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185213
Current Downloads: 127558

Leisure Sports and Health

ISSN Print:2710-0154
ISSN Online:2710-0162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青少年营地教育对生活技能迁移的思考

Reflections on the Transfer of Life Skills in Youth Camping Education

Leisure Sports and Health / 2022,2(1): 93-98 / 2022-03-24 look899 look552
  • Authors: 向庆龄¹ 黄志剑¹ 郑宇萌¹ 叶茜¹ 康江辉²
  • Information:
    1. 湖北大学  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8;
    2. 武汉体育学院  研究生院,湖北  武汉  430079
  • Keywords:
    Life skills; 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 Camping education; Youth education
    生活技能; 青少年积极发展; 营地教育; 青少年教育
  • Abstract: 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 (PYD) focuses on individual strengths and potentials. Life skills, as a basic characteristic of cultivating positive development in young people, refer to the physical, behavioral or cognitive skills needed to cope with the demands and challenges of daily life. It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development and migration of young people’s life skills. Since 2016, youth outdoor education has been paid attention to by the government, society, and family. In recent years, youth outdoor camp education has sprung up like mushrooms after a spring rain. By combing the research on life skills learning and migration in related disciplines at home and abroad, combined with the nature and connotation of youth camp education activiti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feasibility of youth life skills development and migration in the outdoor camp environment, and combined with the nature of youth camp activities It provides a feasible way for camp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migration of life skills, and realizes the long-term promo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life skills by outdoor camp education for young people. 青少年积极发展(PYD)关注个体优势与潜能,生活技能作为培养青少年积极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指应对日常生活的需求和挑战所需的身体、行为或认知技能,体育情境之下对能够对青少年生活技能发展和迁移起到积极效益。自 2016 年起青少年户外教育受到政府、社会、家庭各个领域的重视,近几年青少年户外营地教育如同雨后春笋,快速发展生根,成为我国中小学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补充和延伸。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学科对生活技能学习并迁移的研究,结合青少年营地教育活动的性质与内涵,探讨在户外营地环境中对青少年生活技能发展和迁移的可行性,并结合青少年营地活动的性质与内涵,对营地教育促进生活技能迁移提供可行途径,实现青少年户外营地教育对生活技能发展的长效促进。
  • DOI: https://doi.org/10.35534/lsh.0201018
  • Cite: 向庆龄,黄志剑,郑宇萌,等.青少年营地教育对生活技能迁移的思考[J].休闲运动与健康,2022,2(1):93-98.

1 前言

作为我国素质教育的补充点,青少年营地教育是区别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又一种创新型的体验式教育活动。2014年后国家对青少年儿童健康和素质教育的重视,营地教育以学科理论和实践体验为依据,结合青少年成长发育规律,设计集创造性、娱乐性和教育性为一体的课程,使营员通过亲身参与这种“有目的的游戏”和“有深度的自我探索”,实现受教育目的,受到青少年儿童及其家长的认可,并认为在参加为期至少一周的营地教育活动之后在某些领域表现出较以往而言的进步或提升。

生活技能培养活动是培养青少年积极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运动心理学研究者将生活技能定义为应对日常生活的需求和挑战所需的身体、行为或认知技能,可以是身体上的(如正确的身体姿态)、行为上的(如有效互动)或认知上的(如作出有效的决策)[1],也有学者将体育环境中的生活技能解释为是一种可以在体育活动中促进或发展并转移到非体育情境之中使用的内部个人资产、特征和技能,如目标设定、情绪控制、自尊和努力工作的道德规范等[2]。青少年可以通过生活技能的学习和发展,提高他们的心理社会能力水平。

