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乌鲁木齐; 2.新疆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乌鲁木齐
2018年3月2日,特朗普签署备忘录,单方面宣布对中国商品进行大规模征税,中国随即做出回应,采取对等措施,中美贸易战由此拉开序幕,持续至今。作为世界第一以及第二大经济体,中美两国之间开展的贸易战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震荡,其造成的影响逐渐从经济领域蔓延到其他领域,由此引起了全球对中美贸易战的高度关注。各国媒体,尤其是中美两国媒体及时跟踪报道贸易战最新动态,其中漫画又是经常采用的一种辅助方式。新闻漫画是以绘画为表现形式,通过夸张、比喻、讽刺或幽默的艺术手法对社会事件、新闻现象进行报道或评论的一种体裁,它兼具新闻性、评论性和艺术性的特征[1],是一种有力的宣传手段。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漫画也是多模态隐喻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但总体上来说对时政类的漫画,尤其是以中美贸易战为背景的新闻漫画研究相对较少。本文拟以美国主流媒体有关中美贸易战的新闻漫画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多模态构建模式、隐喻意义、主观态度以及相关文化意识形态。
在传统的隐喻理论中,隐喻仅被认为是一种语言现象。作为对传统隐喻理论的质疑,上个世纪80年代,Lakoff 和Johnson编写《我们赖以生存的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通过对语言符号进行研究,正式提出“概念隐喻”理论,推动隐喻研究进入了新的认知阶段。他们认为隐喻与身体有关,与外部世界的互动有关,是有生理和物理基础的。这本书认为,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的问题,还与概念有关,由此构建了概念隐喻系统。书中提供了概念隐喻的分类,分别是实体隐喻、方位隐喻和概念隐喻[2]。
概念隐喻理论系统的形成,推动了语言学界对隐喻的思维性和概念性本质的认同。但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大多数研究者仍然只关注于考察语言方面的隐喻。然而,语言只是人类众多交流手段的一种,通过对语言符号进行研究而得出的“概念隐喻”理论,其不足之处在于仅关注于考察以语言为外衣的隐喻现象,而缺失了语言之外的隐喻。Lakoff指出“语言只是概念隐喻的外在表现形式”[2],因此囿于语言方面而忽视语言之外的隐喻研究势必是不全面的研究。同时,随着信息时代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不再局限于静态的文字语言呈现而是动态展示过程(例如音频视频等)。以Forceville为代表的语言学家们意识到同样是交流符号的其它手段(例如图像、音频、颜色等),也可以用来构建表达概念。在20世纪,人文社科学科不再囿于单一领域的研究,跨学科的研究成为潮流,其余领域的跨学科研究促进其迅速进步,语言学家意识到跨学科研究的大趋势[3]。在上述三重因素叠加推动之下,多模态隐喻理论应运而生。
Forceville指出模态是“利用具体的感知过程可阐释的符号系统”[4]。“具体的感知”指的是人类的五个感知系统,这一定义将模态与人熟知的五大感官感知相结合,使得“模态”这一抽象概念具象化。在五大感知系统辅助下,抽象模态可以具体到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以及触觉五大类。因此模态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1)视觉模态:图像符号、书写符号、手势;(2)听觉模态:口头符号、声音、音乐;(3)嗅觉模态:口味;(4)味觉模态:口味;(5)触觉模态:接触。[4]
在模态定义的基础上,Forceville提出了“多模态隐喻”的概念,即:“多模态隐喻是指其目标和源域主要或全部以不同的模式呈现的隐喻”[4]。隐喻意义的实现不仅仅是依靠认知领域的单项映射,而是通过多种模态的交互,主要通过视觉、听觉模态。例如,电影就是通过画面以及音乐台词等多个模态交织传递其背后的隐喻意义。电影中暗示人的消逝时,通过冷色调、低饱和度的颜色,加之一些象征生命逝去的画面(如枯萎的植物,黑白的服装,白色的装饰等),以悲凉的二胡音乐作主要配乐,多个模态组合传递出“消逝”意义。
与语言方面的隐喻相比,多模态隐喻依靠的是多重模态。在多模态语境下,经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模态(符号模式)的协同作用,构成概念隐喻,例如,语篇由图像、文字、音频、姿势等模态组合构建而成(如音乐、电影、演讲等)。接下来,本文将以多模态隐喻理论为框架,对美国主流媒体中的中美贸易战漫画做分析解读。
