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216952
Current Downloads: 130601

Leisure Sports and Health

ISSN Print:2710-0154
ISSN Online:2710-0162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我国体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的典型模式、实践特征与优化路径

Typical Models, Pract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Optimal Path of Industry Integration of Sports Towns in China

Leisure Sports and Health / 2022,2(1): 18-23 / 2022-03-24 look966 look479
  • Authors: 吴飞¹ 赵燕²
  • Information: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  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223
  • Keywords:
    Sports towns; Industrial integration; Typical models; Practical characteristics; Optimal path
    体育特色小镇; 产业融合; 典型模式; 实践特征; 优化路径
  •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typical mode, pract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optimization path of the industry integration of sports towns in China 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expert interview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ypical modes of industry integration of sports towns in China are four types: sports tourism driving type, sports culture leading type, sports industry chain extension type, and “four new economies” boosting type;The practical features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including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sports functions, the emergence of a large number of complex formats, the continuous extension of sports industry chain, and the initial emergence of industrial superposition effect;At present, the outstanding problems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lie in the low level and level of integration, the imperfect mechanism of interest connection between subjects, the insufficient coordination between industrial departments and the shortage of talents related to industrial integration. The concrete optimal path is proposed as constructing a perfect benefit connection mechanism of industry integration, improving the intellectualized level of sports industry in towns,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upporting and guaranteeing system of elements, and perfecting the strategy of multiple subjects’ cooperation.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地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体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的典型模式、实践特征、优化路径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体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典型模式为体育旅游带动型、体育文化引领型、体育全产业链延伸型、“四新经济”助推型四种类型;产业融合实践特征为体育功能不断拓展、复合型业态大量涌现、体育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叠加效应初步凸显;当前产业融合突出问题在于融合层次和水平偏低、主体间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产业部门间协调不足、产业融合相关人才匮乏。提出具体的优化路径:构建完善的产业融合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小镇体育产业智能化水平、加强要素支撑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多元主体合作策略。
  • DOI: https://doi.org/10.35534/lsh.0201003
  • Cite: 吴飞,赵燕.我国体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的典型模式、实践特征与优化路径[J].休闲运动与健康,2022,2(1):18-23.

推动体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是顺应新时代我国体育发展主要矛盾根本性转变的必然选择,是加快推进全民健身计划、体育强国建设、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举措, 也是推动体育产业提质增效、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体育扶贫模式创新的重要途径。截至目前,学者们已经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如沈克印等(2017)认为体育特色小镇具有产业融合、制度创新、空间开放、经济带动等方面的特征,是推动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进行融合的新载体[1];张慧婕等(2018)发现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较高的资产通用性是体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的内在条件,技术进步和政策指引是体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的外在动力[2];王志文等(2018)认为体育特色小镇的深度产业融合是以中高端产业为目标,构筑以健身休闲和旅游为多元要素的新产业链、投资链、人才链等[3];陈远莉(2018)通过对查询体育特色小镇网站,统计得出大部分体育特色小镇为产业融合体,与资源、景区、会议、温泉与智慧产品等旅游产业资源协同发展,融合产业资源与服务,以赛事、产业与运动项目带动发展的类型较为常见[4];林凤蕾(2018)通过研究浙江体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主要路径为行政融合、资本融合、行业融合、资源融合等[5]。这些研究对于推动我国体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但由于我国体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正处于快速推进和深入发展过程之中,实践发展对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1 我国体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的实践模式

