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立达学院,松江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综合实力的增强,在国际地位上的威望不断提升,中国越来越备受世界关注,其中就包括承载中国文明的语言。众所周知,作为世界上最通用的语言,英语的广泛使用已经渗入到各个国家或地区,并且与地域色彩相结合,这种将英语本土化的语言逐渐被世界认可与接受。中国也不例外,英语在中国已经形成了独特的一种变体——中国英语,其在世界英语变体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英语作为英语语言的一种变体,最能体现中国英语特色的就属词汇方面,大量的中国特色新词与英语相融合,形成了中国对外宣传与交流的一道亮丽的语言风景线。然而在诸多领域,中国的政治是最受瞩目的,政治语言也成为世界各国的热门话题之一,因此对中国英语政治词汇的形成特征分析是十分可行且有必要的。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著名学者葛传槼(1980)在他的文章《漫谈由汉译英的问题》首次提出“中国英语”概念,从翻译角度阐述了“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认为“英语是英语民族的语言,任何民族以外的人用英语,当然依照英语民族的习惯,不过,各国有各国的特殊情况,就我国而言不论在旧中国或新中国,讲英语或写英语时都有些我国所特有的东西需要表达。”[1]在葛传槼先生看来,“中国英语”的出现一方面遵循了英语国家的语言规则与表达习惯,另一方面融入了中国的特有元素,在涉及到用英语表达的时候,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特征。继葛先生之后,不少学者以及语言学家都纷纷对中国英语做了更深入的研究,其中汪榕培、李文中、李少华等是在这方面研究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汪榕培先生认为,“中国英语是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5],这一观点首先肯定了中国英语的客观存在并对此做出了解释。其次,随着中国在国际地位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中国英语其实不再局限于中国人使用,很多西方人在讨论中国特有事物时也会用到中国英语。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此观点有着明显的局限性。之后根据李文中对中国英语概念的补充,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领域特有事物,且不受母语干扰,通过一系列的手段诸如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句式和语篇[2]。李文中先生对中国英语的阐述更显详细全面,同时也反映出了中国英语的本质特征。在此基础之上,李少华补充了一点,他认为中国英语承载着中国式思维的独有特征,体现了中国的文化身份和价值,是将英语语言内化成带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英语[3]。
在以上对中国英语的阐述中,不论怎么表述,都离不开两个要素:以规范的英语通用语言为核心,遵循其语言规则;带有中国特色的元素。中国英语的存在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其发展可以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丰富世界语言的多样性,因此要以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积极的态度去看待中国英语,并且时代的发展赋予中国英语更多新的内容和特色,简而言之,中国英语正朝着一个光明的未来迈进。
语言接触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人们在一起交流,语言接触就在无形当中产生了。换句话说,没有接触就没有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是一个不同文化相互碰撞融合的过程,而语言作为交流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同时通过接触又相互融合,在保持原有语言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地方本土特色的语言,就比如说中国英语,它是英语通用语言与中国特色相结合的产物。Weinreich是语言接触理论研究的先驱者,他认为在一种语境当中,两种以及多种语言交替使用就会产生语言接触[9]。Thomson and Kaufman对语言接触有所补充。根据他们的观点,语言接触是指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下,含有两种语言系统的语言变化中,在任何语言层面上可能会产生的语言借用现象[8]。这种阐释涉及到了两种语言系统以及通过语言接触可能会产生的语言借用,很明显要更加具体全面。随后也有不少学者做出了进一步的解释,比如吴福祥提出所谓的“语言接触”,用简单的语言来表示就是在一种特定的语言中,个体或语言群体彼此熟悉并且同时使用多种语言[4]。换句话说,语言接触是指社会语言学的状态,而不是语言进化的过程。之后张兴全对语言接触做了更深入的研究与阐释。根据他的观点,语言接触产生于使用两种或者多种语言的接触群体或者个人中,这种接触的过程可以是直接接触也可以是间接接触,其接触的结果就是语言之间的互相影响[6]。
在语言接触过程中,借用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可以拓展到各个层面,其中词汇借用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有说服力的一个方面。根据Raymond Hickey对语言接触的进一步研究以及在之前的研究学者基础之上,词汇借用现象主要分为三大范畴,即音译、意译以及语义再生(音译加意译)[7]。