本文主要采用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定量主要体现在对语料的收集和统计分析上。本文共收集了包括《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和《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等美国主流媒体有关中美贸易战的40幅漫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美国大众对于中美贸易战的态度。定性主要是采用描写和解释两种手段相结合。首先描写漫画中的构成元素、源域和目标域;然后,在多模态隐喻理论的指导下,解释说明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过程以及如何实现隐喻含义的构建;最后,通过分析揭示漫画所传递出的立场、态度及其相关文化价值观念。
Forceville(1996)将图形隐喻区分为四种类型,其中一种是文字—图像隐喻(verbo-pictorial metaphor),[5]但是在后续的研究中,Forceville(2002a)提出图像隐喻实际上只是多模态隐喻的一个子类型,并对多模态隐喻的类型做了补充,它们包括:情境隐喻(contextual metaphor)、混合隐喻(hybrid metaphor)、图像明喻(pictorial simile)、文字图像隐喻(verbo-pictorial metaphor),其中图像隐喻还包括整合隐喻(integrated metaphor)。[6]
在Forceville(2002a)对多模态隐喻新的分类基础上,高原、马廷辉(2020)将隐喻构建与新闻漫画相结合,提出了适合运用在新闻漫画中的多模态隐喻分析模式,即文字—图像隐喻、情境隐喻、混合隐喻及目标域隐含型隐喻四种分类模式[7]。但实际上目标域隐含型隐喻与情境隐喻的划分并不明确。有鉴于此,本文依然采用文字—图像隐喻、情境隐喻、混合隐喻三种分类方式,并对收集到的40幅漫画做了统计分类,如表1所示:
表1 漫画的隐喻建构类型
Table 1 Types of metaphorical construction in cartoons
隐喻建构类型 |
名称 |
数量 |
占比 |
文字—图像隐喻 |
22 |
55% |
|
混合隐喻 |
3 |
7.5% |
|
情境隐喻 |
15 |
37.5% |
|
总计 |
40 |
100% |
从表1可以看到,在40幅漫画中,文字—图像隐喻共有22幅,占一半以上;情境隐喻有15幅,占37.5%;混合隐喻只有3幅,占7.5%。原因在于文字—图像隐喻中文字和图像之间的互动使得漫画内容更加清晰明朗,便于漫画内容的解读,因此在漫画设计中,是使用最为频繁的类型;情景隐喻一般缺少文字模态,特定的视觉场景为隐喻提供必不可少的条件。但是视觉场景的识别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同时还需要对报道加以解读,所以使用相对较少;而混合隐喻则是将明显不属于同一个领域的实体混合在一起,考虑到漫画的艺术性与实体之间的兼容性,混合的难度使得此类隐喻在漫画中出现次数最少。
另外,由于贸易战涉及中美两国,因此漫画中会不可避免地使用相关表征符号来指代双方,本文也对此做了统计分类,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中美模态表征符号
Table 2 Symbolic representations of US-China modals
模态表征符号 |
中国 |
美国 |
|
动物 |
熊猫、龙 |
白头鹰 |
|
人物 |
无明显人物 |
山姆大叔、特朗普 |
|
国旗 |
五星红旗 |
星条旗 |
|
货币 |
人民币 |
美元 |
|
建筑 |
长城 |
白宫 |
表2说明中美两国的表征符号在漫画中主要体现为动物、人物、国旗、货币和建筑。它们大都与本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等密切相关并且广为人知,成为各自国家的名片,容易被读者识别。值得注意的是,在人物表征符号中,代表美国的有山姆大叔(Uncle Sam)和美国总统特朗普,但是无明显的人物用来代表中国,原因也许在于缺乏相关的传统。
以上对收集到的漫画做了总体的概述,接下来本文将从3种隐喻构建类型出发,探讨隐喻意义构架、漫画所传递的主观态度及其背后的文化意识形态。
冯德正(2011)在系统功能理论视角下,解释了文字—图像隐喻的映射模型:跨模态映射、单模态映射、多模态映射。在新闻漫画的分析过程中,主要用到的是跨模态映射中的A1B2型,其中A1指的是文字表示目标域,B2则是图像表示源域(冯德正 2011:28)[8]。图像在隐喻意义构建过程中是象征标识,而文字则是附加价值,文字赋予图像特定含义,因此必须通过文字识别图像的抽象内涵意义。
漫画1为美国《纽约时报》社论版题为“You Sure You Get China,Mr. Trump?”(特朗普先生,你确定你赢得了中国吗?)文章插图,是一幅典型的文字—图像隐喻。其中的图像象征标识(即映射)如表3所示:
