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大学,上海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MTI)于2007年正式设置,2008年开始招生,目标为培养具有专业口笔译能力的高级翻译人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07)。
翻译硕士翻译能力在国内与国外的定义有所不同。国内翻译硕士的翻译能力包括笔译翻译能力和口译翻译能力。笔译能力包括双语转换能力、双语文本能力、双语体裁能力、笔译策略能力、译前准备能力。口译能力包括双语口头转换能力、记忆能力、笔记能力、口译策略能力、心理生理调节能力、译前准备能力等(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2018)。国外翻译硕士的翻译能力包括双语能力和工具技术能力。双语能力包括双语转换能力,译前准备能力,译中策略能力、元语言和翻译理论使用能力、语境适应能力,译后检查审阅能力、质量控制能力等(EMT Expert Group,2020)。
MTI学位论文是评估教学质量与翻译硕士翻译能力的重要指标。针对学位论文,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在2018年将论文形式确定为翻译实习报告、翻译实践报告、翻译实验报告、翻译调研报告、翻译研究论文五种。
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快速增长,文明互鉴的国际需求也日益增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大会议上强调建设国际传播能力与培养对外传播人才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5月31日下午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的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中强调,中国有能力也有责任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二十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大会作报告时也提到,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上述政策对翻译人才翻译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级翻译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学界也对翻译硕士翻译能力的培养与相关行业的需求展开了研究,指出了翻译硕士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本文从国家政策需求、学科建设需求与行业需求三方面分析了翻译硕士翻译能力进一步调研的必要性,并讨论了调研相关途径。
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快速增长,文明互鉴的国际需求也日益增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大会议上强调建设国际传播能力与培养对外传播人才的重要性,这对翻译人才的翻译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首次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的方针。在2013年8月19日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宣传思想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了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的重要性。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要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研究国外不同受众的习惯和特点,采用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畴、表述,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使故事更多为国际社会和海外受众所认同。要用好新闻发布机制,用好高端智库交流渠道,用好重大活动和重要节展赛事平台,用好中华传统节日载体,用好海外文化阵地,用好多种文化形式,让中国故事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话题,让中国声音赢得国际社会理解和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5月31日下午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的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中强调,中国有能力也有责任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然而,总书记也提出了很多时候我们还是“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开叫不响”,号召加强我国国际传播人才与传播能力的培养。
2022年10月16日,二十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大会作报告时也提到,我们需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我们应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翻译作为信息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对国际传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以图书出版为例,我国已先后启动了一系列文化宣传工程。“大中华文库”出版工程被列入国家“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出版重大工程,同时国家还先后启动了“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等项目。
上述政策对翻译人才翻译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级翻译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目标正是培养具有专业口笔译能力的高级翻译人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具有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熟练的翻译技能和宽广的知识面,能够胜任不同专业领域所需的高级翻译工作。对于翻译硕士的翻译能力调查能够有效反映翻译硕士翻译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其不足,对翻译人才的教学实践有一定启示与指导意义。
分析学界对于翻译硕士翻译能力的研究可知:学界研究有所不足,且翻译硕士翻译能力培养与学位论文中存在问题,值得更加深入的调查。