1.1 体育旅游带动模式

近些年来,我国体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的主要方向是以体旅一体化为核心带动其它相关产业互动融合发展的过程。目前体旅一体化带动模式已成为我国体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经营主体间互惠共赢的典型模式。所谓体旅一体化带动模式是指以规模大、实力强的体育产品和服务为带动主体,衍生至体育旅游领域的一些相关行业和产品,形成以“体育旅游+商贸”“体育旅游+健康”等为表现形式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例如,大庆赛车小镇是国内首个赛车为主题特色小镇,以赛车竞技和赛车表演为主题,集赛事服务、汽车改装及汽车后市场、娱乐休闲、旅游文化、商贸物流于一体的特色小镇。高起点起跑、高标准奔跑。仅2019年就举办“2019中国·大庆汽车冰雪挑战赛”,“大庆赛车小镇杯”黑龙江·大庆2019中国汽车场地越野锦标赛,“大庆赛车小镇杯”黑龙江·大庆2019中国摩托车越野锦标赛等具有影响力的汽车旅游赛事,提升了小镇的美誉度与知名度。以赛事旅游为主“IP”,大庆赛车小镇形成了赛车旅游+文化、赛车旅游+商贸、赛车旅游+物流的“赛车旅游+”的新模式。

大庆赛车小镇以体育旅游为核心带动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扶持优秀企业、创造就业机会、扩大就业容量、增强人口吸引力、辐射带动周边经济和公共服务,助力大庆作为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升级。在争当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排头兵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使其逐步成为助推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1.2 体育文化引领模式

文化资源是独特的战略资源[6],而体育文化是体育特色小镇的个性和灵魂。体育文化引领模式是以体育文化基因的繁育为核心,以体育文化元素的提炼、创意和再生设计为手段,引领属地特色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产业资源等关联性资源实行一体化深度整合,打造以理念识别、行为识别、视觉识别、社会反馈等系统化的产业融合发展范式。我国体育特色小镇不仅要贯彻落实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还要将体育文化转化为国家、产业和社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空间载体。因此,我国体育特色小镇是弘扬体育文化的自觉选择,也是引领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场。如焦作温县赵堡镇为了保护传承和利用太极拳文化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提高美丽乡村建设水平,近年来,以陈家沟为核心,围绕“全力打造享誉世界的太极圣地”战略定位,打造集休闲旅游、健康养生和传统村落保护等功能于一体的体育特色小镇。目前,赵堡镇引进了投资20亿元的太极拳文化国家交流中心项目、投资30亿元的太极文化生态园项目,先后建成太极拳祖祠、祖林、太极文化园、中国太极拳博物馆等景点。为了凸显太极拳小镇的太极文化特色,在深圳、上海等地举办了陈家沟太极拳文化旅游推介会,承办了全国武术太极拳公开赛,成功挑战了最大规模武术表演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小镇通过太极拳文化引领教育培训、传统村落体验、休闲疗养、农业观光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1.3 体育全产业链延伸模式

所谓体育全产业链延伸模式是指从体育产业上、中、下游同时发力,上游竞得、储备、孵化、培养优质体育IP,中游基于新媒体传播环境,做好体育赛事的运营、开发、推广和管理,下游拓展体育相关行业及衍生行业的各种产品及服务,以此达到布局体育全产业链的竞争优势,战略市场先机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比如,荆门爱飞客体育特色小镇以通用机场为龙头,以通航飞行活动为核心,以通航运营为支撑,以特种飞行器和通航器研发与制造为基础,打造通航研发制造、通航培训、通航运动、通航旅游为特色的通航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在通航研发制造方面,特飞所研制SZ300载人观光系留气球、TF200空中单车、海王飞机等;在通航培训方面,组建荆门通航学院开设飞行器制造工程、航空电子电气技术、航空材料精密成型技术等专业,湖北龙浩航校通过获批的6条转场训练航线对学员进行飞行培训,同时配备了泊鹭荆门飞行驾校与飞龙通航高端飞行模拟训练基地;在通航运动方面,有云中漫步、空中单车体验、风洞飞行体验、跳伞体验、固定翼飞机体验、水上飞机体验、热气球体验、直升机体验、电脑模拟飞行器体验、VR航空体验、静态飞行器体验等诸多通航运动项目;在航空旅游方面,小镇与鄂旅投合作建设的以航空为主题的极客公园日接待游客数万人,荆门爱飞客航空俱乐部联合武汉木兰云雾山景区打造了华中首个低空旅游项目,成立了漳河新区航空休闲旅游联盟等。

