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1245532
Current Downloads: 226119

Leisure Sports and Health

ISSN Print:2710-0154
ISSN Online:2710-0162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中国女性运动员主流媒介形象的嬗变——基于《人民日报》(2015—2025)的报道分析

The Evolution of Mainstream Media Portrayals of Chinese Female Athletes: An Analysis of Reports in People’s Daily (2015-2025)

Leisure Sports and Health / 2025,5(2): 119-123 / 2025-10-31 look401 look214
  • Authors: 司洁
  • Information:
    湖北大学体育学院,武汉
  • Keywords:
    Female athletes; Media representation; People’s Daily; Gold medal narratives; Co-Shaping of images
    女性运动员; 媒介形象; 《人民日报》; 金牌叙事; 形象共塑
  • Abstract: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construction trajectory and transform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female athletes’ media images by examining news reports from People’s Daily between 2015 and 2025. Employing content analysis and textual analysis tools (ROST.CM6), it conducts high-frequency word statistics and semantic network analysis. Findings reveal a significant paradigm shift in reporting over the decade, transitioning from a “gold medal narrative” to “diverse co-creation”. During the initial phase (2015-2019), media representations were embedded within a national honor framework, epitomized by the “spirit of the women’s volleyball team”, portraying athletes as honor-bound embodiments figures for national glory. In the later phase (2020-2025), reporting themes diversified. While maintaining the competitive core, narratives incorporated dimensions such as “perseverance” “youth” and “social engagement”, showcasing the distinctive traits of contemporary storytellers who emphasize individuality. This expansion signifies a shift in media representations toward encompassing both personal value and social roles, reflecting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female athletes’ media images from emergence to full-fledged development.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the image of Chinese female athletes constructed by People’s Daily has progressively shifted from a singular honor symbol to a multidimensional, co-constructed narrative. This evolution reflects both the value adjustment of media narratives under the national strategy to build a sports powerhouse and the progression of competitive athletes’ diverse social values and sports cultural connotations. 本研究以2015—2025年《人民日报》对中国女性运动员的新闻报道为样本,运用内容分析法与文本分析工具(ROST.CM6),通过高频词统计与语义网络分析,剖析了其媒介形象的建构轨迹与变迁特征。研究发现,十年间报道范式经历了从“金牌叙事”到“多元共塑”的显著转型:前期(2015—2019)媒介形象嵌入国家荣誉框架,以“女排精神”为代表,塑造了为国争光的荣誉化身形象;后期(2020—2025)报道主题趋于多元,在延续竞技主线的同时,融入“拼搏”“年轻”“社会活动”等叙事维度,呈现出彰显个性的时代叙事者特质,媒介形象开始向个体价值与社会角色拓展,体现了中国女性运动员媒介形象从破茧到共生的蝶变进程。研究表明,《人民日报》所建构的中国女性运动员形象,逐步从单一的荣誉符号转向多维共塑的立体叙事,这一过程既折射出体育强国战略下媒体叙事的价值调适,也反映了竞技体育运动员多元社会价值与体育文化内涵的演进。
  • DOI: https://doi.org/10.35534/lsh.0502020
  • Cite: 司洁.中国女性运动员主流媒介形象的嬗变——基于《人民日报》(2015—2025)的报道分析[J].休闲运动与健康,2025,5(2):119-123.

在全球化进程与数字化浪潮的双重作用下,中国竞技体育水平的崛起不仅成为国家软实力提升的重要表征[1],也为女性运动员媒介形象的塑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舞台。2015年至2025年历经3个奥运周期,从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夺冠到巴黎奥运会新生代运动员的崭露头角,女性运动员的竞技成就作为展现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为国际社会观察中国提供了重要窗口。《人民日报》作为引导舆论导向的核心媒介之一,肩负着历史记录与社会引导的双重责任,其报道议程契合时代需求,向国际社会讲述了中国优秀体育故事。因此,梳理分析该报塑造的中国女性运动员媒介形象,既是体育强国背景下树立体育榜样的时代要求,也为剖析当下媒介、性别与国家话语构建提供了重要视角。

1 研究设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2015—2025年《人民日报》中对于关于中国女性运动员的新闻报道。将《人民日报》作为数据样本获取平台,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第一,《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具有政治权威性,其报道方向与政策导向对女性运动员形象塑造具有重要影响;第二,《人民日报》拥有涵盖1946年至今的独立图文数据库,为研究中国女性运动员形象的历史嬗变提供了连续样本;第三,《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媒体生态的“坐标系”,能够揭示国家层面对性别角色与体育精神的整合策略。

