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210152
Current Downloads: 237503

Linguistics

ISSN Print:2707-2622
ISSN Online:2707-2630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基于"学习强国"平台上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究综述 ——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

A Literature Review of 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Model based on the platform of "Learning Power" ——Taking College English as an Example

Linguistics / 2023,5(2): 127-141 / 2023-07-06 look480 look729
  • Authors: 朱恩维 周珏如 阮浩展 张漪瑶
  • Information:
    华东理工大学,上海
  • Keywords:
    “Learning Power” App; College Englis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Visualized analysis of measurement
    学习强国; 大学英语; 思政教学; 计量可视化分析
  • Abstract: College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is seeking for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Combining the Internet information platform, especially the mobile platform, to create multi-channel information teaching is a new method. The massive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abounded in the “Learning Power” APP provides a new platform and opportunity for innov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in colleges. This paper firstly discusses the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of “Learning Power” APP combined with college Englis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mod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periodical retrieval, then focuses on the necessity of introduction of “Learning Power” APP into college classroom teaching, finally proposes deficiencies and solutions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explores the effective way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college English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attractiveness, enrich the content and deepen the connotation of teaching. Overall, there are still weak links in the teaching model.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正在寻求多元化发展,结合互联网信息平台特别是移动平台开展多渠道信息教学就是一种新方法。“学习强国”App所提供的海量知识信息内容为高校课堂教学创新优化提供了新平台和新契机。本文首先通过期刊检索对“学习强国”结合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然后围绕学习强国App深入探讨了其被引入高校课堂教学的必要性,最后具体结合当前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提出教学中的不足和解决方案,深入挖掘大学英语思政教学的有效路径,增强课堂教学吸引力,丰富教学内容,深化教学内涵。总体而言,教学模式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 DOI: https://doi.org/10.35534/lin.0502011
  • Cite: 朱恩维,周珏如,阮浩展,等.基于“学习强国”平台上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究综述——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J].语言学,2023,5(2):127-141.


1 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细化和深化发展,微博、抖音、B站、微信等手机客户端在青年学生群体中得到强势传播。在各种App泛娱乐化的社会现状下,“学习强国”独树一帜,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亟需它作为新的学习内容和有效的学习载体,因此,探索“学习强国”与网络思政教育的创新尤为重要,网络思政教育的创新是时代之需。

借助“学习强国”App超文本、可视化、互动性强等优点进行宣传和教育,摆脱了以往单调的平面信息,走向更立体的、形象的、直观的信息宣传,使得以往过于枯燥刻板的讲授式教学变得生动、快捷。同时,教师还可以运用相应模块定期开展专题考试和答题活动,进行自学自问与反思,查验巩固学习效果[1]。这一系列学习活动不仅有助于增强思政课教学精准性,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而且有利于学生消化、理解与应用所学内容。

深入了解研究“学习强国”App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及思政教育特色,结合《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大纲以及现有的各类教学方式,本文力图将“学习强国”平台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中华民族精神等思想精华融入《大学英语》课程中,创造出立足实践、模式创新、有内涵厚度、有思想深度、有国际高度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2 研究现状,文献检索结果及分析

2.1 研究时间

以“学习强国、思政教学、大学英语”为主题进行检索,截至2022年10月10日,将检索到的文章进行可视化处理,笔者从CNKI检索到研究文献205篇,其中期刊论文128篇、博硕学位论文21篇特色期刊53篇、报纸文献3篇。

从图1可以看出,关于学习强国和思政研究的文献数量稀少,2019年学习强国平台成立并投入使用,其研究文献仅有13篇,2020年至2021年间文献数量有所增加,该课题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2021年达到52篇,但2022年其数量又明显下滑,2023年预测数量在45篇上下浮动,略低于上一年的数量。

