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北休闲体育发展研究中心,湖北武汉 430062; 2.河北大学管理学院,河北保定 071002; 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民健身理念的深入人心,休闲体育日益大众化并且逐渐融入日常生活,并与旅游活动日渐融合,已经成为休闲旅游的重要形式之一。我国体育旅游资源丰富,且类型多、范围广,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旅游局在2009年联合发出的《促进中国体育旅游发展倡议书》指出:创新体育旅游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以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健康转型。为推动两个产业的进一步融合,在随后的“十二五规划”“十三五规划”和“十四五规划”中都强调要深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发挥综合效应与拉动效应,将其落于实地,通过发展新兴业态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近几年,在一带一路、乡村振兴战略等背景下,体育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成为新的话题,尤其是冬奥会的成功申办和筹备,极大促进了相关研究的深度与广度的拓展。2021年1月18日习近平亲赴北京,19日亲赴张家口考察2020冬残奥会的筹备工作,并于1月20日主持召开汇报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此背景下,本文对体育与旅游融合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总结了其演进与主要内容,以加快体育和旅游两大产业融合的可持续性发展。
20世纪中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相应地人们也期待能从繁忙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因此体育、旅游、休闲和健身等需求日益强烈。1995年我国第一部体育法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相继颁布,具有休闲娱乐性的体育活动更加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青睐。休闲体育作为一种概念和研究领域是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提出的[1],我国学者石晓萍(2007)[2]、崔庆霞(2007)[3]、李乃琼(2013)[4]、马娜(2016)[5]等也都对其概念进行过界定,但迄今还未达成广泛共识。本文采用马娜对休闲体育进行定义,即人们在休闲时间所进行的身体锻炼活动,这种身体锻炼活动的目的是丰富人们的生活,增进身心健康。自由性、文化性及非功利性是该活动的主要特征[5]。
以“体育融合”为主题关键词,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中国知网共检索到2622篇文献。根据已有文献的研究,本文将体育产业融合的研究演进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0年到2010年,是我国对于体育产业融合相关研究的探索期,还处于初始阶段,主要集中于体育产业融合的定义、特征、可行性等研究。第二阶段从2011年至今,共有相关文献2361篇。该阶段是我国体育产业融合相关研究的迅速增长期。由于体育产业的融合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研究呈逐年增长的态势。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发展全民健身、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的计划,2018年进一步明确了体育产业与“智能产业”“互联网+”的融合发展方向,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极大推进了我国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这对于产业之间、区域之间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入境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已然成为学者们讨论的研究话题,这也是促成近几年相关研究不断增长的原因。
通过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主题词的分类处理,在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方面,该研究所涉及到旅游、文化资源、互联网、教育、医疗、养老、休闲农业、户外运动等领域,具有比较广泛的融合发展实践。整体来看,该领域研究主要聚集在四个领域,即体育与旅游、养老医疗、教育和互联网领域,其中体育与旅游的融合最为显著。可见,对于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研究仍为学术界的热点问题。
以“体育”“旅游”“融合”为篇名关键词进行检索,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中国知网共获得360篇相关文献(见图1),根据我国学术界对体育和旅游两个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情况,本文将其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在2006年以前,为探索期。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旅游的概念、可行性研究和资源的开发利用。第二阶段在2007年到2012年,为形成期。该阶段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体育旅游资源的优劣势分析、市场营销。尤其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进一步提升了学者们对于体旅融合的认识。第三阶段是从2012年至今,为增长期。