表3 图像模块隐喻映射过程
Table 3 Mapping process of pictorial metaphors
模态 |
源域 |
映射(象征) |
目标域 |
视觉图像 |
熊猫 |
中国 |
|
跌落的大熊猫 |
中国经济的下滑 |
||
特朗普及随从 |
美国 |
||
巨大的熊猫和渺小的特朗普及随从 |
力量的悬殊对比 |
||
特朗普踌躇满志的表情 |
特朗普对贸易战的自信 |
||
随从惊恐的表情 |
对即将到来的危险的担忧 |
与图像模块不同,漫画中文字模块没有映射,只是对图像的所指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使抽象的象征标识更加明确、具体:
表4 文字模块的说明
Table 4 Illustration of written words
文字 |
CHINA’S ECONOMY(中国经济) |
说明 |
巨大的熊猫是指中国的经济体量巨大 |
WE ARE WINING(我们要胜了) |
特朗普的对赢得贸易战的自信 |
这样,就可以对漫画1的隐喻构建做全面的解读。漫画的图像由两部分构成:大熊猫和特朗普及其随从。大熊猫代表中国,特朗普及随从代表美国。漫画中配备的文字进一步说明大熊猫代表中国的经济体量和特朗普的自信。大熊猫的下跌状态暗指中国经济的下滑,另外,随从惊恐的表情表明对即将到来的危险的担忧。漫画还形成了两个鲜明的对比:一是巨大的熊猫和微小的特朗普及随从,二是特朗普的自信与随从的惊恐不安。这样,对于整个漫画所传递的隐喻意义就可以做如下的解读:特朗普盲目自大地发动中美贸易战,自以为胜券在握,殊不知中国的经济体量巨大,一旦中国经济下滑,也会给美国带来灾难性的打击。这同时也传递出媒体对贸易战的否定态度。
漫画1很好地说明了文字—图像隐喻中两个模态有机统一的关系:文字赋予图像更直观的解释,图像把文字中抽象的含义具体化,文字与图像的良好互动实现隐喻意义的构建。
一个物体之所以能被隐喻是因为它所处的情境[4]。情境为隐喻提供必要的场景,漫画中情境的创设一般是依靠明显的象征物,用以提醒读者漫画情境。情境隐喻要求读者在解读过程中必须立足于情境,如果脱离了创设情境,对含义的理解可能会出现极大地偏差。漫画2为一幅情景隐喻,显示两只手在玩传统的“剪刀石头布”游戏。两只手上分别有中美两国国旗,背景为一幅世界地图。图中的象征物的映射如下表所示:
表5 图像模态映射过程
Table 5 Mapping process of pictorial metaphors
模态 |
源域 |
映射 |
目标域 |
视觉符号 |
五星红旗 |
中国 |
|
星条旗 |
美国 |
||
世界地图 |
全世界范围 |
||
剪刀石头布游戏 |
中美双方的博弈 |
漫画2以“贸易战就是一场游戏”为概念隐喻,说明中美两国在贸易战中的相互博弈。同时,作为世界第一和第二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战,必将对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带来深远影响。如果抹去漫画中的情境因素,画面只有玩“剪刀石头布”游戏的两只手,其中所传递的隐喻含义就变得晦涩难懂。
此外,漫画2只是说明了中美两国在贸易战中的彼此博弈的状态,并没有对贸易战本身表达出明确的立场和态度。
Forceville(2009)将混合隐喻定义为:两个通常是不同实体的对象在物理上合并为一个“格式塔( Gestalt)”。[4]在混合隐喻中,源域和目标域是“一体”的,两个域共同构成一个整体,从而产生了混合现象。漫画3是《经济学人》的封面。它将特朗普的头像和手榴弹融为一体,同时配以文字“The threat to world trade(威胁世界贸易)”。这既是一个混合隐喻,也是一个文字—图像隐喻。其中的隐喻映射体现为:
表6 图像模态映射
Table 6 Mapping of pictorial metaphors
模态 |
源域 |
映射 |
目标域 |
视觉符号 |
特朗普头像 |
特朗普本人 |
|
手榴弹 |
危险、威胁 |
这幅漫画采用借喻的方式,以特朗普的头像代表特朗普本人,手榴弹代表威胁。同时,又把特朗普的头像投射到手榴弹上,将目标域和源域融为一体,传达出“特朗普如炸弹一般危险”的隐喻含义。而漫画中的文字则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
表7 文字说明
Table 7 Illustration of written words
文字 |
The threat to world trade威胁世界贸易 |
说明 |
特朗普对世界贸易的威胁 |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在文字—图像类漫画中,文字并不影响读者对于双域的识别,只是起到进一步提醒读者漫画的隐喻含义,即从“威胁”精准到“对于世界贸易的威胁”。整幅漫画也传递出对特朗普的批评和否定贸易战的态度。
通过上文可以看到,在对漫画的隐喻进行解读的过程中,漫画本身所传递出的立场和态度也会随之浮现。下面是对40幅漫画解读分析后得出的结果:
表8 漫画中对贸易战的态度立场
