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大学,上海
众所周知,人物、环境、情节是构成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是小说的灵魂,是构建起整个故事网络的着力点,丰满的人物形象能够使整部作品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回忆。因此在文学作品翻译的过程中,对源语作者进行人物形象刻画的内容应进行重点关注。Peter Newmark在他的著作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中引入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概念,引起了学界热烈的讨论。Newmark强调翻译中需兼顾原文和译文,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他提出的八种翻译方法连续体中位于最中间的两个,二者之间不存在孰优孰劣,只有恰当地结合才可以发挥出翻译的最大效力。而小说的主人公往往具有多个突出的个性特点,作者会通过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多方面的描写来勾勒出人物立体的形象,在这种情况下单一的翻译方法势必不足以兼顾。因此作者认为借助Newmark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对此类翻译进行评析与实践可发挥其独特的指导价值。
张爱玲作为民国时期著名的女性作家,《红玫瑰与白玫瑰》《色·戒》《半生缘》等作品在国内流传度极广,但放眼国际,其英译本却并未溅起什么水花,鲜少有人问津。可见外国读者对外来文化的翻译作品存在抵抗心理(张丹丹、刘泽权,2020:102-108)。张爱玲的作品以从女性视角出发刻画独具特色的人物形象见长,她笔下的女性人物,往往各具风采值得细细品味。本文试图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两种翻译方法的使用角度出发,以《倾城之恋》为例,探讨如何让小说中的人物跨越语言的障碍走进译文读者的心中。
Peter Newmark首先提出将文本分为表达型(expressive)、信息型(informative)和号召型(vocative)三类,依照不同的文本类型选择翻译方法,他认为语义翻译适用于表达型文本,强调作者的“神圣”地位,交际翻译则更适用于信息型和号召型文本,在上述两种文本中作者不再处于主导地位,事实和读者的感受是翻译关注的核心。“‘交际翻译’试图对译文读者产生一种效果,这效果要尽可能接近原文对读者所产生的效果;‘语义翻译’试图在目的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范围内传达原著的确切上下文意义”(Newmark,2001)。简而言之,语义翻译注重与原文形式和内容上最高的还原度,而交际翻译则重视对译语读者产生的效用,是否能够完成信息的传递。语义翻译要求尽可能少地更改原文的结构、语序,交际翻译则允许译者为使译文地道、通顺而对原文语言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重新组织。
然而学者的研究表明,并非所有的文本都可以进行单一的归类,一种文本类型中往往还包含着少部分其他类型的文本内容,此时需采取多元化的翻译手段来处理。越来越多复合型文本的出现呼吁翻译理论的进步,推动文本类型学的进一步细化。目前对该理论的翻译批评与分析多集中于广告、新闻、外宣资料等,为在多样化的文本中探讨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使用价值和选择规则,本文以张爱玲的短篇小说《倾城之恋》及金凯筠的英译本为基本语料,详细探讨了其中人物形象传达的形式及效果。
《倾城之恋》描写的是一段于战乱之下展开的爱情故事,经历过一次失败婚姻的上海小姐偶然结识了一位香港来的风流浪子,二者辗转多地周旋心计,终在危难之际认清彼此的真心,收获了爱情。两位主人公各有其性格特质,女主人公白流苏是富家小姐出身,家道中落又婚姻失败的经历让她不免自怨自艾,但骨子里仍保留着千金小姐的骄矜与自傲。离婚后住在娘家的她受尽排挤,却仍有一颗勇敢追求幸福的心。男主人公范柳原看似风流实则脆弱且专情。他是南洋巨贾的私生子,从小在英国长大,回国后流连花丛却从不沾身片叶,童年的回忆一度让他对“婚姻”畏惧,却终在战火面前意识到生命的脆弱而情难自已,心甘情愿地迈入了爱情的坟墓。本文主要围绕以上两位主人公作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层面的形象传达分析,因此其他次要人物暂且不提。
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主要分为两大类,即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其中正面描写又可细分为肖像、动作、心理、语言四类。张爱玲在短篇小说《倾城之恋》中大量使用了语言描写,通过直接引语展开的人物对话占了全文篇幅的近35%。该文中共有41处肖像描写,137处动作描写,78处心理描写,588处语言描写,其中由男女主人公以外角色所说的占212处。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对话250处,男主人公共说了162句话,女主人公共说了88句话。以上均以一句完整的句子作为一处统计。
从语言表达中可以直接窥视说话人的心情并推断出他的性格特征。在金凯筠的译本中,在对语言描写的翻译中共441处使用了语义翻译,67处使用了交际翻译,70处兼用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以下为详细分析:
例1:流苏笑向柳原道:“你还不过去?”
