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湖北大学 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2. 湖北休闲体育发展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62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在京盛大召开,为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开启了新时代。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指出,推动体育与养老服务融合是促进融合发展的需要[1]。2019年4月,中国老龄协会发布的《需求侧视角下老年人消费及需求意愿研究报告》强调,老龄运动康复等多样化健康服务发展前景广阔[2]。同年7月,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印发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要求,老年健康促进行动需面向老年人普及包含体育锻炼等多重健康知识[3]。同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再次强调,要加强对老年群体非医疗健康干预,普及健身知识,组织开展健身活动,为体养融合养老体系提供了可操作空间,也有利于新时代深化健康中国战略的理论认识[4]。同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发展规划》进一步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包括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护理等综合连续老年健康服务体系[5]。面对新时代我国老年人口的健康意识不断加强,体育锻炼、消费等需求不断扩大,本研究从体养融合的成果、概念、特征及实现路径等4个方面进行综述,旨在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体养融合等相关研究进行归纳和剖析,阐释体养融合的基本内涵,探寻体养融合的发展特征,为新时代我国体养融合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表1 党的十八大以来体养融合研究成果年度分布统计一览表
年份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合计 |
核心期刊 | 1 | 3 | 6 | 7 | 6 | 8 | 9 | 9 | 9 | 58 |
国社立项 | 1 | 3 | 3 | 1 | 4 | 7 | 3 | 2 | 4 | 28 |
自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发展健康老龄化服务事业与产业,我国关于体育和养老结合的相关研究便受到学界广泛关注。由于“体养融合”是近几年提出来的新概念,且体养融合的概念以及特征的构成并没有得到明确界定,于是掀起了关于“体养融合”研究热潮。本研究在中国知网CNKI中,通过以“体育”并包含“养老”为主题,截取2012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时间段进行检索,共检索出核心期刊58篇(见表1),专题或分组报告的学术会议共7篇。通过对核心期刊计量可视分析可知,关于体育养老的研究核心期刊从2012年的1篇增长到2020年的9篇,整体上呈渐进式增长趋势,其中2019—2020年度未呈现明显增长,可能与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导致学界研究热点发生偏移有关,但随着2021年疫情防控系统化和第7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发布,体养融合的相关研究又得到学界广泛的重视。同时,在我国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通过立项查询得知,以学科分类为“体育学”的社科项目,从2012年至今,关于体育学研究中包含老年群体等主题的立项共有28项,在立项的整体结构上也呈现由多向精的转变趋势。
体养融合发展不仅能打破资源配置的桎梏,推动体育与养老服务的流动性和兼容性,还能创新“体育+养老”的生态环境。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体养融合的概念进行了多元阐释,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韩松等[6,7]认为,体养融合是体育与养老产业在优势互补下的联动发展,是体育与养老产业链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薄弱领域中积累发展后劲。其主要是体育与养老消费产品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开发,提高体育产业为养老产业经济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黎文普等[8]认为,体养融合是以体育文化为载体,以体育产品为服务来满足养老需求,完善养老服务,推动体育文化养老资源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提升老年人生命质量,促进老年人精神文明建设,使老年人思想、情感等有所交流与释放,体验体育文化活动带来的乐趣,进而促成体育与养老产业、养老公共事业的有机联合发展。
面对老龄人口对自身健康的美好需求不断增加,王会儒等[10]认为,“运动是良医”,通过运动“治未病”已成为体养融合发展的一种主流产业。“体育+医疗+养老”的融合发展意在发挥运动健身的特有作用,预防或减轻老年疾病发生,缓解医疗救助压力,降低养老成本,保障老年生活品质,以期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在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过程中,体育资源与养老资源在产业融合的加持下,或将提升体养融合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形成更加开放的局面,扩大市场融合与产业发展空间,延伸“体育+养老”融合发展的开放性功能,实现由“1+1=2”向“1+1=3”的体养融合转变[6]。
