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210097
Current Downloads: 237501

Linguistics

ISSN Print:2707-2622
ISSN Online:2707-2630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在困难的日子里》的日译探析

Exploration of the Japanese Translation of In Hard Times in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 Theory

Linguistics / 2023,5(2): 81-95 / 2023-06-29 look400 look1916
  • Authors: 米丽英 林璇
  • Information:
    上海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 Keywords:
    Eco-translatology; Three-dimension Transformation; Domestication; Foreignization
    生态翻译学理论; 三维转换; 归化; 异化
  •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the Japanese translation of ‘In Hard Times’as the research object, combines with Eco-translatology theory put forward, analyzes Japanese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ree-dimensional transformation of language,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e. In terms of culture, the translator adopts the strategy of heterogeneous translation as far as possible, striving to fully convey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source language in order to avoid cultural loss; in terms of communication, the translator flexibly uses the strategies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and uses the appropriate translation to portray the characters and describe their feelings, which is constrained by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ranslation, but the translator has made a good adaptive choice to present a high degree of conversion for the readers. 本文以《在困难的日子里》的原作和日译本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从语言、文化、交际三维转换的角度对原著和译著进行了对照分析,总结出《在困难的日子里》的日译本所呈现的翻译特征:在语言维,译者安本实先生灵活地使用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法,创造出既忠实于原文又易于读者接受的译文;在文化维,译者尽量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力求全面地传达出源语的文化内涵,以避免文化的亏损;在交际维,译者灵活运用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以适当的译文进行了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感情的描写。尽管受到翻译生态环境的制约,但译者很好地进行了适应性选择,为读者呈现出高度转换的译文。
  • DOI: https://doi.org/10.35534/lin.0502008
  • Cite: 米丽英,林璇.生态翻译学视域下《在困难的日子里》的日译探析[J].语言学,2023,5(2):81-95.


1 引言

中国加大了向海外传播的步伐。近二十多年来,中国文学作品获得各种国际奖项,受到海外文学家和读者的好评。这一方面展示了中国文学作品本身的魅力,另一方面也与翻译质量的高低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本文将分析译者使用的翻译方法和译本的翻译质量等问题。

《在困难的日子里》[1]是路遥的代表作之一,被称为路遥描写农村与城市“交汇地带”的“起点作”。它是一部真挚、厚重且静谧的作品,主要讲述了家庭经济极其困难的高中生马建强即便每日食不果腹也绝不放弃学业的励志故事。日本的安本实先生是研究路遥作品的代表性人物,他发表了许多相关论文并翻译了《路遥作品集》,其中包括《在困难的日子里》。研究路遥作品的日译本可以更好地了解读者的审美习惯和阅读体验,有助于中国乡土文学作品在日本的传播和影响。

2 生态翻译学理论

生态翻译学理论是由清华大学著名教授胡庚申提出的全新翻译理论,以生物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等基本原理为基石,以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适中尚和”的经典智慧为依归,提出了“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翻译理论[2,3]。

在“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主题概念之下,该理论将“译者为中心”的理念明确地体现在翻译的定义之中——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4]。

胡庚申教授提出,译者在产生译文时,要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多维适应,这应该是出于翻译生态和翻译环境的关联。但即便译者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相似,但译者都具有个体特征。“翻译策略上的选择受制于翻译主体的翻译目的,翻译目的又受制于翻译主体的人生态度和个人气质”[5]。

于是,很多学者尝试从生态翻译学视域进行翻译的实证研究。如吴佩蓉在论文“生態翻訳学視点からの日本ドラマの字幕翻訳研究―『坂の途中の家』を例にして―”中,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详细分析了译者翻译《坡途中之家》字幕时在语言维、文化维、交流维方面的“适应”和“选择”,明确了译者在翻译工作中的主导位置。同时运用生态翻译学理论,根据“三个维度”的转换原则,从实践论和方法论的角度总结了如何进行电视剧字幕翻译,提高翻译质量,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6]。

马新文着眼于政治、历史、文化、读者市场对宏观环境的影响,以及译者翻译时所采用的“修改、改写、解释”中呈现出来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了生态翻译学在新闻翻译中的应用,提出了理论的实践可能性[7]。

