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594330
Current Downloads: 273756

Linguistics

ISSN Print:2707-2622
ISSN Online:2707-2630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上海语言服务机构调研分析

Research on Language Service Enterprises in Shanghai

Linguistics / 2020,2(3): 139-150 / 2020-09-04 look3135 look1087
  • Authors: 田红春* 卢子涵 张笑立
  • Information:
    华东理工大学,上海
  • Keywords:
    Language services; Research; Talent cultivation
    语言服务; 调研; 人才培养
  • Abstract: Language services refer to cross-language and cross-cultural information transformation services and products, as well as related professional services such as research and consult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ool application, asset management,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of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for Industry and Commerce in 2015, there were some 72,495 language service and related service enterprises in China, with a huge market. Shanghai, as the forefront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and an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with the most harmonious compatibility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relies much on the language service industry and talents. Language services are needed to facilitate frequen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and other international Expo activities such as the World Expo, the Import Expo, and even the “going out” of Shanghai-style culture. Accordingly,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anguage service industry in Shanghai and explores how to cultivate relevant talents to promote Shanghai’s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语言服务指跨语言、跨文化信息转化服务和产品以及相关研究咨询、 技术研发、工具应用、资产管理、教育培训等专业化服务。2015 年国家工商总 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约有72495 家语言服务及相关服务企业,市场庞大。 上海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创新发展的前沿阵地、中西文化兼容最和谐的国际大 都市对语言服务行业和语言服务人才的依赖是显而易见的。频繁的国际会议、 世博会、进博会等国际性博览活动的召开,乃至海派文化“走出去”等都需要 语言服务助力。据此,文章对上海语言服务行业的现状进行调研,并探索促进 上海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模式。
  • DOI: https://doi.org/10.35534/lin.0203014
  • Cite: 田红春,卢子涵,张笑立.上海语言服务机构调研分析[J].语言学,2020,2(3):139-150.


1 引言

中国翻译协会在其主办的第一届中国国际语言服务行业大会上首次正式提出“语言服务业”的概念。语言服务业是新兴服务业,语言服务所覆盖的领域很广,没有确切的标准,但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语言服务通常指语言翻译服务,而广义的语言服务是指所有以语言作为工具或项目内容而开展的服务,具体可以分为语言翻译服务、语言教育服务、语言支持服务、特定行业领域中的语言服务四大类。该协会在2012年和2014年分别发布了《中国语言服务业发展报告2012》和《中国翻译服务业分析报告2014》,并于2017年发布了《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2017—2021》。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国家战略。2015年,《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正式发布,目的是通过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提升主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与沿线国家的共同繁荣。因此中国语言服务业已逐步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和全球化的“先导”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支撑行业。 但是中国在语言服务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有很多欠缺,各方面都不完备,所以必须大力培养复合型多层次的现代化语言服务人才。

2 数据来源

本文以“语言服务”为检索项,在数据库CNKI上按“主题并包含‘语言服务’”的检索方式检索CSSCI期刊文献共272篇。该272篇文章主题所包含的检索词共34个,这34个关键词所占比见图1。由此可见:

(1)“语言服务”相关的产业,行业多种多样,也说明“语言服务”在多行业产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2)除去“语言服务”及“语言服务行业”占比较高的词汇为“一带一路”,占比达9.46%。“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是中国对外发展的重要战略。而“语言服务”在我国“一带一路”的发展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3)其中与翻译有关的占比达40.8%。由此可见,目前“语言服务”的发展还存在局限性,过多地局限于翻译的层面。

图 1 关键词占比

Figure 1 Proportion of keywords

3 语言服务研究现状

3.1 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

本文仅以“语言服务”为检索项,搜索CNKI上主题含“语言服务”的CSSCI期刊文献,共获得272条结果,时间跨度为2008—2020年,历时12年,发文趋势具体见图2,具体分布见图3

图 2 主题含“语言服务”的CSSCI期刊文献年度发文趋势

Figure 2 Annual publication trend of CSSCI journal literature with the theme of “Language services”

