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585850
Current Downloads: 273434

Linguistics

ISSN Print:2707-2622
ISSN Online:2707-2630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盖亚象征的使用:假说、阴谋论和拒绝命名

The Use of Gaia: Hypothesis, Conspiracy and Refusal of Naming

Linguistics / 2020,2(4): 335-343 / 2020-12-25 look3280 look945
  • Authors: 武田田
  • Information:
    北京林业大学,北京
  • Keywords:
    The Gaia Hypothesis; The Feminist Wicca; Eco-feminism
    盖亚假说; 女性主义新异教; 生态女性主义
  • Abstract: The atmosphere chemist James Lovelock became renowned for The Gaia Hypothesis he launched. According to the hypothesis,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s what it is thanks to a comprehensive effort by all the organisms on earth. The Nobel Prize winner, British novelist William Golding named this hypothesis “Gaia”, rendering it the power of giant mother gods in ancient mythology, resulting in a heated discussion over the hypothesis in the Humanities. In Theology, many scholars started to believe that patriarchy is a carefully fabricated conspiracy against matriarchy, and this belief led to a new religion, the Feminist Wicca. However, the contemporary eco-feminists appreciate the symbolic power of the name, but they become wary about the innate gender stereotypes. The personific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nature is essentially one of the psychological drives that push environmental crisis forward. The first effort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might be to stop naming the nature. 大气化学家詹姆斯·洛夫洛克提出了盖亚假说,认为地球环境是生物体共同作用的结果。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戈尔丁将此假说命名为“盖亚”,这一带有明显大母神痕迹的命名,使得盖亚假说在之后的三四十年间于人文领域里掀起了巨大反响。在宗教神学领域里,盖亚假说甚至令某些学者认为父权制是一个针对母权的巨大阴谋,并由此生发出了新的宗教——女性主义新异教。当代生态女性主义者欣赏盖亚象征的力度,却警惕其中暗含的性别刻板印象。人格化自然并对其进行指认的举动正是环境危机的心理动力之一,守护家园也许就该从停止命名自然开始。
  • DOI: https://doi.org/10.35534/lin.0204029
  • Cite: 武田田.盖亚象征的使用:假说、阴谋论和拒绝命名[J].语言学,2020,2(4):335-343. https://doi.org/10.35534/lin.0204029 


1 盖亚假说

盖亚假说(The Gaia Hypothesis)是英国大气化学家詹姆斯·洛夫洛克(James Lovelock)在1975年提出的一项科学假说。洛夫洛克比较了地球、金星和火星大气层的化学物质成分,发现地球大气层的成分与它的两个最近的邻居截然不同。他并不认为这是一种巧合,而是将其归因为地球生物体共同作用的结果:

发现表明,地球的生物圈似乎能够控制——至少能够控制地球表面的温度以及大气层的构成。基于初步的印象,大气层似乎是设计的结果,是举全体生态系统之力共同作用以达到某种必需的控制功能的结果。这就导致了一个命题的程式:生命物质、空气、海洋和地表都是一个庞大系统的组成部分,这个系统能够控制温度、空气和水的构成成分以及土壤的酸碱度等等,以达到最适宜生物圈生存的程度。这个系统显示出了某种单一有机体,甚至是某种生物的行为。能展示如此伟力的造物值得拥有与之相称的名字;小说家威廉·戈尔丁提议称之为“盖亚”,古代希腊人以此名称呼他们的大地女神。[1]

盖亚假说认为,地球是一个包括生物圈、大气层、水圈和表土层在内的自我调节的复杂系统,这个系统能够不断进化,并为其中的生命体提供最优的物理化学环境。在生物群无意识的活动中,盖亚通过生控体反馈系统(Cybernetic Feedback System)进化,最终形成广泛的宜居内环境稳定(Homeostasis)。地球这个行星能够处于稳态,与生命体的各种互动行为是分不开的,这一点最早在生物地理化学的研究中被发现。盖亚假说的创新之处在于,这种稳定和平衡的形成是出于想要为生命体提供最优条件的目的。

支持盖亚假说的科学家从很多方面提出了证据。例如:海水的浓度长期保持在3.4%左右,尽管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淡水从河流涌入大海,海水的含盐量并未发生大的波动。另外,大气中各种气体的比例也相当稳定,但是与那些无生命存在的星球相比,这种稳定并非来源于大气的化学均衡。从地球上出现生命那天起直到现在,太阳供给地球的热量已经增长了25%到30%,但是地球的表面温度并没有大幅地波动,而是维持在了可供生物体生存的合理范围内。盖亚假说认为,这些令人惊异的馈赠都是生命体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海里的菌群吸附了离子和重金属颗粒,从而导致海水盐度的稳定;是动植物产生的大量氧气和二氧化碳帮助达成了大气成分的均衡;是生命体活动产生的甲烷形成屏障,遮蔽了一部分紫外线,维持了地球的恒温。