图1 期刊—总体发文趋势分析折线图

Figure 1 Journal - Overall publication trend analysis line chart

究其原因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引领新时代网络强国实践取得了历史性成就。2019年1月1日,“学习强国”平台在全国范围内上线。“学习强国”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权威、最全面的信息平台[2]。由于当下快速变化的世情、国情和党情,“学习强国”学习效率的“高性价比”的优势更为凸显,因此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2019年12月6日,“学习强国”入选“2019年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2020年其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2021年至2022年增长幅度最快。然而,2022年,由于一大批新的网络学习App的兴起,比如学习通、知乎等,对“学习强国”的使用量带来了冲击。总体而言,由于学习强国上线时间较晚,我国相关研究起步也较晚,因此相关文献数量整体上较少。但是,2022年10月召开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网络强国的重要论述的要求,并强调及时梳理总结,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推进新时代网信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二十大报告明确了网络教学的总体目标和重点内容,表明国家对网络教学发展的重视态度和建设网络教学的决心。在这种情况下,学习强国思政课堂的研究可能会逐渐成为热门的研究方向。

2.2 研究内容

从图2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与“学习强国思政教育”相关的期刊主要围绕学习强国(39篇)、学习强国App(26篇)和课程思政(15篇),其他还有App(10篇)、高校思政课(9篇)、高职院校(8篇)等,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些主题呈现紧密集中的特点。

图 2 期刊—主题分布柱形图

Figure 2 Journal - Subject distribution bar chart

从图3可以看出,发表的期刊中,研究领域主要分布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等学科中。

图3 期刊—学科分类分布饼图

Figure 3 Journal - Subject classification pie chart

2.3 研究队伍

如图4所示,从研究队伍来看,发文较多的是石家庄铁道大学的马文山,他主要阐述了“学习强国”App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以帮助大学生提高政治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满足大学生学习知识文化、发展身心健康的需要。其次是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谢厚亮和朱华西,他们主要阐释了学校如何在疫情防控期间时刻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4]。

图4 期刊—机构分布柱形图

Figure 4 Journal - Institution distribution bar chart

2.4 研究来源

如图5所示,发表的期刊中有11篇来自北大核心,四篇来自CSSCI,三篇来自AMI,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值得学习。

图5 期刊—来源类别分布柱形图

Figure 5 Journal - Source category distribution bar chart

2.5 数据分析

从被引次数来看,前三位分别是来自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科学运动与健康促进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武汉体育学院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的赵富学和李壮壮的《习近平总书记体育重要论述融入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研究》,该论文被引次数为65,下载量为7282次,主要内容是通过教学设计将体育课程与思政建设内容进行有机结合[5];其次是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党委的叶婷的《基于“学习强国”App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该论文被引次数为45,下载量为3036次,主要内容是探讨学习强国融入课堂的意义以及一些实践操作[1];最后是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黄春梅和邱伟炎的《“学习强国”视角下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该论文被引次数为25,下载量为1285次,文章主要内容是围绕学习强国App探讨其被引入高校思政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并且分步骤提出不了同学校、不同教学内容的思政课教学有效途径[6]。

图6 期刊—文献互引网络图(表示文献之间互相引用的关系)

Figure 6 Reference network diagram (Representing a reference relationship among documents)

最早发表学习强国思政教学相关论文的期刊是《法制与社会》,2019年6月刊登了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家永和史祝云的《高职院校学习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效性初探》,该论文主要内容是围绕习近平思想开展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利用“学习强国”平台,加强思政课建设,提高学习的实效性[7]。

本文选取了被引次数前100篇的文献进行相关性分析。由图6文献互引网络图可知,原始文献和引证文献之间的连线较为密集,说明文献之间存在较强的学术主题关联性,思想交流和传播知识的范围较广。

2.6 检索总结

2.6.1 研究热点

从图7关键词共现网络中可以看出,高频出现的关键词包括“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大学英语”等,通过阅读这些文献,可以总结出近几年的研究重点集中在英语思政教学的意义、教学方法以及结合“学习强国”结合的必要性上,其中,对教学方法的研究侧重于课程设计。

图7 期刊—关键词共现网络图

Figure 7 Keyword co-occurrence network diagram

2.6.2 未来趋势

在最新发表的文献中,越来越多的高校学者开始意识到计算机网络与教育结合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将各种多媒体应用于教学和学习中,以“学习强国”为平台的新型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