综上,《人民日报》的独特地位使其成为解码中国女性运动员媒体形象的关键载体。其报道既是对现实的反映,也是对社会观念的建构,这种双重属性为观察国家话语如何通过体育叙事重塑性别话语提供了典型场域。

1.2 研究样本

本文通过《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检索系统,以“女性运动员”为关键词,爬取了2015—2025十年间的相关新闻报道作为抽样样本(检索时间截至2025年8月31日)。为保证样本的准确有效,对抽样样本进行了清洗筛选:第一,删除重复出现的新闻;第二,删除仅涉及赛事筹办、赛事预测等未对女性运动员形象进行描述的新闻;第三,若一篇报道同时涉及男性运动员与女性运动员,仅保留与女性运动员相关的片段;第四,仅保留对中国女性运动员进行描述报道的新闻样本。根据筛选原则,最终获得《人民日报》中国女性运动员有效新闻样本共计692篇,其中2015年38篇、2016年75篇、2017年53篇、2018年58篇、2019年47篇、2020年54篇、2021年67篇、2022年84篇、2023年83篇、2024年80篇、2025年(截至8月31日)53篇。

1.3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词频统计法、内容分析法、文献资料法,多维度系统考察《人民日报》对中国女性运动员媒体形象的建构及其十年变迁趋势(2015—2025),重点对《人民日报》2015—2025年间中国女性运动员报道的主题、议题两个维度进行分析与对比。

2 《人民日报》中国女性运动员新闻报道样本分析

体育新闻报道中文字词汇的使用与排列,如同一把雕刻刀,对媒体形象的塑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本文借助ROST.CM6软件,分别对2015—2019年与2020—2025年间《人民日报》中国女性运动员新闻报道的有效样本进行高频词统计与语义网络分析,试图梳理出《人民日报》对中国女性运动员的整体认知与观念集合,并通过对两组数据的纵向对比,剖析《人民日报》十年间中国女性运动员报道主题的变迁轨迹。

2.1 2015—2019年《人民日报》中国女性运动员报道样本分析

对新闻样本进行分词处理与无关信息过滤后,提取2015—2019年间前20位高频词并排序。如表1所示,排名前5位的高频词分别是“中国”“比赛”“运动”“奥运”“女排”。从整体排序来看,前5年间《人民日报》的报道主要受“国家叙事”与“奥运周期效应”影响,核心围绕中国展开,将体育成就与民族自豪感紧密关联;2016年中国女排里约奥运会夺冠后,成为报道焦点,媒体着重颂扬女排精神。

表 1 2015—2019年《人民日报》中国女性运动员报道高频词前20位分布表

序号 高频词 频次 序号 高频词 频次
1 中国 1747 11 成绩 364
2 比赛 1008 12 获得 318
3 运动 981 13 国家 318
4 奥运 809 14 教练 312
5 女排 597 15 金牌 294
6 女子 552 16 女足 294
7 体育 529 17 决赛 237
8 冠军 490 18 精神 205
9 项目 454 19 参赛 198
10 训练 448 20 对手 182

结合语义网络分析图中特定词汇的共现语境(如图1所示),2015—2019年间《人民日报》对中国女性运动员的报道结构凸显金牌英雄叙事,聚焦女性运动员的夺冠瞬间。

图 1 2015—2019年《人民日报》中国女性运动员新闻报道语义网络分析图

2.2 2020—2025年《人民日报》中国女性运动员报道样本分析

如表2所示,高频词前5位中新增“女子”“训练”,“女排”则退出前5,结合近5年来中国女性运动员在冰雪、格斗、篮球等多个项目上的点突破,可见《人民日报》的媒体视野已从特定团队转向更为广泛的女性运动员群体。在高频词中新增的“年轻”“拼搏”,侧面映照出年轻小将作为新鲜血液注入国际赛场的强劲势头。《人民日报》通过“年轻+拼搏”的话语建构,赋予新时代女性运动员个性鲜明、多元发展的标签,既弥合了代际价值观鸿沟,延续了运动员艰苦奋斗的传统叙事逻辑,又契合了年轻人对“酷”与“自我实现”的追求。

