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612321
Current Downloads: 275090

Linguistics

ISSN Print:2707-2622
ISSN Online:2707-2630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认知语言学视域下感觉词汇跨域 投射研究 ——以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为例

A Study on Cross Domain Projection of Sensory Vocabula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A Case Study on Martin Luther King’s I Have a Dream

Linguistics / 2020,2(1): 1-14 / 2020-01-15 look6778 look7377
  • Authors: 白华英
  • Information:
    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长春
  • Keywords:
    Five senses; Cognition; Words; Metaphor
    五种感觉; 认知; 词语; 隐喻
  • Abstract: Cognitive linguistics claims that human cognition is empirical. It highlights cognition as the important link between reality and language. Human beings use languages to understand the world, which follows the procedure of “reality-interaction- image schema-category-concept-language”. Vision, hearing, smell, taste, touch are the basic human senses. The five senses are the immediate and direct contact of man with the world to form images and concepts. They interplay and influence each other to help humans to understand the world around them. This paper takes I Have a Dream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ds and human cognition by way of the five senses from empirical and interactive attributes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so as to provide inspiration for effect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metaphorical function of language.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认知是经验性的。它强调认知是现实与语言之间 的重要链接。人类使用语言来理解世界遵循“现实—互动体验—意象图式—类 别—概念—语言”的过程。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是人类的基本感觉系统, 帮助人类在接触世界的过程中形成各种意象图式和概念类别。五种感觉相互影 响,促成了人类对世界的了解。从认知语言学的体验观和互动观出发,以马丁·路 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为例,从人的视、听、味、嗅、触等感觉角度分析 词语与人的认知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有效理解语言的隐喻功能提供启发。
  • DOI: https://doi.org/10.35534/lin.0201001
  • Cite: 白华英.认知语言学视域下感觉词汇跨域投射研究——以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为例[J].语言学,2020,2(1):1-14.
    https://doi.org/10.35534/lin.0201001


1 前言

感觉是人的知觉,记忆,思维等复杂认识活动的生理基础。亚里士多德在《论感觉》中将人的感觉分为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五种感觉彼此影响,形成互动网络,并最终帮助人类了解和认识周围的世界。“语言系统地植根于人类认知”[1]。语言符号遵循“现实—认知—语言”的进展程序,这一程序进一步细化为“现实—互动体验—意象图式—范畴—概念—语言”[2]。具体说,人们熟知的成语如近朱者赤、耳濡目染、良药苦口、沁人心脾、坚如磐石等分别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角度描写事物,并将其用法延伸到其他领域,产生新的隐喻含义(见表1)。这说明人的经验、体验会经过认知形成概念,人会用一个经验域的经验(如近朱者赤,原始域为视觉域,看到靠着朱砂变红)来构建另一个经验域(评价域,接近好人变好,引申为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体验哲学认为,“意义基于感知,感知基于生理构造,认知结构和感知机制密切相连”[3]

表 1 感觉范畴相互影响促成认知形成的成语示例

Table 1 Idiom examples in cognition formation by way of interaction among sensory categories

成语

原始域(感觉)

投射域

近朱者赤

视觉域

评价域

耳濡目染

听觉域,视觉域

成长域,评价域

良药苦口

味觉域

规劝域

沁人心脾

嗅觉域

情绪域

坚如磐石

触觉域

评价域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想》,倡导以非暴力手段争取美国黑人的平等权利,演讲一经发表就举世闻名。除了呼吁种族平等的人道主义主题,演讲的成功离不开创作者对词语使用的仔细推敲。本文将从五种感觉角度分析语言的隐喻投射,以期为更好地理解语言的隐喻功能提供启发。

2 视觉

视觉是人类感觉系统中最重要的感觉,人类通过视觉感知外界物体的大小、明暗、颜色、动静,获得对机体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各种信息。在与外界互动中人类获得了丰富的体验,并形成了相应的范畴,概念以及推理模式。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一文,开篇就使用视觉词汇触发理解。

例1 This momentous decree came as a great beacon light of hope … It came as a joyous daybreak to end the long night of their captivity.