在体育背景下生活技能能够有效被教学,并且能够迁移到非体育背景的生活其他情境之中在许多国外研究中已经被证实,但国内对生活技能迁移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非体育情境,尤其是医学方面之上,他们认为体育只是被调查者的经历或者干预的某种手段之一,针对体育项目是否能够有效学习或发展并迁移生活技能的证据有限。有学者在探索体育起源的时候,认为体育来自于日常劳动和生活技能的传授,体育的目的是通过有组织的身体教育,实现劳动与生活技能的传授[3],因此猜想体育锻炼能够发展和促进生活技能,并且这些技能能够在其他情境中使用。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通过对关键字“生活技能(life skills)”“体育(sport)”“营地教育(Camping education)”等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SpiScholar等平台中进行检索。旨在探讨总结已有的生活技能在体育背景之下的学习与迁移经验,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思考用青少年营地教育对生活技能教学和迁移的可行性与实施途径,以促进青少年核心素养和积极发展。

2 生活技能的内容以及体育背景下生活技能的迁移

2.1 生活技能的基本内涵

在生活技能的内涵研究上,Benson对青少年幼儿进行一次广泛性调查,整合了20项内部和20项外部青少年最佳发展所需的资源,其中20项内部资源主要有四类类似生活技能资源:(1)学习承诺(如成就动机、学校参与等);(2)积极的价值观(如关怀、正直、社会家庭责任感等);(3)社会能力(如制定规划和决策、抵抗技能、社交技能等);(4)积极的认同(如尊重和认同等)[4]。Lerner等人在对4H计划(提供给农村地区的儿童,包括畜牧业和其他以农业为导向的活动)进行评估时提出了5C模型,这个模型探讨了青少年最佳发展的五个关键结果,包括:性格(尊重社会和文化规范、尊重差异等)、关怀(共情和移情等)、能力(社会、学术、认知和职业技能等)、自信(自我效能、全球自尊等)和联系(与同伴、家庭、学校和社区之间的积极交流)[5]。Hansen和Larson在他们的青少年经历调查中通过青少年及成人领导(家长或教练员)报告被试者在一次有组织的活动(社区计划和课外活动)中所遇到的发展经验,将这些经验分为:三个积极领域(身份工作、主动性、基本技能)和人际关系发展三个领域(团队合作和社交技能、积极的人际关系、成人网络和社会资本)以及五个消极方面[6]。这些技能不仅能够在某些情境之下得到学习和发展,并且还能够转移到其他生活情境之下。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三种对生活技能内容的探讨虽然证明生活技能可以学习和发展并且对于学习和发展的生活技能进行总结归类,但均不是在体育活动背景之下发展起来的,因此有人提出“年轻人参与体育运动的行为不会导致可定期识别的发展结果”的质疑[7],体育项目是否能够推进生活技能的学习和迁移、对哪些生活技能的学习和迁移起着有效作用需要被更好的证明。