从2012年《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旅游业的实施意见》、2014年《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到2015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申办,再到2016年12月,国家旅游局和国家体育局联合出台《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在国家层面体旅融合日益得到重视,同时体育与旅游深度融合也催生了众多的新兴产业形态,一时间使得体育与旅游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成为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热门话题。该阶段不管是从路径机制、发展模式,还是从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上都有了极大的突破和创新。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2019年和2020年,体旅融合的学术研究呈现出了波动递减趋势,但是总体发文量还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其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体育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在2018年达到顶峰,对于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已经相对成熟,很难找到新的突破口。另一方面,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尤其对旅游业和体育业产生了较大冲击,相关研究工作无法开展,从而导致发文量的下降。
图 1 国内学术界关于体旅融合的相关研究情况
Figure 1 The related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sport and tourism in domestic academia
通过梳理国内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相关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领域:休闲与体育融合研究、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对策研究、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机制及模式研究以及体旅融合的业态创新实践。
休闲与旅游密切相关,是未离开常住地的日常性的休憩和旅行活动,休闲体育是指在民间广泛流行的,且具备娱乐性和休闲性的体育活动。我国拥有丰富的休闲体育资源,以多种多样的形式融合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珍贵的“活态人文遗产”。我国休闲体育活动历时悠久,比如唐朝的“石锁运动”[6]82-85,宋朝的“马球运动”和“相扑活动”[7],上海松江的“花篮马灯舞”“草龙滚灯”[8],徽州的“千秋架”和武术技击[9],客家文化的登山、跳房子[10]等。我国还有大量休闲体育活动与传统节日民俗融合,如齐鲁地域重阳节的“登高”“郊游”[11],元宵节的“观灯”“踏歌”,端午节的“竞渡”等都是休闲体育的优秀项目代表,是当地政治、经济和生活方式的集中反映。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休闲体育活动也遇到了一些前所未有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学者们从政治、经济、教育等各个方面探索对策。在经济发展方面,石晓萍(2007)构建了新农村民间休闲体育俱乐部的理念,以创建适合中国新农村特色的体育体系[2];张俊(2010)提出了将徽州传统休闲体育活动与旅游结合起来的开发思路[9];兰春明(2014)在城镇化的背景下对上海松江的民间休闲体育活动进行了整理保护、推广传播和改造创新[8]。在教育方面,傅雪祥(2015)将休闲体育项目带入课堂,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阳光体育的号召,保证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12];韦丽春(2012)、马娜(2016)将民间休闲体育融入到高校教学体系,并探讨了具体路径,以促进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5,13];严冬妮(2018)以南京体育学院为例,对休闲体育专业开设的民间体育课程进行了开发研究,为今后高校休闲体育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参考[14]。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休闲体育的组织形式正在经历着变革,陈炜晟(2014)、商海伟(2017)打破了传统的以社区为主的组织形式,提出了网络化的民间体育组织形式,并阐明了其特征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以满足人们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15,16]。
总的来说,关于休闲体育的研究主要围绕民间休闲体育展开,研究主要集中在定义、活动形式、传承和发展等方面,整体看目前鲜有对休闲体育的更深层次的研究,只有王思思(2018)对休闲体育的运行机制进行了研究,提出应加强组织的管理机制[17]。因此,在2022年冬奥会背景下,应加大对休闲与体育活动的研究,使其进一步与旅游结合,加快两大产业融合发展。
体育旅游资源是指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相对稳定的地理环境,可以有效的开展体育活动,并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各种资源[18]。我国学者经常把体育旅游资源划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这些丰富且历史悠久的资源是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目前我国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主要针对民族和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农村旅游体育资源和红色旅游体育资源。传统体育包括民族体育和民俗体育[19],这些是民族传统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西部地区民族体育旅游资源[20]、广西少数民族节庆体育旅游资源[21]、湘西特色村寨传统体育旅游资源[22]、怀化侗族高脚马体育旅游资源[23]、辽宁乡村农家乐旅游资源[24]、江西红色景区徒步游资源[25]等都是我国优秀的项目代表,具有鲜明的原真性、传承性和教育性的特点。
