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学 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明确了我国教育改革的最新发展理念。在我国教育领域,将核心素养体系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是深化学科各学科课程改革与创新的主要手段和途径[1]。教育部门也紧接对各学科核心素养做出相应要求,对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学校教育的当务之急。体育舞蹈课程在培养学生的情感、升华审美能力和意识、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等社会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在体育舞蹈课程中灵活地开展教育教学,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核心素养”的概念的研究在世界多国已引起了广泛关注,我国学者近年来也进行了不同程度、不同规模的研究。我国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主要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和关键能力,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2]。林崇德教授指出,对核心素养的概念要与对基础教育的理解和认识相结合,认为核心素养是课程改革的产物,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以适应个人的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3]。钟启泉认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校教育中逐步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素养[4]。尚力沛等认为核心素养是个体在接受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为一体的综合能力形态[5]。以上学者的讨论主要为,概念意义上的社会个体所必备的素养和从学科意义到概念意义的落实。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由体育精神、运动实践、健康促进三维构成,具体划分为:体育情感和品格、运动能力和习惯、健康知识行为[6]。学校体育教育能够实现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与发展的实现,因此,这不仅是学校的主要责任,更是教师的首要任务。
1)体育舞蹈的健身价值提高学生体质健康
长时间的体育舞蹈有氧锻炼,不仅能改善学生的体态、气质,还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增强生理机能。就运动强度而言,舞蹈艺术追求的不仅是速度和力量的爆发力,更要求舞者要有情感的表达,在表演过程中通过舞蹈动作将体育精神的内涵和情感结合起来传达给观众。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对舞者的形体有着严格的要求,对身体各部位的力量尤其是核心力量具有较高要求,舞蹈技术动作的完成程度与核心内的能量储备呈正相关。躯体中段连接髋关节、四肢进行反复交替地运动,促使身体各部位的肌肉精确发力,塑造出不同难度的肢体动作和造型。长期体育舞蹈运动有减肥减脂的功效,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塑造体型和改善气质;同时还能改善学生的身体的各项生理指标,如最大摄氧量的增加、肺活量的增大等等[7]。身体生理指标的改善能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尤其是把全民健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以后,体育舞蹈所体现出健身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
2)体育舞蹈德育价值强化学生体育道德修养
德育过程就是建立在体育道德教育基础上,通过对体育道德修养的扬弃,使体育道德素质在体育道德教育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的过程[8]。体育舞蹈课堂灵活多变,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对于学生身心放松、减轻心理压力、培养自身健康独立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独具一格的“男女搭档”以及各种集体表演,不仅是帮助学生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和集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学生人际关系适应能力、提高学生交往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的关键[9]。而且不管是在体育舞蹈的学习过程中还是群舞排练,都需要长时间的反复练习和纠正,才能逐步地掌握和熟练各个技术动作要领。通过反复实践,磨炼学生的毅力,逐渐养成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等意志品质,以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3)体育舞蹈的美育价值提高学生审美素养
体育舞蹈具有健身、健心、社交等多种教育功能,是身体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是“健”与“美”的典范。体育舞蹈在舞蹈过程中追求以真为美、以善为美、以美为美,并展现出竞技之美、生活之美和艺术之美[10]。身体美的塑造是体育舞蹈教学中最突出的表现,而且还能在舞蹈学习的过程中也能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审美细胞,并表现出一定的审美倾向。体育舞蹈体现两性之间的和谐美,是男女双方刚柔并济、身形协调、默契配合等构成的形式美,是舞者从自我意识、自我创造中体现出来的“真与善”的内容美,是高雅风度、相互尊重展现出的礼仪美。 舞者无论是在自己完成或观赏其他舞者完成时,都能通过感官(视觉、听觉等)感知产生美感体验,逐渐在思维、意识、认知方面达到新的层次,从而拓展和完善自我审美能力。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近年来才提出的教学要求,但当前的体育教师和体育研究者对体育核心素养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注度较少,并未意识到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因而导致体育教师对其重视程度不高,在体育教学中只有少数或根本没有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
传统体育教学的课程单调枯燥,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程产生厌倦消极的态度,更有大部分的学生表现出不喜欢体育课程或是不喜欢体育运动。体育教育的认知程度对学生和教师都具有重要意义。教师作为体育课堂的实施者,需要具有专业的素养和能力,积极接受新的教学思维,才能满足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与其他学科相比较,体育学科重视程度不足已成为各学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些校园体育运动也早已成为形式主义体育。如今的部分校园体育与体育教学的初衷已背道而驰,严重影响了学生体育核心的培养,也给学校体育基础教学改革带来了疑虑。
体育道德主要包括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奋斗中的坚韧不拔、矛盾冲突后的相互包容等等。体育教学的独特个性在于学生需要亲身去体验学习和领悟知识和技能,并按照一定的组织形式学习和实践。德育教育蕴藏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包含着严格的课堂纪律和严密的教学。体育教学内容一直处于教学改革的中心位,是教学改革探索研究的重中之重。然而众多研究指出,多数学校仍然是以田径、三大球、民族传统体育中的少数项目等为内容,仅有少数学校将区域化特色体育运动项目纳入教学内容。体育运动技能学习和掌握几乎是体育教学的全部内容,但体育课程实践的结果不应只有技术动作的习得,还应包括精神层面的习得[11]。体育教学内容的缺乏,导致学生体育课程参与形式单一,课余锻炼形式单一。
