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航空大学外国语学院,南昌
语言能力量表又称语言能力标准(Lambert,1993),是测量语言使用者语言能力的一种标准,是对外语学习者和使用者的语言能力从低到高的系列等级描述。语言能力量表不仅可以作为实现外语教学目标或评价目标的参照依据,同时也能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教育政策的取向(Spolsky,2004)。
迄今为止,世界上对语言能力量表的研究已有近七十年的历史(韩宝成,2006),主要集中在北美、澳大利亚、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目前国际上最具有影响力的量表莫过于《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与评测》(Council of Europe,2011)。国内关于语言能力量表的研究起步较晚,韩宝成(2006)最早提出应该研制我国统一的英语能力标准,并对国外几种重要的语言能力量表进行了评介。方绪军等(2008)和杨惠中等(2011)提出制定全国统一的语言能力等级量表原则,并通过口语“能做”描述语实证研究的数据分析,证明了对描述语进行量化分析,并划分语言能力等级的可行性。2014年10月,为响应国务院号召加强外语能力测评体系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考试中心启动了“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China’s standards of English language ability)的建设工作。在国内外众多高校二百多位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后文简称《量表》)于2018年6月作为面向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首个英语能力测评标准,由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正式发布。自《量表》发布后,相关研究接踵而至,如何有效地使用《量表》,将其灵活地运用到英语学习、教学和测评当中,已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
目前关于《量表》的研究文献大量出现,但是缺乏系统的梳理以及展望。因此本文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对获取的文献索引资料进行可视化分析,梳理近十年来国内相关的研究脉络、归纳其研究现状,揭露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为未来中国英语学习者语言能力测量研究提供参考。
本文数据来源为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数据库(CNKI),选择“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为主题词进行高级检索。时间范围为最近十年(2012年—2022年),剔除通知、目录、征稿、英文文献以及其他无关论文后检索最终得到251篇文献,其中包括75篇SSCI和核心期刊文献。数据库的最后更新时间为2022年4月15日。
本文采用的研究工具为陈超美博士开发的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软件Cite Space,通过可视化手段探寻国内《量表》研究的进展,呈现科学知识的结构、规律和分布情况。采用的版本为Cite Space 5.8.R2,将文献中的关键词共现情况作为分析基础绘制科学知识图谱。根据文献共被引关系,通过自动收取索引文献的关键词产生聚类标识,归纳出研究核心领域。利用词频分析法,从文献信息中提取能够表达文献核心内容的关键词,通过频次的高低分布以及关键词的凸显情况,挖掘研究热点,厘清发展趋势。
本文借助Cite space软件对2012—2022年间国内《量表》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数据可视化分析,从而对测量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能力的《量表》的研究动态、核心领域以及研究热点与趋势进行全面了解。
量表相关论文最早出现于2015年,近五年来发文量呈现动态波动状态。具体而言,自《量表》于2018年正式发布后,相关研究发文量急速增长。2019年增幅最大,全年发文量达到78篇。2020—2021年发文量虽然有所下降,但总量仍在50篇以上,可见《量表》相关研究仍有较大发展空间,有待学者们进一步关注并发掘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
高被引文献体现了文献的影响力以及学者们对于该文献的认可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的聚集点。表1为国内《量表》相关文献研究前十位的高被引文献。如表1所示,前十位的高被引文献发表年份跨度为2015—2018年。高被引论文的发表年份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国内《量表》研究历史较短,作为新兴的研究方向,仍处于研究的发展初期阶段。
表 1 高被引文献列表
Table 1 List of highly cited literatures
序号 |
高被引文献名称 |
作者,出版年份 |
被引次数 |
1 |
我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研制的基本思路 |
刘建达,2015 |
194 |
2 |
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
王守仁,2018 |
136 |
3 |