表 2 2020—2025年《人民日报》中国女性运动员新闻报道高频词前20位分布表

序号 高频词 频次 序号 高频词 频次
1 奥运 1741 11 国家 398
2 中国 1606 12 冬奥会 328
3 比赛 1269 13 拼搏 256
4 女子 881 14 年轻 252
5 训练 805 15 精神 239
6 体育 688 16 亚运会 218
7 冠军 680 17 收获 208
8 金牌 559 18 女排 180
9 决赛 509 19 夺冠 175
10 教练 402 20 纪录 163

结合2020—2025年的高频词分布与语义网络共现分析(如图2所示),这一时期《人民日报》对中国女性运动员的整体主题框架仍以国家叙事为核心展开,“冬奥会”“亚运会”的出现,反映出中国体育战略的空间拓展。

图 2 2020—2025年《人民日报》中国女性运动员新闻报道语义网络分析图

3 《人民日报》中国女性运动员媒介形象的构建

3.1 2015—2019年:为国争光的荣誉化身者

在这一阶段,《人民日报》对中国女性运动员的形象建构集中体现为“为国争光的荣誉化身者”。媒体通过高频使用“中国”“奥运”“金牌”等词汇,将女性运动员纳入国家叙事的宏大框架,其形象塑造具有鲜明的时代积极意义。这一叙事策略在提升中国女性运动员国际能见度、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以中国女排为例,报道不仅聚焦其赛场表现,更着力塑造中国女排的精神引领形象,凸显艰苦奋斗、团结拼搏的中华民族精神。这一时期形象建构的核心价值在于,中国女性运动员不再是单纯的参赛个体,更成为展现国家成就、传递主流价值的文化符号,客观上为中国女性体育赢得了广泛社会认同,也为后续女性体育事业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公众关注基础。

3.2 2020—2025年:彰显个性的时代叙事者

2020—2025年,《人民日报》对中国女性运动员的媒介形象建构逐步转向“彰显个性的时代叙事者”。这一阶段的报道在延续国家话语的同时,引入“拼搏”“年轻”“自我”等新话语元素,反映出媒体对运动员个体身份认同的接纳。对年轻运动员的报道,在肯定其竞技成就的基础上,有意突出其“00后”身份、海外背景及个人爱好,塑造出一批兼具实力与人格魅力的新型体育偶像。媒体开始将女性运动员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实践语境中,其形象从单一的争光者,拓展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的公众人物。

4 《人民日报》中国女性运动员媒介形象的变迁特征

2015年至2025年的十年间,《人民日报》建构的中国女性运动员媒介形象经历了显著转型。这一过程既反映了社会价值观的深层变迁,也呈现了技术介入下的新课题。两个阶段的对比表明,媒体形象并非单向度的进步,而是在突破与固化的张力中动态重构。

4.1 2015—2019年:职业可见度的提升与国家叙事的强化

2015—2019年,《人民日报》对中国女性运动员的报道实现了其职业可见度的显著提升,这一成果主要依托荣誉叙事达成。以赛事成绩为核心的报道,将女性运动员的职业成就推向公众视野,通过国家宏大叙事成功塑造了她们的专业权威形象。女性运动员不再仅是竞技参与的个体,更成为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为其后续职业发展与价值多元呈现奠定了坚实的可见性基础。从传播效果与社会认同的角度来看,这一时期以国家叙事为驱动的报道范式,是中国女性运动员走向报道中心的关键一步,也为推进体育事业中的性别平等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舆论支撑。

4.2 2020—2025年:人文关怀的拓展与竞技本位的延续

这一时期,《人民日报》对中国女性运动员的报道呈现出竞技传统与人文探索并行的轨迹。在延续赛事成绩、训练备战等核心叙事的同时,报道通过深化奋勇拼搏等价值观,尝试将竞技成就与个体成长、社会责任相联结,在全球体育舞台上塑造出更加生动立体的新时代中国女性形象,凸显体育力量的辐射作用[3]。

同时,报道尝试呈现运动员的多元个体特质。女性运动员除具备优秀竞技水平外,鲜明的个性特质是勾勒其多元形象的关键[4]。全红婵的纯真质朴、傅园慧的幽默风趣,这些细节补充让国家英雄的形象更具温度。这种既延续竞技本质、又探索女性运动员社会价值的平衡实践,体现了《人民日报》在守正与创新之间的渐进式尝试。