国内翻译能力在中国知网(CNKI)上,以主题为检索条件,输入“翻译硕士,翻译能力”“翻译硕士论文”“翻译硕士报告”,选择学术期刊论文,检索到185篇相关文献。除去相关性较弱的文献,留下共126篇密切相关文献。
目前学界翻译硕士的翻译能力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翻译硕士翻译能力培养研究与学位论文研究。从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反映翻译硕士翻译能力培养情况、从学位论文反映翻译硕士翻译能力。研究方法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抽样调查、访谈法、内容分析法等(见表1)。
表 1 翻译硕士的翻译能力研究现状
Table 1 Research status of translation ability of 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研究内容 |
数量(篇) |
研究方法 |
翻译硕士培养 |
86 |
问卷调查法、抽样调查法、访谈法、内容分析法 |
翻译硕士学位论文 |
40 |
内容分析法 |
由上可知,学界对翻译硕士翻译能力的调查存在问题。首先,数据支撑方面仍有不足。关于翻译硕士翻译能力培养和学位论文的研究,难点在于翻译硕士培养的课程设置、毕业论文等信息及数据要完全搜集工程量大且困难,因此还停留在对于翻译能力培养与论文写作上的问题以经验论述的方式泛泛而谈,而有数据的具体研究,样本范围和样本数量都较小,且对于翻译硕士学位论文的调查样本范围只到2019年上半年,2019下半年、2020年、2021年的学位论文还没有纳入研究,总体上调查研究不够严谨。
其次,对翻译硕士翻译能力的调查普遍为宏大叙事研究,缺少对地方的具体调查。126篇研究中,仅有21篇聚焦不同地域或特点的翻译硕士,其中仅有4篇对特定地域的翻译硕士培养与学位论文展开研究,3篇针对一所或两所高校的翻译硕士翻译能力进行研究,有14篇围绕特色专业、特色院校MTI如中医药大学翻译硕士、理工科大学翻译硕士的翻译能力展开研究。
翻译硕士翻译能力培养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议题展开:培养类别方面,国内院校开设的翻译硕士方向为笔译和口译两类,开设笔译方向的院校比开设口译方向的院校多,无口笔译一体化方向。
在培养目标的问题上,学者提出应加强双语能力培养,特别是英语语言能力(周恩、丁年青,2017);同时也有学者提出,语言运用能力包括母语和二语能力,而部分院校只强调了外语能力,未重视中文能力,并且在培养目标中普遍未强调对计算机辅助翻译等工具使用能力的培养(史兴松、牛一琳,2020)。
在课程设置方面,学者提出未强化沟通类课程的开设以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且翻译技能、职业素养课程的门类和覆盖面不够广泛(史兴松、牛一琳,2020),也有学者建议,课程设置应结合高校特色专业实施具有专业特色的应用翻译教学(李思龙,2020);同时还有学者提出课程设置与语言服务业衔接度不够,实习基地建设方面不能起到学业与职业桥梁的作用(李芸昕、范武邱,2022)。
翻译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议题展开:学位论文中涉及的项目中,英翻中项目远大于中翻英项目(穆雷、李雯,2019)。在论文形式上,多位学者如穆雷、李雯、刘小蓉和文军等均提出翻译实践报告居多,写作内容千篇一律;翻译实习报告数量少。 理论运用方面,三种理论类型——功能对等理论、目的论、文本类型理论居多,说明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足,理论不深入(潘雯、裴正薇,2021);学生任意扩大理论的适用范围,是不够实事求是(李长栓,2021)。在翻译项目中的翻译质量上,主位连贯、指称衔、接篇章语用、词汇/句法均存在问题(杨朝军,2014);学生缺乏对理解的关注,无论采用什么理论作为分析框架,案例分析永远都是只谈译文表达,不谈或少谈原文理解(李长栓,2021)。
综上,翻译硕士对于翻译硕士翻译能力的研究数据支撑仍有不足,且缺少对地方的具体调查;且分析现有研究可得知,翻译硕士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以及学位论文均存在提升空间,因此有必要对翻译硕士翻译能力进行更深入的调研。
近年,语言服务业发展迅猛,为翻译硕士人才培养带来新的需求。分析语言服务行业对翻译硕士翻译能力的需求的相关研究可知,翻译硕士的培养与行业需求并不完全契合,因此需要对翻译硕士的培养与学位论文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其中问题,为翻译硕士人才培养带来启示。
穆雷(2017)收集并调查分析了全球排名前100强的语言服务供应商与翻译、本地化核心相关的近千则招聘广告信息,得出全球的语言服务企业的需求包括:对专业领域的翻译能力、工具技术能力与项目管理能力等。首先在专业领域方面,IT行业对笔译员的需求较大,医疗行业对口译员需求较多,而国内的MTI教育中还缺乏医疗口译这一专业方向,普通语言院校在实现相应的教学上还存在困难。并且国际语言服务公司对口译员要求的证书也较为专门化,包含法庭口译、医疗口译、手语翻译、公共服务等各个领域的证书。然而当前,我国最权威的翻译证书并没有涉及特定的服务领域,各领域的翻译证书还有待发展。在技术能力的方面,语言服务公司对项目经理的技术能力要求较高,除了掌握专业领域的工具外,项目经理还需要对必要的工作流工具有所掌握。在对工具技术能力的需求上,语言服务公司对笔译工作人员和质量监控人员的要求较高,包括运用Trados、办公软件MS Office、翻译记忆库(TM)等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的能力。在专业能力方面,语言服务公司要求口译员注重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快速处理信息的能力,要求笔译员员谙熟目标文本语言风格特点,并具有基本的项目管理能力,并且需要译员有较强的术语能力。
岳峰、俞剑辉(2022)分析了中国语言服务行业的发展趋势与对翻译人才能力的需求,包括了以基本职业素养为导向的能力,以翻译素养为导向的能力以及以管理素养为导向的能力。中国语言服务企业从行业发展和企业发展的角度出发,重视语言服务人员的三项能力:(1)以基本职业素养为导向的能力,主要包括保密责任、服务精神、诚信敬业、中文表达书写能力、团队合作、抗压能力、沟通能力;(2)以翻译素养为导向的能力,包括翻译实践能力或翻译技术能力等,也就是所谓的语言服务行业的专业技术能力,尤其是项目管理能力与使用计算机辅助翻译的能力;(3)以管理素养为导向的能力,主要包括项目组织协调能力、产品营销能力、项目管理经验等。
由上述研究可知,语言服务行业对翻译硕士的翻译能力需求并不仅仅包括传统的双语互译能力,而且着重于专业领域翻译能力、翻译工具技术能力以及翻译管理能力等。因此,有必要对翻译硕士翻译能力进行调查,为翻译人才培养更加契合市场需求提供数据与指南。
学界对翻译硕士的翻译能力研究局限于全国范围调查,没有对地区做出针对性调查;且多为论述,无足够数据支撑。因此本研究建议进行大样本收集数据,且聚焦于一个地区(本研究选取高校资源优良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全方面地对上海高校翻译硕士的翻译能力做出系统调查与分析。
结合国内外翻译能力界定,将翻译能力指标定为双语能力和工具技术能力,以翻译硕士培养情况作为辅助指标,通过翻译硕士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学位论文,收集数据,分析其翻译能力(见图1)。
图 1 翻译硕士翻译能力调研途径