中国知网近二十年来的研究文献中,主题为“英语思政教学”的文献有两千六百多篇,主要研究方向涵盖思政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但是其中涉及到“学习强国”的相关研究文献只有两百多篇,说明思政教学结合“学习强国”的案例并不多见,相关学者的研究主要停留在理论层面,例如,许多学者提出了将“学习强国”融入课堂的意义和可行性研究,但很少有学者对其实践效果进行证实和评估,可能原因是相关的评估机制还不够完善。总体而言,从各项检索结果来看,“学习强国”结合思政教学的研究时间较短,起步较晚,研究人数相对较少,但是研究主题集中,目的明确,应用性强,紧跟热点,响应国家政策,并且符合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在未来,这一领域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3 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

3.1 教材思政内容不完善

3.1.1 缺少本土文化内容,短板明显

观如今大学英语教材,不难发现其中欧美文化元素强势突出,而中国文化的比例较低。大多数英语教材主要选用外文原版材料,诚然其选文语言规范、题材广泛、体裁多样,但内容多反映欧美文化,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距离较大。课文的选材是否为学习者所喜爱、适合其需求,能否激发其学习兴趣,这是决定教材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在英语教学上,应当加入更为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确保其选材的现代性和真实性。紧扣时事热点,关联社会现实,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此外,当代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相关词汇的掌握程度偏低,这也是如今英语教材短板之所在[8],因此我们需要优化教学方法,精选文化元素,借助其他互联网渠道让学生们了解中国文化特色词汇,从而提升学生的词汇认知量以及书面口语表达能力,更好地解决跨文化交际中表现出来的“中国文化失语症”[9]。

3.1.2 缺乏时代精神,选材不能紧跟时事

教材更新换代周期长,且每一次改版都需要经过层层审核,相较于如今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更新频率,很显然,出现在当下的新词新句很难及时收录进教材中,因此以传统书籍为主的课堂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求[10]。学习经典诚然重要,但与时俱进也应当是大学英语教学与学习中不可改变的主要旋律。等待教材版本更新是一种毫无作为的行为。时事题材是大学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在英语教学中,应当去另外寻找教学资源对此教学环节进行构筑。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自发自主地了解更多的时事要闻。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多媒体教学资源,如音频、视频等形式,探索互联网教育的新模式。课后,也可以通过分享信息资源和多样化的作业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英语学习不再完全依赖教材提供的信息。

3.1.3 教材结构离散,思政要素融合度差

各单元设计的离散性较大,没有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到语言学习内容中,教材出版和编写的周期较长,目前适用于思政课堂的规划比较少。目前高校使用的英语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具有杂乱、重复、过渡性差等特点[11]。而在内容本身上,以外国文化为主,大量出现欧美国家的文化特色,习语俚语,乃至思想价值观。如果教材只体现别国的文化和价值观而缺少相关中国文化的对照与学习,容易使学生长期受外国文化影响而淡忘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忽视多种优良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除此之外,在教材讲解中,教师对于教材的讲解在不经意间也容易忽视中华文化,更侧重语言知识的传授以及文化背景的介绍,对价值观和人文情感的重视度不够[12]。在翻译教学上,大多是以课文为中心进行复习巩固,并不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英文表达能力,尤其是在表达本土文化方面,更显欠缺。

3.2 “学习强国”融入课堂实操难度大

3.2.1 平台的信息参差不齐,不全适用于教学

平台上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因此,对信息的筛选与甄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筛选出与英语学习相关且符合教学目的的知识,并且与学生分享。而在任务繁杂的时候,教师未必有足够的时间仔细筛查挑选平台上的内容,就可能导致分享给学生的教学内容并不完全符合教学需求,也不符合当前学生的语言水平,造成教学质量的下降。而对学生来说,海量的信息一定程度上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可能在浏览平台的过程中,被其他与教学无关的内容吸引,从而造成学习效率的下降。在接受教师分享的信息时,学生也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再次过滤繁杂的信息,从而降低了学习效率。而且,平台上的大部分内容都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对于非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可能无法很好地理解其内容本身,如果不对这些资源加以筛选,就很难将这些资源有效地融入大学英语课堂中。