“中国英语”词汇的构成主要有三种方式,包括音译,意译,以及语义再生。这三种方式概括了中国英语词汇的基本构成规则,在遵从英语语言的语法规律上,结合汉语语言以及中国文化的特点,就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英语。其中政治方面的词汇是最显而易见的,最能体现促进中国发展的一些政治体系,制度以及相关政策。同时这方面又是最引起西方国家关注的焦点,因此对中国英语中政治词汇的构成分析十分有必要。同样的,其政治词汇也是通过这三种方式来表现其结构特点。
音译,顾名思义,就是对源语言中词汇语音以及词义的模仿来构成具有独特性质的语言,通常是对本族语词汇的直接音译。中国英语中大多数的音译词都是借用汉语的语言,通过模仿汉语的语音及词义,并遵从英语语言规则,就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英语语言。音译词包括纯音译和半音半译,在中国英语中,政治方面的纯音译词不是很多而半音半译的词汇居多。一般涉及到地名,人名,以及特别的政治事务。比如说,China’s Diaoyu Islands(中国的钓鱼岛)、Mao Zedong Thought(毛泽东思想)、Deng Xiaoping Theory(邓小平理论)、Cha e Xuan Ju(差额选举)、Hangzhou Summit(杭州峰会)、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Xi Jinping:The Governance of China《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等类似的例子。在这些例子中,大都是通过对本族语—汉语普通话的语音模仿加上英语的表达方式而构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很多西方学者在谈论中国的政治也会采用这些独特的词来表达中国特有的政治事物。就比如最近的“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且已经写入党章。
由此可以看出,虽然这方面的音译词汇相比较而言不多,但是当一些重要的思想政治动态涉及到人名或者特定的事物时,这时候就会采用纯音译或者汉语拼音加英语词汇的方法来表达。在这种情况下,这种特定的表达法是独一无二的,在英语语言中是无法找到相同的词汇,代表着中国英语的独特性。
意译指按照源语的语义用相对应的英语词汇进行直接翻译而达成目的语的一种方法。通常这类范畴其实有两种形式:词义外借或者词义转移,这是两种不同的概念。词义外借主要是在源语言词汇的影响下,目的语中的词汇会发生语义层面的变化;词义转移过程中包括翻译,也就是说一个新词的构成是复制本族语的词汇语义,将其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在中国英语中其实有很多这样的词汇,例如Two centenary goals(两个百年目标)、One country,Two systems(一国两制)、One China Policy(一个中国政策)、the People’s democratic dictatorship(人民民主专政)、Reform and Opening-up program(改革开放)、Construct clean politics(廉政建设)、Intra-Party democracy(党内民主)、Party regulation(党内法规)、legal construction(法制建设)、Sustainable Development(可持续发展)、Scientific Development Outlook(科学发展观)、leapfrog development(跳跃式发展)、Second-children Policy(二孩政策)、One Belt,One Road(一带一路)、grassroots institutions(基层体系)、grassroots community(基层社区)、the 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区域协调发展战略)、the rural vitalization strategy(乡村振兴战略)、new normal(新常态)、cities specially designated in the state plan(计划单列市)、the Four-Pronged Comprehensive Strategy(四个全面战略)、study to make our country stronger(学习强国)、pilot demonstration area(先行示范区)、the year to reduce burdens on community-level officials(基层减负年)、garbage sorting(垃圾分类)、bring violence and chaos to an end(止暴制乱)、remain true to the original aspiration(不忘初心)、hardcore(硬核)、golden decade(金色十年)、1.4 billion guardians of the national flag(14亿护旗手)、the three critical battles(三大攻坚战)、an economy with a new height of openness(开放型经济新高地)、China’s Fight Against COVID-19(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实践)、reduce burdens on community-level officials(基层减负)等。
不难看出,这些词都是通过汉语和英语之间的词义转化翻译而来,基本上都是一一对应,很大程度上相当于将本族语的词义完整地用另一种语言复制而形成的,并将其所包含的内容完整无缺地呈现在目的语中。这种意译法是比较容易读懂词汇在本族语中的含义,跟音译法具有同样的效果,如果对中国的政治文化熟悉,就更加易于理解与接受。
