16] 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激情全运,活力广州—广州“家门口”体育设施建设再升级[EB/OL].(2025-05-23)[2025-07-15].https://www.gz.gov.cn/xw/zwlb/bmdt/content/post_10280180.html

[17] 国家体育总局,中国体育报,广东省体育局.广东30家企业上榜!体育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公布[EB/OL].(2025-04-18)[2025-07-15].https://tyj.gd.gov.cn/tycy/content/post_4698917

[18] 国务院办公厅.体育强国建设纲要[EB/OL].(2020-03-02)[2025-07-15].http://www.gov.cn/xinwen/2019-09/02/content_5426540.htm

[19] 肖婧莹,周良君.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协同发展:困境与出路[J].中国体育科技,2019,55(12):5-11.

[20] 张永韬.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区域)的影响研究述评[J].体育与科学,2013,34(3):18-23.

[21] 魏彤.秦海鸥:十五运是科技创新的绝佳契机|十五运365天365人[N].21经济网,2025-06-22.

[22] 王芳.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东赛区市场开发新进展[N].南方日报,2025-02-06.

[23] 深圳特区报.前海扩大开放将有新举措,拟允许港澳企业在自贸片区跨境直接经营[EB/OL].(2020-06-30)[2025-07-15].https://sz.cnr.cn/szfwgb/szyw/20200630/t20200630_525150295.shtml

[24] 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深圳市极速宽带先锋城市2024年行动计划[EB/OL].(2024-03-15)[2025-07-15].https://gxj.sz.gov.cn/xxgk/xxgkml/ghjh/fzgh/content/post_11195041.html

[25] 中国体育报.让赛事与世界级城市群发展双向赋能——全运会为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EB/OL].(2024-04-04)[2025-07-15].https://www.sport.gov.cn/n20001280/n20067608/n20067635/c27532704/content.html

[26] 李克敏.争当新时期天津体育事业改革排头兵——学习贯彻天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体会[J].求知,2017(7):11-12.

[27]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十五运会及残特奥会澳门赛区公布赛事资讯[EB/OL].(2025-02-27)[2025-07-15].https://www.gov.mo/zh-hans/news/809759/

[28] 南方日报.江门:省、市人大代表联动开展专题调研推动“文旅+体育”服务业高质量融合发展[EB/OL].(2025-06-27)[2025-07-15].https://www.gdpc.gov.cn/gdrdw/gsrd/content/post_236428.html

[29] 南方网.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组委会新闻发布会[EB/OL].(2024-04-11)[2025-07-15].https://nflive.southcn.com/index?id=3197

[30] 南方+.全新改造!十五运会场馆改造升级焕新[EB/OL].(2025-01-13)[2025-07-15].https://tyj.gd.gov.cn/tyxw_qyh/content/post_4653444.html

[31] 南方+.倒计时200天将至,直击十五运场馆改造最新进展![EB/OL].(2025-05-04)[2025-07-15].http://www.thnet.gov.cn/thdt/mtjj/content/post_10228247.html

[32] 中国体育报.十五运会组委会成立大会广州举行——粤港澳三地共同承办开创全运办赛新模式[EB/OL].(2024-04-12)[2025-07-15].https://www.sport.gov.cn/n315/n20067006/c27629906/content.html

[33] 邓星华,蒲毕文,曾诚,等.粤港澳全运会提升大湾区体育国际影响力研究[J].体育学刊,2024,31(4):17-22.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