图 3 主题含“语言服务”的CSSCI期刊文献年度发文量

Figure 3 Annual publication volume of CSSCI journal literature with “Language service” as the theme

从检索结果看,C刊中最早提及“语言服务”的文献是2008年徐大明发表的《语言资源管理规划及语言资源议题》[1]。但这篇文章主要分析研究的方向是对本国“多语多言”的语言资源建设管理。国内不同语言间的语言服务,尚未提及不同国家间的语言服务。至2009年,汪磊的《北京2008年奥运会语言环境建设及其社会效果探析》[2]文章中,语言服务对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间交流的重要性。2010年,是C刊主题中含有“语言服务”的发文小高潮,发文数是2009年的5倍,有10篇之多。除2011年仅有6篇,之后至2019年每年主题含“语言服务”的C刊发文量都在20篇以上,2018年甚至达到42篇之多。

总体来说,发文量是呈上升趋势。由此可以得出,自2010年起,更多的学者将目光放在了“语言服务”的研究上,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语言服务将是未来语言行业发展的方向。

3.2 语言服务概念界定多样

语言作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源,具有可利用性、稀缺性、社会性和转移性等方面的特点[3]。依托于语言资源的语言服务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语言服务这一概念自2005年提出以来,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情势的不断变化,其概念和内涵也随之不断被赋予新的意义。

服务一词,在《汉语大词典》解释包括两方面:一是指为社会利益或他人办事;二是指任职。国际标准化组织和我国国家技术监督局把服务定义为“为满足顾客需要,供给方与顾客接触的活动和供方内部活动所产生的结果”[4]。国内对语言服务的初步思考始于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与世界的频繁交往,催生了对语言服务的思考,但对语言服务的具体定义则是在进入21世纪以后。屈哨兵于2007年阐述了语言服务的基本属性、类型等内容,其后在2012年,从语言服务的概念系统入手,分为语言服务资源系统、语言服务业态系统、语言服务领域系统、语言服务层次系统和语言服务效能系统五个系统,认为语言服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语言服务是语言翻译服务,广义的语言服务是指所有以语言作为工具或项目内容而开展的服务,具体可以分成语言翻译服务、语言教育服务、语言支持服务、特定行业领域中的语言服务四大类型[5]。李现乐(2010)将语言服务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微观层面的语言服务,是指一方向另一方提供以语言为内容或以语言为主要工具的活动,不管是有偿还是无偿,接受者都可以从中受益。宏观层面的语言服务是指国家或政府对语言资源进行有效的分配、规划和监管,以确保其管辖区域内成员合理有效地使用语言[6]。李德鹏(2015)认为,语言服务是指行为主体通过语言的内容或手段向他人或社会提供帮助的行为和活动[7]。在2014年“一带一路”提出后,丝路沿线国家所特有的语言服务需求的增多,伴随着大数据、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语言服务的内涵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申霄(2017)从语言服务的需求侧出发,认为研究语言服务的方向和做好语言服务的前提是贴近现实生活,要关注需求和“服务”,将语言服务的概念拓展到语言研究者切身的服务行为[8]

3.3 语言服务涉及的行业多样

语言作为当今世界必不可少的交际工具,占据着特殊的基础性作用,由翻译而来的语言服务也与旅游业、金融业等诸多行业息息相关。在全球化背景下,语言服务行业的全球化趋势也变得愈加明显,主要特点:①很多企业的客户遍布世界各地,其销售网络和生产设备也分散在世界各地;②翻译资源也正在走向全球化[9]。在这种条件背景下,语言服务所涉及的行业也变得愈加广泛。当前,我国语言服务所涉及的行业主要有18个,分别为翻译、商业、司法、教育、纳税、奥运、图书馆、银行、医院、航空、酒店、餐饮、旅游、广告、少数民族、人机、特殊语言服务和体态语言服务。其中,少数民族语言作为我国失传可能性较大的方言,对我国文化传承和发扬,具有较为特殊的意义。李现乐、刘芳(2013)研究少数民族语言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资源、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将语言服务作为市场经济中保护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10]

