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学体育学院,湖北武汉 430062
国际上最早展开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的是美国学者Rosenberg(1963),他指出产业融合是不同社会经济主体共享一些信息和专业技术的过程。其后Estabrooks(1995)从企业对产业融合的反应视角、Malhotra(2001)从企业视角、Stieglitz(2002)从产业演化视角、StieghtzNils(2003)从产品视角、Lind(2005)从市场视角研究了产业融合的内涵。目前,国外在产业融合的内涵、产业融合的分类、产业融合的动因、产业融合对经济的促进等方面已经有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而且这些都成了当今产业领域研究的重点[1]。
国务院2009年11月25日通过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以及2014年10月20日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都明确提出了创新体制机制、培育多元主体、改善产业布局和结构、促进旅游与文化、体育等相关产业和行业融合发展的主要任务[2]。在对国内外学者关于体育产业融合研究的系统梳理和总结过程中,发现当前研究的热点主要围绕产业现象及融合趋势[3],部分研究虽涉及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理论条件、机制路径、业态模式、效应影响等内容,但多从定性视角对运动休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过程进行分析,比较抽象且难以量化,大多浅尝辄止,缺乏多视角、深层次、较为系统的基础理论研究,尤其是对运动休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系统化研究几乎空白。本研究立足运动休闲产业特性与发展规律,通过系统阐释运动休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模式,以期实现产业融合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创新,为运动休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成长的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陈松(2006)指出体育赛事旅游研究在我国还较为薄弱,我国社会经济优化升级需要赛事旅游助力,在引进西方先进理念同时,要善于形成自身独特的发展模式[4]。王钰(2006)指出体育赛事旅游者的出行动机以及潜在参与者的出游行为实施通常会受事件吸引力和人们对于限制因素的感知程度的影响。体育事件和旅游具有极强关联性[5]。周成(2007)指出体育赛事旅游具有增强产业竞争力、增加就业机会、升级经济结构、改善举办城市旅游市场的客源结构、增加国家外汇收入以及改善投资环境等六大经济影响。体育赛事和旅游之间有较多相同的地方[6]。
李文秀(2005)指出体育节事旅游在我国快速发展,离不开丰富的体育节事旅游资源、不断增长的体育节事旅游市场和不断发展的旅游产业[7]。张帆(2011)指出将民俗体育文化与旅游节庆活动结合,可以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吸引旅游者,推动地方旅游经济发展。近年来,我国一些民族和民俗文化丰富的省市,加大了对当地的民俗体育文化活动包装力度,并配合艺术文化、民族特色、生态环境、地方产业、景区景点等资源,在各地形成了不同规模的节庆盛会[8]。刘卫国,付健,吴晓山(2011)探讨了传统体育赛事节庆旅游开发对民族地区社会文化的影响,指出具有悠久历史的赛龙舟一直以来就是广西融安县庆祝丰收和祈福的传统习俗[9]。
王乔君(2002)指出体育健身旅游能够消除烦躁与焦虑,促进人的体能发展和体质增强,从而使人能以健康的身体、轻松愉快的心情投人到工作中去[10]。兰润生,马庆,黄孟武(2005)对厦门市发展体育健身旅游进行研究,指出体育健身旅游是我国旅游事业的一个重要部分,指游客在旅行过程中以自然、人文以及地区体育禀赋为基础所进行的游览、参与、体验过程[11]。杨大铸(2013)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进步、社会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体育的额认知在促进健康的基础上得到深化,健康绿色的生活理念逐渐成为社会主流,对体育的消费需求层次也更加深入[12]。