学者从多个维度对体养融合的概念进行了阐述,面对新时代多元化的体育养老服务体系,体养融合不仅仅是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的产业融合,还应包括丰富老年精神生活的体育文化与养老融合,以及长远角度的“体育+养老+N”融合的新兴复合型业态。
体养融合因社会结构、健康观念及人口学特征等的变化呈现不同特征,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体养融合特征进行了概述,其主要有以下几种:
黎文普等[8]从体育文化养老视角认为,体养融合有2大特征:促使老年人了解体育文化知识,学习运动技能;填补老年人孤独的精神世界,拓展老年人人际交往的情感表达。刘永强等[21]也有类似的观点。
冯珺等[9]从产业融合角度认为,体养融合在未来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体养融合协调度较高、体养融合主体存在多元化等三大特征。叶松忠[11]等与之有类似的观点。刘远海等[12]从体育功能的视角认为,体养融合有3大特征:促进老人的身心健康发展,降低老年疾病的病发率;丰富老年人的情感交流,增加老年人的生活乐趣;提升老年人口的生活幸福指数,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马宏斌[13]提出的“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与其有类似看法。叶宋忠[14]根据计量分析发现,我国体养融合产业发展具有3大特征:发展水平与发展速度提升缓慢;发展差异性与耦合协调度均不明显;发展的融合度水平仍然不高。
郑晓冬等[15]从体育基础设施角度认为,体养融合有4大特征:满足中老年人的体育锻炼需求,提高中老年生活质量;对收入与教育水平较低、农村户籍以及年龄较大的弱势群体有明显健康增益效应;增加个人体育文化活动的参与度来改善中老年人健康状况,促进相关社团组织的建立,优化参与者的活动体验来提高健康水平;有利于缩小中老年人体育健身的差距。
学者从体育文化、体育产业、体育功能及体育服务等多维度对体养融合的特征进行了阐释,认为要满足体养融合的多样化特点,还需要激发体养融合发展的创新性,促进体养融合高质量发展。
体养融合是新时代人民对美好健康生活的需求,是相关部门和行业应对同行或跨行竞争与合作的必然选择。学者们认为,体养融合需要通过深化结构改革、完善服务体系、整合体制观念市场资源,强化健康意识、做好产业融合发展布局等路径来实现。
冯珺等[9]认为,体养融合应积极发挥政策作用,围绕体养融合发展模式,深化供需结构改革,规范行业指导标准,实现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双驾齐驱”。黎文普[8]、马宏斌[13]等认为,在宏观层面上,相关部门与机构要完善体育文化养老服务体系,大力推动体育文化养老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体育文化养老覆盖面与适用性。叶宋忠等[11]与之有类似的观点。
韩松等[6]认为,体养融合的可持续性发展离不开复合型人才培养、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体养融合不是简单的两种资源融合,而是融合后的新兴行业,需要整合有限资源,开展优质的体育养老服务,融入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培养掌握复合性知识与技能的人才队伍。舒刚民[20]、戴志鹏[22]、王季[23]、戴志鹏等[25]等均有类似观点提出。
汪毅等[19]认为,在健康老龄化背景下,体养融合应将原有的“医养结合”“体护融合”从观念、市场、资源上进行整合,引入现代运动与医疗技术作为支撑,创新“体医养”多元并存的复合型健康养老模式。叶宋忠[17]认为,体养融合需要由政府主导的体制观念整合来引领市场融合,用好体养融合公共治理工具,营造融合环境,推动融合发展。
马思远等[26]认为,体养融合的实践路径必须做到:进一步推进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鼓励老年体育社团体与组织建立,激发体养融合社会组织活力,强化与巩固居民健康意识,优化老年体育活动参与体验,增强体育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和效果;推进体育文化环境以及医疗与养老服务保障的协同支撑;提高居民经济收入水平,增加居民使用医疗服务的可行力,加大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宣传力度,强化居民的健康意识,完善医疗服务与社会保障体系。刘军林等[24]还认为,体养融合需要强化老年人体育健身价值观念,优化老年体育锻炼指导;加快体育设施建设进程,完善老年体育公共服务通道,以期提高老年人体育锻炼需求。
叶宋忠等[11]认为,体育融合发展路径在于:发挥政府对体养融合产业的规制作用,对体养融合产业综合发展水平与布局进行强化升级,提升体养融合发展的成效,加强体养融合市场培育功能,优化体养融合产业的发展策略等。同时,叶宋忠[18]还认为,体养融合应打造国家体养融合示范基地,促进体养融合向集团化发展,完善体养融合市场机制,营造体养融合市场化环境,创新经营模式和战略布局,真正地将体育融入到养老事业的体系中。
此外,戴志鹏[16]提出,体养融合的实现路径是:转变传统的服务模式,促进以“大健康”为重点的体养融合的消费观念;夯实政管企办的“大社会”体养格局,充分利用社会资本的力量做大市场规模;推进现代技术的“大数据”在体养融合的应用,提高体育养老服务品质和效率。韩松[7]等认为,营造体育与养老消费的良好环境,促进体育消费市场多元化;改革养老金融体系,扩充老年体育服务融资来源,提升多元化体养融合的产业链水平,满足体育产品服务不同老龄群体的需求;普及老龄政策法规,宣传养老美德,提高对科学养老认识,正确把握老龄化发展方向等对推动体养融合发展至关重要。
综上可知,学者主要从顶层设计、人才培养、产业布局、创新发展、健康意识等方面提出体养融合的实现路径,但当前对体养融合的研究主要以理论基础为重点,对于体养融合的实践效果、评价体系、融合程度以及包含体育和养老在内的多领域融合等方面的研究颇为稀少,研究成果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多维度体养融合的理论研究和体养融合效果评价的实践研究。