3.2.2 难以撼动传统教学模式的地位

如今的大学生课业繁重,加之自我意识鲜明,学习功利化倾向日益加剧(内卷),不愿关心与考试题目无关的事情[13],所以他们往往会忽略思政课程以及语言课程。学生更愿意花大量时间在硬核专业课或是实习科研项目上,导致部分同学在大英课堂上学习别的科目或是直接旷课。此外,以单向灌输为主的授课方法已经在大学课程教学中根深蒂固。大部分高校教师使用投屏电子课件进行逐篇讲解和翻译,有时甚至认为电子课件多余。教师已经深谙传统授课方法,并且这也足够其完成教学任务,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没有太大的积极主动性,也不会觉得有必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去引入“互联网+”教学手段,把“学习强国”中的优质内容引入自己的教学中[14]。

3.2.3 新课堂模式未必能使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学习强国”上的资源包括文字和视音频,即使选取了合适的资源作为课堂材料,学生也只是被动观看,没有主动参与表达。如今英语教学的本质还是以输入为主,大学生的英语口语和写作能力普遍欠缺,在极大程度转变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观念之前,很难将这些资源消化,并转化为更好的英语表达能力,如何激发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认同感,让学生自发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由输入走向输出,由千篇一律的单词记忆变为多样化表达,是当前英语教学的一大难题。即便现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教育者们已经有意识地加重了口语模块的教学,但学生依然不愿意张口表达,大多数英语课堂还是以“沉默的大多数”为主,所以即使应用了“学习强国”结合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新模式,若没有更好改变如今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现状,训练效果可能甚微。

4 结合“学习强国”的课堂模式优化方案

4.1 中西结合,丰富教学内容

多样化和权威性是“学习强国”平台资源最突出的特点和优势,集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期刊为一体的新型融媒体平台,集多媒体、多技术、多资源等特点于一身,传播思想文化,发布时政要闻,拥有大量信息储备[15]。平台坚持主题鲜明、内容权威、形式多样的设计理念,致力于打造思想文化的大型数据库,宣传主流红色思想,探索新型信息传播形式。此外,学习强国还拥有地方学习平台,用于宣传当地特色文化、历史故事、时代建设轨迹,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平台上发布的内容与时代的发展相呼应、与学生的问题相关联,很大程度上在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的同时,也在客观上丰富了教学内容;在帮助读者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人们的道德素养和文化自信[16]。而如何在“学习强国”庞大的信息流中筛选出值得引入课堂的内容,便是我们将来必须要讨论的议题。因此,在选材方面,首先要立足教材本身,发掘思政元素,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素质目标和德育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其次,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兴趣,由于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群体对大学英语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需求和程度都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可以联系教学班的大英课代表或班委,在班群中发布调查问卷,了解学生最感兴趣的思政元素大类,再对平台上的信息进行选择与整合,优化之后引入教学课堂。总而言之,应秉承灌输与渗透相结合的原则,引导和植入非欧美文化的课程思政元素,比如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国民俗工艺等,让多元文化在课堂上碰撞和交融,让英语课堂也能传播优秀的中华文化,在英语课堂上培养学生世界情怀,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17,18]。

4.2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教材只是知识的载体,教师的讲解对于学生理解与接收知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活用各类教学方法,以任务教学法为例,通过布置适量的任务来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9,20]。教师可以布置“每日一词”任务,定期在课上组织quiz来考察学生对过去一段时间“每日一词”词汇的掌握情况,并将quiz成绩作为平时成绩考察的一部分[21]。再比如,让学生每天通过“学习强国”收看CGTN直播至少半小时,并对所看内容用英语做笔记,定期检查并将笔记情况也纳入平时成绩的考察中[22],也可以让学生从CGTN中任选内容做概括练习或者做presentation,阐述自己的观点,通过提升英语口语输出量来加强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将不同的任务分散于课堂中、课前课后等多个环节中,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让从始至终都在认真学习的学生和考前临时抱佛脚的应试学生最终取得截然不同的总评成绩[23]。最后,教学团队合作,资源共享,教师们可以互相启发,共同研究开发基于“学习强国”的大英学习资源,创造多样化的学习材料,组建案例库。此外,大英教研组可以与学校有关部门合作,共同推动“学习强国”在学生中广泛普及应用。