川岛隆从翻译适应选择理论视角研究建筑用语的日文翻译,探讨在翻译建筑用语时,如何使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进行适应性选择和转换[8]。在小说翻译方面,铃木爱理认为可以用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作为翻译评价的标准,分析语言维、交流维、文化维的翻译综合转换度,总结翻译策略[9]。

目前国内对生态翻译学的研究颇多,其中既有对生态翻译理论的解读和扩展,也有对生态翻译学发展和现状的评价和回顾,还有以生态翻译理论为基础的各种文本翻译策略和翻译教学的研究。但是,没有搜索到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来研究《在困难的日子里》的论文和书籍,因此,本文将引入生态翻译学理论来研究《在困难的日子里》,以期拓展生态翻译学理论的实用价值。

3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在困难的日子里》的日译探析

翻译是语言之间的转换,语言是文化传播的媒介,文化于交流中积累。语言、文化、交流三者作为翻译转换的基本要素始终紧密相连。根据生态翻译学理论,为了使译文在新的生态环境中得以生存,译者必须在语言维、文化维、交流维的三维转换中做出适应性选择与转换。因此,本文从三维转换的角度出发,从原著和译著中选取例句进行对照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1)语言维:包括熟语、ABB式的叠词、形容词。

(2)文化维:包括语言文化负载词和生态文化负载词。

(3)交际维:包括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感情的描写。

3.1 语言维

《在困难的日子里》中四字词语和俗语在内的熟语、ABB式的叠词出现的频率最高,因此,本文将从熟语和ABB式叠词两个角度来分析译者在语言维转换中做出的适应性选择。

3.1.1 熟语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产生了众多的俗语。其中最为广泛流传并被广泛使用的是四字成语和惯用语。本文主要分析一些最具代表性的四字成语和惯用语。

例1:当太阳快要落在城西那些大山后面的时候,野菜野果也已经把肚子填得差不多了。这时,我就象一个吃饱喝醉的富汉,满足地从城郊的山野吊儿郎当地往回走。(路遥《在困难的日子里》)

安本实译:太陽が県城の大きな山々の彼方に落ちる頃、野草や野の果実が私の腹をほぼ満たしていた。そんな時、私はまるで豊かな食事や酒に満足した金持ちのように郊外の山野からゆったりと県城に帰るのだった。

据《汉语惯用语词典》记载,“吊儿郎当”指的是衣着、态度、举止邋遢潦草的样子,可以视为带有贬义的俗语。在小说中,主人公尝遍蔬菜和野果,悠然满足地回到了县城。也就是说,从语境上看,“吊儿郎当”在这里并不是一个贬义的词语,反而准确恰当地表达了主人公的快乐和悠闲。安本实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根据上下文语境精准地把握了“吊儿郎当”的意思。根据《大辞泉(电子版)》的解释,“悠闲”指的是“安详悠闲的样子”。在生态学翻译理论中,语言方面的转换是最基本的,正确、对等地传达原文意思尤为重要。如若不忠实于原文,该译文就不是优秀的译文。安本实准确理解了这里“吊儿郎当”的意思,并用“ゆったり”这一日本读者熟悉的拟态词来表现主人公悠闲的样子。这里可见译者安本实高超的语言能力,即“对中文的理解力”和“日语的表达力”。

在《在困难的日子里》全文中,熟语共出现了88次。表1总结了一些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及其译文。

表1 原文中具有代表性的熟语及其译文

Table 1 Representative idioms in the original text and their translations

原文

译文

翻译方法

头晕目眩

頭はクラクラして目がかすむ

直译

追根刨底

真相を知りたいという気はない

意译

饥肠辘辘

すきっ腹がグウグウ鳴る

直译

忘乎所以

我を忘れるほど心地よかった

意译

目瞪口呆

茫然自失

意译

红光满面

ご機嫌だった

意译

龇牙咧嘴

歯をむきだしにする

直译

垂头丧气

しょんぼり

意译

狼吞虎咽

狼のように食らいつく

直译

不速之客

招かざる客

直译

三下五除二

たちどころ

意译

吹灰之力

いとも簡単

意译

平白无故

なんのいわれもない

直译

顺藤摸瓜

それを契機に

意译

救命稻草

自己の境遇からの脱却の好機

意译

表1所示,安本实先生灵活地采用了两种翻译方法,既有忠实于原文的直译,又有基于上下文的意译。他并不拘泥于熟语的形式,而是根据翻译的生态环境灵活地使用直译和意译,呈现出转换度高、既忠实于原文又易于读者接受的译文。