这一庄严宣言犹如灯塔的光芒带来希望……犹如欢乐的黎明,结束了束缚黑人的漫漫长夜。

从观察并体验日出日落、昼夜更替的自然现象人们形成了最初的“光明”与“黑暗”的概念。有了光人的眼睛才能看到事物,找到方向,走向目标。在人的认知中,光象征着清楚,前途,希望等。靠海吃饭的古希腊人发明了灯塔beacon,用以引导船舶航行或指示危险区域。金用“充满希望的灯塔之光”(a great beacon light of hope),和“欢乐的黎明”(a joyous daybreak)来比喻1863年林肯宣布的《解放黑奴宣言》,表达人们对这一重大法令的喜爱,并对它的实施充满期待。

黑暗表示无光,在构建我们的抽象概念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在无光或昏暗的光线下无法辨别事物,找到方向。Deignan(2005)认为英语中的“黑暗”具有三个与“光明”相对应的概念投射:①未知;②不快乐;③邪恶[4]。上句中尽管没有直接使用dark,dim,black,gloom这样表达黑暗阴昏的词语,但night 同样让听众感受到无光的深夜。“囚禁他们的漫漫长夜”(a long night of their captivity)表明深受种族隔离困扰的黑奴在漫无边际、暗无天日的种族歧视中受尽煎熬。

当然,文中也有直接使用dark的句子,如

例2 Now is the time to rise from the dark and desolate valley of segregation to the sunlit path of racial justice.

现在是从种族隔离的荒凉阴暗的深谷攀登种族平等的光明大道的时候。

这句使用了光明(sunlit),黑暗(dark)这样的视觉词汇。desolate 表示荒凉,悲伤绝望。按照句法要求,并列连词and需连接两个意义相关或相近的平行并列成分,即便听众不知道desolate的含义,通过与之平行并肩的dark也可以猜测出大概意思。“荒凉阴暗的深谷”(the dark and desolate valley)比喻“种族隔离”,“阳光普照的大道”(the sunlit path)比喻“种族平等”。Dark与sunlit形成对照,视觉上由黑暗走向光明,精神面貌由无望走向希望。

例3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every valley shall be exalted, every hill and mountain shall be made low, the rough places will be made plain, the crooked places will be made straight; the glory of the Lord shall be revealed and all flesh shall see it together.

我梦想有一天,幽谷上升,高山下降;坎坷曲折之路成坦途,圣光披露,满照人间。

以上段落基本是由“名词+情态动词+被动结构”的句式构成,听起来如连绵不断的滚滚波涛,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人们的愿望、信念和决心。动词see也从视觉域的“看到”跨越到了思维域对过去或未来情景的想象中。人在见到的同时也获得了某种经历或体验,因此这里的see还可以表示预见或者见证。“世人将共同见证它的实现”(all flesh shall see it together),see引导听众去想象,去憧憬,去体验,去与美好的未来发生接触,去坚持一起实现梦想。

表 2 《我有一个梦想》视觉词汇隐喻投射示例

Table 2 Examples of metaphorical projection of visual words in I Have a Dream

语例

视觉词汇

原始域(视觉)

投射域

例1

beacon,light,daybreak,night

光,清楚,方向

无光,昏暗,看不清

喜爱,希望,期待

没有方向,无望

例2

sunlit

dark

阳光

黑暗

光明,温暖

荒凉阴暗

例3

see

看见

想象,预见,坚持到底

3 听觉

听觉是听觉器官在声波的作用下产生的对声音特性的感觉。声波分为非语言声波和语言声波两种。由外界事物或现象如风雨、海浪、地震、车辆行驶、人类与动物活动等产生的声波属于非语言声波;由人的口舌声带发音器官震动产生的声波属于语言声波,这些即“传入听者耳中产生的言语感知觉”[5],是人类进行言语交际、传达信息,维护社会关系,组织各种社会活动的主要手段。我们的概念系统中,有相当一部分概念及推理过程都是以听觉经验为基础的[2]。语言的概括性,使得词汇本身就蕴含了某些特征,比如storm 表示和风暴有关的恶劣天气,狂风怒号,暴雨倾盆,风卷浪涌等都可以用它来描述。Winds大风,大风可以吹到树木,损坏房屋,在风中行走的人摇摇晃晃,站立不稳,把握不住方向。

例4 And some of you have come from areas where your quest for freedom left you battered by the storms of persecution and staggered by the winds of police brutality.