面向运用的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建设的理论基础 |
刘建达、韩宝成,2017 |
133 |
4 |
构建科学的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 |
刘建达、彭川,2017 |
131 |
5 |
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与英语学习 |
刘建达,2017 |
121 |
6 |
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与英语测评 |
刘建达,2018 |
88 |
7 |
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口语量表”制定原则和方法 |
金艳、揭薇,2017 |
78 |
8 |
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研制——语用能力的界定与描述 |
韩宝成、黄永亮,2017 |
73 |
9 |
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阅读量表”制定原则和方法 |
曾用强,2017 |
63 |
10 |
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效度研究框架 |
朱正才,2016 |
59 |
通过分析发现,以上文献主要聚焦三个方面:第一,《量表》的研制基础,包括整体思路、理论框架,以及具体的原则和方法。其中,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献为刘建达2015年发表在《中国考试》上的“我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研制的基本思路”,七年间总计被引用194次。刘教授在论文中回顾了国内外语言能力标准的研究历史,并且阐述了《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研制的原则、研制方法和步骤。第二,《量表》的应用,刘建达等(2017;2017;2018)论述了《量表》未来在教学、学习和测评多方面的应用前景。此类文献为后续相关的应用研究,尤其是实证研究指明了方向。第三,《量表》的效度研究。朱正才最早提出了针对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效度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为之后的《量表》效度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对关键词进行分析后,接着对高频关键词进行聚类,结果显示得到了九个聚类,如图1所示,分别为“量表”“效度验证”“外语测评”“语言能力”“英语教学”“读写结合”“学习策略”“描述语”“等级量表”“语用能力”。由于个别聚类内容略有重复,笔者对聚类分析结果做进一步整合。整合后,《量表》研究的核心领域总体来说可分为四类,分别为:量表的研制、量表的验证、量表与测评,以及量表与教学。
图 1 关键词聚类Timeline图谱
Figure 1 Keyword clustering Timeline diagram
《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在理论上学习借鉴了《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以下简称《欧框》),以交际语言能力模型(Bachman and Palmer,1996,2010)为基础,采用面向运用的方法(use-oriented)对语言能力进行科学的描述或评价(刘建达,2015a)。在量表研制以及发布的初期阶段,学者们详细阐述了《量表》研制的理论基础和具体过程。如刘建达等(2015b;2018)详细阐述了量表的基本原则、理论基础、研制方法和步骤,其他参与量表研制的研究人员(金艳等,2017;曾用强,2017;韩宝成 等,2018;白玲 等,2018)也就听、说、读、写、译,以及语用能力、组构能力等分量表的构念、原则和参数框架进行了阐述。朱正才(2015;2016)对描述语库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且为描述语量表化提出了可行性方案。另外有部分研究者(何莲珍 等,2017;王巍巍 等,2019)还从描述语的横向参数框架与纵向典型特征对量表的内部结构进行了进一步分析。
一份量表,如果效度没有得到充分论证,就不能大规模运用于英语能力测评。因此,效度论证工作无疑应该是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项目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朱正才,2016)。朱正才(2016)最早提出了针对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效度研究的基本理论框,即量表效度的“社会、教育认知模型”,涵盖构念效度、公平效度、决策效度、教学反拨效度和社会影响效度等多个方面。之后,方绪军等(2017)进一步提出量表的效度大体上可以从构念、内容、效标关联和使用四个方面进行考察和检验。