3.1.2 ABB式的叠词

汉语中的叠词能够传神地描写出人和物的音形情态,大大增加了语言的形象性。在《在困难的日子里》的原作中,频繁出现ABB式的叠词,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语言特色。

例2:我怀着一种愤慨的心情,默默地来到了学校后面的一个山坡上。腿软绵绵的,一扑踏坐在一块刚收获过土豆的地里,忍不住脸偎在松软的土地上,就象小时候受了委屈偎在妈妈的怀里,无声地啜泣起来。(路遥《在困难的日子里》)

安本实:私は憤りの心情を抱いたまま黙って学校裏山の斜面を登った。足がよたよたともつれ、ジャガイモを収穫したばかりの畑地にぺたりと座りこむと、思わず顔を柔らかな土に付けた。幼い頃に悔しい思いをして母親の胸にしがみ付いたように声を殺して泣いた。

这里描写的场景是主人公马建强误以为同学吴亚玲的好意是捉弄他,于是他拖着饥饿的身体独自躲了起来。“软绵绵”指的是没有精神和体力而软弱无力的样子,这里强调马建强因经常饥饿而体力不支。根据生态翻译学理论,语言方面的转换要求与原文意思一致,因此,在译词中选择合适的词汇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词汇的选择,有时也会产生与原文的语义偏差。安本实根据语境深入地理解该叠语,并结合直译和加译技巧来生动形象地表达腿部乏力的样子和状态。“蹒跚”是一个拟态词,表示腿的动作不稳,可以和原文中的“软绵绵”相对应。另外,“纠缠”是指腿、舌头等不能按预期活动,影响语言和动作。安本实通过对“纠缠”这个动作用“蹒跚”加以修饰,再现了马建强因饥饿而失去气力的画面,展现了恰当的翻译用词。

纵观全文,ABB式的叠词共出现了31次。表2总结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ABB式叠词。

表2 原文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ABB式叠词

Table 2 Representative ABB style reduplicated words appearing in the original text

原文

译文

翻译方法

孤零零

ただ一人

意译

好端端

立派

意译

闹哄哄

大騒ぎする

意译

空荡荡

ぽつねんと

意译

粘乎乎

粘っこい

直译

硬邦邦

踏み固まられた

意译

干巴巴

乾燥

直译

傻呵呵

呆けたように

意译

亮晶晶

キラキラ

直译

火辣辣

ヒリヒリ

直译

兴冲冲

勇んで

意译

乱蓬蓬

ボサボサ

直译

静悄悄

ひっそり

直译

孤零零

ぽつねんと

直译

软绵绵

ふらつく

意译

白绒绒

ふんわり

直译

白皑皑

真っ白い

直译

热辣辣

熱い

意译

白茫茫

茫々たる白

直译

冷嗖嗖

ひえびえ

直译

表2所示,在原文中出现的ABB式叠词中,有三分之二采用了直译的方式。与ABB式叠词类似,日语拟声、拟态词也有基本固定的形式。表2显示,安本主要使用“ABAB”和“AっBり”类型的拟态词进行翻译。虽然这些拟态词在音节数上与ABB式叠词不同,但它们的形态相似,也可以实现类似的功能。安本实在正确理解ABB式叠词含义的基础上将其译为拟态词。另一方面,当无法译为拟态词时,安本没有拘泥于ABB式叠词的形式和特殊功能,而是采用了意译的方法,把握其内在的含义,创造出尽可能准确、易于读者接受的译文。

3.1.3 形容词

例3:我愤怒,但一时又不好发作,只希望她是路过这里到别的什么地方去。我想:最好是等她走了再“开饭”吧。(路遥《在困难的日子里》)

安本实译:私は頭にきていたが、それをそのまま爆発させるわけにもいかず、ただ彼女がこの場を通りすぎてどこかに立ち去ることを願った。一番良いのは彼女が行ってから「食事」できることだった。