“Why don’t you go over?” Liusu said to Liuyuan with a smile. (ST)
例2:柳原笑道:“人家是有了主儿的人。”
“There’s someone with a controlling interest.” (CT)
例3:流苏道:“那老英国人,哪儿管得住她?”
“How can that Englishman tell her what to do?” (CT)
例4:柳原笑道:“他管不住她,你却管得住我呢。”
“He can’t control her, but you can control me.” (ST)
例5:流苏抿嘴笑道:“呦!我就是香港总督,香港的城隍爷,管着一方的百姓,我也管不到你头上呀!”
Liusu puckered her lips. “Oooh! I could be the governor of Hongkong or the local city god, with everyone here under me, and still you wouldn’t be under my control!” (ST+CT)
例1-例5为白流苏和范柳原冷战期间,重归于好前的对话,从原文中不难看出,二人看似针锋相对,实则是情侣间的打情骂俏。在这段对话中,流苏和柳原除了谈论彼此之间的关系,还涉及另外两个人,即萨黑荑妮和英国人,话题也是先由他们开始再引到对话主人公自己身上的。例1、例4使用了语义翻译的方法,例2、例3使用了交际翻译,例5使用了二者结合的方法。
“你还不过去?”是流苏对柳原说的话,话语内容针对的行为主体是柳原本人;“他管不住她,你却管得住我呢。”是一句转折句,表达的重点是转折词后的小句,同样也是直接论述对话二人之间的事件,行为主体是流苏和柳原本人。在这种情况下,采用语义翻译的方法表意明确,能够将源语作者想要传递的说话人形象原封不动地传递给读者,流苏心中的别扭、柳原逗弄流苏时流露出的直白爱意,无须借由译者的表述二次转达即可表明。
例5较为特殊,话语内容针对的行为主体是谈话人双方,但是运用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结合的方法。源语文本中流苏自比“香港总督”和“城隍爷”,分别是现实和宗教中守护一方地域的最高行政职位。金将其翻译为“the governor of Hongkong”和“the local city god”在维持原句中的名词性性质的基础上,代入译语读者的文化背景中。“管着一方百姓”源语文本中是动宾结构的动词短语,译语文本中“with everyone here under me”则转化为介宾结构,成为对一种状态的描述,削弱了对该内容的强调。这些属于交际翻译。而最后“我也管不到你头上呀”使用了语义翻译。从源语文本来看,流苏的这句话无疑是小女儿的惺惺作态,她心里已经被柳原的话哄得团团转,嘴上仍不愿落了下风,所以才说出这样一句死鸭子嘴硬的话来抵赖。可见流苏并不是什么深闺怨女,她内心依旧大胆憧憬着爱情,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她骄傲且勇敢又不失古灵精怪的人物形象。用交际翻译法翻译前面两小句可以帮助译语读者理解此处流苏使用暗喻的表达义,将其人物形象相对直白地展现给译语读者。而最后一小句使用语义翻译,and构成了复合句,具有累加的含义,重新抓住读者视线突出了整句句子的重点是对“you wouldn’t be under my control”的不满和抱怨,白流苏吃味又不愿明说,骄矜的小女人形象得以凸显。
例2、例3两处都使用交际翻译,这是关于对话人以外的讨论,具有对他人的评价性质。汉语语境下涉及对不在场人的评价往往较为含蓄,但是通过分析不难揣测出说话人对此的态度。除此之外,他人的话语也可以侧面体现出被评价人的人物形象。使用交际翻译将言外之意交代得更为清晰,但是缺少了汉语遣词造句中含蓄的特征,无法体现人物说话的智慧。
结合《倾城之恋》中其他的部分语言描写的翻译,我们发现:(1)整体而言,对话中使用语义翻译多于交际翻译,在复合句和复杂句中多使用二者结合的方法;(2)对话内容的主体是参与谈话的人物时使用语义翻译为主,此时说话人的人物形象贴近源语文本,但是较为模糊,需靠译语读者自己揣摩,当涉及对第三方的评价时会采用交际翻译,此时人物心理被剖析,形象失去灵活性;
(3)当对话中涉及有关传统历史文化的词语时,通过交际翻译的方法阐述出其隐含义可以反映出说话人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更为清晰。
金译本中动作描写共137处,其中129处用到了语义翻译,14处用到了交际翻译。从统计数据来看,在动作描写的处理上运用语义翻译的频率远超交际翻译。这与《倾城之恋》小说本身的叙述模式和作者的文风有关。该短篇小说并非以丰富的视觉场面见长,而主要通过刻画人物曲折起伏的心理和发生在各种情况下的对话来表现人物形象,动作大多仅服务于情节,起辅助作用。由于源语文本中的动作描写语句比较简短且直白,如下:
例6:流苏心跳得扑通扑通,握住了耳机,发了一会楞,方才轻轻的把它放回原处。
Liusu held the receiver in her hand and stared into space, her heart pounding. Softly she put it back in the cradle. (ST)
例7:她扭过头去,一巴掌打在她裸露的背脊上。
She twisted around and slapped her own bare back. (ST)
