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湖北休闲体育发展研究中心,武汉 430062; 2. 南昌工学院 体育学院,南昌 300318
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健康中国”的理念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增强人民体质、发展全民健身,彰显了国家对于全民健身的重视程度以及打造健康中国的决心。在休闲时代背景下,生态性城市公园休闲体育活动的开展成为理论研究热点,国家体育总局在“十二五”规划期间提出来“体育公园化、公园体育化”的理念;“十三五”更多的增加了对体育公园的规划和建造,“十四五”明确提出了“因地制宜发展体育公园,发展休闲体育产业”。同时休闲体育作为生活元素的一种形式,具有独特的魅力,是人类美好生活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关系的社会实践。休闲体育的开展可以促进生态健康、社会和谐、个体自我释放,发展城市公园休闲体育还有利于带动城市旅游、经济以及体育、文化等多方面的联动发展。因此本研究顺应相关政策的指导、从更好地满足民众体育需求、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开发推广生态文明城市的角度出发。通过生态文明视域下我国城市公园休闲体育活动的开展现状及策略研究,对城市公园体育元素的开发拓展和整合以及各级政府发展休闲体育产业、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在当今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以及高房价的时代背景下,城市的发展模式如何向生态文明城市转型成为新的话题。本研究坚持城市公园原生性的基本属性,因地制宜发展城市公园休闲体育,最大程度满足市民休闲健身的需求,使公共性、休闲性、原生性、便捷性和开放性等城市公园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本研究对于现代城市精神文明的建设、提升城市居民的精神素养具有积极的作用,对发扬传承传民族统休闲体育文化、营造良好的全民健身氛围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国外对于休闲体育的相关研究,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柏拉图认为通过休闲活动可以完善自我进而统治社会。亚里士多德更是把休闲推崇到了 “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的高度。杰弗瑞·戈比在《你生命中的休闲》中指出:“休闲是发展的基础,休闲价值观将使人们从改造世界逐步转向改造自身”。[1]他在《21世级的休闲》该书中明确表述了:“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休闲体育将对生产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2]。随着公园化导向,公园文化已成为了加拿大、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国家公园、荒野和野生动物保护,就足以激发当地人和旅游者的旅游热情。公园在美国和加拿大的休闲领域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3]。英国政府在1975年发布的《体育运动和娱乐白皮书》,明确表示休闲体育是国家的福利的一部分,并突出了体育休闲在提高民众健康和维护社会安定等方面的作用[4]。Ronald A.Kaiser.J.D.在《休闲、公园与运动中的责任和法律》一书中对公园、休闲运动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美国、加拿大以及澳大利亚等国家公园是国民从事休闲体育活动的重要场所,城市公园为广大市民在工作之余提供了很好的放松休闲场所,美国的纽约中央公园、美国主题公园,英国的伦敦海德公园以及澳大利亚的悉尼奥林匹公园等深受人们的欢迎。
早在春秋时期我国休闲体育活动就已经开始出现,由于齐国经济发展较好,物质充盈,蹴鞠、围棋等休闲体育活动已开始盛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到了唐宋时期体育休闲活动种类更加丰富,马球、投壶、龙舟竞赛等活动相继产生。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宋朝的体育运动种类多达几十种,同时还出现了多种节庆体育活动,如踏青、登高、打秋千等。休闲体育研究的兴起跟社会背景和政策导向是密切相关的,1995年出台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将全民健身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战略进行阐述,极大地刺激了相关科研的开展。通过中国知网,以“篇名”为检索条件、“休闲体育活动”为检索词、起点时间不做限定,截至日期为2022年2月20日进行检索,发现到目前为止共有期刊论文3214篇,我国相关学者早在1995年就开始了休闲体育的相关研究。单凤霞(2019)在《生态文明视域下我国城市休闲体育发展研究——以杭州、武汉、成都为例》,对城市休闲体育理论、实践进行了调查,并对城市休闲体育的供递系统、基本理念、发展路径进行了相关研究[5]。邓文平、高晓薇(2018)在《休闲体育区域建设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研究》提出了城市公园休闲区可以完善城市功能[6];夏志翔、丛伟(2020)以绵阳市富乐山公园为例解析了中等城市公园休闲体育的特征;潘先红(2018)以盐城市城市公园为例,对城市公园的市民休闲满意度进行了分析;吴春燕(2020)以济南英雄山公园为例,对大众休闲体育文化生态的形成进行了研究。