这里描绘的是马建强想一个人尽情享受终于到手的土豆,却觉得吴亚玲跟在自己身后“纠缠”而觉得恼人的场景。在同学面前“被捉弄”的马建强已经对吴亚玲感到恼怒,因此对吴亚玲的紧随其后更加厌烦。在这里,安本实把“怒”这个形容词译成了“頭にくる”。两者在意义上是对等的,但“頭にくる”表现的是由于愤怒而血冲上头的样子。安本不拘泥于语言的“外壳”,将静态的形容词转换为动态词组,更加突出了主人翁的愤懑。这样的语言转换更符合日本读者语言的使用习惯,是对翻译生态环境的一种适应。

例4:但我还是没走。说实话,我留恋我的那几颗可爱的烧土豆。我已经差不多一整天没吃饭了,不争气的肚子一直在咕咕的叫唤着。(路遥《在困难的日子里》)

安本实译:だが、私は動かなかった。実を言えば、私はあのやっと探し当てた数個の焼きジャガに未練があった。ほとんど一日中何も食べておらず、ふがいない腹はしきりにグウグウ鳴いていたのだった。

例4描写的是马建强一方面想远离吴亚玲,另一方面又放不下好不容易找到的食物的场景。“可爱”是指事物可爱或珍爱。在这里,安本实没有把这个形容词仅仅直译为“可爱”,而是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去理解,准确地捕捉了原文的意思,因此使用了意译的翻译方法。原文中的“可爱”与译文中的“终于找到了”并不对应,翻译成“可爱”则会变成完全不同的意思,而“终于找到了”的意译则显示了马建强对土豆的留恋和对食物的执着,可以认为是将原文的意思和情感传达给了读者。

3.2 文化维

所谓“文化负载语”,是指在某种文化中表示特定事物的词语、短语、惯用语等。这些语言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文化负载词通常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并传递着作品所处时代的经济、社会、历史等文化信息。因此,研究文化负载词,在翻译中能够最大程度地还原文化负载词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正确理解原著的背景和内容。下文笔者将对语言文化负载词和生态文化负载词进行分析。

3.2.1 语言文化负载词

作为在陕北出生、长大的作家,路遥对自己的家乡感情深厚,在作品中经常使用具有陕北地域文化的方言。将外国文学翻译成日语时,翻译方言十分考验译者的水平。

例5:劝我的人是让我别再上学去了。他们说这年头在家里总要好凑合一些。再说,当农民苦是苦,但将来要是好好成个家,生儿育女,一辈子也照样活人哩。(路遥《在困难的日子里》)

安本实译:私を戒める人は、私にもう学校には上がらないよう勧めた。彼らは、こんな時勢でも故郷でなら何とか過ごすこともできようし、更に、農民になるのは苦しいには苦しいが、将来しっかり家庭を持ち、子供を養えば人並みに生きてゆける、とも言った。

“活人”在陕北方言中是动词,意思是在社会中体面地生活。安本很注意日语翻译生态环境,准确理解了“活人”的意思,根据不同情况使用更灵活的翻译方式,意译为“能像一般人一样活下去”。“一般人”是指和社会上普通人差不多的程度。这种翻译表达了:即使是农民,也能获得平凡的幸福。翻译时应该尽量不破坏原文的氛围,安本实完美地完成了语言之间的转换。

例6:这个班所以称“尖子班”,因为全是由今年升学考试成绩突出的学生组成。学校领导敲明叫响地说要给“偏吃偏喝”,好在将来考大学时提高学校的升学率,以此和全地区其它中学竞赛。(路遥《在困难的日子里》)

安本实译:このクラスが「エリートクラス」と称されたのは、今年の入試成績が突出していた生徒によって編成されている、ただそれだけからだった。学校の指導者は、将来の大学受験の進学率を上げるため、またこのクラスで地区やその他の地域の学校と競争できるように「無理やりにでも詰め込む」、と声高に言明していたのだ。

