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工程大学基础部,南京
21世纪以来,我军对外军事交流、参与国际事务以及维护海外利益的任务日益增多,这就要求我军官兵具备与之相适应的外语能力。军队院校是新型军事人才生长和培养的重要基地,其英语教学应以英语在军事领域的实际应用为任务指向,以培养学员岗位任职所需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2017年,训管部颁布实施的新一代《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1]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掌握通用英语、军事英语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培养跨文化交流、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拓宽国际视野,适应职业发展和对外军事交往需要。”大纲明确了军队院校英语教学中实施军事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将军事英语的学习提到了和通用英语学习同等重要的地位。至此,军事英语教学在全军院校全面铺开,在新大纲的指导下,军队院校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做出了探索和实践,但在军事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员的军事英语应用能力是每个英语教员值得深思的问题。
语言是一种工具,一种载体,要为一定的内容服务,也就是说语言的内涵是知识和文化。语言离不开知识和文化,离开了内容,运载工具就会失去意义。对于军事英语而言,则不能离开军事知识和军事文化内容。如果军事英语教学中只重视军事知识的讲授和灌输,势必不利于学员语言能力的提升;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大量语言结构、词汇积累和语法规则,势必忽视语言的意义。那么如何才让学员在提高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的同时扩展军事知识,从而提升他们的军事英语应用能力?CBI教学模式倡导通过学科内容教学达到语言教学目的的教学理念与军事英语教学的教学目标是契合的,为军事英语教学提供了理论指导。
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基于内容的语言教学)是一种语言与内容有机结合的外语教学模式[2],它把教学的重点从学习语言本身转移到通过学习学科知识来学习语言。CBI把语言作为学习内容的媒介,而不是作为语言学习的终极。这一教学理念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蒙特利尔St. Lambert的“沉浸式”(Immersion Teaching)实验班。通过实验班的成功经历,教师发现当学生们意识到在整个语言学习过程中,他们掌握的是某种知识,而不是为了纯粹的语言形式而学习,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大提高。“沉浸式”实验班的成功经验受到了苏联、美国、日本等世界各地二语、外语教育者的关注。他们相继开展实践和试验并取得了很多成功的范例。
Stryker和Leaver认为CBI教学模式有三个显著特征:以学科知识为核心;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课程设置必须符合不同学生群体的需要[3]。CBI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主题模式、课程模式、辅助模式和专题模式,其中主题模式是最常用的一种模式。
军队院校军事英语教学目标面向军人职业需求,瞄准英语在军事领域的实际应用,具有鲜明的岗位指向性。CBI围绕学生需要获得的内容或信息组织教学,以达到内容教学和语言教学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这与军事英语教学的要求是一致的。CBI教学模式下的学员利用英语获取中外军队体制编制、军事行动与作战指挥、军事科技与武器装备、联合军事演习、国际维和等方面的军事知识,因为学习内容和学员的未来岗位息息相关,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在内容上,把英语作为探索知识的工具,可大大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军事英语的自信心。
军事英语教学中该如何把内容和语言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1997年Stoller和Grabe[4]提出6T教学法,指的是通过主题(Themes)、课文(Texts)、话题(Topics)、线索(Threads)、任务(Tasks)和过渡(Transitions)将内容和语言学习结合起来,连贯一体地进行教学。(1)主题。主题是贯穿课程设置的主要思想,确定主题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和兴趣。(2)课文。广义上讲课文就是内容,内容并不局限于教材文本。课文主要分为四类:现有材料(内容源自教材文本、音视频、网上资料等)、教员提供材料(内容源自教员授课、公告牌、打印材料等)、任务驱动材料(内容源自调研、辩论、图书馆查阅等)和其他资源(内容源自见习、嘉宾演讲等)。内容的确定不仅要符合主题,而且要考虑其长度、材料之间的关联、使用语言的难易、学员对内容是否感兴趣等。(3)话题。话题是基于内容之上对主题更深层次的探讨,可在主话题下设立子话题。(4)线索。线索是联系各主题之间的纽带。(5)任务。任务是实现学科内容教学的基本要素。教员必须设计一系列学习任务,帮助学员在学习军事知识的同时学习语言。设计任务时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包括:设计的任务目标要明确;学员有能力完成任务;学员完成任务后会得到及时反馈等。(6)过渡。过渡把一个主题之中的若干话题自然地连接在一起,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即话题过渡和任务过渡。
