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学 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建立体育强国最重要、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要提高人民的身体素养与健康水平,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这不仅是在体育强国建设中最明显的特点,还是体育强国在建设助力健康中国的本质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于1995年正式发布实施,该文件中指出,体育、国民经济,以及社会事业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成为此后15年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任务,并预计到2010年,基本上可以建成具备中国特征的全民健身体系,在总体上,中华民族人民的健康水平能有所提升[1]。“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健康”,是习近平同志认为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所需要牢记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健康中国建设中,人民的健康应被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中[2]。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的体育先进单位,以及先进个人代表时,强调到满足人民的健身需求、提高人民的主观锻炼体验感,以及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发展是加快建设体育强国任务的出发点,也是在建设体育强国任务中的落脚点[3]。《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于2019年8月印发,该文件将“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作为第一条战略任务,从公共服务、场地设施、健身活动、体育活动开展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均说明了我国对群众体育的注重,同时也强调了群众的体质健康是一个国家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为响应国家号召,2021年1月,湖北武汉开展了有关体育的工作会议,省体育局局长胡功民在此会议上,以《自觉肩负体育强省建设新使命 强势开启体育强省建设新征程》为主题作了相关的工作报告。会议强调到2025年,对于湖北省体育的总体综合实力来说,不论是在中部地区、又或者是在全国,都应要位于全国第一的方针之中,不断跻身于前列。同时,会议指出实施全民健身战略,是“十四五”时期的首要任务,这也再次强调了湖北省政府、湖北省体育局对群众体育发展的关注。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查询,发现大多数学者对湖北省群众体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体育政策、体育赛事、健身活动、体育场馆这四个方面的发展现状及解决问题的对策上,却没有对探索多样化的群众体育发展模式的综合研究。因此,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以及访谈法,分析整理了现如今湖北省群众体育的发展现状,并梳理了国内其他省市及国外优秀的群众体育发展模式,重点关注《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以期提出适合湖北省群众体育发展的多样化发展模式,为其提出多样且有效的发展途径,促进湖北省群众体育的长远发展,也可以为人民的健康水平提供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深刻贯彻体育强国建设纲要。
日本的首部体育法《体育振兴法》于1961年发布,并且在后面的50年时间里不断被完善,最终在2011年更名为《体育基本法》,日本不仅提出并强化了“体育立国”的国家战略,并且提出了社会发展体育事业八项基本理念,即体育权利、青少年体育、人际交往、体育事业、残疾人体育、竞技体育、世界和平,以及加强国民对体育的理解,反对使用兴奋剂[4]。这些都标志着日本政府对体育事业的关注,对国民健康的重视,也是我们在群众体育多样化发展上值得去研究的。
从群众体育赛事方面来看,国外的发展要优先于我国,群众体育赛事在社区文化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居民对赛事的热爱程度高,另在赛事制度供给方面或者组织形式上都有所创新。例如新加坡体育理会认为发展体育战略重点即是全民健身运动[5],为了促进全民健身,新加坡理会设立全民体育处,通过发布赛事利好政策,推动居民参与群众体育赛事,促进群众体育赛事的发展。
Susan E.Vail从社区体育俱乐部与群众体育参与互动层面对社区体育俱乐部如何增加群众进行了探讨,他认为统一社区参与者、培养协作团队及制定科学的体育规划是社区俱乐部发展的三个关键因素[6]。Vail通过加拿大的数座城市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研究,发现在公共体育服务过程中,社区体育组织有未良好建立的联合机制、缺乏交流与沟通的各个组织、不对称的供给信息,以及供给过多的部分体育公共服务等问题。
