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208060
Current Downloads: 236385

Linguistics

ISSN Print:2707-2622
ISSN Online:2707-2630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凉山彝族高素质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普及现状及策略研究

A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Strategies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National Common Language Among High-Quality Farmers in Yi People

Linguistics / 2024,6(3): 287-295 / 2024-10-11 look303 look189
  • Authors: 龙奕杉 王梦芸 骆霞 李睿阳
  • Information:
    凉山州农业学校,西昌
  • Keywords:
    Liangshan Yi people; High-quality farmers; National common language; Popularization of Putonghua; Strategy
    凉山彝族; 高素质农民; 国家通用语言; 普通话普及; 策略
  •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national common language (Putonghua) for high-quality peasants in Yi people, and to discuss its importance in depth, and to propose corresponding popularization strategies. Based on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use of language, the distribu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educational policies in Yi people, this paper reveals the current problems and proposes targeted solutions, we hope to contribute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language ability of high-quality farmers in Yi peopl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 本文旨在剖析凉山彝族地区高素质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的普及现状,深入探讨其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普及策略。通过对凉山彝族地区农民的语言使用情况、教育资源分布以及教育政策实施效果展开调研,本文揭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期为凉山彝族地区高素质农民的语言能力提升以及地区发展贡献力量。
  • DOI: https://doi.org/10.35534/lin.0603022
  • Cite: 龙奕杉,王梦芸,骆霞,等.凉山彝族高素质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普及现状及策略研究[J].语言学,2024,6(3):287-295.

随着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深入实施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凉山彝族地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这一过程中,高素质农民成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不仅具备一定的农业生产技能,还具有创新意识和市场观念。然而,语言障碍一直是制约当地农民参与市场竞争、获取现代信息以及实现技能提升的关键因素。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语言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是全国范围内进行交流、合作的重要工具。对于凉山彝族地区的农民来说,掌握普通话意味着能够更加顺畅地与外界沟通,获取最新的农业技术与市场信息,拓展销售渠道,从而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收入。同时,普通话也是接受现代教育、提升自身素质的基础。只有掌握了普通话,农民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现代知识,开阔视野,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因此,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对于提高凉山彝族高素质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地区整体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促进民族团结的必然要求。

1 凉山彝族高素质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普及现状分析

近年来,凉山州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深入贯彻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指示,通过“一村一幼”“学前学会普通话”等行动,大力推动普通话的普及工作。这些举措犹如春风拂过大地,为凉山彝族地区的语言普及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活力。在“一村一幼”计划中,政府在每个村庄设立了幼儿园,为幼儿提供了学习普通话的良好环境。老师们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孩子们开口说普通话,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更是聚焦于学前教育阶段,通过各种培训和活动,让孩子们在进入小学之前就能够掌握一定的普通话能力。然而,由于历史、文化、经济等多方面原因,凉山彝族地区高素质农民的国家通用语言水平整体偏低,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凉山彝族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在过去,由于交通不便、与外界交流较少,彝族语言在当地占据主导地位。虽然彝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但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单一的语言使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与外界的交流和发展。经济方面,凉山州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许多农民家庭收入较低。为了维持生计,他们往往更加关注农业生产,而忽视了语言学习的重要性。此外,由于缺乏现代化的教育设施和资源,农民们学习普通话的条件也相对较差。

2 凉山彝族高素质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普及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凉山州地广人稀,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尤其是偏远山区的教育设施和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凉山州地理环境复杂,山区众多,许多村庄坐落于大山深处。由于交通不便,这些偏远山区的学校往往难以获得充足的教育资源。学校的校舍简陋,教学设备陈旧,甚至有些学校连基本的教材和文具都无法保障。在师资方面,偏远山区的学校更是面临着巨大的困难。由于条件艰苦,很少有优秀教师愿意前往任教。现有的教师队伍中,很多人缺乏专业的培训和教学经验,难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这导致偏远山区的学生在学习普通话时,缺乏良好的引导和指导。此外,教育资源的不均衡还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在一些偏远山区的学校,普通话课程的开设时间不足,教学内容也不够系统和全面。学生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来练习普通话,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普通话水平。