2.2 体育背景下生活技能的迁移

2002年Danish等人在制定了一项以体育为基础进行目标设定的项目(SUPER)探讨通过体育项目发展青少年生活技能[8]。同年Brunelle等人利用SUPER缩写版报告了参与者通过参与体育项目在社会责任感、情商、目标定向和社会兴趣等方面表现出较高水平[9]。2005年Louv在书中首次提出“自然缺失症”一词,并支持通过参与体育活动促进青少年积极发展[10]。2005年Vassilios等人使用SUPER的一个变体,对参与者进行为期八周的实验,通过参与者自我报告和成人领导的观察,发现与对照组的运动员相比,参加该体育项目的年轻运动员表现出更多的生活技能知识,并且实验组的运动员在个人目标设定、问题解决和积极思考方面的自信心也高于对照组的运动员[11]。此外在体育背景下培养和发展起来的生活技能是否能够迁移到其他情境之下的研究方面,2010年Walsh等人在体育俱乐部中利用团队运动作为教学生活技能和促进迁移的工具,依靠成人(教练或家长)对青少年的观察进行了一项为期两年的跟踪调查中,发现参与这个项目的青少年在社会责任感和关怀等方面有明显的提高和情境迁移[12],体育项目不仅可以培养生活技能并且这种生活技能的迁移通过被成人的观察进行评估;2014年Weiss等人在对以体育为基础的高质量青少年发展计划(SBYD)中的青少年高尔夫项目进行了一项生活技能迁移的调查,结果发现实验组在某些领域(例如见面和问候、欣赏差异等方面)与没有参加该项目的对照组青少年相比,使用生活技能更为流畅[13]。这些研究都证实了体育情境下学习到的生活技能能够将迁移至其他生活情境之中。在国内很多研究显示体育可以促进生活技能的学习,有研究表明校园体育能够促进青少年自我发展、掌握基本技能、建立积极人际关系[14],民族体育可以促进相应生活技能的学习(如骑马发展自我保护)[15]。王娟在一项为期两年的跟踪实验调查中将体育运动干预作为其中一个因素在对照组实施,体育干预联合社会故事在实验组进行,研究显示社会故事法联合体育运动干预能提高自闭症儿童干预效果,对患儿自闭行为、生活自理、情感等改善均有积极意义,其中对照组儿童在感觉、交往、身体运动、语言、生活自理各维度等方面显示出较高水平[16],这也证实了生活技能在体育情境之下能够被学习,并转移至其他情境之中。

3 青少年营地教育促进生活技能学习和迁移的有效性

3.1 青少年营地教育的发展概况

营地教育一词是由户外教育发展而来,最早起源于美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场营地活动是1861年Frederick与他的妻子带领学生进行的营地活动在大本营活动(a),发展至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1885年,美国基督教青年会(YMCA)开始组织美国营地活动,至今已发展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露营等户外运动营地,1910年,美国营地协会(ACA)正式成立,这标志着营地活动有了统一的组织进行管理以及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与指导。我国营地教育活动起步晚,最早出现在民国时期,严家麟先生在湖北武汉创办的中国童子军开展了我国最早的营地教育活动。由于政治大背景,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孙云晓在《夏令营中的较量》一文中揭开了中国青少年户外营地的序幕,至今我国已建立2000多个国家级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在未来5至10年中国泛营地市场规模将达4000多亿级,辐射人数或将超过1.87亿[17]。

2004年,国家体育总局第一次命名资助国家级青少年营地教育活动,从此青少年营地教育在我国开始得以重视。2007年青少年营地建设被纳入全民健身计划之中,青少年营地活动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2013年后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在各个方面鼓励青少年儿童参与体育锻炼,将青少年营地教育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逐步壮大。

表1 2013年后我国促进营地教育发展的文件政策一览表

时间 文件 内容 贡献
2013.2.2 国务院办公厅《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 逐步推行中小青少年学生研学旅行 第一次由国家层面提出推进研学旅行的设想
2014.8.2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创新文化旅游产品,积极开展研学旅行 首次明确了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青少年学生日常教育范畴,支持积极开展研学旅行
2016.12.19 国家旅游局《研学旅行服务规范》 公布首批“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和“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通知” 提升研学旅游的综合吸引力和品牌认知度,营地教育大量涌现
2018.11.1 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18年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名单的通知》 各地各校要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研学实践教育活动 规范了营地教育市场的课程和配置等方面
2019.2.24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推行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等教学方式 注重发展知行合一、融合发展,鼓励创新教学方法,推动体验式教学的发展
2020.8.31. 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 指出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 鼓励青少年儿童参与体育锻炼,推动体育锻炼的发展,促进青少年身体活动
2021.7.24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一是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二是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消除学科类校外培训中的各种乱象。 减少学业压力,促使青少年儿童参与户外活动时间延长

营地的分类标准各不相同,其中营地活动开放时间分可以包括日间营地、夜间营地、周末营地、假期营地[18]营地活动类型可以划分为登山营地、徒步营地、教育训练营地、娱乐性营地等[19]营地活动方面,李凌提出将营地活动项目分为基础项目、高级项目和特色项目三大类[20]通过文献阅读和整理,可以营地活动类型可以被分为野外生存类、体能训练类、科学探索类、心智训练类、技能训练类、一般体育类和其他类(详见表2)。