体育教学设施学校开展体育教学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开展各类体育活动的重要物质保障。随着我国经济和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体育场地设施也有了新的发展。但多数学校存在对体育重视不足、经费投入不足等,导致体育设施建设投入与学校正常体育工作开展存在一定差距[12]。不少学校体育教学设施不够完善:体育场地种类不多,以传统体育项目场地为主;场地材质存在明显差异;各类运动品和运动器械的缺少等。部分学校由于体育教学设施的缺乏,仅将早操、课间操作为主要教学内容,重复的教学内容枯燥的教学过程,致使学生的体育热情逐渐消退。
课堂教学是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主要渠道。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过程设计、组织和引导的实施者,其课程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或间接影响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与专业知识的综合体现,两者相互影响并作用于教学之中,是衡量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体育教师要顺应课程改革,通过积极有效的体育教学实施改革,将传统“水课”变成具有深度和挑战性的新型“金课”[13]。体育教师首先要从课程教学理念和相应的专业方法等方面进行新的探索和实践,逐步从传统向基于体育核心素养的新理念过渡。其次,体育舞蹈教师应加强钻研课程教材,根据教学组织特点进行教学,通过阅读体育舞蹈相关书籍、文献资料等,加强自身体育文化知识的积累,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在课程中促进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
学情分析是教与学内容分析的基础。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是一个具有不同认知水平和身体基础的独立个体,是寻求知识和探索的主体。因而,教师需要全面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能力水平、学习兴趣、认知规律和倾向。为提高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体育课程应注重学情分析,根据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要求、学生生理发展规律和心理认知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与教学。体育舞蹈课程应重视体育舞蹈的技能教学和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体育舞蹈价值观教育提高学生体育情感和价值的认知,在体育舞蹈教学中落实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科学任务。
体育道德素质对学生的毅力培养、正确成败观的形成和合作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作用,体育舞蹈课程同样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体育舞蹈的学习是集脑力和体力为一体的复杂工作,只有通过不断地思考和反复实践练习,逐渐掌握高层次的体育舞蹈知识和技能。体育舞蹈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一系列的体育舞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渗透学生体育道德素质教育也是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体育舞蹈具有极佳的展示性,学生可以通过舞台展示,不断地认识和定位自我,在展示过程中逐步积累经验、增强自信、提高舞蹈技术水平、提升人格魅力等。所以在日常中增加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可以保证体育舞蹈的交流性、沟通性、灵活性等。具体可通过举办教师微课分享、学生体育舞蹈交流会和校园体育舞蹈比赛等形式完成。
体育舞蹈课程是培养和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一项重要体育活动,通过丰富的活动组织形式,以调动学生体育舞蹈参与的积极性。经过长期的训练和实践活动,使学生的体质健康、审美能力、意志品质等得到充分提升和加强。此外,相对于其他体育科学中并不需要的过多的运动器材,具有独特的场地优势和活动优势,但仍然存在教学单位教学场地不足、教学设备老旧、教学资源限制等问题,将影响体育舞蹈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所以,尤为重要的是积极引进硬件设施,可通过与校外的体育场馆或体育馆进行资源协作。
“核心素养”的提出,我国教育的方向由“素质教育”转向了“核心素养”,更加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和学生品德的培养。体育运动舞蹈作为一种新型而极具价值的教育形式,在促进学生生理、心理、审美、意志品质形成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对体育舞蹈价值分析,可得出体育舞蹈课程教学对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价值和影响力,为后续应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运用体育舞蹈课程培养与发展体育核心素养,应注重课程实践,提升体育教师课程教学能力;注重学情分析,提高课程适应性和教学针对性;注重体育品德建设,增加展示与交流平台;注重活动组织形式,灵活应用校内外资源。因此,相关教学单位和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参与,在相关教学活动中优化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做出积极的努力。
[1] 赵富学,王云涛,汪明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进展及其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42(1):128-137.
[2]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N].天津教育报,2016-09-14.
[3] 林崇德.对未来基础教育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3):3-10.
[4] 钟启泉.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J].师资建设,2016(1):20-22.
[5] 尚力沛,程传银.核心素养、体育核心素养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概念、构成及关系[J].体育文化导刊,2017(10):130-134.
[6] 于素梅.中国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体系建构[J].体育学刊,2017,24(4):5-9.
[7] 朱萍玉.体育舞蹈对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J].当代体育科技,2018,8(1):252-253.
[8] 马彩丽.浅淡体育道德培养[J].体育学刊,1996(3):58-60.
[9] 郑华,张向东.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体育舞蹈教学渗透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教育的研究[J].体育科技,2019,40(3):22-23+25.
[10] 何跃春,杜高山.体育舞蹈审美特征探析[J].体育学刊,2015,22(1):58-61.
[11] 张静婷.武术课程促进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8,38(5):113-116.
[12] 刘斌.石河子市中学体育场地设施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2018,39(5):128-129+131.
[13] 尚力沛,程传银,赵富学,等.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体育课堂转向与教学转变[J].体育学刊,2018,25(2):6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