游茂林,罗新建(2013)指出,湖北省户外运动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路径依赖是积极依托独特的户外运动特色和地理环境,壮大运动旅游中介,打造特色户外运动旅游区[13]。鄢永强(2013)对四川户外运动旅游的消费需求进行分析,指出消费者的需求是多样化的,有些是显性的,有些是隐性的[14]。常波,常为来(2013)对皖南户外运动旅游资源进行研究,指出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户外运动旅游资源是指能够激发旅游者参与户外运动旅游动机,为户外运动旅游产业利用,并由此产生户外运动旅游综合效益的旅游吸引物[15]。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文献还不足以清晰地指引运动休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方向,因为大量研究文献多从定性视角对运动休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过程进行了分析,仅通过归纳和描述去解释现象往往难以对融合原理和规律进行深度阐释,结果比较抽象。尤其薄弱的是关于运动休闲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证研究,亟待加强。
台湾学者林房儹认为,运动休闲产业是指提供与休闲项目活动有关的参与体验类、观赏满足类或鞋服饰品类产品内容和支持性服务的经济活动集合。内地著名经济学者宋伟认为,运动休闲产业是提供其活动消费所需的产品和服务,以及支撑其进入社会再生产环节的经济主体活动之和[16]。
由此可见,凡是能够提供运动休闲活动、服务或用品,以满足消费者的运动休闲需求的企业集合即运动休闲产业。
本研究认为所有直接或间接参与消费者在旅行过程中衣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需求供给的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主体集群就是旅游产业。
运动休闲旅游产业作为运动休闲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产物,必然兼具运动休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双重属性。因此本研究将运动休闲旅游产业定义为:以运动休闲资源和旅游资源为凭借,以相关基础设施为条件,以消遣娱乐、健身塑形、新奇刺激、疗养度假、竞赛表演观赏等各种休闲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和手段,通过产业化的经营模式生产运动休闲旅游产品和服务满足游客身心和谐发展和运动休闲旅游体验需求的经济活动集合。
结合运动休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特殊性,对运动休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模式定义如下:是指运动休闲产业与旅游产业基于外部条件和内部资源,在市场竞争和政府干预的双重调节下,两个产业的内容跨越各自产业边界最终形成运动休闲旅游新业态进而相互改变产业链的过程。
产业融合既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动态发展过程[17]。运动休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是两大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然发生的产物,两个产业的融合发展会更加激发它们的活力,如运动休闲产业会因为旅游业的介入,而更加朝气蓬勃、欣欣向荣;旅游业会因为运动休闲产业的加入,而变得生机勃勃、活力倍增。关于两者的融合模式有很多种,但本研究认为当前对运动休闲产业与旅游产业来说,比较成熟且切实可行的模式主要有渗透融合模式、重组融合模式以及延伸融合模式。
产业渗透融合模式是指参与融合的运动休闲业和旅游业两大产业间的边界模糊化,运动休闲业或旅游业的价值链环节部分或全部渗透到另一产业中,使得融合后的产业兼有运动休闲业和旅游业的特征并形成新业态的过程。从渗透的方向性划分,可分为运动休闲产业向旅游产业渗透融合模式和旅游产业向运动休闲产业渗透融合模式。这种渗透融合模式不足的地方是其融合程度可能会流于表面,虽可以改变原有产业的形态,但难以形成新的产业。
图 1 渗透融合模式
Figure 1 Infiltration and integration mode
①体育赛事旅游的开发
体育赛事旅游是指以亲自参加或观赏某体育赛事活动为主要目的的旅游。包括一些来参加或观赏体育竞技比赛的比赛人员,服务人员,观赏人员等,都会在本地或者外地停留不同时间的活动,这种活动就属于体育赛事旅游。
体育赛事是体育旅游重要的旅游吸引物(Dawid,2009)。大型体育赛事一直都是促进运动休闲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可以推动本地的运动休闲旅游市场的发展。人们可以到赛事举办地观看高水准的体育比赛的同时,到举办城市观光旅游。如每四年一届的夏季与冬季奥运会、足球世界杯等人们关注度非常高的赛事活动,到举办地观看赛事的体育迷们极大地带动了当地旅游经济。