表2 营地活动类别细分项目表

项目类别 项目名称
野外生存类 露营、荒岛求生、丛林穿越、野外餐饮、营火晚会等
体能训练类 徒步穿越、登山、攀岩、攀树等
科学探索类 扎筏求渡、先锋工程、标本制作、动植物观察、定向越野、建模等
心智训练类 高空平衡木、穿越电网、卧底任务、毕业墙、信任背摔等
技能训练类 旗语、救援、方位辨识、生火、取水等
一般体育类 如网球、足球、篮球、羽毛球、武术等
其他类 特色项目(地质演变知识观影活动)

国内学者对营地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课程设置、运营情况、建设规划等方面,关于营地教育的意义层面,几乎也都是综述性研究,很少有研究探讨营地教育对青少年积极发展层面的影响,有数据支持的营地活动几乎没有。

3.2 利用营地教育活动促进生活技能学习和转移的有效性

参与体育运动可以学习和发展生活技能并迁移至其他情境已经得到实验证明,营地教育活动作为体育活动的一种新型模式,是否可以利用营地教育活动的干预促进生活技能发展并转移至其他情境可以作为我国关于营地教育研究的后续研究。

我国对于营地教育的研究暂时停留在理论综述层面,有研究表明进行青少年户外营地活动可以促进青少年儿童冒险精神、培养体育参与的兴趣,同时根据开设课程的不同可以发展营员的主动性、团队合作等生活技能[21]先前的研究报告出在营地课程设置方面可是根据特定的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而开设的教学内容[22]要注意课程的分层体系,开展适合各个阶段、各个地区的青少年营地教育活动[20]营地课程内容丰富多样、灵活性极高,在课程设计时可根据生活技能学习目标计划营地课程,以确保课程包括新奇的课程、同伴互动和真正意义上的社交和技能的学习,青少年在营地活动中可以根据营地活动的教育目标学习到特定的生活技能。

以往研究表明,在营地活动期间学习的生活技能可以有效迁移至其他情境。Robert等人使用目标达标量表对42名儿童以及他们的家长和指导员进行问卷调查,评估了为期两周的日间营地活动在促进8-12岁有适应或行为问题的儿童变化方面的有效性,结果显示孩子,父母和营地指导员团体均认为孩子在实现特定目标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积极变化[23]Jim等人在一项回顾性的研究中报告在青少年时期参与营地活动的受试者在当时营地生活中学习到的一些行为、技能或者信念等,多年之后仍然觉得它们是有价值的,并且确定营地活动中的有效成分,他们认为夏令营是一个丰富的社会和情感学习环境[24]耿建华、袁兆瑞对济南市进入山青世界培训的200名初中生进行调查,探索青少年营地活动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与效果,结果发现青少年营地活动对初中生的个人适应、家庭适应和人际适应三个方面有积极作用[25]

营地活动能够促进生活技能的学习,但如何判定在营地活动中学习到的这些技能在离开营地后迁移至其他的生活情境中?在评估营地活动能够使得这些技能迁移至其他情境方面,国内外学者进行很多尝试,例如Robert等人以目标评价体系为指导对夏令营的营员营后目标达成率进行跟踪调查[23]Rosalind和Angelique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模式结合短期纵向评估方法对寄养青少年的营地课程进行跟踪研究[26]Hansen和Larson采用青少年经验调查(YES)对青少年在有组织的活动中进行调查[6],并在2005年修订量表,使该量表更加完整[27]之后还编订了体育青少年经验调查量表;国内对于生活技能测量方面,刘欣欣编制了《中学生生活技能测定量表》对初高中四个年级211人进行调查[28]赵旭等人编制了《中学生生活技能评定量表》共包含47个条目,量表具有较好的可接受性和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29]丽丽等人编制了适用中国校内青少年的生活技能测定量表《中国在校青少年生活技能评价量表》[30]黄亚阳等人编订《校内青少年生活技能量表》,并在全国6个省(市)的24所学校进行分层随机整群抽样调查,得出该量表适用于我国不同特点校内青少年生活技能的评价[31]尽管大部分测量方式不是在体育背景之下,但可以用于在体育背景下对于生活技能迁移的测量。