3.4 语言服务产值增长呈现良好态势,语言服务机构数量逐年递增

截至2019年6月底,中国营业范围含有语言服务的在营企业369 935家,比2018年6月底增加了近5万家;2018年底,以语言服务为主营业务的在营企业9734家(见图4),比2018年6月底增加了82家。语言服务总产值为372.2亿元,单企业平均营业收入为382.3万元,分别比2017年增加了12.9亿元和10万元。国内语言服务行业涉及的翻译服务领域多样化。其中,信息技术、教育培训、政府外宣成为语言服务提供方受访企业承接的前三名翻译订单行业,占比分别为63%、52%和45.3%。截至2018年12月底,各个省市区均有语言服务企业,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山东等地。其中,北京、上海和广东所占比例最高,企业数量分别为2231、2072和1111家,集中了全国55.62%的语言服务企业(表1)。上海作为语言服务发展较为快速的地区,拥有国内首个全方位专业语言服务平台——上海文化贸易语言服务基地,为国内外企业、机构和个人提供优质的语言服务和培训服务,努力推动中国语言服务市场的发展,与国际接轨,实现全面优化,参与国际合作,努力提升中国国际语言服务品牌地位。

图 4 国内语言服务行业在营企业数

Figure 4 Number of language service companies in China

表 1 语言服务企业注册规模情况

Table 1 Registration size of language service enterprises

注册规模(万元)

市场监管总局2018年12月底在营语言服务企业

受访语言服务企业

2018年产值(万元)

企业数量

占比

企业数量

平均营业收入(万元)

<=10

3400

34.93%

100

239

812600

10-50

2086

21.43%

63

265

552790

50-100

2502

25.70%

60

343

858186

100-500

1533

15.75%

27

620

950460

500-1000

138

1.42%

9

1020

140760

1000-5000

65

0.67%

4

3950

256750

5000-10000

5

0.05%

0

10000

50000

>10000

5

0.05%

0

20000

100000

总计

9734

100.00%

263

391.2

3721546

3.5 涉及的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模式相对较少

此次所研究调查的272篇文章中,关于语言服务机构的人才培养涉及的很少且相对单一。

涉及翻译专业有12篇,在门湘池、李洋撰写的《语言服务业背景下科技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辽宁高校的供给侧改革为例》一文中[11],根据辽宁高校供给侧改革前提下语言服务行业人才的培养,尤其是科技翻译人才,从“企业”到“学研”双向要求,实现“产学”协同育人。上游,“学研”协同育人;下游,“企政”对科技翻译服务给予反馈并提出意见,助力于高校调整和完善MTI教学模式。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评价体系等方面探讨了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MTI)阶段如何构建以供给侧改革为导向的科技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在曹李宏《当代国内语言服务行业的特点》一文中[12],目前国内语言服务机构发展门类多而语言服务机构并不完善且产值低,尤其是在翻译方面,质量无法保证。所以在培养翻译人才方面需加大力度,确保译文的可信度,而要做这些,光有高科技的翻译产品是远远达不到的,经验丰富的翻译人才不可或缺。培养适应经济、文化国际化行业环境的翻译人才离不开高等院校、翻译公司、翻译协会的共同努力。同时制定规范的服务流程及规范准则,例如教师师资要求、教育基地资格审查等,加大国际型人才培养力度。

3.6 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不健全

涉及人才培养有27条,在郝倩、郭亚文《“一带一路”背景下翻译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与对策》一文中提到,在“一带一路”政策下,翻译人才的需求大幅上升,而经济全球化大背景对于翻译人才的要求也相应提高。思想政治素养、专业素养、职业素养、杂学素养、学习素养及身体和心理素养等几个层面均有所要求。但国内人才培养机制不成熟,尤其是在高校“学研”建设上,但是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建设,都是远远不够的;此外师资安排以及实践教学环节都是相当欠缺的。