就两型社会试验区武汉城市圈而言,大型的体育赛事有如2012“汤尤杯”羽毛球赛、从2015年开始的女子网球皇冠级赛事武汉网球公开赛、武汉国际速度赛马公开赛、武汉马拉松等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体育赛事。由华中师范大学评估组所做的“武汉网球公开赛”2014综合价值评估报告显示,有超过7.5万名观众前往现场观赛了2014年首届武汉网球公开赛,其中有3.9万名观众来自外地,“爱网球”是大多数观众前往现场观赛的主要动因,占调查总人数的68.09%。充分展示出首届武网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传播价值”和“环境价值”。同时,评估报告还指出通过武网新增3700个就业岗位,产生了11.3亿元人民币的经济产出效果,对武汉城市的影响覆盖了近30个产业[18]。
②运动休闲旅游的开发
进入21世纪,国人的生活方式已悄然发生显著变化,从过去崇拜和敬畏生命转变为崇尚生命价值的真实与品质;从过去消极地开展闲暇活动转变为积极主动参与休闲体育和娱乐活动;从过去单纯地注重心灵惬意和以愉悦的休闲方式转变为注重体验与刺激的运动休闲方式。这三个转变标志着运动休闲已经进入到国人的视线之中,充分体现出社会文明进步与发展。据途牛发布2017体育旅游消费报告称,以徒步、骑行、潜水、海钓、攀登为代表的户外运动休闲旅游成为最受消费者欢迎的运动休闲旅游产品,为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途牛日前上架了一批户外新品,涉及日本、俄罗斯、西欧等众多出境目的地。
③体育赛事相关场馆、设施旅游
2015年开始施行的《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办法》提出,鼓励有条件的体育场馆推进“体育场馆+旅游”等多元业态的发展模式,提升体育场馆的休闲旅游功能,进而将体育场馆打造成运动健身、旅游休闲为一体的运动休闲旅游中心。此外,举办了大型体育赛事的城市,可以将标志性的体育场馆作为人们的旅游观光点,打造成新的旅游产品。如武汉网球公开赛的主场馆、武汉体育中心体育场等体育场馆举办过重要赛事,这些场馆可成为旅游观光的重要区域。例如,武汉即将承办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目前有许多军运会的比赛场馆在新建或修缮,这些场馆在运动会结束后都有可能成为人们前往观光旅游的地点。此外,体育场馆空间还能打造成舞台化的文化表演空间,将文化创意产业与体育产业融合起来,打造成精品旅游演艺产品。比如,武汉体育中心游泳馆的“梦幻跳水秀”、武汉网球中心旋风球场的“极限运动挑战秀”等演艺产品,充分调动市场的力量,整合体育场馆的优势资源,将武术、跳水、体操、极限运动等体育元素与杂技、歌舞等创编成一体的体育旅游秀场。
①旅游资源为运动休闲项目提供平台
武汉城市圈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为运动休闲提供了场所,而且影响其活动的内容、规模和形式,是人类开展运动休闲活动的主要基础。目前,武汉城市圈举办的很多休闲活动或者体育活动在旅游胜地举办,例如,武汉的水上马拉松就是在风景秀丽的东湖进行的;武汉国际马拉松的路线中就途径黄鹤楼、长江一桥、辛亥革命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东湖、欢乐谷等地,上述途径地点都是武汉的标志性旅游景点;木兰山登山节就是在国家5A级景区木兰山开展的,参赛者可在竞赛中领略木兰山的美景。这些活动都是借助丰富的自然资源,在旅游地点开展休闲运动,将“运动休闲+旅游”完美结合,大力推动了运动休闲旅游的发展。此外,养生休闲主题的旅游产品迅速成为武汉城市圈旅游业的新星,如咸宁和孝感的温泉等。也有户外方向的旅游项目,如黄冈漂流等。
②传统节气旅游向运动休闲的渗透
我国历史悠久,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具一格的文化特点和特殊的传统节日。而少数民族的传统节庆总是与本民族的历史事件和神话传说相联系,它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民族精神最集中的记录,以此为主线,深入挖掘本民族、本地域传统体育文化,把体育文化元素融入到传统节庆活动中,形成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具有标志性的文化旅游表演节目。如湖北省恩施州土家族的“牛王节”“女儿会”久负盛名,其中的高脚竞速、毽球、摆手舞、押加、抢花炮等民族特色鲜明的传统体育项目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开发,吸引着大量中外游客前来观看、参与和体验,展现了体育文化和旅游的融合。
重组融合多发生在产业关联密切或同一产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使得原本各自独立的产品或服务在某一共同利益的刺激下,通过重新组合的方式融为一体而产生新的产品或服务,形成了新的产业形态的整合过程。运动休闲产业与旅游产业凭借会展、节庆、特色项目等纽带和平台,经过对原有价值链的解构与重构,重组融合形成全新的旅游业态——会展运动休闲旅游、节庆运动休闲旅游以及特色运动休闲项目游等(如图2)。