例6描写的是学校领导为了提高升学率,明确表示要对“精英班”的学生给予特别关心的场面。“偏吃偏喝”体现了在共同生活中吃得比别人更好,受到特别照顾的样子。“硬灌”是指尽可能多的塞东西,也有让人填鸭式地记住知识的意思。在此之前的“强行”起到了进一步强调的作用。这段翻译表达了学校对“精英班”的重视,但没有传达出学校比其他班级特别照顾和关注“精英班”的信息。也就是说,在理解原文意思的过程中,原文的意思范围被缩小,仅限于学习方面。这样的意译虽然不妨碍读者理解,但也破坏了部分原文意思。

纵观全文,全书中共出现了9处陕北方言。除上述例文外,其余几处的陕北方言也都采用了意译的方法。例如,表现情况严重的“烂包”被译为“ズタズタになりそうだ”;“贼娃子”被译为“こそ泥生徒”;形容角落的“圪崂”被译为“隅”;表现良好状况的“美气”被译为“どこか心に引っかかっていた”。山木戸浩子指出,一旦某种特定的方言被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它就会必定会失去与特定地区的联系[10]。正如前文所述,陕北方言是一种与陕北土地紧密相连的语言,它可以展现陕北的风土气候以及陕北人民的性格特征。而当陕北方言被翻译成日语时,它将不可避免地丢失上述特征。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安本实用意译的方法尽可能地表达出了方言内含的意义,这应该是最贴切的做法。

3.2.2 生态文化负载词

陕北地区地处中国黄土高原中部,自古以来农业发达,至唐代为丰饶之地。但宋代以后,由于过度垦殖和气候变化,陕北地区的地理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强烈的土壤侵蚀导致形成了被称为“塬”“梁”“峁”的特色黄土地貌。因此,耕地也被细分,进一步加剧了贫困问题。安本实将这一情况总结为“贫困→开垦→更贫困→再开垦”的生态恶性循环。独特的地理环境塑造了这片土地特有的语言。在《在困难的日子里》中,这样的名词经常出现,例如,“阳崖根”“崂山”等描写地理环境的词语,以及“窑洞”“炕拦石”等描述建筑物的词语。

例7:学校离武装部并不远,我跟着她很快就到了她父母住的窑洞(兼他们家的灶房)。她告诉我,她父母到郑大卫家串门去了,让我先在这儿呆着,让她到外面的柴垛上去寻那把坏了的斧头。(路遥《在困难的日子里》)

安本实译:武装部は学校からさほど遠くはなかった。彼女の両親の住むヤオトンのひと部屋(兼、台所部屋)に着くと、彼女は、両親は鄭大衛の家に遊びに行っている、外の薪置き場に壊れた斧を捜しにゆくのでしばらくここで待つように言った。

窑洞是广泛分布在中国黄土高原上的住所,在山坡上凿出的洞穴式建筑,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在这里,安本把“窑洞”音译为“ヤオトン”。这种异化的翻译策略拉开了原文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能够感受到陕北地区独特的文化和风土人情。安本实在“ヤオトン”加入了“原文是窑洞,是中国西北部黄土高原地带的普通传统房屋,是利用高原特有的地形而挖出的横穴式或类似的拱形住宅。内部用灰泥固定,具有夏凉冬暖的特点”这一注释。因此,读者在体验原文异国情调的同时,也能准确理解其意思。

例8:我的手在衣兜里捏住那一摞菜票,就象捏着一把葛针,身上的新绒衣和脚上的新棉鞋也叫人感到刺眼极了。(路遥《在困难的日子里》)

安本实译:手はポケットの一重ねの食券を握り締めたが、まるでトゲでも握るかのようだった。着ているメリヤスも綿入れの靴も馴染まない物に感じられる。

“葛针”是一种名叫酸枣的植物的刺,常见于中国北部地区。在这里,安本将特定的植物名称略称,将“葛针”仅译成存在于植物表面的突起物的总称——“刺”。安本捕捉到原文中“葛针”的本质后,便扩大了其意义范围。对日本人来说,“葛针”这一词并不熟悉,这里只是作为比喻的对象。为了不让读者感到违和感,安本给出了“刺”的概略译文。虽然意思的损失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说是自然而恰当的翻译。