[1] 国务院(国发[2014]46号).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Z].2014-10-20.
[2] 中国老龄协会.需求侧视角下老年人消费及需求意愿研究报告[R].2019-04-16.
[3] 国务院.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EB/OL].(2019-07-15)[2021-09-05].http://www.gov.cn/xinwen/2019-07/15/content_5409694.htm.
[4]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Z].2019-09-17.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发展规划[EB/OL].(2019-11-22)[2021-09-05].http://www.gov.cn/xinwen/2019-11/21/content_5454347.htm.
[6] 韩松,王莉.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态势测度与评价[J].体育科学,2017,37(11):3-10.
[7] 韩松,王莉.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关系检视及模式识别[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0,39(3):93-99.
[8] 黎文普,龚正伟.“文化养老”视域下社区体育文化养老路径探析[J].体育学刊,2014,21(4):46-49.
[9] 冯珺,肖淑红.产业融合视角下的体养融合研究:概念、作用与发展现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0,43(12):58-70.
[10] 王会儒,姚忆.“传统养生体育+医疗+养老”的老年健康干预模式构建[J].中国体育科技,2017,53(3):8-13.
[11] 叶宋忠,仇军.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产业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9,36(4):410-414.
[12] 刘远海,但爱兰,朱小云,等.健康老龄化背景下“体养融合”养老模式构想[J].湖北体育科技,2019,38(1):8-11.
[13] 马宏斌.公办养老机构体育活动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5(10):6-10.
[14] 叶宋忠.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协调度评价研究——以我国东部地区11个省市为例[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9,45(2):62-69.
[15] 郑晓冬,方向明.社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中老年人健康及不平等——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的实证分析[J].劳动经济研究,2018,6(4):119-144.
[16] 戴志鹏.体养结合干预老年健康的服务供给探索[J].老龄科学研究,2020,8(11):57-66.
[17] 叶宋忠.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的互动机制与融合过程[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7,34(4):442-446.
[18] 叶宋忠.体育与养老产业融合对体育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实证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9,53(5):36-43.
[19] 汪毅,郭娴,周宇颖.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体护融合”保障机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42(8):110-119.
[20] 舒刚民.审视与治理:我国老年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再认识[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8,35(4):420-425.
[21] 刘永强.我国养老机构老年健身服务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6(6):17-22.
[22] 戴志鹏.论居家养老服务对我国老年人体育事业发展的支持[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4,30(6):19-22.
[23] 王季.郑州市养老机构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现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16):4656-4657.
[24] 刘军林.发展准老年人休闲运动的作用与策略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6(3):12-15+45.
[25] 戴志鹏,马卫平.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老年人体育的发展动向研究——基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的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1):18-23.
[26] 马思远.国家战略决策下全民健身与健康养老融合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0,43(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