1.4 “四新经济”助推模式

四新经济指“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经济形态,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新工业革命以及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以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嵌入和深化应用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根本导向,以技术创新、应用创新、模式创新为内核并相互融合的新型经济形态[7]。体育特色小镇“四新经济”助推模式是指将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引入小镇产业的融合发展,从而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实现要素集聚、产业叠加、领域联动、环节增效,加快推进体育产业新旧动能转换,是新时代体育特色小镇产业化发展的“升级版”。比如,银湖智慧体育小镇作为曾经的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和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如今小镇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及互联网技术以智慧体育助推场馆预订、健身指导、运动分析、体质监测等不断拓展业务,使得小镇逐步从单一的工业生产发展到集生产研发、创意展示、电子商务、文化旅游、特色运动、休闲娱乐、节庆赛事、健康养生等多业态融合发展的态势,成功实施了融合发展战略,从单一制造向综合服务转型。

2 我国体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的主要特征

2.1 体育功能不断拓展

主要体现在基于传统体育通过不断拓展体育产业功能, 深度发展“体育+”,建设具有体育文化特色、历史以及地域风情的体育旅游小镇,合理有效开发体育的价值和功能。国内许多地区都拥有较为丰富的本地绿色生态资源,充分利用这些绿色生态资源是“体育+”模式的要点所在。通过积极培育创意体育、休闲体育、文化体育、旅游体育等新兴业态,对盘活小镇当地特色体育资源,拓展体育发展空间具有重要作用。比如北京丰台足球小镇通过足球大厦、足球会议中心、足球风情街、足球博物馆、足球嘉年华、足球狂欢广场、足球奥特莱斯、北京第一座专业足球场等设施使得小镇发展和足球发展高度对接,形成足球产业集群和足球产业链的创新发展平台,不断拓展足球的竞技功能、文化功能、教育功能,经济功能、科技功能等多种功能;浙江德清莫干山“裸心”体育特色小镇打造形成了极限探索、户外休闲、骑行文化等不同业态聚集,具有山水特色的户外运动赛事集散地、山地训练理想地、体育文化展示地、体育用品研发地。小镇依托体育拓展出高端商务、技术研发、产品展览、会议研讨、商业配套、体验娱乐等多方面功能特色。目前,国内 众多地区休闲农业、文化农业的产生让农村产业发 展功能得以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不断增大。目前,国内多数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休闲体育、时尚体育、创意体育、旅游体育等的新型业态的出现让小镇产业发展功能得以拓展,体育产业发展空间不断增大。

2.2 复合型业态大量涌现

特色小镇本质上是汇集多种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型产业发展空间和平台[8]。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大数据等的广泛应用,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中出现以体育产业作为核心业态驱动,借助创新的技术手段向复合型业态衍生,促进体育产品与服务的创新与消费精准对接,共享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红利,提升培育体育产业的信息化水平,让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与互利共赢的发展态势。近年来,赛车旅游、航空体育运动、足球大厦、足球嘉年华等新的复合型体育业态不断涌现。比如,北京丰台足球小镇以足球产业为驱动着力打造京城最大的足球社区,不仅建设了足球会议中心、足球风情街道、足球博物馆、足球狂欢广场、足球大厦等复合型体育建筑设施,还开发专门的体育APP实现网上场地预定和赛事预约,线下推出足球嘉年华、足球奥特莱斯等复合业态,达到线上线下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富阳银湖智慧体育小镇则打造包含智慧体育全产业链的总部产业制造服务业态、休闲娱乐旅游业态及产学研复合型业态,实现小镇从单一工业生产模式转向体育生产研发、体育创意会展、体育电子商务平台、体育文化旅游、特色体育表演、节庆赛事活动、健康养生养老等复合业态培育模式。当前,我国电商平台企业借助以往的网络交易平台,一方面为体育赛事成功举办进行服务,另一方面也把业务领域延伸到体育科技、体育健康等融合领域,凸显出不同业态间融合发展的经济溢出效应。