经过对美国多数体育场馆设施的经营模式及其发展的研究,发现在大型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中,其获取资金的渠道来源多种多样,融资形式也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对于融资方式的选择上有公私两种,最显著的特点是在美国体育场馆的投资中,私人资本的投资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同时,在体育场馆设施的经营中,大型体育场馆在具有某些特权的独有性、冠名权,以及座位策略的特点的同时,又具有盈利性[7]。而在体育场地设施已经基本可以满足社会体育需要的日本来说,由于不断变化的社会条件,从事体育活动的条件也应在不断完善。与国内学校几乎不对社会人士开放体育场地相比,日本却将教育场所视为社会教育的重要阵地,稳定地不断推进着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地域社会开放的发展[8]。
通过对国外群众体育发展模式的分析梳理,发现国外对于群众体育的发展与研究要领先于我国,并且十分重视国民健康,为了提高人们参与群众体育赛事的积极性,他们会去进行探讨并发布利好政策,还会将教育场所视为教育的重要阵地。但是国外群众体育的发展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如供给过多或供给过少的部分公共体育服务,再如缺乏交流与沟通的各个组织之间,没有建立良好的联合机制。
1)政府引导,多元主体参与模式
通过分析与整理群众体育尚未明确的主要问题以及其发展模式的主要构成,可知现有群众体育的发展,仍然存在着人与人之间、区与区之间,以及城与乡之间的不平衡的状态,社会组织参与不足、主体模糊、缺少多样化的发展方式等是目前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主要问题。政府在主导群众体育的过程中,应以“立足”“关注”“服务”民生为中心,人民应树立理性的自我体育发展意识、积极投身于多种形式的体育实践;群众体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上的支持,应提高社会整体的普遍关注度、提高体育文化的滋养熏陶,以促进群众体育向积极的方向发展[9]。因此,为了实现群众在体育方面的锻炼需求,应积极推动以公民为主体、以政府为引导的,社会参与、市场推动的多样化的群众体育发展模式[10]。
2)区域划分模式
不同地区的群众体育有不同的体育互动形式及特点,如能代表东北地区群众体育特色的冰雪体育活动,以及富有北方民族风情的冬季民俗文化;又或者是能代表中原地区群众体育的武术、健身气功等项目;以及形式多样又具备统一风格特点的、位于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等[11]。再或者是陕西省构建的组织、投资与资源开发模式,以城市、县、建制镇三建制来进行划分[12],不同的建制有其应负责的领域,例如陕西省城市的组织模式主要是从体育局到体育协会再到社区,县的组织模式是从文化局到社区办再到体育兴趣小组,建制镇的组织模式是村委会,不同的建制在相同的模式下有着不同的分工,使各项任务清晰明了。因此,根据区域划分,有针对性地提出符合各地区环境和民族特点的群众体育形式,将有利于群众体育的发展。
3)多维模式
通过对有关甘肃省高台县群众体育发展状况的研究发现,经费不足、产业单一、需求不均、权限削弱仍是目前群众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13],全民健身项目目前正处于无项目可参与、无比赛可参加、无场地可练习的初级阶段,体育运动的发展模式必须从全民健身的可持续出发,即注重全民健身的基础培养,注重全民健身的平台建设,注重拓宽全民健身影响[14]。因此,有关学者认为应从群众体育的政策性、开放性、地域性、休闲性、全民性这五点来进行全面发展,即以政府推动、资源共享、以城带乡、多元融合、完善体系这五位一体的模式来发展群众体育,具有当地独有的特点。
同时,通过对社会上的各类差异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群众体育的非平衡发展模式进行探讨,发现我国群众体育发展有三种非均衡的模式:一是全面发展农村体育的波浪模式,运用“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主要通过推动小城镇的体育发展,以向城市体育看齐;二是彗星模式,与波浪模式相反,即“先富带后富”理论,从发展城市体育开始,来带动城镇和农村的发展;三是橄榄模式,运用“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在大力发展小城镇体育的基础上,映射到农村以及城市体育上[15]。
以上对国内其他省市群众体育发展模式的梳理,发现学者对国内群众体育的发展模式的研究主要可分为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模式,区域划分模式以及多维模式。虽然学者在努力探究适合我国群众体育多元的发展模式,并都取得了很多不错的进展,但就目前来说,仍然存在些许问题,如人群、区域、城乡之间群众体育发展的不平衡,社会体育组织参与不足,以及地理环境与经济的差异等等,都是影响群众体育发展的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体育政策、体育赛事、健身活动、体育场馆这四个方面对湖北省群众体育发展现状进行剖析。
1)体育政策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从政府决策和注意力理论的视角出发,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重心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群众体育与奥运同行的协调发展,二是促进城市与乡村群众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三是体育产业结构性的改革与发展[16]。虽然相对稳定的注意力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内政府发展体育事业的必要条件,湖北省各级政府发展体育事业的注意力强度也在不断上升,但整体水平却偏低,并不能完全满足群众的锻炼需求以及消费需求。