3.3 交际维

3.3.1 人物形象的塑造

《在困难的日子里》的故事主要依靠人物之间的矛盾来推动。路遥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动作和对话等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因此在翻译时,译者应首先深入理解原文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在此基础上思考翻译方法,并做出合适度较高的选择,最终在译文中尽可能全面地再现人物形象,避免与原文塑造的人物形象产生差异。

人称代词是指称人物的代词,在塑造人物形象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下文将通过人称代词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进行分析。

例9:就在吴亚玲转身要走的时候,突然一道手电光从侧面照来,先在吴亚玲的脸上晃了晃,又在我的脸上晃了晃,接着,就听见周文明那阴阳怪气的音调:“咦呀,我当是谁格来!原来是你们俩!”(路遥《在困难的日子里》)

安本实译:呉亜玲が向きを変え、帰ろうとしたその時、突然懐中電灯の光が横合いから照らされた。電燈はまず呉亜玲の顔を照らしだし、続いて私の顔を照らした。周文明のどこか芝居じみた言い回しの声が聞こえた。「あれぇ、誰かと思えば、なんと、お二人さんか!」

周文明是故事中的调皮角色,经常嘲笑和捉弄饥肠辘辘的马建强。为了资助自尊心很强的马建强,吴亚玲尝试了各种办法,在与马建强接触的过程中,两人的距离逐渐拉近。两人还开始被同学怀疑是不是恋爱了。这里描绘的是周文明目击马建强和吴亚玲在一起,恶作剧般地调侃两人关系的场景。在这里,安本实采用了归化翻译策略,把“你们俩”翻译成了“お二人さん”。“お二人さん”是在“二人”加上“お”和“さん”的敬语,原本是对两个对方表示敬意的词语。但用在这里,就失去了这种尊重,反而成为一种讽刺的说法。安本实用这样的译文,鲜明地刻画出了周文明调皮刻薄的性格。

例10:“亚玲,你刚才到什么地方去了?害得我满学校找你,尽叫同学们笑话!”“找我干什么?”这是吴亚玲的声音。

“哎呀,你这人!你怎忘了?今天是我的生日!前天不是说得好好的,今天下午到我家里来吃饭,闪得我们全家人等了老半天,炒菜又蒸上了!”(路遥《在困难的日子里》)

安本实译:「亜玲、君は一体どこに行ってたんだい?お陰で学校中探しまわって、クラスの連中に散々笑われたよ」

「私を探してどうするのよ?」呉亜玲の声だった。

「あれッ、君ったら!なんで忘れるのよ?今日は僕の誕生日だぜ。おとつい、君は、今日の午後僕の家で食事するってちゃんと言ってたじゃないか。家の者を待ちくびれさせて、炒め物をまた暖めたんだぜ」

由于吴亚玲的父亲和郑大卫的父亲是同属一支部队的战友,两人是发小。同学们也在讨论两人的关系,认为两人是不是恋爱了。其实,郑大卫对吴亚玲是有恋爱感情的。这里描绘的是郑大卫温柔地向吴亚玲发问,问吴亚玲是否忘记了自己的生日。安本实使用了归化翻译策略,把“你这人”翻译成了“君ったら”。“ったら”接在名词后,带有轻微的责难、惊讶之意。在“君”字后面加上“ったら”,表达了两人的亲密关系,向读者传递了对喜欢的女孩有轻微的责备却又无可奈何、心思细腻、性情温和的青年形象,在交流方面取得了对等平衡。这样看来,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这一译文使人物形象与原文一致,是转换度很高的译文。

3.3.2 人物感情的描写

由于《在困难的日子里》是一部以第一人称叙事的小说,人物的情感基本都是通过主人公的心理描写和人物对话来传达的。作者想表达的感情如何转换为宾语值得关注。因此,本文从人物对话出发,考察了人物感情的描写。

例11:不,让这些东西见鬼去吧!哪怕是山珍海味,长生不老药,我今天也不会吃的!(路遥《在困难的日子里》)

安本实译:そうだ、こいつらなど、くそっくらえ、だ!たとえ山海の珍味であれ、不老長寿の仙薬であれ、今日、おれは絶対に食いはしないぞ!