有些由于寻求自由,曾在居住地惨遭疯狂迫害的打击,并在警察暴行的旋风中摇摇欲坠。

“风暴”(storm)和“大风”(winds)都是非语言声波带来的听觉信号,是自然现象。“迫害”(persecution),“警察的残暴行径”(police brutality)是人为造成的痛苦。用自然界中不可抗力的恶劣天气现象比喻当时美国统治者带给黑人的无法躲闪的打击。“似狂风横扫一般的迫害”(the storms of persecution)和 “令人瑟瑟发抖的警察的残暴行径”(the winds of police brutality)表明了美国黑人在当时社会中如同秋风肆虐中的枯叶,毫无依靠,摇摇欲坠,受尽折磨。

例5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down in Alabama, with its vicious racists, with its governor having his lips dripping with the words of “interposition” and “nullification”.

我梦想有一天,阿拉巴马州能够有所转变,尽管该州州长现在仍然满口异议,反对联邦法令。

前缀inter表示“相互,进入”,position位置,进入别人的位置即为“干涉”,interposition意为“出手干预”;null表示无效,nullification表示使无效,反对。阿拉巴马州(当时种族歧视最严重的州)的统治者“口中说出”(his lips dripping with the words)“干预的话和否定的话”(interposition and nullification)是来自语言声波的听觉信息,暗示人们听到了并亲身经历了统治者对黑人活动横加干涉,拒不取消种族歧视政策的事实。

听觉行为主要发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牵涉到听者与说者之间的信息和情感交流,因此互动性是听觉首要的原型特征。听觉域概念主要投射到“情感/态度域”,听觉词语能够引申出表达情感态度的隐喻义等。

例6 With this faith, we will be able to transform the jangling discords of our nation into a beautiful symphony of brotherhood.

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把这个国家刺耳的争吵声,改变成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曲。

这一句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刺耳的”(jangling)同“美妙的”(beautiful),“不和弦”(discords)同“交响乐”(symphony)分别形成对照。“刺耳的不和谐之音”(the jangling discords)使人联想到尖锐、杂乱,烦闷的乐音,进而指当时美国社会无处不在的恼人的争吵声;交响乐是“和音”和“和谐”总称,“美妙的交响乐”(beautiful symphony),一定是音色稳定,富有节奏,表达庄严、正大、高妙的情感,把人带入和谐世界的音乐。“a beautiful symphony of brotherhood”同古语“埙篪合奏,乐音和谐”是一样的隐喻投射。

表 3 《我有一个梦想》听觉词汇隐喻投射示例

Table 3 Examples of metaphorical projection of auditory words in I Have a Dream

语例

听觉词汇

原始域(听觉)

投射域

例4

storm, winds

非语言声波信号

人为造成的痛苦

例5

words,interposition, nullification

语言声波信号

人为阻挠,拒不执行

例6

Jangling discords, symphony

乐器声波信号

兄弟情义

4 味觉

味觉不仅在防止有害物质进入动物体内具有生物学意义,而且对人类情绪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由味觉引起的情绪变化能持久保存在脑内[5]。味觉除了在生理心理上发挥重要作用外,在人类心智系统的构建过程中也起到很大的作用。

例7 Let us not seek to satisfy our thirst for freedom by drinking from the cup of bitterness and hatred.

我们不要为了满足对自由的渴望而抱着敌对和仇恨之杯痛饮。

“口渴”(thirst)生理表现为口中干燥,非常需要“饮用”(drink)水、汤汁一类液体(a cup of液体容器)解渴。Thirst for就有了迫切希望的含义。苦,五味之一,俗语“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说明苦味是像黄连的滋味。Sweetser(1990)认为:触觉和味觉主观性强,词语的引申义通常与人的情感紧密联系,味觉词多引申出个人喜恶义。苦可以表示感觉难受,使受苦,愤怒等。当bitterness同“仇恨”(hatred)连用时,它表示愤怒。金在这里对那些焦急盼望正义来临的人们说,争取合法地位的过程不能使用错误的方法。对“自由的渴望”(thirst for freedom)是正当合理的需求,若要“满怀愤恨”(bitterness and hatred)地去争取,这个过程就如同饮用了“刺激味极强的解渴苦水”(a cup of),会令人缠绵悱恻,百爪挠心,遭受苦难。