图 2 重组融合模式
Figure 2 Restructuring and integration mode
会展型运动休闲旅游是结合高新技术,注重设计理念创新和自身特色展示,让用户体验产品的使用价值和内涵。比如我国的体育旅游博览会、体育用品博览会等,通过融入声光电技术或虚拟现实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使旅游者能够身临其境的体会各种模拟运动,这样的创新的形式会吸引很多游客前来旅游参观,同时也提高了商品的成交量。当下很流行的虚拟体育场馆旅游、虚拟体育博物馆旅游以及针对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体育遗址虚拟旅游等新兴运动休闲旅游产业的出现,正是这些相关联的产业之间相互重组融合所取得的跨越式发展。
节庆是运动休闲产业与旅游产业重构融合的重要平台,将历史悠久的传统节庆和时尚新潮的现代节庆活动同旅游融合在一起,也是运动休闲旅游融合的一种表现形式。近年来,湖北省比较有影响力的节庆包括武汉渡江节、武汉国际赛马节、仙桃国际体操节、中国荆州国际龙舟节、神龙架国际滑雪节、土家摆手舞文化旅游节以及武当山国际武术节等。利用传统节庆推动民族民俗运动休闲旅游文化节的开展,既传承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又助推了运动休闲旅游业的发展,是“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完美呈现。如武汉渡江节是为纪念毛泽东主席畅游长江而举办的全民节日,“渡江节”始于1956年,至今已举办43届。2017年的武汉渡江节吸引了来自瑞典、德国、英国、美国等多个国家和国内21个省市区的5300多名选手参赛、成功地开创了“渡江牵线、文体搭台、经贸唱戏”的运动休闲节庆旅游模式,真正实现了以“渡江为媒”的运动休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
开发具有地域特色、文化特色、产业特点的运动休闲旅游产品和项目,深入挖掘特色运动休闲旅游项目的旅游功能也是运动休闲产业与旅游产业重组融合的一种表现,“新、奇、特”别具一格是其固有特点。如湖北省的山地户外资源和江河湖泊资源都十分丰富,依托这些资源所开发的攀岩、徒步登山、漂流、渡江、赛龙舟、垂钓、温泉等户外运动休闲等特色项目游都已形成独立的旅游板块,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延伸融合是通过产业间经济活动的功能互补和延伸来实现产业融合,往往发生在产业链自然延伸的部分,使彼此产业的边界发生交叉融合,从而赋予原有产业新的附加功能和更强的竞争力,形成融合型的产业新体系。运动休闲产业具有很强的依托性和关联性,使运动休闲产业与旅游产业得以扩大和整合成许多新兴产业。例如,运动休闲文化创意旅游业、运动休闲旅游主题酒店餐吧业、体育博彩业等都是两者延伸生成的新业态(图3)。
图 3 延伸型融合模式
Figure 3 Extended integration mode
旅游本身是运动休闲文化消费与文化供应两者互动的市场现象,文化供应者将运动休闲的文化资源与创意设计结合起来,助推“文化创意产业+运动休闲产业”的融合,从而获取收益。而文化消费者在创意设计中获取运动休闲文化的精髓和内涵,体验运动休闲中的乐趣,这样双方借助旅游与运动休闲的互动,实现双向交流和交易合作。如武当山推出《武当太极·激光秀》,它是以武当太极和道教文化为主要题材,加入高科技的技术手段,在产品推出后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吸引大量游客到武当山观赏体验,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又传播了武当太极文化,实现了运动休闲文化业与旅游产业的成功融合。
运动休闲旅游主题酒店餐吧业是通过知名的体育明星或者体育赛事提高吸引力和关注度,通过精心设计与布局吸引游客的关注,促进本地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消费的增长。
主题的本质是差异和文化,以知名的体育人和事为主题,通过文化元素的注入,创建良好“体育+”氛围,引起游客的关注,进而刺激消费。如武汉库博运动餐吧,通过资源整合和强强联手,打造一个全新的休闲体育业态。该运动餐吧利用武汉市台球协会、武汉市电竞协会和武汉市飞镖协会三大行业协会不可复制的资源优势和强大的运营管理团队,形成一个集台球、飞镖、电竞、时尚音乐、美食于一体的运动休闲美食场馆,开创了运动休闲旅游主题餐吧新业态。
体育博彩业与旅游业之间的互动关系在于:体育博彩业能带动旅游业的发展,而旅游业的发展能吸引大量的游客资源,为地方经济的增长做贡献,两者相互促进。比如著名的博彩旅游胜地——澳门,它的赛马、赛狗等这种即开型体育博彩为吸引了不少游客观赛,这种精彩、刺激的体育博彩为观众带来了深刻强烈的感官体验。2018年4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从9各方面讲述了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其中,8次提及体育,而最引人关注的一条是:“探索发展竞猜型体育彩票和大型国际赛事即开彩票。”这对沉寂许久的体育彩票行业来说的确振奋人心。
