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湖北大学 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2. 湖北大学运动生物机制与健康促进研究中心,湖 北 武汉 43006; 3. 武汉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为推动体教融合的深度发展,2020年国家体育总局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文件主要从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以及高校运动队建设等方面展开[1]。《意见》的颁布实施再一次提出体教融合的价值理论在于学校体育、青少年体育、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四个方面[2]。学校体育能够为体育强国建设提供动力,是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环节,而高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地、大师的云集处以及思想荟萃之园,能够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动力[3]。中国健美操队在2012年至2016年,连续两届世锦赛摘得奖牌榜桂冠,不断在世界舞台上所取得的良好成绩,也为健美操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形势。参与本次比赛的运动员大多来自高校,再一次证实了高校在培养健美操人才方面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另外健美操的学习会对学生文化课的学习能力产生正向促进,因其动作形式多变能够锻炼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模仿能力,同时健美操项目要求学生在练习中保持良好的体态以及积极向上的神态,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一定程度上对学习者的心理健康无形地进行教育。结合以上来看,在高校中发展健美操项目在体育教育工作中是非常具有积极意义的。
体教融合将过去体育与教育由分离的状态重新融合在一起,互相渗透,以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来驱动体育教育的发展[4]。该理念主要是依托学校来改变现有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5]。体教融合是指“体”与“教”必定要“互融、互促、共育”,为培养新时代学生助力[6]。在高校中健美操课程主要以竞技健美操、大众健美操以及健美操理论知识课程三种形式为主,当前高校中健美操教学的改革力度日趋加大,健美操课程内容也日渐丰富。健康促进、运动技能掌握以及健全的人格培养是体教融合发展的核心目标体系,而当前我国健美操课程内容设置在专业技术方面则更侧重于竞技,缺乏以健康促进为主要目标的大众健美操方面的关注。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体教融合不仅是我国高等体育院校推进体育教育现代化改革的政策机遇,更是发挥其在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中的作用的重要契机[7]。
当前我国高校健美操的发展模式面临着诸多问题,例如比赛数量少,缺乏有效竞赛机制,教练员和运动员缺乏专业培训以及高校健美操训练系统性与长期性严重不足等[8],如何在体教融合的发展契机下解决这些问题势在必行。本文旨在对高校健美操的发展模式进行梳理,并在体教融合背景下分析其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实现高校健美操中“体”与“教”的“互融、互促、共育”。
为提升教学质量,高等院校加大了自我革新力度,新项目进课堂丰富了健美操课堂教育模式的资源。例如用来获取健身的信息、数据的智能移动终端;智慧教师和智慧学习营造的交互式教学环境;图片、影视、ppt等多样化的智慧学习资源[9]。信息化手段进课堂优化了学习策略,同时弥补了许多传统课堂存在的劣势,增加了课堂练习的密度和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也拓展了学生与教师学习的平台,提升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高校由于具有密集的创新资源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天然的动力。
新时代体教融合的背景下,高等院校应着力打造优秀的健美操后备人才,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体教融合政策驱动下,进一步加深行政部门与体育院校的合作,合理发挥学校的办学优势,将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与后勤保障集约起来,建构一条龙培养模式,努力成为健美操后备人才的大本营。高校将充分利用自身人才集中所带来的优势,不断扩大体育发展人才的支撑。
《意见》中第二条是有关课余训练和竞赛的内容。“国办发〔2016〕27 号”[10]和“教体艺〔2015〕6 号”[11]分别提出要有序开展课余训练和运动竞赛,积极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和构建包括校内和校际竞赛以及区域选拔的青少年赛事体系。健美操赛事包括竞技性健美操和大众性健美操。竞技性健美操包括男(女)子单人操、混合双人操、三人操、五人操、有氧舞蹈和有氧踏板等项目。大众健美操赛事包括全民健身操、时尚健身操、有氧健身操、民族健身操等内容。新冠疫情背景下,健美操赛事除了以线下的形式举办之外,还有线上直播的形式举行,各高校提前录制好视频,由教师统一在网上采用直播的形式线上进行打分。
近年来国家级和省级的赛事层出不穷,每一次赛事的举办参赛队伍都多达几百支队伍,他们分别来自专业体育院校、普通院校的体育学院,越来越多的非体育专业的学生被健美操所吸引而参与到健美操比赛中,健美操比赛更是吸引着数万人观看。在高校中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在健美操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学习高效化、高质化,为我国健美操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充沛动力[12]。(见表1)