基于种种理论框架,研究者们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且将效度验证贯穿量表研制的始终,从不同的角度收集了不同类型的效度证据。在初始量表的建设过程中,研究人员(许艺 等,2019;邓华 等,2021)对量表中的描述语进行了两次大规模分级定量验证和定性验证,验证结果总体肯定了描述语效度。依据这些反馈数据,研究者们后续也对存在问题的描述语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刘建达(2021)以评价使用论证为框架,从内容效度、公平效度、程序效度多方面收集量表的效度证据,结果表明《量表》在这些方面都具有较好的效度。在量表正式颁布后,学者们基于Rasch测量模型(周艳琼,2021),多级计分IRT模型(闵尚超 等,2018),以及文本挖掘(王华,2020)等多种方法对量表的效度提供了支撑证明。效度和信度是检测量表质量的两大重要指标,然而目前研究人员的重点主要聚焦效度研究,针对量表的信度检验(胡文婷等,2021)研究较少,有待未来学者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虽说语言能力等级量表广泛适用于英语测评、教学和学习,但量表在语言测评中的应用数量最多,范围也最广(刘建达,2021)。在众多应用研究中,《量表》与国内外现有测评的对接研究热度较高,改良Angoff法和对照组法是主要研究方法。在研究内容上,一方面,有学者尝试将量表与国内外考试对接,其中不仅包括一些大规模、高风险考试如高考(姜子芸,2019)、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揭薇,2019)、雅思(蔡宏文,2019;闵尚超,2019)、普思(张洁,2019)考试,也涉及与大学英语教育直接挂钩的校本考试(王华,2020;闵尚超,2020)对接研究。另一方面,还有专家学者(彭川,2021a;2021b)对《量表》中的听力与写作量表同国外英语语言能力标准《欧框》的级别对应关系进行了研究,推动了我国测评系统与国际接轨。
除对接研究外,研究者们,尤其是各级英语教师,参照量表的统一标准,针对不同的教学需求开发了多种测评工具。如杨志明等(2018,2020)基于《量表》先后尝试开发了英语阅读形成性测试以及四模块五维度的英语分级阅读测试设计,为英语阅读测评系统的研发提供了设计样例;胡雪、吴雪峰(2020)基于《量表》口头表达能力和策略分量表,构建了英语课堂口头陈述评价量表,为教师评价学生的口头陈述表现提供了客观依据,有利于教师提供更具体、及时的反馈;张朦(2019)参照《量表》中的书面表达策略,开发出了“读后续写”评分量表并应用于教学之中,结果表明以量表为测评标准的教学反馈有助于辅学促学。
刘建达(2015)在论述量表的“应用前途”时指出:对于英语教学而言,量表对教学各环节工作都具有指导意义。量表的制定原则中强调语言运用能力,重视听说读写译相结合的综合性语言能力的培养。量表贯彻的理念推动了我国外语教学进一步改革(莫兼学,2018),不仅有助于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模式(熊英等,2020),也为各学段的课程建设提供了依据。例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基于量表的描述语规范,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测评与反馈,采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根据学生的需求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王守仁,2018)。
目前学界针对量表在教学中的实证研究已逐步展开,以大学和高职学生为主要对象,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基于量表的语言能力调查和培养。学者以量表为标准对不同学习层次英语学习者的听力(罗永丽 等,2020)、阅读(朱蓝辉,2020)、写作(安维彧等,2020)等英语语言能力进行了调查,并且在对学习者的能力状况有了切实了解的基础上,对于学生语用、组构和话语构建等语言能力的培养路径进行了深刻探讨。第二,基于量表的课程建设、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提升。如刘丽莎(2020)以某理工院校为案例分析了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从孕育到成熟的全过程,指出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对英语课程建设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钟铃(2019)基于量表四级描述语,尝试从高职英语教学的知识和能力目标、策略目标以及评价方式入手,以单个教学项目设计为例,着重阐述了量表在高职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左鹏等(2019)基于量表中的六种文本类型,尝试提出了相应的阅读教学策略,以改善教学过程,提高小学生理解书面文本的能力。第三,基于量表的实验教学。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王巍巍,2017;潘鸣威 等,2019)尝试将量表与形成性评价教学相结合,将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机器评价多种反馈方式运用于课堂评价中,研究结果普遍表明量表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水平,提升教学成效。
关键词是文章的核心,高频关键词通常被认为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使用Cite Space对251篇期刊文献进行关键词抽取,绘制相应的关键词贡献图谱(图2)。频次最高的关键词有:大学英语、语用能力、效度验证、英语教学、高职英语、描述语等。
图 2 关键词图谱
Figure 2 Keyword map
为了更清楚地呈现相关信息,下方(表2)列出了前15个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从表2可以看出,近十年国内《量表》研究重点主要聚集在外语教学方面,研究对象主要是本科大学生。大学英语、效度验证等主题的中心性数值较大,表明其核心地位突出,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此外,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探索量表在教学上的应用。这些研究除了关注大学生外,其他阶段的学习者,像高职学生和小学生的语言教育,也获得了一定的关注。