2.3 体育产业链不断延伸

体育产业所涉及的产业十分广泛,主要分为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产业层,分别对应着产业链的上游赛事资源、中游媒体传播和下游衍生产业。上游的赛事资源包括国内职业联赛、大众体育赛事和国外核心赛事,中游媒体传播涉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下游衍生产业包括传统体育用品、体育彩票等变现渠道和新兴体育旅游、健身培训等体育变现渠道。体育特色小镇健全的体育产业链不仅丰富产品与服务供给,还能增强小镇产品与服务的竞争力,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动能[9]。比如崇礼太舞滑雪小镇在上游体育赛事资源方面举办像FIS国际雪联自由式滑雪雪上技巧世界杯比赛等水平非常高的冰雪赛事,中游媒体传播资源包括新浪体育、海外华文媒体等众多著名媒体的参与,在下游怎衍生出山地自行车,卡丁车,定向越野、UTV、ATV等在内的共30多个体验项目。

2.4 产业叠加效应初步凸显

体育具有强渗透、强关联的效应[10]。我国体育特色小镇提高发挥体育的强渗透和强关联优势,初步凸显出产业融合的叠加效应。首先,展现小镇文化特色,保护和传承当地文化。在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中通过体育产业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育产业链持续拓展,体育产品与服务能力稳步提高,地域特色、民俗文化陆续彰显并转化为体育生态旅游、健康休闲养老等产业提成的显著优势,既改善了镇域范围的环境状况,也提升了小镇精神文化水平。例如海宁马拉松小镇以马拉松运动为核心,不断延伸马拉松产业链,在运动项目衍生出徒步、暴走、自行车、露营、拓展,在文化上彰显了当地特色的古镇文化、桑蚕文化、盐文化、潮文化等,借助马拉松赛事的长期举办促进体育服务业的聚集与延伸,形成高度产业融合的示范型特色小镇。其次,增加居民收入来源,挖掘体育扶贫潜力。体育特色小镇在推动产业融合过程中,努力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凭借体育产业优势助力扶贫工作,不断增强扶贫的效果和影响力,切实做到体育惠民。比如广西马山古零攀岩特色小镇深度发挥体育产业扶贫功能,从2016年到2017年凭借体育扶贫公益活动共募集爱心款物总价值达2456万元,全都投向小镇扶贫事业;脱贫摘帽的乡村达18个,脱贫人口44277人,使该地区贫困发生率降至11.56%,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年接待游客量为589.15万人次,总消费额为39.36亿元,年均增长分别达到31%和29%以上,其中体育旅游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率达17%以上[11]。

3 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在产业融合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3.1 融合层次和水平偏低

我国特色小镇普遍存在着产业层次和产业附加值不高的问题,导致产业发展水平总体偏低[12]。调研发现,目前多数体育特色小镇仍然只是注重配置体育产业发展相关的配套设施建设,忽视了体育产业的多元功能挖掘和拓展,“硬件设施建设动机导向过强、体育文化消费等机制培育不足”的问题尤为明显。多数小镇建设缺乏产业融合发展的系统策划和宏观布局,由于受到传统僵化管理模式的限制,体育产业链延伸与拓展举步维艰,很难达成共同协作和稳步推动体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的目标,不少小镇甚至仍然具有用地难、评估难及获证难等政策难题。此外,由于多数体育特色小镇原创内容缺乏,导致小镇产业融合出现照抄照搬、盲目效仿等突出问题,最终演变为消费者体验同质化,差异化、个性化与多元化的体育产品与服务供给相对不足。突出特色避免千篇一律和同质化现象是体育特色小镇功能定位的基本要求[13]。我国目前正处于特色小镇建设的“井喷”时代,体育特色小镇要认清体旅行业的市场细分需要,在逻辑上要抛弃以往一味做大的做法,转向做深、做透、做精,从而培育辨识度较高的特色体旅品牌。体育特色小镇对体育功能挖掘还不够深入,体育文化、体育休闲、体育培训等业态功能表现得不够清晰透彻,体育融合产品与服务设计加工得仍然不够精细,品牌化程度偏低。各政府、企业及消费群体等主体间融合不畅,政企产学研合作出现脱节,体育信息化服务平台、体育文化传播平台、体育产业营销平台等构筑滞后,融合层次和水平亟需提升。比如,平湖九龙山航空运动小镇作为浙江省省级旅游度假区所在地,产业规模较大,可是却存在产业链衍生不足、产品附加值过低等问题,导致小镇产业大而不强,产业融合效益发挥不明显,最后被给予黄牌警告。