城市公园是城市居民闲暇时间参与休闲娱乐活动的主要场所,城市公园休闲体育的健康开展依赖于对公园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要注重社会的参与度。所以城市公园的布局应满足城市居民休闲体育的基本诉求,建设位置应靠近居民生活区,在公园中应设置不同的功能区,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休闲健身诉求。同时城市公园的建设的核心意义是创造最佳城市人居环境,所以在对城市公园的规划时要重视依托自然环境,打造生态性城市公园。
在走访中发现我国传统城市公园的大体状况是,公园多位于市中心地带,周边居民区较多,且多依靠自然环境而修建,自然环境较好,有利于市民闲暇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如山东的大明湖公园,湖面较为宽广、公园开阔处较多,适合组织开展群体太极拳、太极剑、划船休闲体育项目。再如重庆市的歌乐山森林公园,位于重庆市主城区沙坪坝,依山而建,环境优美,有利于开展登山以及健身走等休闲体育活动。同时调查中发现目前新城对城市公园的布局规划中多远离生活区,如南昌九龙湖公园,怪石岭生态公园等,由于距离市民生活区较远,很多市民只能在周末或节假日才可以驱车前往,反映了新城城市休闲体育公园的便利度远远不够、利用率较低、城市居民参与密度不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所涉及的范围也在逐渐增加,相应的休闲体育场地设施有了较大的改善。2016年我国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3.16平方米,城市人均休闲体育活动的场地面积约为1.46平方米。从调查情况来看近年来我国体育场地的面积和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但横向比较日本的19平方米及美国的人均休闲体育场地16平方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从器材设施来看,当前我国在对城市公园体育器材设施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加,但由于主要靠政府公益性投资,器材数量存在不足且单一的情况。随着体育强国这一国家战略的开展,城市休闲体育公园以及场地设施的大幅的改善,有力地促进了城市休闲体育的发展,但从人均活动面积及器材配置情况来看,我国城市休闲体育场地设施仍显不足。
随着全面健身、体育强国等政策推广以及物质生活的提高,城市居民的健身意识有了。“体育锻炼提高免疫力,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工作五十年”等口号已经深入人心。休闲体育活动的组织是推动休闲体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其中涉及到休闲体育活动的开展、休闲体育赛事的举办、相关人才的配套、资金的支持以及场地设施的配置等等,随着人们体育休闲健身意识的提高,由社会组织、群众自发、企业团体等所形成的民间休闲体育组织的数量有了大幅的增加,如广场健步走、越野骑行、徒步、登山、广场舞、太极、舞蹈、轮滑、垂钓、下棋等等各类俱乐部和协会。但目前来讲由于涉及的人群年龄以、性别以及职业等原因目前各类民间休闲体育活动组织和协会虽然较多,但所起的作用还比较有限。所以全民健身活动除了政策引领、社会参与外,更需要政府的组织,各地政府应结合当地情况组织开展体育活动,才能更好推动政策的落实。在走访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城市公园在休闲体育的开展过程中政府组织引导性乏力,更多的是市民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的形式进行体育锻炼,且参与公园锻炼时形式单一,多以健身慢跑、快走为主,由此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城市休闲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还较为孱弱、任重道远,距离发挥出组织所应有的作用还具有较大的差距。
随着相关政策的引导,近年来,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据统计,目前经培训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超过400万人,但在调查中发现,10.1%的城市居民选择了所在的公园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且经常提供休闲体育运动指导,70.3%的城市居民选择了不知道或没有接受过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19.6%的城市居民认为偶尔会有社会体育指导对他们进行指导。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还有很大缺口,利用率还存在较大不足。专业的指导是提高市民身体素质的技术保障,也是促进市民参与城市休闲体育活动积极性的重要动力,如在对河南省滑县道口镇的调查中发现,当地民间组织的全民健身走、太极拳、太极剑、气功等晨练活动开展得较好,因为有专业的人士带动指导,市民在锻炼的过程中减少了盲目性,增加了锻炼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通过锻炼明显有利于自身体质的提高,较大地激发了市民参与的积极性,所以市民参与的人数和频次较高。但当前我国城市公园休闲体育活动的开展中大部分市民还是存在自身不具备科学的锻炼知识和技能,在长期锻炼的过程中又缺乏专业的指导,存在因锻炼方法不当、锻炼强度高,损伤身体的情况。