为了进一步说明盖亚假说,洛夫洛克设计了一个名为“雏菊世界”(Daisy World)的数学模型,用以展示地球表面温度是如何在生物体与环境交互活动之中进行调节的。雏菊世界模型假设星球上有两种植物,黑雏菊和白雏菊,雏菊的颜色会影响星球的反射效应——黑雏菊吸收光,令星球升温;白雏菊反射光,令星球降温。雏菊之间的竞争导致它们达成数量上的平衡,并保持最适宜雏菊生长的温度。

洛夫洛克提出盖亚假说的论文发表于1975年二月,但是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他的理论就已初步形成了。1971年,美国微生物学家林恩·马古利斯(Lynn Margulis)表示对洛夫洛克的强烈支持,并决定利用自身微生物学方面的知识探索微生物如何影响大气以及地球的各个表层,最终将盖亚假说转化为科学概念。在其重要著作《共生星球》(The Symbiotic Planet,1999)中,马古利斯详尽地阐述了盖亚假说。她反对将盖亚拟人化,强调盖亚并不是一个生物体,而是生物体之间互相作用的特质。

盖亚假说从问世起就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反对声音。很多科学家认为假说建立的理论基础过于目的论,似乎万事万物的存在都是出于某种目的。还有科学家批判“盖亚”这个名称太文学化,更像是个隐喻而不是某种科学机制。一致的反对意见是,洛夫洛克和他的同伴们没有能够提供详尽的、具体的数学模型来支持他们的假说。在他阐述盖亚假说的第一部著作《盖亚:地球生命的新面貌》(Gaia:A New Look of Life on Earth)出版三十年之后,洛夫洛克又撰写了专著《盖亚正在消失的面孔》(The Vanishing Face of Gaia)并在书中重新诠释了自己的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对批评意见进行了回应和反击。

洛夫洛克解释说,从事科学研究有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笛卡尔式的,一种是整体观的。“理性的、笛卡尔式的科学家不喜欢洞察力,他们更喜欢建立在可靠而规整的数据基础上亦步亦趋的分析。在他们看来,洞察力是直觉的孩子,是从显然自相矛盾的混乱数据中得出的非理性的东西。”[2]显而易见,盖亚假说是整体观下的研究成果。洛夫洛克十分赞赏著名生物学家威廉·汉密尔顿(William Hamilton)对盖亚假说的论断:“它是哥白尼式的,但是需要另一个牛顿来解释盖亚自我调节如何在达尔文自然选择体系里发挥作用。”[3]洛夫洛克强调,假说只是一个整体、宏观的理论,它的关键在于让科学界和普罗大众认识到地球是一个鲜活的实体,人类作为其中一份子必须负起责任。在这层意义上,盖亚这个名称颇为适合:它是一个词,而不是字母缩写;它具备文化内涵,代表人们熟知的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地女神,一位“从未丑闻缠身”的神祗。[4]

许多科学家对洛夫洛克的论述持保留意见,这是可以理解的。一来,洛夫洛克本人的著作平实易懂、娓娓道来,颇具文学色彩,不太像传统意义上的科学专著。二来,盖亚这个名称使得该假说迅速在人文领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生态学家、文艺批评家、神学家等人文学者纷纷以盖亚假说为灵感著书立说;一个发源于自然科学领域的理论却在人文领域找到了最多的同道,的确有些尴尬。

2 盖亚与女性主义新异教

盖亚假说与人文领域的最早联系也许就是它的命名者威廉·戈尔丁了。这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曾在牛津大学攻读自然科学,后来转行写作,其长篇小说《蝇王》是现代英语文学最杰出的作品之一。戈尔丁既是洛夫洛克的邻居,又是挚友,盖亚假说这个名称正是两人的一次漫步中戈尔丁的贡献。洛夫洛克不无欣慰地表示,戈尔丁“乐于倾听这一理论,因为他本人在牛津上过物理学课,完全明白我立论的学科基础。”[5]