例8:柳原扶着她回到座上。
Liuyuan led her back to her seat. (ST)
例9:柳原站住了脚向她微微鞠了一躬。
Liuyuan stopped and made a slight bow in her direction. (ST)
例10:流苏到处瞧了一遍,到一处开一处的灯。
Liusu went through the whole house, turning on all the lights. (CT)
例11:柳原走得热了起来,把大衣脱下来搁在臂上,臂上也出了汗。
Liuyuan was hot from walking, he took off his coat and slug it over his shoulder, but his back was still covered with perspiration. (CT+ST)
上述例句摘自文中对男女主人公的动作描写,例6-例9全部使用了语义翻译,源语文本中较少使用副词对行为动作进行修饰,上述6个例子中仅例6中出现了1个副词“轻轻的(地)”,这大大降低了译者的翻译难度同时也降低了读者阅读时的理解难度。这类对表现人物形象作用不大的简单动作描写,主要作用是推动情节的发展,仅通过主谓宾结构的语义翻译就可以完整传达出源语文本中的所有内容。例10采用了交际翻译,将“到一处开一处”的灯翻译为伴随状语“turning on all the lights”,本人认为虽然这句翻译达到的场景效果与源语文本是相同的,但是英语的表述中显得白流苏开灯这一动作的目的性较强。该情境是在范柳原刚刚离开香港,白流苏住进他为自己准备的房子里,此时流苏不知他何时回来甚至是否会回来,为二人不清不楚的关系暗自神伤时发生的。流苏此时开灯的动作应是无意识所为,她当时有些醉了,内心正寂寞又惆怅,一个人回到家面对空荡荡的大房子总希望至少能有几束光来填满它,让她好歹不显得那么可怜,边走边想,不由自主就打开了每一处的灯。交际翻译丧失了源语文本中暗含的主人公失落的心理,在形象刻画上略有欠缺。个人建议如果要保持交际翻译,可以在句末增添一个表示人物迷茫状态的副词“unconsciously”。
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在使用交际翻译时还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例11中源语文本是“搁在臂上”,人的手臂分为大臂和小臂,根据后文说“臂上也出了汗”分析可知,柳原的动作应该是手臂半曲起,把外套搭在了肘关节和小臂处才会导致这样的结果。金将其翻译为“slug it over his shoulder”,近似于“甩在肩上”,所以后文中是“back”“covered with perspiration”(背部被汗水浸湿)。会做出这种动作的人物往往是潇洒不羁、意气风发的,显然与此时柳原尽量维持着表面优雅的落魄公子形象不符,此处的交际翻译从人物形象表达上来说是失败的。
另外,在源语文本中有许多动作是和语言同时发生的,这与中文写作的表达方式有关,由于这些动作大多只有一个步骤且十分简短,因此在翻译时同样主要采取了语义翻译的策略,对紧接着的语言描写起到了辅助表达人物形象的作用。(见表1)
表 1 辅助动作描写
Table1 Auxiliary action description
原文 |
译文 |
ST/CT |
流苏抬头笑道:…… |
Liusu raised her head… |
ST |
流苏笑着走开了道:…… |
Liusu walked away laughing… |
ST |
流苏嗔道:…… |
Liusu sniffed coyly… |
ST |
柳原立刻走了出来,笑道:…… |
Liuyuan appeared at once…he smiled. |
CT |
一面走,他一面问道:…… |
…he asked, as they walked together. |
ST |
根据金译本中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动作描写语句中的运用,我发现:
(1)对于不是以动作场面为主要内容的作品,大多数情况下动作描写是明确且直白的,无须读者揣测,此时使用语义翻译翻译成SVO结构或SVP结构的简单句即可;(2)使用交际翻译对动作描写进行翻译时往往暗示着人物特定的性格或习惯,对读者理解人物起引导作用;(3)对于文中某些反复出现的人物“标志性”动作,尽可能通篇保持一致,采用相同的翻译方法;(4)某些文化不对等导致的特殊动作,或是对表达人物形象有指向性作用的动作,可采用交际翻译中的增译法,增添某些情感类修饰副词来帮助读者体会语境下的人物形象。一般而言,源语文本中人物的动作是不会产生歧义的,但是有细微的程度或幅度差异关系到人物的形象表达,采用语义翻译需考验译者对双语中动词词汇的掌握能力,交际翻译更考验译者对译入语中副词的理解和运用。
通过统计发现,《倾城之恋》中对人物肖像进行描写的语句非常少,只有41处,且几乎没有对男女主人公容貌的直接描写,大部分肖像描写集中在次要人物“萨黑荑妮”身上。文中详细交代了这位自称印度公主的异国女子每次出场时的装扮,从发式、服装甚至指甲油的颜色。由于该人物具有特定的地域身份,源语文本使用了大量复杂的带有民族特色的描述性词汇来体现这一点,如:
例12:流苏先就注意到那人的漆黑的长发,结成双股大辫,高高盘在头上。