6T教学法使得CBI模式具有更好的操作性。教员可以利用6T法指导某个教学单元的教学设计。下面笔者设计一个八学时的教学单元来阐释教员如何在军事英语教学中运用这六个T,从而实现语言教学和内容教学的双目标。
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员,英语水平中上,均已通过大学英语四级,30人一个教学班。使用的教材是《军事英语听说教程》(修订版),该教材是新大纲的推荐教材,教材语言素材真实,内容大都涉及国际间的联演联训、北约组织的军事行动、联合国的维持和平行动和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军事活动,情境真实,语言地道,针对性强。笔者选取的是第七单元,主题为巡逻。我们培养的学员很有可能在将来的某一天参加国际维和,而执行巡逻任务是维和中最为常见的,所以这个章节的内容与学员未来的任职岗位需求契合度相当高。八学时的教学单元涉及三个与主题相关的话题:下达巡逻任务、使用无线电报告位置和使用无线电报告事件。下达巡逻任务下设五个子话题:巡逻任务、巡逻路线、巡逻时间安排、巡逻装备和遵守的交战规则。使用无线电报告事件下设两个子话题:准确报告事件情况和请求支援。
过渡:下达巡逻任务、使用无线电报告位置和使用无线电报告事件这三个话题之间的联系在于巡逻地图。下达巡逻任务发生在巡逻前,巡逻组长对着巡逻地图向巡逻小组介绍任务、路线、时间安排、携带的装备和注意事项。巡逻途中,巡逻小组两次与指挥中心通联,第一次通联内容是报告自己的位置,第二次通联的内容是向指挥中心报告发生的突发情况并请求支援,两次通联都要用到巡逻地图上的坐标。
线索:本单元的主题是巡逻,本课程的其他主题还有新训、维和、军演、护航等,新训中学过的24小时制、军事字母表,军演中学过的坐标方位、护航中学过的时间安排,以及维和等主题下学过的各种下达作战/训练任务的格式是联系本主题和其他主题之间的纽带,其他主题积累的知识对理解本主题内容有辅助作用,并为语言的准确输出打下基础。
任务:将30名学员分成三个大组,每组设一名组长,负责组内协调工作。每一大组可根据问题的难易再细分为若干个小组。第一大组的任务:查找有关巡逻目的,巡逻任务的阅读材料或新闻。第二大组的任务包括:寻找一段无线电通联的军事题材电影片段,帮助其他组学员直观地了解通联;熟悉无电通联中呼号的读法(如DR40读作Delta Romeo Four Zero)以及每个通联术语的含义,比如Roger,Out,Over的含义和区别;熟读有关位置报告的通联对话并准备课上朗读。第三大组的任务:提炼事件报告和支援请求这类通联对话的格式并总结通联对话的特点。每个大组可以通过视频、PPT和提问等方式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最后所有小组的任务:完成单元口语活动,本活动分为三幕。第一幕,巡逻组长下达巡逻任务,具体指的是,巡逻组长明确巡逻任务、巡逻路线、巡逻时间安排,并告知队员需要携带的巡逻装备和需要遵守的交战规则,每一组都要绘制一幅巡逻地图。第二幕,巡逻行进过程中巡逻小组向指挥中心报告位置。第三幕,设计巡逻行进过程中遇到的突发事件,使用无线电向指挥中心报告并请求支援。所有学员的任务是:听并点评其他组的口语活动。
课文:课文主要源于教材文本,教员提供的符合学员认知水平和语言水平的音视频材料、学员受任务驱动查阅的阅读资料、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等。
6T教学法指导下展开的军事英语教学中,学员在“有意义的”环境中学习语言,不仅符合语言习得规律,更有利于培养学员的军事英语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促进学科知识的增长。教学实践表明,在以巡逻为主题的单元学习过程中,学员不再受限于是否遵循语法规则,发音是否好听这些问题,而是更加关注内容以及语言的意义和运用。在最后的单元口语输出活动中,学员更多的是考虑绘制怎样的地图,设计的巡逻任务是否合理,设计什么样的突发事件,是遇到埋伏还是巡逻车出现故障了,该发出什么样的请求,巡逻途中的事件报告的语速是否快于方位报告,才能更加贴近真实情境等。他们在口语展示环节自信地展现自己的军事英语应用能力,实现了语言学习和内容学习的双目标。
军事英语教学中CBI下6T教学法的应用可以帮助学员将学习的重点放在课堂内容上,而不是周而复始的语言形式上,在教员的协助下,利用真实的语言材料,融入真实的语言环境,通过完成真实的任务习得语言。但同时,CBI教学模式下6T教学法的应用也要求教员在军事英语教学时处理好军事知识和语言知识及技能之间的关系,平衡好内容和语言教学的分量,不可偏向某一方。
[1] 训管部.大学英语教学大纲[Z].2017.
[2] 吕良环.语言与内容相融合——国外外语教学改革趋势[J].全球教育展望,2001(8):52-56.
[3] Stryker S,Leaver B.Content-based Instructuion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Models and Methods [C].Washington DC: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1997.
[4] Stoller F L,Grabe W.A six-T’s approach to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M]// Snow M A,Brinton D M.The content-based classroom:Perspectives on integrating language and content.NY:Longman,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