表 2 高频关键词列表
Table 2 List of high-frequency keywords
序号 |
频次 |
中心性 |
关键词 |
年份 |
1 |
19 |
0.24 |
大学英语 |
2018 |
2 |
13 |
0.14 |
语用能力 |
2018 |
3 |
10 |
0.23 |
效度验证 |
2017 |
4 |
9 |
0.08 |
英语教学 |
2019 |
5 |
9 |
0.06 |
高职英语 |
2020 |
6 |
8 |
0.10 |
描述语 |
2017 |
7 |
8 |
0.20 |
量表 |
2019 |
8 |
7 |
0.18 |
等级量表 |
2019 |
9 |
5 |
0.10 |
小学英语 |
2019 |
10 |
5 |
0.02 |
影响 |
2018 |
11 |
5 |
0.04 |
效度 |
2017 |
12 |
5 |
0.01 |
教学 |
2018 |
13 |
4 |
0.02 |
口译教学 |
2019 |
14 |
4 |
0.00 |
口语量表 |
2017 |
15 |
4 |
0.01 |
学习策略 |
2019 |
笔者将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见图2)中出现的关键词按照年份进行归类,旨在呈现《量表》研究的热点话题阶段性变化趋势。由于最早明确提及《量表》的论文发表于2015年,因此仅呈现近七年的关键词(2015—2022)。根据出现频次对其进行排序,选择排名前五的关键词用以代表每年《量表》研究的热点话题(见表3)。
表 3 量表研究热点话题(2015—2022年)
Table 3 Hot topics in scale research (2015-2022)
No.1 |
No.2 |
No.3 |
No.4 |
No.5 |
|
2022 |
自评量表 |
笔译能力 |
翻译教学 |
翻译策略 |
翻译能力 |
2021 |
实证研究 |
语言测评 |
体育生 |
信度检验 |
信度理论 |
2020 |
高职英语 |
对接 |
教学改革 |
英语能力 |
高职学生 |
2019 |
英语教学 |
量表 |
等级量表 |
小学英语 |
口译教学 |
2018 |
大学英语 |
通用能力 |
影响 |
教学 |
语言能力 |
2017 |
效度验证 |
描述语 |
效度 |
口语量表 |
英语学习 |
2016 |
决策效度 |
教学反拨 |
构念效度 |
/ |
/ |
2015 |
语言测试 |
能做描述 |
/ |
/ |
/ |
“语言测试”和“能做描述”是2015年的热点话题,可见当年的研究重点在于量表描述语的构建。2016年的热点话题是“决策效度”“构念效度”,以及测评对“教学的反拨”,可见研究者们开始关注量表的效度研究。2017年,学者持续关注《量表》的效度验证,同时口语量表的研制和英语学习也成为研究热点。2018年《量表》正式发布之后,《量表》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受到了学者们的普遍关注。此外,通用能力、语言能力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2019年,研究者们继续关注英语教学,尤其是小学英语和口译教学成为热点话题。2020年,高职英语教学也开始进入研究者们的视野之中。此外,研究者们也重点关注教学改革问题,以及量表与各类考试的对接问题。2021年,研究热点主要聚焦于量表在教学应用中的实证研究,以及各类基于量表的语言能力测评建设,并且关注到量表信度方面的研究。2022年,翻译能力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包括但不限于对笔译能力、翻译策略、翻译教学的研究。此外,自评量表也受到了一定的重视。
关键词突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相关研究领域内突然提升的关键词,可以反映阶段时间里研究热点的活跃程度,同时还能反映该领域研究热点的演变和发展趋势。运用 Cite Space的Burstness功能来测试关键词的突现情况,得到“《量表》研究关键词突现图谱”(图3)。
图 3 《量表》研究关键词突现图谱
Figure 3 Outburst map of key words in the scale
如上图所示,共有14个突现关键词。本文在关键词突现年表的基础之上,按时间片段统计了量表研究关键词时序图谱。按照关键词的出现时序,《量表》研究的发展脉络大致分为3个阶段:(1)量表颁布之前,研究热点主要聚焦于测评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研制基础的阐释;(2)量表发布后,2018到2019年的凸现词多与教学和测评相关,如“教学模式”“分级教学”“高职”“自我评价”等,表明这一阶段的研究与量表在教学与测评中的应用有着密切关系;(3)近两年来,量表在教学、测评方面的研究继续深化,新兴且活跃的研究主题包括“自主学习”“高校研究”“量表与校本考试的对接”等。
此外,为了解国内《量表》研究的趋势,运用Cite Space将251篇文献形成关键词时区图(见图4)。根据图4可知,2014—2022 年间国内《量表》研究主要是围绕着高校外语教学实践展开的。同时,考试对接、自主学习等研究也逐渐引起学者的注意。由此可见,基于《量表》的外语教学和测评实证研究正逐渐成为主流,并极有可能持续成为研究热点,是未来国内《量表》研究的趋势。
图 4 关键词时区图图谱
Figure 4 Keyword time zone map