表 4 《我有一个梦想》味觉词汇隐喻投射示例

Table 4 Examples of metaphorical projection of taste words in I Have a Dream

语例

味觉词汇

原始域(味觉)

投射域

例7

thirst

bitterness

口渴

苦味

渴望得到,迫切希望

愤怒,苦难

5 嗅觉

在人的感觉系统中,嗅觉介于视觉、听觉、味觉和触觉之间,具有其他感觉的特征,常同其他感觉一起协作帮助人类认识事物。常见体现嗅觉功能的词汇有“鼻子”(nose),“闻”(smell),“香”(fragrant),“臭”(stinking),“有味的”(smelly),“馊了”(rancid)等[2]。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中尚未发现明显的调动嗅觉器官的词汇。医学上认为空气的湿度与呼吸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直接影响嗅觉。本研究把嗅觉同触觉中的肤觉温度域放在一起分析。

6 触觉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触觉提供了外界的各种信息,是人类表达和交流情感,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之一[2]。通过直接触碰,人有了轻重、温凉、软硬、动静等概念。人时时刻刻都在与空气接触,身体会随气温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状态,生理体验带给人特定的心理体验,从而形成了一系列同温度相关的概念投射。

例8 Now is the time to lift our nation from the quicksands of racial injustice to the solid rock of brotherhood.

现在是把我们的国家从种族不平等的流沙中拯救出来,置于兄弟情谊的磐石上的时候。

“流沙”(quicksands),是可以流动的沙。当有重物置于沙体之上时,就会像液体一样,向下流动。人一旦身陷其中,往往会被沙子吞噬。从后面的“固体”(solid)可以判断,金在这里是借用quicksands的液体属性。液体具有冲刷、腐蚀、吞噬、不稳定等特征。“如同流沙一般吞噬人的种族不平等”(the quicksands of racial injustice)凸显了种族不平等使人毛骨悚然,惶恐不安,令人生畏可怕面目。Rock是岩石,本身就坚固。固体具有稳定性,岩石在硬度,强度,韧度、脆度等方面都有优于部分固体的特征,是牢固与不宜分割的象征。“坚如磐石的兄弟情义”(the solid rock of brotherhood),用“坚固的”(solid)一词修饰“岩石”(rock)表达了希望种族之间的情义是牢不可破,坚不可摧的美好祈愿。

例9 Again and again, we must rise to the majestic heights of meeting physical force with soul force.

我们应该不断升华到用灵魂力量对付肉体力量的崇高境界中去。

谈到暴力,人们会联想到殴打、谩骂、侮辱、伤害等一系列令人恐惧,使人懊恼,让人丧失尊严的行为。这句话揭露了黑人遭受的不平等待遇中包括受到人身侵害,暴力对待(physical force)的事实。然而以暴制暴不是解决问题的出路。人们还是要相信正义的力量和精神的感召作用。金在演讲中肯定精神力量(soul force)的伟大,引导人们认识追求平等权利是无尚光荣极具创造力的行为,要用积极的思想,自强的活力,坚定的信念去争取,呼吁使用非暴力手段实现民主诉求。“力”(force)是使物体加速或变形的外因。两个不接触的物体也可以有力的产生。physical force是触觉域的接触之外在力量,soul force是思维域的毅力的内在力量。身体上遭受暴力的事实激发了人们坚信平等诉求正义性的内在精神之力,促成了越被打压越要强大的信念。类似的用法还有下句的“剥光”(stripped)、“抢劫”(robbed),从剥夺外物引申为剥夺自我和自尊,词汇隐喻体现在从触觉域投射到人格域上。

例10 We can never be satisfied as long as our children are stripped of their selfhood and robbed of their dignity by signs stating“for whites only”.