表1 我国校园健美操赛事一览表
序号 | 赛事名称 | 主办单位 |
1 | 中国大学生健美操锦标赛 | 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 |
2 | 中国大学生健康活力大赛健美操啦啦操比赛 | 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 |
3 | 中国高等职业院校健美操比赛 | 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 职业教育学校体育工作委员会 |
4 | 大学生健美操、艺术体操锦标赛 | 各省两操协会 |
教学模式属于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的稳固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程序[18]。高校健美操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在“体教融合”的思想下教育思想与指导下,为实现健美操的可持续发展,在教学模式中采取某种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并在实践中形成具有健美操专业特色的能力培养途径[18]。体教融合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同样也意味着健美操教学必须更上层次。为了提高健美操课堂教学质量,丰富高校的健美操课程内容,构成了一种高效的健美操课堂模式。健美操教学模式的创新不仅丰富了健美操的授课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健美操课堂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也让健美操课堂焕发了新活力。(见表2)
表2 2011—2021年健美操教学模式
年份 | 作者 | 篇名 | 教学模式 |
2012 | 关丽静,阳小明 | “PK”化教学模式在体育专业健美操课教学中的实验[13] | “PK”化教学通过研究健美操课堂中学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让学生在课堂上分成若干小组学习后进行“PK”,该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精神、竞争能力 |
2014 | 蚁哲芸 | 多尔 4R 理论指导下的健美操支架式教学模式[14] | 多尔“4R”理论指导下是指在: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以及严密性的理论指导下的健美操支架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该教学模式丰富了健美操的授课方式 |
2017 | 张翠玲 | PBL 教学模式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探索[15] | PBL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设问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健美操课堂由设计问题、组建学习小组、确定学习目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小组交流汇报以及指导与评价组成。在高校健美操课堂中使用该方法能够全面提升学生能力 |
2019 | 孙琴,张力 | 美国运动教育模式对学生健美操表现力的影响[16] | “运动教育模式”课程和教学模式由美国著名教授Daryl Siedentop 设计,通过游戏理论为指导思想,由教师主导,上课形式是主要由固定分组和角色扮演构成 |
2019 | 叶文娟 | “互联网 +”时代高校健美操网络课程的建设研究[17] | 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将健美操信息化与传统的健美操教学相融合,通过设置多样化的网络课程以及构建科学、便捷的网络平台,使得互联网和教育的融合模式发挥最大作用 |
当前,我国许多学者对健美操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进行了相关研究:“PK”化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竞争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表现,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群体凝聚力;“多尔4R理论”使健美操教学课堂更有联系性,依据学生“主体性”原则,使学生更积极大胆地参与到健美操课堂学习,加强了学生独立自主性;“PBL”以问题为导向,充分体现了师生互动的特点,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学习健美操过程中,体验到了运动的乐趣;“运动教育模式” 该模式有其独特的教学范式与特点,对于学生的团队适应性、学习能力以及自我成就感的提升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能改善课堂氛围,使得学生的健美操表现力得到提高,并打破传统教育模式,更积极灵活,课堂以游戏理论为指导,给学生带来愉悦、新鲜的课堂感受;健美操网络课程将互联网应用到健美操课堂,为教师提供了更丰富的功能,拓展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健美操课堂模式的创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改变了指导思想和教学内容,提升了健美操课堂的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综合以上来看,这些创新的教学模式能够在健美操课堂中起到积极作用,但这些研究中也同时指出,由于创新模式对于学生与老师在课堂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的氛围把控以及组织难度较大,学生由于健美操水平差异性较大,在分组练习创编的同时,存在效率较低的问题,因此对于健美操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仍需要给予较大关注。