语义再生其实就是词汇创新。顾名思义,在原有词汇表达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它包含了音译和意译部分,以此来构成一个全新的概念。中国英语中有些词汇就是在汉语意思的基础上通过翻译而形成的,这种语义再生之后形成的词汇是表达中国特有事物的,不是简单的字面意思相结合就可以的,这种词汇的形成能够让外国人耳目一新,也逐渐被理解与接受,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为英语语言增添不少色彩,是英语变体在中国的特殊表达。这些创新的词汇,诸如:Little Red Book(小红书,即毛泽东语录)、Mr. Democracy(德先生)、Mr. Science(赛先生)、Three Represents(三个代表)、walk on two legs(两条腿走路)等这些词都不能只看字面意思,比如说 “Mr. Democracy”or“Mr. Science”不是指具体的某个姓德或姓赛的先生,而是指民主,科学。还有,在三个代表 “Three Represents”中,没有用“代表”的具体名词Representatives,是因为“三个代表”不是指具体的人物,而是指过去江泽民主席在报告中提出的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的三个方面,所以这里的“代表”是抽象概念,故用抽象名词Represents来表达这一特有的事物。同样的道理,“两条腿走路”方针(walk on two legs)最早是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提出来的,是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整套“同时并举”的方针的形象概括。在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此方针仍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习近平主席在2017年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时强调,金砖国家应该坚持“两条腿走路”方针,在经济合作的同时要加强政治领域的合作意识。再有,习近平主席在2020年提出的“两山”理论(Two Mountains Theory)也同样是属于一种词汇创新,这里的“两山”其实就是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不同角度诠释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因此,“Two Mountains Theory”的创新完全属于中国的特色,在原有的基础上蕴含了唯物辩证法的哲学思想,完美地融合了中外的文化因素,既简洁又深刻。
因此对这些语义再生词汇的理解必须建立在熟悉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再结合已有的英语知识水平,中国英语词汇也就更加易于接受与认可。
中国的政治是西方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实力的不断增强与其政治方面是密切相关的,西方人谈论中国很多都离不开政治话题,由此衍生出现的一些政治词汇,尤其一些政治热词也让人倍感新颖。中国的汉语本身就很有特色,因此对于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词汇在构成上当然也有具有明显的特点。不管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值得仔细去推敲与体会。
这个特点在中国英语政治词汇中非常普遍,简短精辟,让人眼前一亮,又非常容易记住,不得不让人印象深刻。这在很大程度上也符合中国历史以来的语言文化传统,话语言简意赅,戳中要点。就比如,Promoting two civilizations at the same time(两个文明一起抓)、Four Modernizations(四个现代化)、May Fourth Movement(五四运动)、One China policy(一个中国政策)、One center,Two basic points(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Two Hundreds policy(双百方针)、Three Deductions(三提)、Five Charges(五统)、Three Stricts and Three Earnests(三严三实)、the Four-Pronged Comprehensive Strategy(四个全面战略)、One Belt,One Road(一带一路)、Two Studies and One Action(两学一做)、Three Meetings and One Lecture(三会一课)、Eight-point frugality code(八项规定)等很多类似这样由数字加关键词构成独特的中国政治词汇,反映了特定时间内中国政府制定的一些针对中国国情所需要的方针政策。比如说,“Three Deductions(三提)”分别指“for public reserve funds,public welfare funds and management fees”;“Five Charges(五统)”具体包括“charges for rural education,family planning,militia training,rural road construction and subsidies to entitled groups”。这里用数字来概括具体内容,是中国人习惯性的总结方法,简洁明了,概括性强,同样的还有最近的“Three Stricts,Three Earnests”(三严三实)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的重要论述,告诫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来推进作风建设;再有“zero-tariff policy(零关税政策)”是来自于2020年6月1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正式公布后,中央和海南政府推进海南自港建设的最新举措。
由此看出,这种数字加关键词的构词法在中国英语中很普遍,尤其是在政治语言中,充分展现出了中国政治特色,看似简单,实则内涵丰富,总结精辟到位,并且准确恰当地反映不同阶段中国政治策略的动态变化,此种效果自然让人感觉别具一格。