3.2 主体间利益联结机制尚不健全

体制机制创新是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的“源”,利益联结机制健全是小镇产业融合发展的“泵”,体育特色小镇不是单一体育产业发展的载体,还承担着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健康养生等多重功能,这些功能的融合需要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作为融合发展的不竭动力。体育企业、小镇管委会、地方政府、小镇居民和复合型体育产业管理人才是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的关键构成要素[14],也是小镇的主体构成。产业融合发展离不开理念、人才、资源等方面的支持,目前我国体育特色小镇体育企业、小镇居民、地方政府、复合型体育人才等利益共同体之间衔接不够紧密,没能真正形成“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利益联结氛围,导致体育产品和服务无法满足市场高质量、高标准的要求。政策理解和落实不力,部分小镇对体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具体内涵方面的理解出现偏差或者对各级政府制定的政策执行力不够,部分小镇对各类体育产业融合相关政策的落实存在滞后或缺位的问题。以目前我国体育特色小镇产业发展来看,缺少专业化的体育产业服务组织,体育产业融合领域和程度受限。

3.3 产业部门间协调不足

体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有关的顶层设计、政策制定、产业规划、产业发展等环节会牵涉到交通、财政、金融、旅游、税务、环保、工商等众多部门,体育产业新型业态的培育离不开各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当前,体育特色小镇体育融合产品与服务的设计、生产与销售等关键环节还缺乏紧密的配合与衔接,致使最终新型产业运营管理主体经营效果不佳。近几年,虽然从国家到地方均出台了大量有关促进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文件,可是存在环境型政策过剩、供给型政策与需求型政策都过于缺乏的问题[15],此外还受以往条块分割管理体制的惯性限制,各相关部门间协调依然存在很大不足,具体政策落实难以奏效,出现多数政策文件的制度执行乏力,效率低下。我国体育小镇产业各部门间协调不畅的困境凸显也暴露出一直以来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缺乏与外界协调、沟通、融合的机制方面的弊端,因此,亟需构建体育与交通、旅游、环保、文化、健康、财政、娱乐等相关领域部门的嵌合与联动机制。

3.4 产业融合相关人才匮乏

人才是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核心竞争力的综合体现[16],也是推动小镇生产力变革、引导体育产业驱动发展的内在源泉[17]。我国多数体育特色小镇已经培育出以运行休闲为主,体育赛事、体育文化、体育培训和体育旅游等为辅的产业结构。可是依然存在体育普及程度不高,运动参与人数过少;产业融合规模偏小,缺乏有效供给,自主品牌稀缺;体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的标准化急缺;各类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短缺等一系列问题,其中复合型人才的不足是制约我国体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体育特色小镇要完全释放出产业融合新动力和内需增长新空间,提高镇域经济竞争力,发挥出范围经济优势等必须依赖产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而目前,在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中普遍存在复合型人才结构性短缺的问题。比如,有学者研究发现北京国际足球小镇在产业融合发展中由于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出现专业体育产业复合型人才缺乏的现象[18]。

