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武汉
文化对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影响重大。英国著名语言学家 J.Lyons 说:只有当人们充分了解文化或文化的作用时,才能全面理解由语法和词汇表达出来的语言和各种意义。在外语学习中,要达到熟练掌握和使用外语的目的,只注重语音、词汇、语法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了解所学外语对应的文化背景并与中国文化进行对比也是非常重要的。
文化是指一个社会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在的,它包括了这个社会的一切。这里所说的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国家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积淀下来的思维方式、思想内容、传统习俗、家庭模式、语言表达等非物质的东西。也可以说,文化是一个民族全部的活动方式和历史印迹。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包含着语言并影响语言,文化因素不仅形成不同的表达方式,而且也渗透到语言不同层面的系统中,而语言则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定的文体载体,语言对文化的发展和传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另一个角度看,语言受文化的影响,它反映文化。语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特征,包含了这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思维方法。
外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和一定的知识面,并能在此基础上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的人才。外语学习不仅仅是语言学习,也是文化的学习。因此,在外语学习中,努力发掘语言交际中直接干扰交际的文化差异并加以学习和掌握是必需的。因为语言不仅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还受特定文化规约的左右。但是,文化规约不仅存在于语言形式,它还有另外一个载体——非语言形式。根据学者们的研究和统计,在面对面交谈中,信息的社会内容只有 35 %是通过字、词、句,其他都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非语言行为在交际中的重要位置。所以,在外语学习中,我们必须揭示这种跨文化的非语言行为中的文化差异。而我们通常的外语学习没有目的语的文化环境和氛围,没有条件“浸透”在异语的文化环境中,因此,我们在进行语言知识的学习时,必须引入文化内容,否则,我们所学的语言只能是机械、呆板的运用,无法实现和谐交流的目的。
中国文化与英美民族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别。在与他们进行交际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依然根据本民族的文化模式进行理解、思维和表达,就会产生误解,甚至闹出笑话。比如,两个中国学生到美国朋友家里做客,美国人用咖啡招待客人时会问:“ Would you like some coffee?”,其中一个回答:“ No,please don' t go to any trouble”。这是一个典型的按照汉语习惯谢绝别人的例子。这样的回答,对于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会感到非常困惑。而另外一个学生的回答:“ Thank you”,也使得主人不知所措。因为按照英语习惯,不管接受还是拒绝,都要让对方知道你的明确态度。接受时要说:“ Yes,please”,谢绝时要说:“No,thank you”。一句模棱两可的中国式的“ Thank you”会使主人无所适从,不知该不该倒咖啡。另外,在交际过程中,中国人与外国人在面对赞扬和恭维时做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外国人会很吃惊地发现,当他们赞扬或恭维中国人时,中国人并不是像他们所期待的那样表示感谢,而是马上进行否定。例如,一个中国人举办宴会,邀请了一位英国朋友参加。宴会上,英国朋友对女主人的衣着表示欣赏,说:“You look so beautiful tonight !”男主人马上应答“ Where! Where!”让英国朋友很迷惑,不知如何应对。这是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向把自谦看作是一种崇高的美德,也习惯于含蓄地表示欣赏,而不是像外国人那样直白地表示欣赏或者谢意。
不同文化的人对同样的词、句有不同的反应,有不同的称谓方式、问候方式、感谢和恭维方式、介绍和告别方式、交谈方式、回答问题方式,还有不同的隐私概念,这就会在语言交际中形成种种障碍。由此可见,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并进行对比对于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阅读学习中,语法和词汇的障碍并不是不可逾越的,最大的障碍是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障碍。这种障碍甚至超过了语法的和词汇的障碍。因此,在进行阅读学习前,进行文化的对比学习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在阅读时,要理解词的涵义,我们就要理解词的文化特征。各种民族文化间的差异表现在观念、价值、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诸多方面。因而,各自的思维逻辑、判断推理方式和表达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在阅读学习中,词汇的理解、课文的分析都要穿插文化知识的学习,对相关的英美国家文化背景有较全面的了解,能准确地理解其文化内涵。比如“blue”一词,其理性概念是“蓝色”。英美人常用该词来表示沮丧、消沉或下流。在理解时切不可望文生义,而是要注意到颜色的文化特征。“ He is in the blues.”意思是“他闷闷不乐”。“Things are looking bluer than ever.”则为“情况越来越糟”。而“ Blue film”却是“黄色电影”的意思。由此可见,要提高阅读能力,不仅要从语言知识着手,还要充分了解西方文化。
英语写作是英语学习中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也是一项综合技能。它可以显示出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英语写作在外语学习中不断增加,随之出现了许多影响学生写作的障碍。首先,由于受汉语思维和习惯的影响,学生在句法和修饰方面会出现中国式英语,与标准的英语习惯用法不符。例如:“ She is doing her best to study English well.”此类的句子在学生的英语写作中经常出现。然而,“to study English well hard”这样的表达却是属于中国式的英语表达。汉语中,我们可以说“学好英语”或者学好某一课程。但在英语中,我们说“ to learn English well”,来表示学好英语,用 “learn”表示学习某一课程或者学习对象。“ to study”则有钻研、悉心研究的意思,如“to study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又比如,要表达“牢牢记住”这样一个意思的时候,有学生就写道:“ I will remember firmly what my father told me.”(“我会牢牢记住父亲说的话。”) 其实,这里根据英语的用法,我们是不用“ firmly”与“remember”搭配的。常和“ remember”搭配的副词是“ clearly”,“ perfectly”等。可见,影响英语写作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式的思维模式影响了学生的英语表达。虽然有时句法的修辞看起来无懈可击,但从英语的表达习惯,在以英语为本族语的人看来就很别扭。归根结底,这是由于中英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所致。
外语学习的目的是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因此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而且还要知道操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了解他们的社会文化,即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所以在英语学习中,不仅要注意纠正语音和语法错误,还要注意两种不同文化的分类比较,从而避免和克服由于文化不同而造成的语言使用错误,逐步提高用英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1] 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2] 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学林出版社,1997.
[3] 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4] 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5] 覃朝宪.语言实践能力与文化意识的培养[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