2.2 师资力量薄弱

当地教师普遍缺乏专业的普通话教学能力和经验,难以满足高素质农民的学习需求。在凉山彝族地区,许多教师本身就是在当地成长起来的,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接触普通话的机会相对较少。虽然他们对彝族语言和文化有着深入的了解,但在普通话的发音、语法和教学方法上存在不足。由于缺乏专业的培训和进修机会,教师们难以掌握最新的普通话教学理念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可能无法准确地纠正学生的发音错误,也无法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口语表达和书面写作。此外,教师的工作压力较大,除了教学任务外,还需要承担学生的管理和生活照顾等工作。这使得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提升自己的普通话教学能力,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2.3 学习动力不足

部分农民受传统观念影响,对普通话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凉山彝族地区,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对普通话学习的态度。许多农民认为,只要能够在当地进行农业生产、与邻里交流,就没有必要学习普通话。此外,一些农民对普通话学习存在畏难情绪。他们觉得普通话的发音和语法规则复杂,学习起来难度较大。而且,由于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容易遇到挫折,从而失去信心。同时,一些农民认为学习普通话对他们的实际生活没有直接的帮助。他们看不到普通话在就业、创业、获取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因此缺乏学习的动力。

3 凉山彝族高素质农民国家通用语言培育的重要性

3.1 促进经济发展

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格局之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有助于农民更好地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和就业竞争力,从而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对于凉山彝族地区的农民来说,普通话是他们打开市场大门的钥匙。当他们能够用流利的普通话与外地客商交流时,可以更为准确地了解市场需求,推销自己的农产品,从而提高销售价格,增加收入。同时,普通话的掌握也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他们可以走出大山,到经济发达地区寻找工作。在求职过程中,良好的普通话水平能够让他们更好地展示自身的能力和优势,提高就业竞争力。此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商务在农村地区迅速发展。农民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销售农产品,但这需要他们具备一定的普通话读写能力,才能与客户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易。

3.2 提升综合素质

学习普通话能够增强农民获取现代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开阔视野,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普通话是获取现代知识和信息的重要工具。通过普通话,农民可以阅读更多的书籍、报纸、杂志,观看电视节目、网络视频等,了解国内外先进的农业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动态。同时,普通话的学习也有助于农民与外界进行交流和互动。他们可以参加各种培训、讲座、研讨会等活动,与专家、学者和其他地区的农民进行交流,学习新的理念和方法。此外,掌握普通话还能够提升农民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当他们能够用标准的普通话与他人交流时,会感到自己与现代社会的距离更近,从而激发他们追求更高生活品质的动力。

3.3 促进社会融合

语言是沟通交流的桥梁,普及普通话有助于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增强社会凝聚力。在凉山彝族地区,除了彝族之外,还有其他民族共同生活。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差异可能会导致交流障碍和误解。而普通话的普及可以打破这种障碍,让各民族之间能够更加顺畅地交流和合作。通过普通话的普及,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以更好地相互融合和传承。农民们可以分享彼此的传统习俗、民间艺术和美食文化,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此外,在社会公共事务中,普通话的普及也能够提高农民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他们可以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参与到社区建设和管理中,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4 凉山彝族高素质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普及的主要策略

4.1 加大教育资源投入

政府应加大对凉山彝族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改善教育设施条件,提高教学水平。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扶贫工作,构建多元化教育投入机制。政府要加大对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为学校修建宽敞明亮的教室,配备先进的教学设备,如多媒体教学工具、语音实验室等。还要加强对教材和图书资源的配备,确保学生能够接触到丰富的学习资料。在提高教学水平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引进优秀的教育人才、开展教师培训和交流活动等方式,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同时,建立健全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估体系,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定期评估和反馈,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此外,政府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扶贫工作。可以通过出台相关政策,给予税收优惠、荣誉表彰等激励措施,吸引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向凉山彝族地区捐赠教育物资、设立教育基金、开展支教活动等。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教育投入机制,共同推动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