虽然拥有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但只有合理合规的开发才能为其注入活力,以避免开发的盲目性。肖秀显(2015)立足于大众视角表明开发体育旅游资源的核心要素是经济条件、场馆设施和信息来源[26]。张强(2016)从生态文明的角度出发,构建了世界遗产地体育健身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机制和价值评价体系,为我国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提供了理论基础[27]。张佳彬(2021)以泰山体育旅游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体育旅游资源开发适宜度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全面评估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潜力[28]。因此,为了实现体育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应该从三方面创新融合发展路径。首先,企业与政府部门应该展开合作,整合资源,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使体育旅游资源本身具有强大竞争力;其次,以互联网为依托加强信息化建设,拓宽产业融合发展渠道,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再次,打造特色体育旅游品牌,积极构建双向互动的旅游发展机制[23],实现关联产业的综合发展。
虽然我国体育旅游资源丰富,学界也有很多有关开发措施及对策的研究,但体育与旅游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还是处在不成熟的阶段。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地域资源与经济存在很大的偏差,企业对资源的管理混乱,配套设施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消费方式日益改变,旅游方式逐渐多样化,随之对我国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今后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必须以多角度、多样化、深层次的角度重新考虑,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创新体制机制。
董嫚认为,体育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就是将这两个产业通过技术改革与创新打破产业壁垒,使两个产业在不同程度和不同层面实现连接,从而促使产业合作发展,形成一条全新的产业链带动经济发展[24]。关于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主要是以产业融合理论为基础,对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机制和融合模式进行了研究[29],并以省市或片区为切入点进行分析。汤凯以陕西为例将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划分为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和市场融合三个阶段[30],其中技术融合为前提,通过标准融合和规划融合两种手段实现;业务融合为过程,需要人才融合和组织融合;市场融合为最终阶段,需要以需求融合和产品融合获得竞争优势[31]。在产业融合路径机制研究的基础上,学术界总结了渗透融合、延伸融合和重组融合三种融合模式。渗透融合模式是指借助于管理创新或技术创新,将两大产业价值链的某些环节渗透到彼此产业中,促使它们相互交融。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但这种融合程度较浅,只能改变原有的产业结构,形不成新的产业形态[32]。延伸融合模式是指通过产业间经济活动互补和自然延伸以及交叉渗透过程中形成的新的产业体系。如澳门博彩业、特色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等都是延伸融合的表现。重组融合模式是指通过重组两大产业中的核心价值点和要素,打破原有的产业模式从而产生新的产品,形成新业态的模式。如体育园区游、体育特色小镇等。叶晨曦(2017)、霍永洲(2019)分别探索了河南省与海南省的两大产业的融合模式,都指出目前渗透交叉模式采用的较多,延伸式和重组式的融合模式运用的较少,并不能推动业态裂变,因此迫切需要机制的改革创新[36,37]。此外,其他学者也在模式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夏兰(2016)提出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中心模式、嵌入模式、园区模式三种模式并进行了深刻的剖析[33];张满林(2013)、王攀(2020)也都对乡村旅游和体育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34,35];李国锋(2018)结合甘肃省的地域旅游资源的特点,提出了目前甘肃省共有一体化、渗透、重组、延伸、互补、联动、中心、嵌入、景区带动和产业园区等十种融合模式[38]。以上学者都是定性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许金富(2020)从定量角度出发,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构建了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丰富了我国体育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的实证研究[33]。