本文借助Cite Space对2012至2022年发表的251篇《量表》研究文献进行了数据分析和挖掘,从发文量、高被引文献、核心领域、研究热点与前沿等方面对《量表》研究进行了梳理。研究结果发现:国内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能力测量的研究总体呈动态上升趋势;核心领域主要包括量表的研制、量表的验证、量表与测评、量表与教学;近两年的《量表》研究热点主要聚焦于量表在测评与教学中的应用。从未来研究趋势看,自主学习、高校外语教学研究、量表与校本考试的对接研究,将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建议国内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能力的测量研究可从以下方面拓展:(1)测评方面:推进与国内外英语水平考试的对接工作,推动考试在统一标准上的纵向衔接和横向沟通,促进各阶段教学的有序衔接。其次,可基于《量表》开发“一考多用”能力水平考试和专门用途的英语考试,在国内建立一个“1+n”的科学测试体系。(2)教学方面:聚焦实证研究,在高校外语教学研究之外,也应关注到中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将《量表》的理念贯彻到教学实践中,思考如何更好地改进教学模式和测评方式,推进课程建设,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性的语言运用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实现“以评促教”。同时,随着 “互联网+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以及后疫情时代线上教育的普及,外语教育与现代技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面对如此趋势,如何将《量表》更好地服务于线上线下结合的英语教学与测评,将是今后研究的一大重点。(3)量表开发方面:进一步在教学、测评实践中收集量表的信效度证据,并且结合实际需要改进和完善量表,如开发专门用途英语量表等,推动我国外语测评体系建设朝着科学化、体系化的方向发展。
[1]Bachman L F,A S Palmer.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Designing and Developing Useful Language Test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2]Bachman L F,A S Palmer.Language Assessment in Practice:Developing Language Assessments and Justifying Their Use in the Real World[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
[3]Council of Europe.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s:Learning,Teaching,Assessment[M].Cambridge:Press Syndicate of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2001.
[4]Lambert R.Foreign language competency[M]//Moore S J,Morfit C A(eds.).Language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A Richard Lambert Perspective.Washington D C:National Foreign Language Center Monograph Series,1993.
[5]Spolsky B.Language Polic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6]安维彧,吴媛.基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高职学生英语写作能力调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7):381-385.
[7]白玲,冯莉,严明.中国英语笔译能力等级量表的构念与原则[J].现代外语,2018,41(1):101-110,147.
[8]陈新仁,杨昆.英语口语测试中的语用能力测试题设计研究:以《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中五级语用能力描述语为例[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21(4):1-8.
[9]邓华,邓杰,张文星.《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写作量表效度验证[J].外语界,2021(5):66-74.
[10]方绪军,杨惠中,朱正才.制定全国统一的语言能力等级量表的原则与方法[J].现代外语,2008(4):380-387,437.
[11]方绪军,杨惠中.语言能力等级量表的效度及效度验证[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40(4):2-14.
[12]韩宝成,黄永亮.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研制:语用能力的界定与描述[J].现代外语,2018,41(1):91-100,146-147.
[13]韩宝成.国外语言能力量表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6):443-450,480.
[14]何莲珍,陈大建.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结构探微:听力描述语的横向参数框架与纵向典型特征[J].外语界,2017(4):12-19.
[15]胡文婷,马晓梅.中国英语写作能力等级量表应用阶段的信度检验方法[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21,43(3):94-100.