只要我们的孩子被“仅限白人”的标语剥夺自我和尊严,我们就绝不会满足。

表 5 《我有一个梦想》部分触觉词汇隐喻投射示例

Table 5 Some examples of metaphorical projection of tactile words in I Have a Dream

语例

触觉词汇

原始域(触觉)

投射域

例8

quicksands

solid rock

流沙

岩石

吞噬

不可分割

例9

force

外力

意志力,精神力量

例10

stripped,robbed

剥夺,抢劫外物

剥夺人格尊严

7 触觉之温度域

温度觉是适宜的温度刺激人的皮肤产生的一种感觉。温度既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一种生理现象,同时还是一种心理现象。温度的高低反映了物体内部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生理上,外界刺激高于生理零度引起温觉,低于生理零度引起冷觉。生理感受影响人的情绪,形成心理温度,温暖凉爽使人惬意,酷热寒冷使人难受[2]。触觉和温度觉在心理学上都属于肤觉[6]。医学上认为空气的湿度与呼吸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直接影响嗅觉。本研究把嗅觉同温度域词一同分析。

人们常说的温度一般指气象温度(室外)、室内温度、体感温度。气象温度指大自然中空气自由流动的温度。体感温度是人体对冷热的感知,由于个体的体质、心情、耐温性存在差异,不同的人在同一气象温度下会有不同的生理体验,此时的温度词汇常同人的主观体验相关联。在密闭空间内的温度为室内温度,可高于、等于、低于气象温度,使人舒服的室内温度一般在20℃左右, 空气湿度也会影响人的感受,湿度夏季以40%~80%,冬季在30%~60%为宜。置身于空气中,人体就浸泡在空气的水分子中。根据渗透原理,当空气中水分子温度高于人体温度时,人体散热减慢,会出现流汗、胸闷、呼吸困难等生理反应;当空气中水分子温度低于人体温度时,人体散热加速,散热会使人感觉凉爽,过多散热会使人感觉寒冷。一般讲,空气密度及湿度增加会使酷热指数增加,湿度愈高空气中的水分子浓度愈高,水分子所造成的效应也愈明显。“热、温、凉、冷”(hot,warm,cool,cold)是温度觉的四个典型概念[2]。温度词包括“温度义,动作义,心里感觉义和抽象概念义”,语义扩展经历了“温度现象—生理现象—心理现象—抽象概念”这一引申过程[7]。冷热的高低程度使人产生了不同的生理感觉。高于或低于舒适体感温度都会给人带来不愉快的体验。金的演讲中多处使用“高温、高热”这样的词汇来描写种族歧视令人窒息的一面。

例11 who had been seared in the flames of withering injustice.

在那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中倍受煎熬的黑奴。

Sear一词表示烧灼,灼伤,本义是把肉放在烤架上用高温烤熟至焦黑状,如果身体受到突然的高温炙烤,就会引起骤然剧痛。“在火中炙烤”(seared in the flames)比喻当时美国黑人如同烤肉一般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可谓“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黑人完全没有办法掌握自己的命运。

例12 This sweltering summer of the Negro’s legitimate discontent will not pass until there is an invigorating autumn of freedom and equality.

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秋天如不到来,黑人义愤填膺的酷暑就不会过去。

“暑热”(swelter)。在高温和(或)高湿环境下,人的体温调节功能降低、汗腺功能衰竭,矿物质流失过多会引起中枢神经和(或)心血管功能障碍,出现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急性病症。把黑人的生存环境比喻成“酷暑”(sweltering summer)揭示了黑人备受摧残的生存条件;当气温升高,体温上升,人的情绪会高涨,温度域的热可以表达“强烈的情绪”。“黑人义愤填膺的不满”(this sweltering summer of the Negro’s legitimate discontent),用“酷暑”比喻胸中的怒火,表明了黑人强烈的反抗(discontent)情绪。invigorate提神的,令人精力充沛的。“爽朗的秋天”(an invigorating autumn)可以使疲怠的精神兴奋起来,摆脱怠倦、委靡,使人神志清爽,心情舒畅。把黑人能够真正享有自由平等、摆脱贫困、享受教育的那一天比作爽朗的秋天,点明黑人为之奋斗的最终结果是生活在自由、民主、平等的社会中。生存条件的令人窒息,心中怒火的不可遏制和美好未来的心满意足都经由温度域词汇生动而直观地传达给听众。

例13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even the state of Mississippi, a state sweltering with the heat of injustice, sweltering with the heat of oppression, will be transformed into an oasis of freedom and justice.