5 《人民日报》中国女性运动员媒介形象变迁的成因分析

从“职业可见度的提升与国家叙事的强化”到“人文关怀的拓展与竞技本位的延续”,《人民日报》对中国女性运动员的媒介形象塑造经历了显著转变。这一变迁是政策驱动、社会意识与技术赋权三重动力协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三个维度展开具体分析。

5.1 政策驱动:政策战略实施与性别平等实践

国家体育政策是影响中国女性运动员媒介形象变化的重要因素。作为国家的喉舌,《人民日报》的报道角度随着体育政策的调整而转变[4]。加快推动“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落实[5]、高质量编制“十五五”体育发展规划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竞技体育的高度重视,因此围绕运动员的报道议题始终与荣誉叙事紧密相关。《人民日报》中女性运动员报道占比增加、职业可见度提升,一方面得益于国际奥林匹克联合会与联合国妇女署持续致力于增加女性运动员媒体报道,推动女性运动员与男性运动员享有同等曝光率;另一方面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女性运动员在赛场上持续展现巾帼英姿,加大对女性运动员在竞技体育领域所获成就的宣传力度,正是对女性体育赛事成绩的重要彰显。

5.2 社会意识:公众价值观迭代与性别话语重构

社会对竞技体育的认知逐渐从“唯金牌论”转向对过程价值与人文精神的重视。东京奥运会期间对未夺金选手的包容性报道、北京冬奥会对谷爱凌跨文化身份的呈现,均反映了公众对体育人性化叙事的期待。这种价值观的变迁促使媒体在竞技框架内融入个体关怀,实现成绩逻辑与人文逻辑的平衡。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格外强调优秀运动员的榜样作用,《人民日报》大量设置围绕女性运动员“奋斗拼搏精神”的报道议程,拓宽了相关报道的人文视野,聚焦于积极正面的女性运动员形象构建,对内凝聚国家力量,对外提升我国国际形象[6]。

5.3 技术赋权:媒介生态变革与叙事自主性增强

短视频平台的普及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模式,女性运动员通过自媒体分享训练纪录与日常生活,在自主选择的呈现空间中直接塑造多元公共形象[7]。此类自主表达突破了传统媒体对运动员形象的垄断式塑造,公众通过点赞、评论与二次创作,深度参与形象意义的共建,削弱了传统媒体的话语垄断。新媒体时代,去中介化的民众参与式名声机制逐渐替代了权力中介化的名声机制[8],这促使《人民日报》等传统主流媒体调整叙事策略,以更开放的姿态呈现运动员的个体特质。专业“把关人”基于舆论引导的责任,为大众筛选最具新闻价值的信息[9]。

6 结语

2015至2025年,《人民日报》对中国女性运动员的媒介形象建构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变迁。2015—2019年,报道通过集中呈现赛事成绩,提升了女性运动员职业成就的可见度,使其升华为一种超越体育的时代精神;2020—2025年,媒介形象建构趋向多元,注重竞技本位与人文关怀的平衡。这一变迁是多重动力协同作用的结果,未来女性运动员的媒介形象建构,需在公众参与、技术伦理与政策导向的动态平衡中,寻找更具包容性的表达空间。

参考文献

[1] 石丽艳,熊欢.中国体育报纸中女运动员形象的时代变化及其符号意义[J].体育文化导刊,2017(1):196-201.

[2] 王超,曹际玮.议题举隅、价值向度与叙事路向:体育强国背景下中国体育对外报道探骊——以《人民日报海外版》为例[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4,32(6):243-247.

[3] 黄婷,林建君.女性运动员媒介形象呈现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4):153-158.

[4] 杨亚田.《人民日报》中国女性运动员媒介形象变迁及成因研究(2000—2022)[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24.

[5]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体育总局关于印发《“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2021-10-26)[2025-05-15].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10/26/content_5644891.htm.

[6] 宋宗佩,韩凤月,白亮,等.女运动员媒介呈现与中国国家形象构建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6,36(6):12-14,22.

[7] 杨雪,陈子宁,邱卓伊.从被动报道到主动呈现:西方传媒中的女运动员身体表达[J].体育与科学,2023,44(2):68-80.

[8] 张钢花,张德胜,周树华.体育明星争议性形象背后的名声机制与精英冲突——以网球运动员李娜为例[J].新闻大学,2020(8):115-125,130-131.

[9] 余子纯.新媒体环境下“把关人”理论探究[J].新闻传播,2020(17):47-48.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