城市公园休闲体育活动供给是包括社会、政府以及市场等多元化合作的供给形式。我国长期以来,公园休闲体育活动公共服务主要是通过政府供给的形式,也就是说政府既是“掌舵人”又作“划桨人”,社会组织和企业的作用远远没有得到发挥。比如,在我国公园休闲体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的资金来源相对比较单一,市场化运作程度不高,所需投入主要依赖政府财政,社会企业投资力度不够。由于我国公园休闲体育活动公共体育服务的开展主要依赖于国家以及各级政府,仅仅可以完成最基本的场地设施,却无法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休闲体育诉求。
休闲体育活动作为贯穿人类整个生命历程的一种主要生活方式,城市公园休闲体育活动的服务供给应做到市民人群、生命周期全覆盖,但从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公园休闲体育服务尚未实现公共服务人均化,突出表现在阶层和年龄方面。首先,对于阶层群体方面,当前我国城市公园在休闲体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对残障人士的基本公共服务缺乏保障,无障碍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缺乏以及供给残障人士从事休闲体育活动专用的相关设施配置不完善。其次,年龄方面,通过调查发现,当前我国城市中经常参加公园休闲体育活动的主要人群为老年人,而中年人则较少参与公园休闲体育活动,究其原因,中年人由于工作及生活压力大,自由支配时间少。
体制问题是影响所有领域发展问题的根本性问题,城市公园休闲体育活动的发展问题也需要追溯根源,在我国由于“弱社会、强政府”是一直存在的社会现象,体育主管部门往往职能权力过于集中,政府的行政色彩在城市休闲体育活动中过于浓重,从而造成休闲体育活动的开展不均等、不够充分,市场认知不足,是我国城市公园休闲体育社会组织乏力的根本原因。
国家体育总局在“十二五”规划期间提出来“体育公园化、公园体育化”的理念;“十三五”更多地增加了对体育公园的规划和建造,“十四五”明确提出了“因地制宜发展体育公园,发展休闲体育产业”,各种政策的颁布、推行反映了时代的需求,也为城市公园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为了更快地完成生态文明城市的转型,恢复城市的活力和健康,减少城市病等社会问题,在发展城市公园休闲体育的过程中,应合理规划休闲体育公园的圈层布局,在公园的建设过程中,应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区域城市居民的休闲体育诉求,使公园的分布平均化,比如打造十五分钟健身圈,让居民十五分钟左右就可以到达最近的公园进行休闲体育活动,以满足不同区域城市居民的休闲体育需求。另外公园的布局要科学合理,要设置不同的功能区,如设置健身步道、童乐区、对弈区、器材区等等,以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年龄段、不同时段的休闲体育诉求。
不同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所具有的自然资源也具有较大的地域差异。城市固有的自然环境是开展城市公园休闲体育的先决条件,所以城市公园休闲体育的开展,要贴合城市的个性,没有固定的模式。有的城市依山靠林,有的城市水资源丰富、湖泊较河流较多,有的城市位于海岛,有的城市地处草原。因此,在城市公园的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城市的地理环境,坚持生态、绿色、环保、原生态的开发模式,在保护的基础上,加强绿色生态休闲体育环境和空间建设力度,创建生态体验型、绿色环保型的城市公园。如武汉、南昌等湖泊较多的城市可以通过打造环湖游道,同时为居民提供可以休闲观光的水上项目,配备水上休闲体育设施,设立有一定群众参与性的水上体育指导服务部门。而对于依山靠林的城市,如重庆市,可以开辟山地公园,修建登高健身道,负氧休闲观光长廊等,也可以联合生态区、公园、小游园、绿地等,构建了层级绿化体系[7]。
举办城市体育休闲赛事,可以激发市民的参与兴趣和积极性,提升市民锻炼的热情。同时丰富多彩的休闲体育活动对树立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名片也具有独特的积极作用。鉴于此,政府相关部门可以结合社会资源、企业、协会等团体和个人,充分利用城市休闲体育的空间和环境,组织和服务,设施和场地,举办具有城市特色的休闲体育赛事,定期举办比赛,打造“一城一品”或“一城多品”的休闲体育项目,使其成为城市对外宣传的名片,可以很好地提升城市的形象,为发展城市旅游提供自然人文素材。比如,杭州、湖南等城市可以依托的山、水资源,举行环湖自行车赛、漂流、划艇等运动休闲型赛事,或者依托山林优势开展定向越野等赛事项目。而对于内蒙古等地区的城市可以开展汽车越野赛、赛马、摔跤等符合其地理优势的且具有民族特色的休闲体育项目;对于武汉市、南京等沿江靠山的城市可以举办渡江比赛、登山比赛、龙舟比赛以及帆船比赛等,对于青海环青海湖自行车赛已成为国际著名的赛事,也是青海对外宣传的重要名片之一。所以结合地域优势通过各种休闲体育比赛的开展,既可以增加政府对城市公园的投入力度,完善城市公园的器材设施,又可以提升城市形象,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恒久载体和精神家园,每个城市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的不同,便形成了个性不一的城市文化[8]。