Table 8 The attitudes and positions towards Trade War in cartoons
态度 |
数量 |
占比 |
表现形式 |
支持 |
0 |
0 |
无 |
反对 |
15 |
37.5% |
贸易战会伤及美国自身,对中美双方乃至世界经济都有影响 |
18 |
45% |
批评特朗普发动贸易战的行为 |
|
中立 |
7 |
17.5% |
中美对峙的状态 |
从统计的数据来看,支持贸易战的为0幅。原因很简单:贸易战有害无益。反对贸易战的为33幅,占绝大多数,主要体现在:(1)贸易战对美国自身、中美双方乃至世界经济会造成损害,如漫画4和漫画5;(2)批评特朗普发动贸易战的行为,如漫画6。
另外,还有7幅漫画没有表明确切的立场和态度,主要是在刻画中美两国在贸易战中的对峙状态。总的来说,美国媒体在报道中美贸易战时所持的态度是反对的,毕竟贸易战不会给美国人民带来实际上的利益,很大程度只是特朗普政府打压竞争对手的一种策略而已。
漫画的构建模式不仅能反映出漫画创作者的主观态度,也能反映出其背后的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美国民族精神的基本特征[9]。在漫画中可以看到,尽管特朗普作为总统可以代表美国,但更多的是对特朗普个人行为的评判,如漫画4和漫画6所示。尤其是把特朗普和山姆大叔置于同一画面时,其个体身份更加凸显,而不是作为国家的代表。
另一方面,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它们对同一事物所赋予的内涵意义会有所不同。例如,龙在中国是力量、权威、富贵、吉祥和智慧的象征,其形象以积极和正面的居多。而在西方的创世神话中,龙代表纵横混沌中的恶势力,因此,西方的龙往往被刻画成邪恶和恐怖的样子。也就是说,由于民族意识、生存环境和风俗信仰的不同,其附加的文化意义早已超出原有的所指意义而与两民族的价值观念、生活环境及思维方式密切相关[10]。 从漫画7中可以看到,西方的龙被刻意地用来指代中国,这就给读者留下中国很凶恶、很恐怖的印象。这实际上是对中国形象的扭曲,体现出美国乃至西方长期以来对中国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一种偏见以及害怕中国崛起的心态。
以上本文从多模态的角度出发,对美国主流媒体有关中美贸易战的新闻漫画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包括漫画的类型、隐喻的建构和解读、漫画传递的立场和态度以及漫画背后的文化意识形态等。本研究有助于读者批判性解读中美贸易战漫画、了解美国大众对中美贸易战的态度以及相关的文化意识形态。同时,本研究对于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如何克服中西文化价值观念上的差异,积极树立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有一定的启示。最后,本研究在隐喻的建构和解读过程中必不可免地存在一定的主观性,这也是研究的局限性所在。
[1] 李舒、杨梦帆.新闻漫画:现状、问题与发展—兼论纸媒“内容为王”的困境及解决之道[J].新闻战线,2015(9):107-109.
[2] 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 赵秀凤.概念隐喻研究的新发展—多模态隐喻研究—兼评Forceville& E.Urios—Aparisi《多模态隐喻》[J].外语研究,2011(1):2-3.
[4] Forceville C,Urios-Aparisi E.Multimodal metaphor[C].Berlin:Mouton de Gruyter,2009.
[5] Forceville C.Pictorial Metaphor in Advertising[M].London:Routledge,1996.
[6] Forceville C.Metaphor in Pictures and Multimodal Representations[M]// R W Gibbs,Jr(ed.).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Metaphor and Though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462-468.
[7] 马廷辉,高原.美国政治漫画中的多模态隐喻构建与批评分析—以中美贸易冲突为例[J].外语研究,2020(1):27-29.
[8] 冯德正.多模态隐喻的构建与分类——系统功能视角[J].外语研究,2011(1):28-29.
[9] 任昕.谁是年轻的美国人——爱默生思想与美国个人主义的流变[J].文化与诗学,2014(1):290-315.
[10] 雷碧乐.从“龙”一词的文化内涵看汉英文化的差异[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5):15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