武汉城市圈运动休闲旅游业在延伸型融合模式方面比较有名的就是东方马城了。东方马城是华中地区唯一的国际标准马术和速度赛马场,也是国家体育总局中国马术协会唯一马术与速度马训练基地。在体育赛马的基础上,东方马城还延伸出了旅游和商业地产等产业,涵盖了学校、商场、酒店、小区、俱乐部、博物馆等十多个项目,定位精确,配套齐全。东方马城坚持举办每周一次的赛马日活动,每个赛马日举办4-6场速度赛马赛事。通过赛马日活动不仅对外宣传了赛马文化,还能让人们了解和认识东方马城,提高人们对东方马城的认知度,也为我国马产业的建立和马彩未来的试点发展贡献力量。
融合适应市场或满足顾客要求的程度称为融合成熟度,运动休闲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模式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尽管运动休闲产与旅游产业融合模式可以有若干种类型,但结合运动休闲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历程和融合现实,其当前可行且较为成熟的融合模式可以分为产业渗透融合模式、产业重组融合模式和产业延伸融合模式三类。
通过上面对武汉城市圈运动休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出,武汉城市圈运动休闲旅游业融合模式主要是在渗透融合,延伸融合比较少,重组融合几乎没有。这说明武汉城市圈运动休闲旅游融合是在比较浅的层面去融合的,缺少创新,很少产生新的业态。
[1] 高凌江,夏杰长.中国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路径及政策选择[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14(2):52-57.
[2] 康保苓.产业融合背景下旅游与体育的互动研究[J].旅游论坛,2011,4(3):45-48.
[3] 李燕燕,兰自力,陈锡尧.我国体育产业融合的特征、类型及实现机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27(6):488-492.
[4] 陈松.体育赛事旅游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5] 王钰.对奥运旅游营销的几点思考[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5(3):45-48.
[6] 周成.体育赛事旅游的经济学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46-48.
[7] 李文秀.体育节事旅游研究[D].武汉大学,2005.
[8] 张帆.民俗体育节庆旅游吸引力影响因素之实证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
[9] 刘卫国,付健,吴晓山,等.传统体育赛事节庆旅游开发对民族地区社会文化的影响——以广西融安龙舟节为个案[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1,25(2):85-88.
[10] 王乔君.对开发体育健身旅游的思考[J].辽宁体育科技,2002(1):72.
[11] 兰润生,马庆,黄孟武.厦门市发展体育健身旅游的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35-37.
[12] 杨大铸.青岛滨海健身旅游参与者现状与需求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3.
[13] 游茂林,罗新建.湖北省户外运动旅游业发展前景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3(1):85-89.
[14] 鄢永强.四川户外运动旅游的消费需求特征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3(15):34-36.
[15] 常波,常为来.论皖南户外运动旅游资源的开发[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
[16] 何祖星,夏贵霞.运动休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32(6):685-689.
[17] 陈柳钦.产业融合效应与促进我国产业融合的措施[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13
[18] 首届武汉网球公开赛价值11.3亿创造3700个就业岗位[EB/OL].(2015-04-23).http://news.cnhubei.com/xw/jj/201504/t324121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