Liusu first noticed the woman’s long black hair; it had been up in two long braids and then coiled on top of her head. (ST)
例13:玄色轻纱氅
a dark, sheer cape (ST)
例14:金鱼黄紧身上衣
a long, close fitting gown, golden-fish red (ST)
例12、例13、例14都采用了语义翻译的方法,针对这种在译语文化中很难找到直接对应的特殊装束描写,语义翻译延续了源语中解释性表达的作用。语义翻译首先保留了人物的异域感,其次能够恰当地使得人物的某些长期形成的特征,如贫穷或富有,端庄或邋遢在肖像描写中得到隐性传递,同时使得人物的客观形象更丰满、立体,在译语读者的脑海中更有画面感。
除了直接的外貌类肖像描写,文中还出现了对人物神态、气质的描写。
例15:那范柳原虽然够不上称作美男子,粗枝大叶的,也有他的一种风度。
Fan Liuyuan couldn’t really be called handsome, but he was attractive in a rugged sort of way. (CT)
例15中使用交际翻译,将柳原的形象转换为流苏对他的看法,源语中是一种客观陈述,译语中通过attractive一词体现出柳原的迷人,流苏已渐渐被她吸引。粗枝大叶原本是贬义词,用来形容一个人不修边幅或丢三落四,金将其翻译为rugged,该词用来形容人时的意思是“sturdy and strong”,为褒义词。此处使用交际翻译是十分合适的,如果仍翻译为一个贬义词,将与柳原的人物形象不符,源语中既然将此气质看作一种风度,显然使用“粗枝大叶”并不是真的要塑造一个邋遢、犀利的男主人公,而是指柳原不拘小节,潇洒风流。可见交际翻译对向译语读者正确传递人物的隐性气质有帮助作用。
《倾城之恋》是一部以第三人称视角来创作的短篇小说,由于该作品以女主人公的经历为主线写作,因此心理描写集中在她的身上,共78处。与语言描写类似,翻译时常结合使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方法。
心理描写是人物内心的直接流露,和肖像描写一样对人物的塑造起着最直观的作用。肖像描写着重刻画人物的外观,心理描写则向读者展示了人物最真实的想法,反映了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在翻译时,如何准确地传达人物心中所想,让他“做自己”,是译者首先需要考虑的。以下为女主人公不同时期的心理描写:
例16:流苏到了这个地步,反而懊悔她有柳原在身边,一个人仿佛有了两个身体,也就蒙了双重危险。
By this time, Liusu wished that Liuyuan wasn’t there: When one person seems to have two bodies, danger is only doubled. (ST)
例17:一弹子打不中她,也许打中他,他若是死了,若是残废了,她的处境更是不堪设想。
If she wasn’t hit, he still might be, and if he died, or was badly wounded, it would be worse than anything she could imagine. (ST)
例18:她若是受了伤,为了怕拖累他,也只有横了心求死。
If she got wounded, she’d have to die, so as not to be a burden to him. (ST)
例19:就是死了,也没有孤身一个人死得干净爽利。
Even if she did die, it wouldn’t be as clean and simple as dying alone. (ST)
例20:正怪自己疏忽,没把鞋子收好……
She cursed herself for being so careless leaving her shoes lying around. (ST+CT)
例21:他使她吃醋,无非是用的激将法,逼着他自动的投到她的怀里去。
Stirring up her jealousy was his way of taunting her so that she’d run into his arms of her own accord. (CT+ST)
例22:她早不同他好,晚不同他好,偏拣这个当口和他好了,白牺牲了她自己,他一定不承情,只道她中了他的计。
But she’d kept him at a distance for so long now; if she softened toward him at this point, she’d be sacrificing herself for nothing. He wouldn’t really feel obligated; he’d just think that she’d fallen for a trick. (CT+ST)
例23:她做梦也休想他娶她。
She was dreaming if she thought he’d marry her after that.(ST)
例24:流苏欲待跟过去,又觉得白扰了人家一个多月,再要长住下去,实在不好意思。
Liusu would have liked to go with them, but since she had troubled them for more than a month, the idea of being their long-term guest was quite embarrassing. (CT+ST)