中国英语中对仗的词汇并不少见,政治用语中词汇对仗现象更是比较常见。对仗的使用在形式上就显得非常简明扼要,短小精辟。众所周知,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对仗的形式简单但不失其丰富的内涵,这种形式颇为中国人喜欢,从古至今都是一如既往地偏爱。中国的政府官员当然也很喜欢这种结构,他们在谈论政治话题的时候,时常会使用这种对仗形式的政治用语来表达独特的政治事件,读起来也是郎朗上口,效果非常明显,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虽然中国英语中的对仗形式没有汉语词汇对仗那样表达有力,但人们也喜欢把这种结构应用到中国英语中。例如,前文提到的“One country,Two systems(一国两制)”、“Two Studies and One Action(两学一做)”以及“One center,Two basic points(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里数字相对应,单复数也对应,简单的对仗形式,却阐述了中国独特的政治政策;再比如One world,One dream(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个口号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题口号。此口号也采取了对仗形式,呼吁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友人参赛者一同见证奥运的梦想,集中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和普遍价值观。跟这种形式相一致的还有中国政府实行的One Belt,One Road(一带一路)政策,有利于中国加强同其它国家多方面的合作互惠。这种对仗形式的口号感染力如此之强烈,彰显了中国英语在国际地位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除此之外,还有The “Eight-honor and Eight-shame” Outlook(八荣八耻),阐述的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也是采用的对仗形式,“荣辱”本身就是一个对应词,英文中“honor”与“shame”也是相反的一对词,对仗效果十分明显,形式上非常简洁明了,概括性极强,将荣辱内涵对照比较,是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标尺,属于典型的中国英语中政治方面的一大亮点。类似的还有以习主席为代表的中央政府在各种会议上提出的一些重要举措,比如“Two increases and Two savings”(两增两减)、“Three meetings and One action”(三会一课)、以及“Four principles and Four requirements”(四讲四有)等等,这些也是充分体现了中国英语词汇在形式上继续保持着中国悠久的历史传统,对仗极其工整,简洁生动,深受大众喜爱。
在中国特色词汇中,词汇的表达往往会使用到一些比喻的手法,使得说理浅显易懂,更容易让人理解与接受,同时比喻的使用还会使概括的东西形象生动,能突出事物特点,给人深刻的印象。比如说,在中国政治词汇中,对于一些贪官腐败现象,党和政府全力出击,不管官大还是官小,只要涉及到腐败,一并铲除,于是就有了“打虎,拍蝇,猎狐”一说。中国英语的表达是“take out tigers”“swat flies”以及“hunt down foxes”。很明显,这里的“tigers”指的就是位高权重的官员,与此想对应的“flies”则指官位处于较低层次的,权力较小的官员;而“foxes”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会议报告中提到的,强调对于那些畏罪潜逃的贪污以及其它犯罪行为的官员,党和政府必然会强力出击,不管逃得多远,都将绳之以法。此说法非常贴切这一腐败现象,并且很形象化地描述了不论官职的大小,中国政府都会对腐败官员一打到底。除此之外,“cage of institution”(制度的牢笼)也用了比喻手法,生动地说明了党的规章制度是不可以随意打破违规的;“built a Great Wall of solidarity against the epidemic”(筑起抗击疫情的巍峨长城)也体现了中华儿女同心协力,共克时艰的中国精神,诠释了中国人民战胜疫情的坚强意志就如巍峨的长城一般坚固,毫不动摇;另外“lip service”(表面文章)的比喻手法也非常贴切,“lip”是嘴唇的意思,表现在外面,能看得见的,此用意正是说明了一些无所实质性的做法,没有一种认真办事的态度。党和政府正严厉打击这些说大话,不办实事的腐败官员,极力倡导要以实际行动为人民服务。同样的,“grassroots organizations(基层组织)”也是用了比喻的手法。“Grassroots”本义指草根,喻义基层,也有根本的含义。此词在中国被赋予更深的内涵,各个领域都有对应的词语。在政治文化中,“grassroots”不仅代表着基层,还有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根本的组织机构,这是一种自强不息的中坚力量,就像小草的生命力一样顽强,影响力极大。因此政治术语中关于“grassroots”的相关词汇很多,比如“grassroots courts”、“grassroots institutions”以及“grassroots legal resources”等等。
语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语言的发展必然会受到社会诸因素的影响,其中政治引起的语言变化是最快的也是最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国的政治气候对词汇的影响是非常显而易见的。不同时期的政治动态会产生不同的政治用语,最明显的就是体现在词汇上。因此每一个政治词汇的背后都折射出一定时期的政治特色,也正是这种独特政治词汇的出现,才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所走过的政治历程,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到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