大众旅游背景下,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形式已然不能满足大规模旅游者的需求,只有将体育活动与旅游体验相结合,才能形成产业联动效应,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之前学者们已经对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机制、模式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理论性研究且达成了共识,但两大产业的落地问题仍然是学者们研究的焦点。2019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指出特色小镇要逐年开展监测评估,淘汰错用概念的行政建制镇、滥用概念的虚假小镇和缺失投资主体的虚拟小镇,以健全小镇特色有序发展的体制机制。2020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又出台了《关于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准确把握特色小镇发展内涵,发挥要素成本低、生态环境好、体制机制活等优势,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平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空间、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支点、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新载体。该意见为我国以旅游特色小镇为主的新旅游业态形式指明了发展方向,并随着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等推动力的注入,对我国体旅融合的稳步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体育特色小镇作为我国新时代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最具有代表性的新业态形式,为我国的产业融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因此,许多学者也对相关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主要围绕特征、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40]以及建设路径方面开展。张潇潇将体育特色小镇定义为“具有独特体育文化内涵、良好体育产业基础,集运动休闲、体育技能培养、健康旅游等多重功能为一体的,新型现代化、特色化、科技化、互联网化的全民健康与体育产业重要发展平台”[41]。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的本质就是以主体、政策、项目、资金等元素为支持条件[24],融合保健、旅游、文化、科技、养老等产业,形成完整的体育产业生态链,辐射和带动周边经济发展,由此实现区域经济从单一向多元,由粗放低效向精细高效旅游方式的转变[41],其中六盘水郎岱特色小镇[42]、贵州中国第一骑游小镇[43]、绍兴柯桥酷玩小镇[44]、焦作体育特色小镇[41]等都是较为成功的典范。但体育旅游特色小镇在其运作过程中,还要加强对现有资源、生态保护以及人才的管理,才能实现创新发展。
除了体育特色旅游小镇,学界还关注了体旅融合的其他的新业态。整体来看,体育与旅游产业发展的新业态可以总结为五种类型:①体育赛事旅游,通过参加体育比赛或者观看体育比赛产生的旅游活动,包括体育赛事、体育赛事设施、体育赛事文化和体育赛事配套活动等[34]。比如通过海南省国家帆船赛事[45]、世界锦标赛、竞速挑战赛[24]等,这些体育赛事来吸引游客,带动当地的旅游发展。康林善在研究金昌市的体育旅游资源时提出可以通过举办途经花园、矿山公园等多处景区的国际马拉松赛来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46]。②运动休闲型旅游:是指具有休闲性、娱乐性的、运动性,能够贴近自然放松身心的旅游活动。比如:集运动、山水游乐、观光一体的水上公园,集冰雪娱乐、房车住宿、及户外拓展等功能的冰雪运动圣地[46],沙滩运动、户外运动等,以满足消费者休闲放松的要求。③体育节庆旅游,就是以民族、民俗传统文化为主题举办的具有地域性的节日庆典,以感受当地人民特有的感染力。比如:端午节龙舟赛活动、蒙古族那达慕体育活动、西藏拉萨雪顿节举行的纳木错徒步活动、北京丰台科技体育旅游节[47]等。④体育产业园区旅游,比如:各地区的特色体育小镇、北京龙谭湖体育旅游主题公园、体育主题酒店等用其特点的鲜明性带动产业集群的发展[26]。⑤体育文化创意旅游,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的介入产生新的附加值的旅游活动,如开封清明上河园的《大宋·东京梦华》、登封少林寺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都融合了科技手段,通过实景演绎将其具有的体育文化震撼性的传达给观众[48]。
随着工作与身心健康矛盾的日益增加,人们开始关注休闲体育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学术界主要集中在定义、表现形式、特征、传承发展等比较浅层次的问题上,而在自身价值、运行机制以及深度推广等问题上的研究则相对较少。休闲体育具有休闲性、娱乐性、健康性和广泛性的特点,且在继承发展过程中尤其注重了教育的作用,但在与旅游结合方面则鲜有研究。在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方面,学术界从最初体育与旅游关系的探讨,到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两大产业的融合模式及创新实践上等研究热点的演进,目前形成了多个研究路径与分支,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总的来说,体育与旅游的融合发展研究呈现出以下特征:
从我国体旅融合发展的阶段性进程来看,在研究议题和研究焦点上都反映着中国时代的变迁以及国家政策的调整,并在演变过程中注重本土化的发展。比如,体旅融合新业态的持续涌现就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深化改革的体现,而且在变革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以及乡村发展的作用,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点。
时代的发展促进了体旅融合发展的多角度研究,构建两大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已是大势所趋。一方面基于体育与旅游的关系,使得外延出来的相关特征越来越清晰、逻辑越来越科学。另一方面学术界对于为什么要融合发展、如何融合发展以及发展后的影响的都开展了一定探讨,研究层次逐渐深化。但是因为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有关体育旅游核心范式的探讨是今后学者们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目前研究中大多基于产业视角,探讨二者融合与耦合协调关系。一方面,从产业融合理论来分析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动力机制、融合路径以及融合模式等,研究结果较为全面且层次较深。另一方面,现有研究多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来测度和评价某片区的体育与旅游的耦合度或协调度[49-51],而基于全国层面的研究文献还是较少的[52]。近几年,对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研究的研究视角逐渐拓展到多个领域,如消费者视角、体验经济视角、企业成长视角、全域旅游视角、精准扶贫视角等,同时研究更深化和更具有针对性,这为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奠定了基础。