Figure 1 Research approach of translation ability of 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调查翻译能力培养情况和学位论文写作情况,以间接与直接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调查上海市高校翻译硕士翻译能力的各项子能力,包括双语能力、翻译理论运用能力和审校质量控制能力。
从上海市各学校官网获取翻译硕士专业的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对专业技能、翻译理论培养相关课程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从知网检索上海市各高校翻译硕士学位论文,对论文的目标语言、翻译策略、理论运用等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对相关培养方案及课程如专业实践相关课程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对学位论文中的翻译实习报告的项目审校与质量控制部分等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见表2)。
表 2 翻译能力具体调查内容
Table 2 Specific investigation contents of translation ability
翻译能力指标 |
细分 |
具体调查内容 |
双语能力 |
双语转换能力 |
论文写作语言、翻译目标语言的情况 |
译前准备能力 |
论文中译前准备部分 |
|
译中策略能力 |
论文的目标语言、翻译策略、理论运用等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
|
译后检查审阅能力、质量控制能力 |
论文中的审校与质量控制部分 |
|
工具技术能力 |
/ |
机器辅助翻译的实践报告的使用情况 |
翻译硕士翻译能力培养与“中国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的国家政策密切相关,而翻译硕士的翻译能力调查能够有效反映翻译硕士翻译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其不足,对翻译人才的培养有重要的启示与指导意义。且翻译硕士翻译能力的研究数据支撑仍有不足,且缺少对地方的具体调查,因此对翻译硕士翻译能力的具体、全面的调查有很强的必要性。同时,语言服务行业对翻译硕士翻译能力的需求与翻译硕士的培养目标有一定差距,对其翻译能力的调查可以为翻译硕士针对行业需求的培养提供启示意义。
关于调研途径,结合国内外翻译能力界定,将翻译能力指标定为双语能力和工具技术能力,以翻译硕士培养情况作为辅助指标,通过翻译硕士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学位论文,收集数据,分析其翻译能力。并且以现学界的两点不足为根据,提出进行大样本收集、分析数据,且聚焦于一个地区上海,全方面地对上海高校翻译硕士的翻译能力做出系统调查与分析。
[1]EMT Expert Group.European master’s in translation:EMT competence framework[EB/OL].[2023-01-26].https://commission.europa.eu/system/files/2022-11/emt_competence_fwk_2022_en.pdf.
[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2007]11号文关于下达《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EB/OL].[2023-01-26].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33/200703/t20070330_82704.html.
[3]李长栓.以实践报告展示翻译能力: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翻译实践报告的写作[J].中国翻译,2021,42(2):72-79.
[4]李思龙.理工科院校MTI教育专业性研究[J].上海翻译,2020(2):57-61,95.
[5]李芸昕,范武邱.面向语言服务产业的翻译硕士培养体系建构探索[J].外语电化教学,2022(1):70-74,111.
[6]穆雷.我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现状与问题:基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发展报告》的分析研究[J].中国翻译,2020,41(1):87-96.
[7]穆雷,李雯.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写作模式的再思考:基于704篇学位论文的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11):33-39.
[8]潘雯,裴正薇.特色院校翻译实践报告的问题与启示: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1,41(9):132-134.
[9]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EB/OL][2023-01-26].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8/0407/160532043.shtm.
[10]史兴松,牛一琳.国内外翻译硕士人才培养模式对比研究[J].中国翻译,2020,41(5):63-70,192.
[11]习近平.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EB/OL].[2023-01-26].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8/20/c_117021464_2.htm.
[12]习近平.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EB/OL].[2023-01-26].https://news.12371.cn/2016/02/19/ARTI1455884864721881.shtml.
[13]习近平.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的第三十次集体学习[EB/OL].
[2023-01-26].http://www.gov.cn/xinwen/2021-06/01/content_5614684.htm?lsRedirectHit=20481191.
[14]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3-01-26].http://www.npc.gov.cn/npc/kgfb/202210/5637af55a91d463290e5d77d2a7b8f90.shtml.
[15]杨朝军.MTI翻译实践报告问题举要分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1):98-105.
[16]岳峰,俞剑辉.语言服务行业的发展与高校翻译专业的应对策略[J].上海翻译,2022(3):50-55.
[17]周恩,丁年青.西方翻译能力模式研究及对我国MTI翻译能力培养的启示[J].外语界,2017(4):5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