大学生的健美操体能、技能和战术水平必须适应健美操业余和专业的训练要求,因此健美操训练也应该是高校需要关注的一个重点,在竞技健美操中,课余运动训练人群的选拔上大部分为普通高中生,并非专业的健美操专项;训练的教练员学历大多是全部本科以上学历,教练员知识结构趋于合理,但是教练员带队的经验欠缺,年限较短,训练水平较低;训练队参与比赛次数较少,每次训练时间长,但是大多靠短期集训来提高成绩[19]。
体教融合视域下,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目标是明确的,但同时会面临诸多现实问题。只有认清这些问题,才能够找到新时代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在高校健美操发展方面的着力点。
(1)教学模式陈旧。单一且固化的教学模式对于这个传播方式迅捷的社会,影响了教学的时效性与实效性[20]。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大多仅为规定套路,缺乏创新性,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缺乏科学化,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2)课程体系不完善。高校对于健美操在线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健美操线上教学视频内容不够丰富;课程评价体系对于学生成绩的打分仅通过学习结果进行评判不够全面,体育教师在线信息化素养不足,与学生额在线互动信息失,对于学生的考核打分方式,采用统一的评价方式容易抑制学生的个性化发展[21]。
师资内动力的缺失是一项棘手的问题,对于高校而言,需要能够课堂教学、训练竞赛以及体育科研等方面具有创新与实践精神的复合型人才。但是在一些专业的体育院校,由于教练员水平不高,导致运动员长期以错误的方式进行训练,最终影响其职业发展[22]。运动员训练场地资源配置匮乏,招生规模制约,大部分高校课堂学习的软硬件资源配置不够完善,运动员没有专业的训练场地和体能教练,无法与体育部门媲美,导致学生竞技能力较低;健美操高水平运动员来自其他专业,没有从小进行的系统训练,故很难培养出世界高水平的健美操运动员;在健美操人才的选拔上,我国虽然高校严格控制招生规模,不得超过试点高校的一年度本科招生计划的百分之一,有利于教育公平性,但对于健美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而言,不利于体教融合的实施[23]。
健美操赛事无论是国际上还是国内都深受广大群众欢迎,但仍存在长期以来参赛各阶层交流不足的现象,比如对于校园之间以及社会的比赛,仍处于“封闭”状态,不利于体教融合的发展。体育与教育的分离,健美操赛事的运动等级证书无法得到官方的认可,如健美操一级裁判证、二级社会指导员等;赛事同质化严重,各类赛事虽然举办次数较多,但参赛群体大多为同一批人员,举办意义不大;受“功利主义”影响,高校参赛学生大多为了获取证书而只是进行短时间的训练就去参加比赛,训练只练比赛内容,而非长期的系统的训练,难以形成健美操技能的保持。
中央颁发的一系列文件,为体教融合的人力资源以及物质条件打下了坚实基础。完善健美操课堂基础设施,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对教育经费的增加,在进一步改善学校体育设施的同时,配套相应的健美操教学设施;教师的选拔,高校健美操教师可以选拔优秀退役体操运动员和体校健美操教练员进入学校工作,有利于加强学校体育的师资力量。针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应在校期间完成健美操等级认定标准,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从而培养出专业的健美操教师;对于在岗教师,加强定期培训,及时更新专业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提高现任教师的技术能力。高等院校在学科建设和培养方式融合过程中,着力培养健美操专业的人才尤其是学校、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等所需的健美操教练员和体育教师等方面专业人才,打通体育人才创新创业和就业的渠道,夯实健美操的人力资源队伍。
严格学校体育管理制度,认真贯彻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还要积极组织和开展课外体操活动和业余体操训练。为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将竞技体育运动训练专业化、规范化以及科学化。(1)学生训练场地专业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24]学生训练场地必须是安全的专业的,健美操的训练场地需要有专业的场地以及器材,镜子、音响、垫子等。高校应逐步创造良好的训练环境和专业的配套设施;(2)注意训练方式的规范化。把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纳入到专业化运动训练的轨道上,充分发挥院校训练、科研、场地优势的基础上提高人才培养的成材率;(3)训练规模的科学化。高等院校完备的体育人力资源体系更是助力青少年选材、训练、备战的一体化常态模式的人力资源基础。科学地安排训练的时间、场地和内容,促进健美操运动在高校的普及。
为实现一赛多用,回归赛事,建立健全赛事体系,切实打造联赛系统[25]。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有利于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高校之间的国家级、省级、校内健美操比赛,为活跃校园体育文化提供了新动能。新冠疫情背景下,线上赛事的竞赛也正积极地开展,2021年各省区开展体育赛事活动,共计794.2万人参与,线上平台点击量近3亿次。对于青少年业余训练,可以将其整体回归教育,便省却结合之苦,将竞技体操后备人才作为运动训练的首要任务,充分发挥其优势提高人才的成材率。推进学校体育的改革,形成从中小学到大学的“一条龙”完整竞赛体系。同时高校应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实现各类体育的融合机制,即官方与民间比赛互相挂钩,校园之间实现跨年级在比赛规模、比赛内容的体现挂钩。