相关研究议涉及领域越来越广泛,呈现出了三种转变,既由有形资源向无形资源转变、由城市旅游向乡村旅游转变、由普通的地域体育旅游资源向互联网化、移动化、文化创意转变,进而推动了体育与旅游、健身、养老、医疗等行业的跨界融合。另外,目前关于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以定性研究为主,但定量研究也在逐渐增加,研究方法也越来越多元化。从最初观察法和访谈法为主,到后来的实地考察法、计量分析法、地理空间分析法等,研究越来越科学和规范。
体旅融合的发展方兴未艾,现在、未来也都会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领域。再加上国家层面和各省级体育与旅游部门的协调合作,终将会推动两大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相应地推进相关研究更加多维度、多视角、多学科的拓展,逐渐形成完整的研究框架,研究内容进一步的拓展和丰富。具体看,未来该领域研究将有三个方面的发展趋势:
尽管我国学者重点对休闲体育与旅游的融合发展[53,54]做了研究,但还是未注意到“民间”的重要性。对于民间休闲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应该是面对最广泛的旅游主体,而不是面向有相对较高收入的部分旅游者。因此,需要大力培育市场主体,推动体育与旅游产业的改革,让普通群众也能参与到休闲健身与旅游活动中来,积极响应我国“全民健身”的号召。一方面,应充分利用数字互联技术,实现技术转型融合,将优秀的体育资源呈现在广大群众面前,激发出新的消费潜力[55]。另一方面,可以借鉴社区体育模式[56],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进行小范围的旅游资源开发,从而形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融合趋势。
从实践角度来说,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业态过于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以体育旅游特色小镇居多,缺乏个性化发展,这和相关部门的管理机制不健全有重要关系。因此,今后体育与旅游体制机制改革、政策调整、资源的整合以及管理规范的对接都需要持续建设和优化。同时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资源共享为基础,以关联互补为发展优势,科技进步作为技术支撑的发展理念,以全面提升服务质量,促进其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通过产业之间的内生作用来实现区域联动协同,从而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构建公共服务体系。目前,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相应地生态康养产业迅速发展,由此催生出了“医、体、康、养、旅”五位一体的康养旅游的新发展理念[57],即打造以医疗为根本,以运动干预为手段,通过健康管理,形成休闲体育、康养旅游相关的聚集区。新时期的体旅融合发展并不是简单的产业叠加,而是需要产业之间的协调融合,只有实现良性的循环发展,才能全面推动体旅融合的可持续发展并构建科学的融合发展体系。
[1] 田慧,周虹.休闲、休闲体育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2006(4):67-70.
[2] 石晓萍.构建新农村民间休闲体育俱乐部的理性思考[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7(3):24-25.
[3] 崔庆霞.浅谈我国休闲体育[J].中国市场,2007(52):22-23.
[4] 李乃琼,尹继林,王浩.东盟民间休闲体育发展及其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13(12):113-116.
[5] 马娜.民间体育游戏在高校休闲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体育科技,2016,37(6):163-164.
[6] 邬代玉,于翠兰.民族民间休闲体育——石锁运动文献综述[J].中华武术(研究),2018,7(10):82-85.
[7] 文瑾.宋代民间体育休闲文化考略[J].农业考古,2009(4):137-139.
[8] 兰春明,傅丽萍,罗桢.城镇化背景下民间休闲体育的传承与发展——基于对上海松江的个案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4(30):140-143.
[9] 张俊.徽州民间传统休闲体育文化与体育旅游开发[J].滁州学院学报,2010,12(1):63-65.
[10] 龚建林,陈琦.客家文化区域的休闲体育文化特色初探[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3):48-51.
[11] 袁宏.齐鲁民间休闲体育项目整理及分类研究[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4).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1:2.
[12] 傅雪祥,董金花.民间休闲体育项目融入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创新构想[J].中华武术(研究),2015,4(10):27-30.
[13] 韦丽春,黄丽英.民族地区高校引领民族民间休闲体育开展的路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1):129-131.
[14] 严冬妮.休闲体育专业民间体育课程开发研究——以南京体育学院为例[J].体育师友.2018,41(6):57-59.
[15] 陈祎晟,白洁,李小唐.现代休闲文化聚合下网络化民间体育组织研究[C]//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体育局,甘肃省社科联,等.2014甘肃省体育科学学术论文研讨会论文集.甘肃省体育科学学会,2014:4.
[16] 商海伟,云鹏宇.现代休闲文化聚合下网络化民间体育组织分析[J].宏观经济管理,2017(S1):84-85.
[17] 王思思.民间休闲体育组织的运行机制研究——武汉市路跑团为例[D].湖北大学,2018.
[18] 李凯娜,朱亚成,金媛媛,谢军.中国体育旅游研究综述[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8,26(2):5-10.