心理描写一般成段出现,例16-例19发生在柳原回香港找流苏并带她到浅水湾的船上避难时,此时情况危急,随时可能有性命之忧,因此流苏的心理活动更为直白坦诚,她对柳原的爱意表露无遗,她已经无暇再去计较那些爱情游戏里的胜负,在她心里他们二人已经不分彼此。通过语义翻译可以将此时的急迫感表现出来,同时流苏面对危机时的大胆勇敢、不吝啬表达爱意的女性形象也通过语义翻译更直接地传递给了译语读者。例21-例23则发生在流苏刚刚同柳原和好时,此时战争的硝烟未起,她还有充分的时间思考这些儿女情长。流苏翻来覆去其实在想同一件事:如何让柳原不只是爱她而更愿意娶她。此时的流苏是万分纠结的,她的心理描写中出现了许多自己的假设,兼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力图还原人物内心所想的每一处细节,此时的语句中存在迂回婉转的描述比如“早不同他好,晚不同他好”,仅采用语义翻译可能会是译语读者摸不着头脑,通过交际翻译将这部分的意义转化成译语读者能够理解的表达,可以使其他语义翻译部分的人物塑造效力增强。
例20、例24同样都使用了两种翻译方法,体现了流苏娇俏可爱的少女心理,例24则体现她骨子里的骄矜与自傲。心理描写本就是主人公同自己的对话,没有人会在和自己说话时讲究含蓄内敛,但是随着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心理会出现起伏,他的想法会改变甚至她的性格也会产生微妙的变化。因此在翻译心理描写时:(1)以清楚直白地表达人物想法为目标,注重每个时段不同事件对主人公心理产生的影响;(2)以语义翻译为主,交际翻译为辅,善于结合使用。语义翻译构建人物性格轮廓,交际翻译点明人物某些特质。
基于Peter Newmark提出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本文通过统计计算对短篇小说《倾城之恋》及其英译本中的人物描写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从语言、动作、肖像、心理四个类别出发,分别统计了全文每种描写下使用语义翻译和语际翻译的频次,得出以下结论:对动作描写和肖像描写进行翻译时语义翻译的使用频率远高于交际翻译,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上虽语义翻译仍处优势,但交际翻译比重增加。人物的性格往往是复杂且多面的,语义翻译可以体现大多数表面、浅层的人物性格特点,交际翻译则可以帮助塑造更多隐性、深层的人物形象。语义翻译常用在行为主体是描述对象自身的情况下,交际翻译常在行为对象使用遁词进行表述时使用,此时将人物性格特征的部分削弱来换取译语读者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除此之外,对于文中出现的一些涉及人物形象的方言及文化负载词翻译,不能一味固定在某种翻译方法,而应考虑当下的语境来处理。
本文只探讨了文中两位主人公的形象传达,其他次要人物仅在2.3肖像描写中一笔带过,且没有进一步探讨通过侧面描写衬托出的主人公形象,日后的研究可以从该角度出发作深入的分析对比。
[1] 张丹丹,刘泽权.《倾城之恋》英译修改及其经典化过程[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0(5):102-108.
[2] 王琳.交际翻译理论与英语文化负载词[J].中国报业,2020(12):106-107.
[3] 周萌萌.《倾城之恋》人物心理特征分析[J].电影文学,2010(10):112-113.
[4] 陈凯,张建辉.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浅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6):142-144.
[5] 朱志瑜.纽马克的翻译类型学[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6(6):51-57.
[6] 徐彦利.灰白色的团圆——试论《倾城之恋》的艺术特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88-93.
[7] 高云,韩丽.语用翻译当属交际翻译[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1):45-47.
[8] 林小芹.纽马克论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J].中国翻译,1987(1):50-51.
[9] Bracken J,Degani T,Eddington C,et al.Translation semantic variability:How semantic relatedness affects learning of translation-ambiguous words[J].Bilingualism Language and Cognition,2016,20(4):783-794.
[10] Peter Newmark.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