[16]胡雪,吴雪峰.英语课堂口头陈述评价量表的构建:基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研究[J].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2020(3):84-89.
[17]姜子芸.高考英语阅读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对接的实证研究:以江苏省高考英语阅读为例[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9,21(1):73-75.
[18]揭薇.英语口语考试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对接研究:以CET-SET 4为例[J].外语界,2019(1):71-80.
[19]金艳,揭薇.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口语量表”制定原则和方法[J].外语界,2017(2):10-19.
[20]刘建达,韩宝成.面向运用的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建设的理论基础[J].现代外语,2018,41(1):78-90,146.
[21]刘建达,杨满珍.《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在语言测评中的应用[J].外语测试与教学,2021(2):1-11.
[22]刘建达.《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效度验证[J].现代外语,2021,44(1):86-100.
[23]刘建达.基于标准的外语评价探索[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7(3):417-425.
[24]刘建达.我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研制的基本思路[J].中国考试,2015(1):7-11,15.
[25]刘丽莎.英语能力等级量表视域下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的案例分析[J].教育观察,2020,9(1):83-85.
[26]罗永丽,李茹.农村初中英语听力教学调查及对策研究:基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J].现代交际,2020(8):11-13.
[27]闵尚超,何莲珍,罗蓝.中国英语听力能力等级量表描述语效度验证:基于学生自我评价的多级计分IRT模型分析[J].中国外语,2018,15(2):72-81.
[28]闵尚超,姜子芸.校本听力考试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对接研究[J].外语教学,2020,41(4):47-51.
[29]莫兼学.基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3):87-90.
[30]潘鸣威,吴雪峰.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在中小学英语形成性评价中的应用:以写作能力为例[J].外语界,2019(1):89-96.
[31]彭川,刘建达.《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与《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听力技能级别对接研究[J].外语教学,2021,42(5):43-50.
[32]彭川.《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与《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的级别对接研究:以写作能力为例[J].外语界,2021(5):84-93.
[33]王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口语分量表效度研究:基于文本挖掘的方法[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20,28(2):69-74.
[34]王华.校本英语水平考试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对接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学英语水平考试”为例[J].外语界,2020(5):72-79.
[35]王守仁.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2018,39(4).
[36]王巍巍,穆雷.中国英语口译能力等级量表结构探微[J].外语界,2019(4):15-23.
[37]王巍巍.中国英语口译能力等级量表构建与应用:以口译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估为例[J].外语界,2017(6):2-10.
[38]熊英,刘永权.基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ESP教学改革实践研究:以国家开放大学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8):81-86.
[39]许艺,杨扬,穆雷.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口译能力描述语分级验证研究[J].外语界,2019(4):24-31,66.
[40]杨惠中,朱正才,方绪军.英语口语能力描述语因子分析及能力等级划分:制定语言能力等级量表实证研究[J].现代外语,2011,34(2):151-161,219.
[41]杨扬,张蓉,穆雷.基于中国英语口译能力等级量表的典型口译活动分类探究[J].外语学刊,2021(3):96-102.
[42]杨志明,潘清,曹巧利,等.四模块五维度的英语分级阅读测试设计:基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J].教育测量与评价,2020(7):8-14,51.
[43]曾用强.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阅读量表”制定原则和方法[J].外语界,2017(5):2-11.
[44]赵雯,金檀,王勃然.大学英语语言能力标准的研制:理论、实践及启示[J].现代外语,2015,38(1):102-111,147.
[45]钟铃.《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在高职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7):92-96.
[46]周艳琼.《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阅读策略描述语效度验证:Rasch测量模型视角[J].外语界,2021(1):79-87.
[47]朱蓝辉.基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高职学生英语阅读能力自我评估[J].外语测试与教学,2020(4):43-50.
[48]朱正才.关于我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描述语库建设的若干问题[J].中国考试,2015(4):11-17.
[49]朱正才.英语能力等级量表描述语量表化的可行性方案探讨[J].中国考试,2016a(4):3-7,41.
[50]朱正才.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效度研究框架[J].中国考试,2016b(8):3-13.
[51]左鹏,谭艳.小学英语阅读理解教学新策略探析:基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标准[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9,19(3):3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