从政策文本、执行主体、目标群体及执行环境四个方面对湖北省残疾人体育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研究,发现体育类法律较少,涉及残疾人体育发展的内容并不具体且缺少针对性。在《湖北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中,有提到有关针对残疾人体育的相关政策,如对残疾人免费开放相关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设置相关简单易懂的标识等,但具体如何做却并未说明,反观在加强老年人体育设施建设方面,有详细论到为老年人建设各种类型的体育场地设施,如草坪网球场、及门球场等等,以方便老年人进行体育锻炼。不仅如此,文件中还提出,所有的社区或村部都应至少有一处适宜老年人健身的体育场地设施。同时,更新的政策文件数量少,并不能实现在这迅速发展的社会中,部分残疾人群对体育健身锻炼的需求,体育政策的宣传并没有考虑到总体文化水平偏低的残疾人[17]。在2018年湖北省发布的《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体育强省建设的意见》中提到要定期举办全省各类人群的运动会,如学生、农民、残疾人、老年人等,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动残奥、聋奥、特奥等工作的发展,虽然这会在残疾人体育发展上有促进作用,但却并没有落实到普遍的、文化水平偏低的残疾人。
2)体育赛事被多方面制约
近几年来,湖北省群众体育赛事的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目前为止,由于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体育赛事仍未能进行更好的发展。其一,政府包揽过度。由于政府过度地包揽、固守旧时单一的路线运营群众体育赛事,导致体育社会组织与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没有被充分调动,造成群众体育赛事管理的失灵。目前,从湖北省群众体育赛事的发展进程来说,其供给主体仍以政府部门为主,体育社会组织与市场的积极性并没有被充分地调动;其二,体育社会组织发展落后。虽然就目前来说,数量庞多的湖北省体育社会组织虽发展迅速,但政府对其认同度并不高,“半官半民”“政社不分”“公信力不足”严重影响并限制着体育赛事的发展[18]。到2016年底,湖北省省级的体育社会组织共计27个,但无一例外,均归于湖北体育局。其三,不同的经济水平及地理环境。湖北省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与群众体育赛事发展的形式与数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在江汉平原地区的民族式摔跤、健身气功,鄂西南地区的蹴球优势明显,而湖北省其他地区发展水平一般,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各有差异,在每年体育赛事的开展上也被有所限制[19]。
3)健身活动资源的匮乏
湖北省群众在选择体育健身项目以及在选择体育场地上,呈现出了多样性与多元化的特征。如球类活动、跑步、骑车、游泳、广播体操等成为人们选择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主要运动项目,公园、广场、单位或者小区体育场所、公共体育场馆、健身房等成为人们选择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主要场所,然而健身活动资源仍处于匮乏状态。一是健身活动知识普及的匮乏,通过调查显示,部分人健身项目的选择过于单一,健身走项目成为了大部分人的主要选择,并且在参加锻炼的人群中,有62.7%的人并没有接受过体育锻炼指标,可能最终会影响体质的均衡发展,这都说明了群众体育健身的科学性有待进一步加强[20];二是社会体育资源的匮乏,主要包括民间健身组织场地资源的稀缺,以及在群众体育领域专业及优秀的体育指导员的稀缺,缺少必要的培训教育能力与组织能力,使群众体育难以健康发展[21]。
4)体育场馆不合理的布局与管理
通过对全省体育场地总量及全国水平比较、全省体育场地的系统分布和地域分布,以及全省体育场地的开放使用率的现状分析,可以发现在湖北省的公共体育场地供给问题上,仍然存在场地建设数量少、室内场地少于室外场地的不平衡的场地结构,以及城乡与乡村的场地配比失衡等不合理的布局现象[22];同时,由于政府在体育场馆投入的资金有限,即使通过调查显示,社会对政府购买APP体育场馆服务惠民政策的反应不错,但是在相关体育场馆的审查以及补贴中,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也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政府对于体育场馆的各项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23]。
综上通过梳理湖北省群众体育发展现状,可知虽然政府对体育事业的注意力不断上升,也在不断增加各种考虑群众体育的文件,但就目前来说,这些政策并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由于政府包揽过度、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滞后,以及经济水平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等因素,导致体育赛事的发展被多方面制约;健身活动知识普及度的不足以及社会体育资源的匮乏是造成健身活动资源匮乏的主要因素;体育场馆在不同区域不合理的设施配比,以及存在漏洞的审核与补贴,是目前湖北省体育场馆较为突出的问题。
通过对国外及国内其他城市群众体育发展模式的整理,以及对湖北省群众体育发展现状的分析,可将湖北省群众体育的发展模式分为“四化”模式:体育政策“丰富化”、体育赛事“灵活化”、健身资源“全面化”、体育场地“合理化”。