本文从构建“教会、勤练、常赛”的体系中进一步强调了体教融合模式下高校对于培养健美操后备人才的重要性。高校作为全日制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体育发展的动力源泉,应加快健美操教学改革,建立合理的训练方案以及完善竞赛体系,让更多学生参与体育竞赛,既要培养服务于青少年体育发展和全民健身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同时注重培育体育强国建设相适应的后备人才,推动健美操的发展。
[1] 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印发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Z].2020-08-31.
[2] 杨桦,刘志国.体教融合:中国特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转化与创新[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1,47(3):1-8.
[3] 程序,程成.高校优势资源服务体育强国战略的价值和应然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20(1):100-104+10.
[4] 王俊亮,葛春林.体教融合演进历程、逻辑转向及实践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20(12):98-104.
[5] 翟丰,张艳平.从“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39(10):54-56.
[6] 周爱光.体教融合背景下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思考[J].体育学刊,2021,28(2):1-6.
[7] 柳鸣毅,孙术旗,胡雅静,等.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体教融合策略[J].体育学研究,2020 34(5):21-30.
[8] 肖宁宁,丁飞.黑龙江省高校竞技健美操现状与对策调查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6,36(3):89-92.
[9] 窦丽,陈华卫,钱澄.高校“智慧体育课堂”的价值与模式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11):136-140+46.
[10] 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EB/OL].(2016-05-06)[2020-10-2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5/06/content_5070778.htm.
[11] 中国奥委会官网.蔡振华在2017年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7-04-18)[2020-10-20].http://www.olympic.cn/museum/zgtynj/2018/2020/0102/ 308320.html.
[12] 李萍.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20.
[13] 关丽静,阳小明.“PK”化教学模式在体育专业健美操课教学中的实验[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7(12):165-168.
[14] 蚁哲芸.多尔4R理论指导下的健美操支架式教学模式[J].体育学刊,2014,21(2):86-89.
[15] 张翠玲.PBL教学模式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27):60-62.
[16] 孙琴,张力.美国运动教育模式对学生健美操表现力的影响[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7,37(5):119-21.
[17] 叶文娟.健美操课程的教育功能及教学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27):63-64.
[18] 张雪,王惠莉.体教结合构建高校高水平健美操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1,30(4):472-474.
[19] 岳晓燕,孟国正.高校健美操课余训练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156-158.
[20] 孙有平,柴广新.“体教融合”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路径研究:评《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及其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21,41(10):85.
[21] 姜涛,周校锋.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3):61-62.
[22] 翟丰,张艳平.“混合型”体教结合模式向“体教融合”模式的发展 [J].体育学刊,2013,20(4):90-92.
[23] 刘波,郭振,王松,等.体教融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诉求、困境与探索[J].体育学刊,2020,27(6):12-19.
[24] 孔子.论语译注(2版)[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0.
[25] 钟秉枢.体教融合背景下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完善的路径研究[J].体育学研究,2020,34(5):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