在陆洁瑜、衡哲《大数据时代基于国家标准的语言服务人才分层培养模式研究》[13]一文中提到,在大数据背景下的语言服务业,语言服务业人才的职业能力与素质主要包括语言基础、交流沟通、行业知识、管理经验、职业道德、IT技术六个方面,所以互联网时代需要的是复合型多层次的现代化的语言服务人才。实施的语言服务人才模块化培养方式,即基础能力、提高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三个模块,但仍存在和多问题,国家语言服务能力与评估体系教材与本专业其他前置后置科目教材的有效衔接问题以及考证培训与实习实训课程与计划内课程的有机融合问题。

4 上海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一带一路”战略为背景下,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窗口,上海对语言服务行业和语言服务人才的依赖是显而易见的。频繁的国际会议、世博会、进博会等国际性博览活动的召开,乃至海派文化“走出去”等都需要语言服务助力,而培养复合型语言服务人才必须实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复语型、实用性、创新型语言服务人才的新型产学研模式。在学研上,高校课程设置以及师资队伍、实习基地建设上应加大投入,相应设置有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实用型热才时,应增加实习环节,语翻译教学机构建立长期合作,打造“一站式”学研教学流程,真正做到“以练代教”,实践中学习。在产学上,促进政企合作,安排学生去校外语言服务单位实践,提升学生对产业化、职业化、专业化翻译的认识,另外在选修课程的设置以及兴趣课题研究中搭建与企业的交流平台,更多的为学生课题提供实践的机会。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迅猛革新对语言服务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器译后整合成为主要矛盾,即要求翻译人才掌握传统的翻译能力外还要掌握日新月异的翻译技术[14](王华树,2016),因而本研究建议与校外翻译技术与本地化单位合作,共同开设翻译技术课程,包括软件本地化、科技翻译和计算机辅助翻译(CAT),以期实现“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目标。校外翻译技术与本地化单位成为学生实践基地,可致力于培养专业性、技术型、现代化的语言服务的人才。

5 结语

本文基于CNKI上的271篇文献,对于我国语言服务行业进行了研究,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探索我国对外经济发展龙头城市——上海的语言服务行业人才培养模式,即适合复语型、实用性、创新型语言服务人才的新型培养模式——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为我国文化“走出去”添砖加瓦。

基金项目

本课题系华东理工大学大学生课余研究计划(USRP)(20190328)、华东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X19266、X19267)资助。

参考文献

[1] 徐大明.语言资源管理规划及语言资源议题[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2-15.https://doi.org/10.1155/2008/142342

[2] 汪磊.北京2008年奥运会语言环境建设及其社会效果探析[J].语言文字应用,2009(1):2-11.

[3] 王世凯.语言资源与语言研究:修辞与语体风格问题[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

[4] 段宇晖.对外旅游服务语言交际的环境与策略[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5] 屈哨兵.语言服务的概念系统[J].语言文字应用,2012(1):44-50.

[6] 李现乐.语言资源和语言问题视角下的语言服务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2(5):16-21.

[7] 李德鹏.当前我国语言服务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2015(2):63-68.

[8] 申霄.论语言服务的时代内涵与丝路核心区的语言服务[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124-130.

[9] 韦忠和.2012年及未来几年语言服务行业的发展趋势[J].中国翻译,2012,33(3):71-74.https://doi.org/10.1016/j.displa.2012.02.001

[10] 李现乐,刘芳.开发少数民族语言经济价值的意义与途径——以民族地区旅游业为例[J].江汉学术,2013(10).

[11] 门湘池,李洋.语言服务业背景下科技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辽宁高校的供给侧改革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8,40(3):58-68+107.

[12] 曹李宏.当代国内语言服务行业的特点[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3(6):123-124.

[13] 陆洁瑜,衡哲.大数据时代基于国家标准的语言服务人才分层培养模式研究[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2):60-63.

[14] 王华树.《计算机辅助翻译实践》[J].上海翻译,2016(01):64.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