为响应建设体育强国号召,湖北省各市州、区县、街道乃至社区等,都应紧跟国家政策,在制定相关体育政策时,应考虑是否适合本土发展。通过对湖北省群众体育政策方面的论述可以发现,其体育政策并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这里的“不能满足”并不是指湖北省体育政策不够全面,而是指在每一项政策都触及的基础上却又不够深刻。因此,体育政策应不断“丰富化”,主要从“群众”与“体育管理”两方面出发。
一是体育政策应注重丰富针对群众体育对象的内容,学生、孕妇、工作人员、老年人、残疾人员等等都有所提及,但针对他们的政策却单一且仍有很多问题,如在前文所提到的针对残疾人的政策文件很少并不能满足残疾人的锻炼需求,且有关这些文件的宣传并没有考虑到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的残疾人,而在日本的《体育基本法》里对于残疾人的政策就更为详细,其不仅增加了与残疾人体育相关的活动内容,并且要求应在残疾人的体育需求中,倾注更多的关照,其规定为了使残疾人自主而又积极地进行体育活动,必须要考虑残疾的种类与程度,因此丰富针对各类群众体育对象的政策是必不可少的,而不能仅仅认为有所涉及就代表政策足够全面。二是体育政策有关“体育管理”方面的丰富。若仅仅依靠政府,群众体育的发展并不能做到长久有效,政府主要起推动作用,即从设施建设、经费投入、倡导宣传等宏观层面以最低的干预来引导群众体育的发展,给予群众体育丰富的发展资源。而通过管理何时进行体育活动、在哪进行体育活动、进行什么体育项目等微观层面应由各类社会体育组织、体育市场、社区等来进行调控与管理。尤其是对于多民族的湖北省来说,各个地区由于地理环境、文化习俗等差异,所喜爱擅长的体育项目均会有所差异,因此可以多颁布一些有关鼓励当地各类社会体育组织运行管理的政策文件,弘扬当地体育文化,促进当地群众体育的发展。
与其他城市不同的是,湖北省是一座包容性很强的省份,56个民族都俱全,拥有着丰富的民族体育特色,若想宣扬与传承民俗体育文化,举办体育赛事是必不可少的。近些年来,湖北省举办的体育赛事愈来愈多,但是否做到了真正的“群众”体育值得深思。固守旧时、单一的路线运营,发展落后的体育社会组织、经济水平及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均是发展群众体育赛事所受到的制约,为了使群众体育赛事不受这些限制更好地发展,“灵活化”体育赛事十分必要。
湖北省各地政府可以多鼓励当地各个组织举办群众体育赛事,可以去引导推动群众体育赛事的举办与发展,而不是过度的包揽。虽然目前多数体育社会组织公信力不足、政府对其认同度不高,但对于承办体育赛事上,并不能过度依赖政府。社区文化、地区风俗等等均会有所差异,不同的地区根据不同的历史发展及地理环境,有着不同的体育文化,如按照方位划分,鄂西地区有高脚竞速、巴山舞、摆手舞等,鄂北地区有滑雪、爬山项目,再如中东部的龙舟、渡江等体育活动,无一不展现出湖北省丰富的体育特色文化,体育社会组织在举办相关群众体育赛事时均应有所考虑,可以塑造出有当地文化特色的体育组织,而不是单一的选择奥运项目。当每个社会组织有自己的特色,可以灵活化地举办各种类型的群众体育赛事,群众体育才能得到更长久又深远的发展。
民众参与是群众体育发展中最根本的一环,没有民众参与的体育不是群众体育,推动体育强国建设最基本的要求即是促进全民健康的发展。近些年来,可以发现湖北省将群众体育的发展放在了重要位置,城乡中的公园或是广场的体育建设越来越齐全,健身环境也愈来愈好,虽然进行体育活动的外在环境在不断优化,但健身资源仍较于匮乏,这里的“健身资源”主要包括健身设施的供给与健身知识的普及。以往多数群众不进行体育锻炼的理由即是缺少体育设施,但他们往往忽略了另一个原因,即缺少相关的健身知识。由于众多群众的财力、物力处于较低的水平,所受到的教育能力也有限,因此,在缺少相关的健身知识以及没有正确的教育与引导的基础上,他们更不会去自主学习,也并不会养成良好的健康意识,主动去参加健身活动。在此方面,政府、社会、学校都应负有相应的责任。政府应积极宣传相应的健身知识,社会应引导带领大家一起学习,而学校应从小给学生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只有从各个方面抓住引导民众去学习并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才能使群众体育有所发展。
通过上文有关湖北省体育场馆所出现的不足,将体育场地“合理化”分为三个方面:“场地分配”合理化、“开放时间”合理化与“资金来源”合理化。
(1)“场地分配”合理化。仅依靠社区体育场所、公园、限定人数又收费且数量少的体育场馆是发展群众体育远远不够的,在扩大体育场地的同时,是否可以考虑向日本学习,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面向社会群众?这既可以促进社会中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又可以促进体育场地资源的全面利用;同时,在几乎不会出现专业性体育场馆的农村来说,更应该注重体育场地的建造与体育设施的供给,做到场地分配的合理化。(2)“开放时间”合理化。通过调查可以发现,一般性的社区体育场所与公园是全天24小时开放,然而大部分体育场馆均会有时间限制,到点闭馆,却并未考虑到上班人员的时间,因此可以考虑延长晚上开放时间,使群众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体育活动。(3)“资金来源”的合理化。在前文有关体育场馆的论述中提及体育场馆的相关审核与补贴存在漏洞,且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若仅依赖政府补贴与支持,是远远支撑不起湖北省各类体育场馆的发展的。因此,对于通过多渠道资金来源运营体育场馆十分有必要,如各类体育品牌商及体育媒体的赞助及私人资本的投资等,当社会的关注度不断增高、体育场馆的运营不断完善时,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体验感也会不断增强,群众体育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好。