[19] 刘文燕,黄平波.黔东南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开发优势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28(3):42-45.
[20] 高鹏春.“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地区民族体育旅游的发展策略研究[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7,36(4):22-24+38.21
[21] 彭杰峰,逯小龙.广西少数民族节庆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0,11(19):160-161.
[22] 尹梽澎,李政,何剑,等.湘西地区村寨传统体育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模式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8(6):160-161.
[23] 于光.怀化侗族体育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路径探究[J].西部旅游,2020(7):28-31.
[24] 董嫚.河南省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整合及协同策略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7.
[25] 曾文,王逊.江西省红色景区体育旅游融合性发展模式构建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14):90-91.
[26] 肖秀显,陈华.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要素分析——基于大众视角[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5,34(4):74-79.
[27] 张强,邓忠伟,陈浩.“生态文明”战略机遇期体育健身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创新研究——以我国世界遗产地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12):28-36.
[28] 张家彬.产业融合背景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适宜度评价研究——以泰山体育旅游为例[J].泰山学院学报,2020,42(6):57-62.
[29] 蒋依依,王宁.体旅融合助力健康中国建设[N].中国旅游报,2021-03-12(003).
[30] 汤凯.产业融合视角下陕西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及发展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20(30):128-130.
[31] 杨强.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机制与重构模式研究[J].体育科学,2015,35(7):3-9+17.
[32] 周霄.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基于全价值链的视角[J].武汉轻工大学学报,2015,34(4):86-91.
[33] 夏兰,王娟,刘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机制、模式与对策[J].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16,25(5):86-90.
[34] 张满林,朱新杰.辽宁乡村旅游与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模式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3(7):86-88.
[35] 王攀.乡村旅游与体育旅游结合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23(20):175-176.
[36] 叶晨曦.河南省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7(8):120-123+128.
[37] 霍永洲,黄堃华,高小亮.海南体育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模式探讨[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20(3):67-71.
[38] 李国锋,杨建盛.甘肃省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8(8):77-81.
[39] 许金富,陈海春.中国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耦合关联性测度及空间相关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20,36(1):9-16.
[40] 刘楠楠,解毅飞.新时代背景下体育特色小镇“产镇融合”发展模式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8(33):222-223.
[41] 雷哲.全域旅游视角下焦作体育特色小镇发展路径研究[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36(4):70-73.
[42] 袁建伟.乡村振兴战略下特色小镇建设与体育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研究——以六盘水郎岱镇为例[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9,31(4):1-6.
[43] 崔晓兰.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多元模式发展路径探讨[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6(2):81-83.
[44] 陈最新,何阳,胡宝萍.绍兴柯桥酷玩小镇的创建模式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4(1):92-99.
[45] 陆璐,张善斌.国际化视阈下“旅游+体育”融合发展战略研究——以海南省国际帆船赛事为例[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0,28(11):20-22.
[46] 康林善,妙学春.金昌市体育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科技和产业,2020,20(11):187-191.
[47] 雷波.我国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融合模式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9):40-44.
[48] 周家羽.文化创意产业与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以西安市为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49] 程心.乡村振兴背景下体育旅游与民间体育的耦合发展机制研究——以厦门莲塘村为例[D].集美大学,2020.
[50] 支强,刘坚,赵思思,等.产业链与生态链耦合视域下五台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体育研究与教育,2020,35(3):42-47.
[51] 吴华慧.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产业与冰雪旅游产业发展耦合的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20,38(6):37-41.
[52] 杨霞,汪慧敏,江畅.中国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研究——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的实证分析[J].文化产业研究,2019(4):126-138.
[53] 肖建国.休闲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模式探索[J].黑河学院学报,2017,8(7):54-55.
[54] 李瑾.休闲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研究现状[J].教育现代化,2019,6(83):336-338.
[55] 胡杜娟.“互联网+体育”:CCTV5+与阿里体育的媒体融合模式探究[J].出版广角,2020(4):76-78.
[56] 张瀚月.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研究:机制、路径、模式——以湖北省为例[J].湖北体育科技,2018,37(6):488-491.
[57] 徐新建,秦德平.健康中国背景下生态康养产业“体育+”融合路径研究[J].龙岩学院学报,2020,38(5):98-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