4 促进我国体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化路径

4.1 构建完善的产业融合利益联结机制

产业融合的利联结接机制关系到融合的效率和质量,能有效调动多方利益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互帮互助、利益共享、共赢发展奠定基础,体育特色小镇要通过构建一种或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并科学运用,更有效地引导产业关联主体全方位参与发展过程,不断激发小镇产业融合的内生动力和外在潜力。在构建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方面,政府部门应该增强服务理念,创新产业融合环境,强化对产业融合的培育与扶持,规范各类主体的行为,保障各方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总结和推广利益联结的典型模式;企业部门要不断反思利益价值的取向问题,确立“互惠共赢”的发展价值取向,与居民、行业协会等利益相关者共同创设出一套公平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居民方面要转变发展思路,立足长远考虑,不断提高法律保护意识和强化诚信品格的培养,增强居民在产业融合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话语权。

4.2 提高小镇体育产业智能化水平

当前,“产业智能化”已经成为科技圈的重点关注方向,2019年“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产业智能化发展已经成为国家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而早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确立了智能体育产业的发展战略目标的定位,实现体育产业依附“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而快速发展的目标,让其成为体育产业发展壮大的新动能,此外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也又提出了体育要进行智能化发展问题。我国体育特色小镇作为连接城乡经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体育产业智能化发展,能拓展出智能健身娱乐、智能健康服务、智能赛事体验等新型生活方式,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贡献智慧体育的力量。可是,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目前对体育产业创新关注不足,特别是对互联网大背景下“互联网 + 体育”的设计关注不够,使得体育产业真正达到优化升级目的的体育小镇寥寥无几[19]。因此,在体育特色小镇后续建设与发展中要对已有的体育产业进行发掘,找到适合产业自身人工智能产品开发与提供服务的现实适用场景;“跟踪”体育特色小镇早期消费群体,在智能体育业务发展中理解和感受消费群体的内心需求并改进和完善产品与服务质量;随着体育特色小镇体育产业化的发展,人工智能领域有其有关的产业融合新要素会不断出现,小镇企业要选择、获取与自身业务互惠互利的新构成要素,满足新时代智慧体育产业发展的需要。比如尝试建设包括智慧体育网络信息平台与智慧标志系统等内容的智慧体育服务系统[20]。

4.3 加强要素支撑保障体系建设

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资金、土地和人才的支撑。在资金要素方面,需要不断创新投融资模式,优化资本市场结构。体育特色小镇可以创设体育产业融合的专项发展资金,用于撬动社会资金更好地培育体育产业的融合品牌;设立体育融合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支持小镇体育旅游、体育文化、体育培训等产业融合领域的创新发展;加快推进小镇国有体育企业实体化改革,发展与壮大民营体育企业,促进社会资本投入小镇产业融合发展,达到产业资源的资产化、资本化和证券化发展目标;鼓励体育相关产业的企业对资源、资产等权力进行确立登记,促进资本市场的扩大。在土地要素方面,保障融合主体用地指标,夯实产业融合基础要素。小镇对带动力强、产业链衍生效果明显的龙头企业应该保障基本用地规模;鼓励和带动土地经营权的合理流转,在满足土地保护的合理范围内,要提供体育与相关产业项目融合发展的基本用地;小镇可以尝试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多种形式发展住宿、餐饮、交通等体育融合产业。在人才要素方面,大力培养产业复合型人才,激发产业融合动力。体育特色小镇要根据消费者对体育融合产品与服务的需求培养出满足我国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加强人才跨地区交流与合作。健全体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相关人才评估与激励体系,对产业创新与融合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要给予相应的奖励;体育特色小镇运营管理人员需要具备“体育特色”要求,才能在运营管理中充分发挥小镇的体育功效[2],因此在运营管理中要引导小镇镇域范围的体育专业人员从事体育产业具体项目的指导与监督工作,真正突出小镇“体育”特色。