体育政策“丰富化”、体育赛事“灵活化”、健身资源“全面化”、体育场地“合理化”的“四化”群众体育新发展模式,符合湖北省体育强省建设的要求,也响应了新时代体育强国的建设。不拘于表面化的体育政策,灵活多变、含当地特色的体育赛事,丰富的体育场地设施资源、通俗易懂的健身知识的普及,以及合理的体育场地管理与分配等都将是后期湖北省群众体育在发展上所需要不断努力完善的,以此促进湖北省体育文化的广泛流传,提高群众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增强人民的体质健康,最终建立起适宜湖北的群众体育发展的新模式。同时,随着近两年的新冠疫情,群众体育的发展形式在不断转变,且愈来愈多样灵活,因此,深挖疫情后体育的多元价值,推动群众体育多样发展也将成为我们未来的研究方向。
[1]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EB/OL].[2022-2-20].http://baike.sougou.com/v399129.htm.
[2] 习近平: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EB/OL].(2016-08-20)[2018-08-28].http://www.Xinhuanet.com/fortune/2016-08/20/c_1119425802.htm.
[3] 习近平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等[EB/OL].(2017-08-27)[2018-08-28].http://www.gov.cn/xinwen/2017-08/27/content_5220823.htm.
[4] 范威,宋剑英.日本2011《体育基本法》解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46(3):38-42.
[5] Vail S E.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Sport Participation[J].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2007,21(4).
[6] Vail S E.Toward improving sport delivery:a community perspective[J].Journal of Applied Recreation Research,1992:217-233.
[7] 刘铭忠.美国大型体育设施的运营管理[J].体育文化导刊,2008(10):118-120.
[8] 苏连勇,大桥美胜.日本社会体育场地设施概述[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4(2):22-30.
[9] 吕永强,高山桂.我国现阶段三位一体的民生体育发展模式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28(1):32-36.
[10] 史兵,丁建岚,钱钧,等.健康中国视域下群众体育发展模式的结构创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42(2):36-45.
[11] 邵琳钰,齐敦禹.我国不同地域群众体育项目发展模式的研究[J].今日中国论坛,2013(11):190+192.
[12] 李寿邦.陕西省城镇化进程中群众体育发展模式构建及路径设计[J].湖北体育科技,2015,34(12):1053-1054+1090.
[13] 田家玮.甘肃省高台县群众体育发展模式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6.
[14] 尹彦淳.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的体育可持续发展模式讨探[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34):181-182+185.
[15] 秦椿林,孟文娣,苗治文,等.论中国群众体育的非均衡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7):865-868.
[16] 郑君怡,季彦霞.我国政府推进体育事业发展的注意力配置研究:基于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2006-2020)的文本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1,55(6):22-29.
[17] 邓娜.基于史密斯模型的残疾人体育政策执行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20.
[18] 吴桦.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湖北省群众体育赛事供给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20.
[19] 冯丽.第13-15届湖北省运动会体育项目区域分布特征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20.
[20] 周舟,黄茜,刘智,等.湖北省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现状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16,35(12):1035-1038.
[21] 郜邦国.自组织理论视角下湖北省民间健身组织发展策略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20.
[22] 徐伟宏,柯茜.湖北省公共体育场地资源与服务供给现状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7):58-62.
[23] 付金鑫.湖北省“去运动”APP体育场馆服务的实证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