4.3 培养学生应试能力和实践能力

目前能最直接有效地评估教学效果的方式依然是考试,让学生考出好成绩固然重要,但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不应该只停留于考试层面,而是着眼于如何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拥有国际视野的同时,对自己本土文化有较强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教师可以设计小组讨论、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教学环节来培养学生的自主表达能力、而学习强国中丰富的热点时事和家国情怀正是学生们乐于谈论的焦点。通过将“学习强国”中的内容与互动教学相结合,能让学生享受乐趣和成就感。同时,在每一轮的课堂讨论中,通过语言输出,教师也可以更好地得到学生学习状况的反馈,有助于分析和改进更好的教学方案,设计学生更感兴趣,更乐于参与课堂的教学内容,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其次,教师可以将“学习强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未来职业发展等方面相结合,以平台上多元化的内容模块,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跨学科思维。同时,还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人生价值观,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5 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结合“学习强国”平台的思政教学,教学资源多样,可以丰富英语课堂,提高课堂的趣味性。针对学生的兴趣进行点对点教学,因材施教,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中西文化结合能激发同学的爱国热情,最终取得1+1>2的效果。但同时也伴随着一些实操难度大的问题,仍需我们继续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叶婷.基于“学习强国”App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605(14):43-45.

[2]李薇.“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的探索和实践[J].传播与版权,2020(3):97-98,101.

[3]朱华西,谢厚亮,汪峻峰.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平台的应用研究[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4(2):23-25,29.

[4]谢厚亮,朱华西,邓卫红.基于手机媒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研究[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77(1):71-73.

[5]赵富学,李壮壮.习近平总书记体育重要论述融入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1,55(3):12-19.

[6]黄春梅,邱伟炎.“学习强国”视角下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教育与职业,2020,964(12):109-112.

[7]王家永,史祝云.高职院校学习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效性初探[J].法制与社会,2019(16):201-202.

[8]王成秀.非英语专业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力分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23,39(2):66-72.

[9]罗玲.在大学外语教学中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中国高等教育,2015(21):51-53.

[10]王萍.基于需求分析理论的大学英语课文选材原则[J].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2017(5):125-128.

[11]袁晓雯.《新视野大学英语》缺陷评析和教学对策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30(8):128-129.

[12]梅勇,夏思琴,柴雪萍.大学英语教师“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个案研究:现实图景及应对之策[J].教育科学探索,2022,40(3):59-68.

[13]宋丹,屠铭博.转变大学英语教学理念,构建大学英语思政内容[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2,38(5):112-115.

[14]邱庆.“学习强国”平台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3,32(2):74-82.

[15]沈费伟,陈晓玲.“学习强国”平台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实践逻辑与优化策略[J].深圳社会科学,2021,4(2):147-158.

[16]陈钰.“学习强国”App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英语教师,2022,22(15):16-20.

[17]卞波,吴春梅.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学习强国”App为例[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39(8):94-96.

[18]杨婧.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20,194(4):27-31,5.

[19]马彦.基于学生课堂参与行为数据分析的大学英语“金课”建设路径探索[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2,39(9):71-76.

[20]刘红秀.任务教学法下的大学英语思政教育路径探索——以“学习强国”App为平台[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2,239(8):57-61.

[21]赵丹丹.“学习强国”平台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1,232(4):92-95,113.

[22]林焰清.论“学习强国”平台在高校智慧党建及思政教育中的作用发挥[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19):237-238.

[23]刘亚琴.任务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行动研究[J].英语广场,2022(6):116-118.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