4.4 完善多元主体合作策略

体育特色小镇要通过政府、企业等多元主体有效整合人才、土地、资本、科技等资源,从而促使资源获取成本降低,达到运营效率提高的目的[21]。但是,目前我国体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政府缺位与越位、各利益主体诉求差异巨大、居民主人翁意识不强、体育协会资源缺乏、产业融合评价体系不健全等诸多问题。面对小镇产业融合存在的突出问题,需要逐步完善多元主体合作策略。具体而言要求地方政府定位明确,正确利用公共权力,杜绝缺位与越位的情况发生;充分发挥小镇居民参与小镇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获得感;发挥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独特优势,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产业融合发展;通过财政金融、社会捐助等方式支持体育协会发展,提升其在产业融合发展方面的合作意愿;在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中开发商、投资商、服务商、运营商等商业主体要协调好资金资本与专业团队的相互关系[22];完善产业融合评价体系,通过明确各产业融合主体的权力和义务,引导小镇产业融合的质量。

5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体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的典型模式主要以体育旅游带动、体育文化引领、全产业链延伸及“四新经济”助推为主;体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的主要特征体现在复合型业态大量涌现、复合型业态大量涌现、体育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叠加效应初步凸显等几个方面;体育特色小镇在产业融合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还较为凸显,需进一步从各项机制、体系、策略等多方面着手进行完善与优化,从而促进我国体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沈克印,杨毅然.体育特色小镇: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体育产业跨界融合的实践探索[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51(6):56-62.

[2] 张慧婕,刘利.产业融合趋势下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路径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1(4):405-408.

[3] 王志文,沈克印.产业融合视角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1):77-81.

[4] 陈远莉.产业融合视域下体育小镇的多元发展路径[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8,34(4):22-25.

[5] 林凤蕾.浙江省体育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以体育特色小镇为例[J].浙江体育科学,2018,40(3):29-32.

[6] 代方梅.“品牌基因”理论视角下体育特色小镇品牌构建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5(6):116-122.

[7] 百度百科.四新经济[EB/OL].[2020-03-07].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B%9B%E6%96%B0%E7%BB%8F%E6%B5%8E/23560762?fr=aladdin.

[8] 崔建国.江苏省“体育健康”特色小镇建设的经验及启示[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9,31(5):432-437.

[9] 王学彬,项贤林.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域外经验与中国路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8,42(4):62-67+80.

[10] 黄海燕.新时代体育产业助推经济强国建设的作用与策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8,42(1):20-26.

[11] 杨盛.马山:“体育+旅游+扶贫”模式受关注[EB/OL].[2020-03-11].http://www.nanning.china.com.cn/2018-06/20/content_40389508.htm.

[12] 成海燕.特色小镇发展机制探讨:基于中国国情的理论与实践分析[J].学术论坛,2018(1):122-127.

[13] 胡昌领.体育特色小镇的功能定位、建设理念与精准治理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8,39(3):69-74.

[14] 张雷.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概念、类型与发展路径[J].体育科学,2018,38(1):18-26+41.

[15] 毛燕平,王志文.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体育产业跨界融合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9(5):74-80.

[16] 张宝雷,张月蕾,徐成立,等.国外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经验与启示[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8,34(4):47-51.

[17] 熊峰,张文鹏,王钧.新时代体育特色小镇内涵式发展的路径研究[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2):104-110.

[18] 林东炅.北京国际足球小镇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学位论文,2019.

[19] 李昂,郇昌店,杜江.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热的冷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8,34(4):42-46.

[20] 罗锐,鲍明晓,蔡林.山地户外运动特色小镇产业开发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9,31(4):311-315.

[21] 沈克印,董芹芹.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地方探索与培育路径:以浙江柯桥酷玩小镇为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52(9):25-31.

[22] 柳鸣毅,丁煌,张毅恒,等.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演化机制、运作体系与治理路径[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9,34(2):144-149.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