古代中国清朝时期实行的“The Policy of Seclusion”(闭关锁国政策)使得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致使中国各方面的发展停滞不前,导致落后就得挨打的局面。新中国的建立让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实行了一系列新的政策,比如说,China’s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NPC)system(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The system of Regional Ethnic Autonomy(民族区域自治制度),The CPC-led multi-party cooperative system and political consultative system(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还有中国外交期间提出的the Five Principles of Peaceful Coexistence(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提出的中国的发展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Political Development Under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坚持“The Four Cardinal Principles”(四项基本原则);再到江泽民提出的“Theory of Three Represents”(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胡锦涛提出的“Scientific Development Outlook”(科学发展观)再到现阶段的Streamlining Government and Delegating Authorities(简政放权)政策、the Democratic Management system(民主管理制度)、intra-Party democracy(党内民主)、intra-Party supervision(党内监督)、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社会主义新农村)、take community-level posts in education,agriculture,health care and poverty relief(三支一扶)、Three Stricts and Three Earnests(三严三实)、the Four-Pronged Comprehensive Strategy(四个全面战略)、the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创新驱动发展战略)、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eliminate absolute poverty(消除绝对贫困)以及2020年疫情突发以来新出现的一些词汇,诸如:Silk Road of Health(健康丝绸之路)、regular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常态化疫情防控)、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e-commerce(电商扶贫)、constitution-based governance(依宪治国)、double-hundred action(双百行动)等等。
不难看出,从古代的中国到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词汇的变化强有力地说明了中国的政治制度越来越完善,政治思想体系越来越成熟,中国正逐步地向着更光明更美好的方向发展。
中国英语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实力的日渐强大,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环境中逐渐成长,逐渐被世界理解与接纳。中国政治的时代变化是中国英语研究的一个政治背景,并且赋予中国英语独特的国家政治元素,其政治语言已经成为了中国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载体,是世界深入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因此,作为走向世界的英语语言在中国的变体,中国英语的发展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相结合,不断赋予其新颖的内容,逐步形成更加完善的中国英语,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中国,促进中国更好地与世界接轨。
[1] 葛传椝.漫谈由汉译英的问题[J].翻译通讯,1980(2):2-8.
[2] 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18-24.
[3] 李少华.英语全球化与本土化视野中的中国英语[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4] 吴福祥.关于语言接触引发的演变[J].民族语文,2007(2):3-23.
[5] 汪榕培.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1(1):1-8.
[6] 张兴全.接触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3-6.
[7] Raymond Hickey.The Handbook of Language Contact[M].Blackwell Publishing,UK,2007.
[8] Thomason S.,Kaufman T.Language Contact,Creolization,and Genetic Linguistics[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8:65.
[9] Weinreich,U.Languages in Contact:Findings and Problems[M].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196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