盖亚假说问世之后,人文领域里的回应就显得颇为五花八门了。例如,有从西方古典哲学的角度来分析的,认为亚里士多德和阿奎那的理论为理解假说提供了很好的视角。[6]有从社会学和哲学的角度来分析的,认为盖亚假说有助于人类从泛滥于二十世纪的个人主义中解放出来,重新正确地认识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7]假说以女性神祗命名,自然受到了女性神学家的注意。当神学家罗斯玛丽·卢瑟(Rosemary Ruether)着手研究宗教史时,她注意到在各地文化中女神的地位都在逐渐下降乃至被边缘化,于是决定挖掘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8]她的女性主义者身份令她自然而然地选择了一个与传统宗教史叙事截然不同的立场,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盖亚”的重新兴盛则给予了她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卢瑟完全接受了盖亚假说,并强调从它所承载的象征意义上去理解——盖亚即自然、大地母亲、一切原始宗教中最伟大的女性象征。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西方社会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风起云涌的民权运动;女权运动的第二次浪潮正轰轰烈烈地席卷欧美各国。女性神学者试图寻找一种女性主义的精神生活,她们提出母权社会早于父权社会、女神先于男神存在。这一观点的理论基础是二十世纪初期瑞士人类学家约翰·巴霍芬(John Bachofen)对母系氏族的考证。巴霍芬通过收集整理一些古代神话传说,提出人类早期社会不仅是母系的,更是母权的。女性主义神学家兴奋地接受了这一观点,认为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真相”——母权在父权的阴谋构陷下被掩盖和遗忘了;在此基础上,一种以女性为中心的新型宗教初现雏形,卢瑟称之为“女性主义新异教”(the Feminist Wicca)。

女性主义新异教认为,各民族原始社会的神话故事中都存在着大量拥有伟力的盖亚——大地母亲——或者神话学所谓原始母神的形象。然而,随着父权制社会的建立,这些母神的力量遭到了不断的削弱,最终不得不接受没落的命运。伴随母神没落的是世界的倾颓,人类社会战乱频仍、环境恶化、生灵涂炭的现状正是由父权中心主义造成的。父权中心主义的二元思想体系将男人与女人、思想与身体、人类与自然割裂,令男性变得狂妄自大,肆无忌惮地破坏自然,导致了现今的危机。新异教徒们宣称,她们建立的宗教观照的是一种新的内在灵性——以地球为中心的灵性,取消了高高在上的统治与割裂。自然如母亲一般守护滋养着所有的造物,不肖之子却肆意撕裂与母亲的关系并毁坏万物的家园;如今需要女性以独有的柔情帮助人类达成与母亲的和解,修复家园,重建盖亚。女性主义新异教有一些颇为著名的观点,认为父权制是一个针对母权的巨大阴谋是其中之一。另一个重要的观点是,欧洲十三到十七世纪极为惨烈的“女巫猎杀行动”是男性为了推翻早期社会普遍存在的女性崇拜而精心设计的清洗运动。

鉴于女性主义新异教的主要理论观点建立在巨大的阴谋论之上,学界普遍质疑她们的主张也就显得可以理解了。事实上,当代人类学家们已经指出了布霍芬理论的缺陷:他并没有进行广泛的人类学、社会学调查就妄下结论,混淆了母系和母权这两个概念;原始部落中的许多母系氏族奉行的是平等主义,还有一些甚至是父权制的。既然很难确定早期社会普遍存在母权制,更谈不上父权制是在构陷母权之后建立的了。另外,欧洲的“女巫猎杀行动”背后有复杂的社会、性、权力因素,并不仅仅是男性针对女性的清洗运动那么简单。卢瑟认为,基督教徒也许并不能赞同新异教徒的这些观点,但是他们仍应当重视女性主义新异教在宗教和社会革新方面的积极作用,并与新异教徒们通力合作。

不难看出,卢瑟所谓女性主义新异教的主张与生态女性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态女性主义同样强调女性与自然的天然联系,反对父权中心主义的二元对立思想,认为当今世界的灾难都是父权制造成的。许多生态女性主义者亦借助神秘主义或者宗教来表达自己的诉求,例如著名的印度生态女性主义者范达娜·席瓦将性力神(Shati)作为女性力量的象征等等。卢瑟本人亦力图在神学与生态女性主义之间找到一个融汇点,并据此生发自己的理论。

卢瑟认为,传统的神学将神圣与大地割裂开来,归于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生态女性主义神学则应将两者重新联系起来。生态女性主义观下的新异教将神圣视为“容纳于万事万物之内、穿过其中又在其下的一种孕育生命的能量矩阵。”[9]依据人们对生命与能量的理解,这个矩阵可以被想象为具有男性或是女性的气质,但是这种想象不会强化性别刻板印象。“它让我们为过去高高在上的统治感到悔恨,并且将权力改造为万事万物之内与之间存在的东西。”[10]显而易见,卢瑟神学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我们应当将“盖亚”和“上帝”视为内在并行的两种声音;她描绘“能量矩阵”,其灵感分明来自于盖亚假说。