我梦想有一天,甚至连密西西比州这个正义匿迹,压迫成风,如同沙漠般的地方,也将变成自由和正义的绿洲。

“充满暑热”(sweltering with the heat)。分子在加热、遇热的状态下会加速运动,热可以表示活跃程度高,活动频繁。“不公正的热浪”(the heat of injustice)和“压迫的热浪”(the heat of oppression)表明黑人隔三差五就会遭遇不公正对待,被压迫的事件俯拾皆是。

例14 But there is something that I must say to my people, who stand on the warm threshold which leads into the palace of justice:

但是对于等候在正义之宫门口的心急如焚的人们,有些话我是必须说的。

气温变暖,万物复苏,“温”(warm)常比喻有利于事物产生和发展的环境。人在内心感觉舒适,良好的时候常会表现得温柔平和,引申出性情态度上的“温柔,温和”[2],“温暖的门口”(the warm threshold)一方面为参与斗争的民众指明了发展方向,即迈过的那个门槛将开启民主、自由、开放和充满希望的新篇章,另一方面起到安慰听众的作用,坚信民主诉求一定能实现,民众应该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

例15 This is no time to engage in the luxury of cooling off or to take the tranquilizing drug of gradualism.

现在绝非奢谈冷静下来或服用渐进主义的镇静剂的时候。

凉可能是凉爽舒服,也可能微冷不适。背阳阴暗的地方温度一般偏低,待久了不舒服,表幽暗阴森。在凉爽的环境中,人的血液循环处于平缓状态,情绪不容易激动,cool表示镇定、冷静。人在灰心失望时体温会随之下降,生理上的凉扩展出心理上的灰心、失望、冷漠、不热情等[2]。金认为民主制对黑人而言就是统治者的豪言空话,尚未兑现的空头支票。“没有时间参与”(This is no time to engage in)表明现在通过“渐进的方法”(gradualism)缓和黑人白人之间的矛盾真的不是时候,他们认为虚伪的渐进主义只是在拖延时间。Cool 降温,cooling off指缓和黑人白人之间的矛盾。“慢慢冷却黑人白人之间的矛盾是奢侈的”(the luxury of cooling off)说明已经没有时间进行冷战了。luxury指时间宝贵,用来冷战、冷静都是一种奢侈,这个词语形容黑人想迫切得到平等对待的心情。“镇静剂”(the tranquilizing drug)比喻“渐进主义”(gradualism),“服用镇静剂”(take the tranquilizing drug)指不采取任何行动,消极拖延,故意等待。

表 6 《我有一个梦想》触觉之温度域词汇隐喻投射示例

Table 6 Metaphorical projection of temperature words of tactile sense in I Have a Dream

语例

温度域词汇

原始域(温度)

投射域

例11

sear

炙烤

煎熬

例12

swelter

invigorate

暑热

提神

愤怒,痛苦

心情舒畅

例13

swelter,heat

暑热,遇热

蔓延,活动频繁

例14

warm

温暖

良好态势,和平心态

例15

cool off

降温,凉爽

缓和,不予理睬

8 结语

人的五种感觉器官之间是相互沟通并彼此转化的统一整体。有效的使用语言可以促成感知觉之间的互动,增强听众自身的情感体验,使之明了、同情、认可演讲主题。感觉词汇的跨域投射给听众留有足够的想象空间,多种感官的调动使语言不再枯燥乏味,单调无趣,听众情感的融入促成演讲主题的有效传达。通过语言的隐喻投射刺激听众感官中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各种体验,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据之以法,明之以义的艺术效果。《我有一个梦想》语言精炼,句式简单,用词考究,能够运用语言的力量震撼听众的心灵,激发听众的同情和认可,是使用词语调动人的感官的典范。

基金项目

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项目《英语名篇演讲的概念认知与修辞认知解读》(编号:JJKH20190314SK)。

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课程建设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Sweetser E.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Metaphor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Semantic Structur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2] 覃修桂,帖伊.《以身喻心》 感觉范畴概念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

[3] 王寅.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2).

[4] 覃修桂,黄兴运.“黑暗”的概念隐喻——基于语料的英汉对比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4):9-13.

[5] 沈政,林庶芝.生理心理学(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 彭冉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 任晓艳.现代汉语温度感觉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6.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