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体育的珍贵宝库,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追逐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使得我国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没落,甚至遗失在历史长河中。我们要利用区域特色传统体育文化来发展城市公园休闲体育。首先,需要培养传统休闲体育文化的观念,挖掘当地休闲体育中的传统元素,组织活动或节庆赛事等方式对当地传统体育文化进行宣传推广,以此影响更多人认识和了解当地传统休闲体育。如豫北的“背阁、抬阁”等区域性较强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苗族、土家族比较盛行的高脚、板鞋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汉的舞高龙以及成都的登山节等。都可以纳入到城市公园休闲体育活动的日常项目中,在公园开设专门的区域让市民从事相应的活动。其次,进行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性保护,传承性保护是人们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具体记忆的一种保护方式。第三,组织活动节庆等活动保护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如豫北大地的台阁、背阁、武汉的赛龙舟、黄龙溪火龙节等。通过以上形式开展民族传统休闲体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热爱传统休闲体育文化,喜欢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进而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既满足了城市居民体育休闲的诉求,又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城市公园休闲体育的开展可以通过主体形式多元化、运行机制多元化以及开展途径多元化的治理方式进行,如公园在休闲健身功能区的设置上层次化,根据公园的实际,对主体进行划分为不同项目适合不同人群的活动区、配备专业的器材设施等。而运行机制多元化也就是说在整个过程中不仅仅局限于政府或协会参与,可以引进企业、非盈利性公益单位等共同进行,也可以分项目进行,设置收费项目和免费项目,通过收费项目保障活动有序开展的同时不断完善园区器材设施,从而吸引更多的人群参与,形成互动的共赢关系。而关于开展途径多元化,在开展过程中可以组织晨练、晚练、组织趣味赛,场地情况允许可以组织富有城市特色的城际邀请赛等。通过“城市公园多元共治的形式可以扩大城市公园休闲体育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深化城市公园休闲体育供给侧的改革。解决城市休闲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结构失衡的问题。”[9]
本研究从生态文明的角度着手,在凸显城市公园生态、文明、休闲、健康的基础上,对“生态城市公园”“休闲体育”进行研究。通过对城市公园休闲体育开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指出问题,提出提升路径,有利于促使城市公园的生态健康、布局合理,城市公园体育活动的开展科学有序,通过举办地域特色的城市公园休闲体育赛事,打造一城一品的城市公园休闲体育活动,塑造城市形象,带动城市公园旅游经济,推动公园与休闲体育的互动性功能紧密结合。同时推动政府行为成立相应的体育协会,提升市民参与公园休闲体育的科学性和专业性,让市民在参与体育休闲活动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同时学习和吸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掌握体育锻炼技能,培养市民的环境意识和终身体育思想。
[1] 郭鲁芳.休闲学[M].北京: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6.
[2] 夏志翔,丛伟.中等城市公园体育休闲特征分析:以绵阳市富乐山公园为例[J].体育观察,2020(1):60-61.
[3] 于文谦,牛静.中美休闲体育的比较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5,41(4):32-35.
[4] 胡军.英国休闲体育发展的基础、特征及启示[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38(1):40-43.
[5] 单凤霞.生态文明视域下我国城市休闲体育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9.
[6] 邓文平、高晓薇.休闲体育区域建设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10(1):65-68.
[7] 范靖秋,李君灵.宋朝休闲体育的繁荣及对当代体育发展的启示[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20,10(5):104-107.
[8] 王粟.哈尔滨市公园体育设施功能布局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8.
[9] 孙凤林,张娜.老龄化背景下城市公园老年休闲体育生态链网研究:北京通州西海子公园的田野调查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1):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