这一颠覆性的新观点自然能够引发诸多神学家的质疑。史蒂芬·凯普耐斯(Steven Kepnes)指出,传统的基督徒很难接受卢瑟所谓的“共存神性”(Codeity),在具体的实践中也难以操作。即使是单纯从理论上来讲,卢瑟一心想要将迥然相异的传统熔于一炉,却很难达成不同象征世界之间的调和——这也许就是对当今世界的反映,“我们摒弃了旧的象征,令人振奋的新象征却无从觅处。”[11]凯普耐斯敏锐地注意到卢瑟在使用盖亚这一象征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在这一点上,他的观点与其他一些生态批评家们的观点产生了共鸣。

3 生态女性主义对盖亚象征的使用

盖亚假说的出现为生态女性主义者恢复自然母神的名誉和权力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在现代科学的帮助下,盖亚这个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地母亲重新回到了公众的视野当中。自然的生态女性主义者宣称,女性比男性更关心地球的环境、更不能容忍污染、更加擅于养育和抚慰其他生物,正如整个生态系统尽心尽责地守护着地球上的所有造物。从表面上看,盖亚假说为女性相对于男性的优越感提供了科学上的支持;事实上,生态女性主义者真正能利用的不过是盖亚这个象征本身。

如凯伦·沃伦指出,试图从生态神学的角度利用盖亚假说产生了很多问题:灵性的生态女性主义者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异见,例如是否需要改革主流宗教传统以便产生不抱有性别偏见、对环境负责的新神学,以及具体的生态女性主义行动是否需要得到灵性的支持等等,还有许多人将自然过于神秘化了。她们唯一能够达成一致的,不过是认为盖亚和女神都是新时期生态女性主义神学的重要象征。[12]即使在这一共识之下,关于如何解释这一象征的问题,生态女性主义者之间仍然存在大量的不同意见。

帕特里克·墨菲(Patrick Murphy)认为,许多学者在使用盖亚这个象征时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性别刻板印象;甚至可以说,对这个象征的运用能不能摆脱父权影响是个很大的问题。墨菲指出,首先洛夫洛克本人就确定了盖亚的性别,一直用“她”来称呼地球生态系统,这让后来的学者很难跳出将地球女性化的窠臼。然而,“将不具性别特点的自然实体描绘为男或女,这种人格化的尝试通过赋予地球我们的形象从而疏离了它。如果说我们只能通过用人的词语描绘某个东西才能理解它,那么我们就已经视之为他者异物了。”[13]墨菲最后总结道,“如果要讲对人们观念的冲击和改变,将地球解释为一个独立的生态共生实体作用显著,然而将其命名为盖亚反而强化了现存的等级制社会性别偏见。”[14]

艾伦·克洛南(Ellen Cronan)为盖亚象征之争写下了一段非常有趣的评论。她认为,“当地球面临严重的生态和科技危机、需要负责任的成人找到解决方案的时候,大地母亲意象的复活表明大家全体倒退回婴儿期了,都希望母亲是无所不能的……如果复活大地母亲的意象只能唤醒人们心中的孩子,那我们最好还是寻找一种不带性别特点、不具人格化的方式来代表自然。”[15]选择不命名自然并不妨碍人类爱护自然;对于人类而言,自然也许永远无法指认、难以理解,但是这丝毫不影响我们以积极的、负责任的态度守护滋养万事万物的生态家园。

参考文献

[1] Cronan,Ellen.The Good Mother:From Gaia to Gilead[M].Frontiers:A Journal of Women Studies,1991,12(1):77-97.

[2] Kepnes,Steven.Book Review[M].The Journal of Religion,1994,74(4):580-581.

[3] Landen,Laura. A Thomistic Analysis of the Gaia Hypothesis:How New Is This New Look at Life on Earth?[M].Thomist;a Speculative Quarterly Review,1992(56):1-12.

[4] Lovelock,James E,Sidney Epton.The Quest for Gaia[M].New Scientist ,1975,(65):304.

[5] Lovelock,James.The Vanishing Face of Gaia[M].Basic Books,2009.

[6] Midgley,Mary. Individualism and the Concept of Gaia[M].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2000,(26):29-44.

[7] Murphy, Patrick D..Literature,Nature,and Other:Ecofeminist Critiques[M].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1995.

[8] Patrick D,Murphy.Literature,Nature,and Other:Ecofeminist Critiques[M].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1995.

[9] Ruether,Rosemary Radford.Goddesses and the Divine Feminine:A Western Religious History[M].Lond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5.

[10] Ruether,Rosemary Radford.Goddesses and the Divine Feminine:A Western Religious History[M].Lond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5.

[11] Warren,Karen J..Ecofeminist Philosophy:A Western Perspective on What It Is and Why It Matters[M].Lanham: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Inc.,2000.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