马建强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人,但与物质富裕的同学之间的差距使他感到自卑和敏感。在这里,吴亚玲在学校食堂帮忙准备午饭时,得知午饭可以免费吃,她在班会上向马建强提议:“不如在食堂帮忙。”然而,马建强也曾被怀疑是小偷,他误以为这份好意是心术不正的恶作剧,于是,马建强开始怨恨吴亚玲。安本在这里采用了归化的翻译。“见鬼去吧”表达了说话者对这件事情蔑视的态度。安本实把它翻译成“くそっくらえ”,强烈否定了它的价值。这是日本人所熟悉的表达方式,很好地表达了原文的意思。此外,安本还通过使用“こいつら”和“おれ”等粗鲁的说法,表达了马建强认为自己被戏弄了,内心十分愤怒和委屈的心情。此外,安本还在语尾加上助词“ぞ”,以此强调马建强绝不轻易接受屈辱施舍的决心和气节。

例12:“可你平常不唱。听你说话,就知道你共鸣不错。我觉得,唱歌也要内在一些好。象周文明吧,嗓子还可以,可一唱就象驴叫唤一样,难听极了。你大概不知道,李老师原来想让我担任文体干事,可你那个赖皮同桌硬要当。为什么哩?还不是为了出风头?……”(路遥《在困难的日子里》)

安本实译:「だけど、普段歌わないのね。あなたの話し声を聞けば、いい響きの歌声だってことが分かるわ。私ね、歌は少し控え目に歌った方がいいと思うの。例えば、周文明ったら、ノドはまあいいんだけど、やたらがなり立てて歌うものだから、ロバが鳴くみたいで聞いてなんかいられないわ。あなたはきっと知らないでしょうけど、李先生は、もともと私に文化体育委員をさせようとしたんだけど、あなたの隣の席のずうずうしい人が強引になったのよ。なぜかしら?やっぱり目立ちたかったからでしょうねえ?……」

例12所描绘的,是吴亚玲对周文明的评价。周文明是故事中的调皮角色,也是麻烦制造者。在这里,安本实采用了归化翻译策略,给人物加上“ったら”,表现出责难对方的语气。而且,“ていられない”是指不能忍受某种状态。安本实按照日语的语言规范,使用了“ったら”和“ていられない”两个日语语法。此外,还使用了“なんか”这种具有轻描淡写语气的词语。这段译文对日本人来说不仅容易理解,也很好地传递出吴亚玲对周文明的厌恶和鄙视。根据生态翻译学理论,交流方面的要求不仅限于登场人物之间的交流,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也需被重视。只有将人物的情感传递给读者,才能使作者的交流意图得以实现。

4 结语

本文以路遥的作品《在困难的日子里》为研究对象,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出发,对原文和译文进行了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方面的对照分析。现将本文的分析结论总结如下。

在语言维,安本实并不拘泥原文的形式,而是灵活地运用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法,创造出尽可能忠实于原文又易于读者接受的译文,展现了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高度适应能力;在文化维,译者尽量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力求全面传达源语的文化内涵,以避免文化的亏损;在交际维,译者运用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以恰当的译文进行了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感情的描写,虽受到翻译生态环境的制约,但译者很好地进行了适应性选择,为读者呈现出了转换程度高的译文,促进了中国乡土文学在外语世界的传播。

参考文献

[1]安本実.路遥作品集[M].北京:中国書店,2009.

[2]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初探[P].国际译联第三届亚洲翻译家论坛宣读论文,香港,2001.

[3]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4]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29(6):11-15.

[5]方梦之.论翻译生态环境[J].上海翻译,2011(1):5.

[6]呉佩蓉.生態翻訳学視点からの日本ドラマの字幕翻訳研究―『坂の途中の家』を例にして―[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20.

[7]马新文.生态翻译学观照下的日语新闻翻译探析[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6.

[8]川島隆.適応選択論に基づく建築用語の和訳研究[J].翻訳の文化/文化の翻訳,2015(10):27-68.

[9]鈴木愛理.生態翻訳学の視点に基づくライトノベルの漢訳[J].日本語学,2018:32.

[10]山木戸浩子. 村上春樹作品における〈関西弁〉の英語翻译について[J].通译翻译研究への招待,2011(22):25-45.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