4.2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培训和引进工作,提高教师的普通话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等形式,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针对当地教师普通话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教育部门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普通话培训课程。这些培训课程可以邀请专业的语言学家、普通话教学专家进行授课,内容包括普通话的发音、语法、口语表达、教学方法等方面。同时,还可以组织教师到普通话教学水平较高的地区进行观摩学习,借鉴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此外,通过举办教学研讨会,让教师们分享自己的教学心得和体会,共同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在引进教师方面,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优秀的师范毕业生和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到凉山彝族地区任教。同时,建立教师激励机制,对在普通话教学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4.3 创新教学模式

结合凉山彝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采用沉浸式、情境式等教学方法,提高农民学习普通话的兴趣和效果。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在线学习平台、App等,为农民提供便捷的学习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普通话学习与当地的农业生产、民俗文化相结合。例如,通过模拟农产品交易场景,让农民在实际情境中练习普通话的交流和表达。还可以组织农民观看用普通话配音的彝族传统文化纪录片,激发他们学习普通话的兴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农民搭建在线学习平台。平台上可以提供丰富的普通话学习课程、音频视频资料、在线测试等功能,让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需求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开发专门的普通话学习App,方便农民随时随地通过手机进行学习。此外,还可以开展普通话推广活动,如普通话比赛、朗诵会等,为农民提供展示学习成果的舞台,增强他们学习普通话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4.4 增强学习动力

通过宣传教育、政策激励等方式,增强农民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将普通话水平纳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考核体系,作为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要条件之一。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栏等多种渠道,向农民宣传普通话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可以制作一些生动有趣的宣传资料,如普通话学习手册、漫画、短视频等,使农民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制定相关政策激励措施。将普通话水平纳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考核体系,对于达到一定普通话水平的农民,给予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培训补贴。还可以在农业贷款、项目扶持等方面,对普通话水平较高的农民给予优先考虑和支持。此外,建立学习奖励机制,对学习普通话进步明显、表现优秀的农民进行表彰和奖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4.5 推动社会参与

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推动普通话的普及工作。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积极参与普通话推广活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的良好氛围。企事业单位可以与当地学校、社区合作,开展普通话培训和辅导活动。组织员工志愿者到农村地区为农民进行普通话教学和指导,同时为农民提供就业信息和技能培训,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普通话在就业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社会组织可以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开展各种形式的普通话推广活动。如语言文化类社会组织可以举办普通话讲座、文化交流活动;公益组织可以为贫困地区的学校和农民捐赠普通话学习资料和设备。此外,媒体也应发挥舆论引导作用,通过新闻报道、专题节目等形式,宣传普通话普及工作的重要意义和成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5 结语

凉山彝族地区高素质农民国家通用语言的普及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通过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学习动力以及推动社会参与等措施的实施,可以逐步提高当地农民的国家通用语言水平,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需要持续关注并努力推进这项工作,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和优化普及策略。同时,要加强对普及效果的评估和监测,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我们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凉山彝族地区的高素质农民一定能够掌握好国家通用语言,为地区的繁荣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卡比奴尔·艾斯卡日.基层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使用能力提升研究——以和田地区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4,8(14):179-183.

[2]申霄.农村推广普通话助力乡村振兴的思考[J].中南农业科技,2023,44(2):167-171.

[3]杨卉紫.乡村振兴视域下南疆农村语言服务优化路径探析[J].喀什大学学报,2021,42(4):100-106.

[4]陈雪儿.少数民族成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的教育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1.

[5]赵美玲.乡村振兴视域下民族农村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提升路径探析[J].文化学刊,2024(5):124-127.

[6]赵欣.乡村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实践路径研究——以宝职院“推普”为例[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4(5):31-33.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