4 青少年营地教育促进生活技能发展与迁移的途径

对青少年营地教育如何促进生活技能的培养和迁移方面,主要依靠营地教育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之中。

4.1 设计主题营,进阶式鼓励促进生活技能发展与迁移

在课程设计的时候会根据营地教育开展的时长设计,一般来说一日营和周末营以休闲娱乐为主,三日及以上的营地教育尤其是一周营是促进青少年积极发展的最佳时机。目前课程体系构建的潜在资源非常丰富、内容多样,但是当前缺乏科学依据,制定不够全面。在对营地教育进行设计时要寓教于乐,根据生活技能的不同类型,结合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设计不同阶段、不同主题的营地活动,并且将其做成一套课程体系,使用进阶式的激励方法,激发青少年儿童参与营地活动时的体验感,鼓励长期发展。对于特殊的青少年儿童群体可以量身定制相关活动,围绕其特殊需求做到灵活多变。

4.2 支持营员主动性,鼓励自我探索,发挥营地教育工作者主导作用

青少年儿童时期是创造力和想象力发展的高峰时期,在营地教育中要鼓励营员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尊重营员的主动性,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在营地教育活动中,发挥营地教育工作者的主导作用,把握营地教育活动的整体基调,在到以营员为中心的原则上扮演好指导者、同伴、帮手等多种角色,在营地活动结束后正确引导营员进行反思总结,整个过程中要注意积极用语与正向引导,避免青少年健康危害行为的出现。

4.3 设置不同情境主题,提供环境支持,进行提前预演

在体育情境中发展的生活技能,在其他情境中也能够被激发使用出来的称之为有效的生活技能发展和迁移,因此青少年营地教育应以户外体育活动为主,但不局限于户外体育活动。设置不同情境,对其今后可能会遇到的情况进行提前演练,激发营员将所发展的生活技能进迁移,这种提前预演的手段可以刺激潜能的迸发,以便在真实情境中快速地做出应对策略,最大限度地将生活技能进行迁移。

4.4 合理利用资源,引入营地教育入校园

“双减政策”要求减少青少年儿童课外作业和补课时间,增加学校体育教育的时间,此为青少年儿童发展的黄金时间。但是很多中小学体育教师师资力量缺乏、体育课内容形式单一,因此需要转变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可以适当引入营地教育模式。让学校体育课程焕发新的朝气,促进青少年儿童对户外体育活动的兴趣,从而促进青少年的积极发展。

5 结论

目前的研究共同表明在体育背景之下学习生活技能是有效的,并且这种技能可以在其他生活情境下发生迁移。关于学习和迁移生活技能的研究,在国内主要集中在医学领域,在体育背景下,尤其在青少年营地教育中的研究数据支撑不足,并且存在以下局限性:(1)依赖于自我报告,客观性不足;(2)国内研究在营地结束之后立即进行,技能迁移具有即时性、短暂性,缺少时间的检验。

利用营地教育活动的干预促进生活技能发展并转移至其他情境可以作为我国关于营地教育研究的后续研究之后的研究可以对参与过营地活动的营员进行回顾性调查,证实生活技能迁移的有效性;还可以对同一个营地课程中以往参与过营地活动的营员与营地活动刚结束的营员进行对比调查,或者对一期营员进行跟踪调查,确定在营地活动刚结束时和结束之后一段时间后哪些生活技能仍然是有效的,并分析迁移过程中流失的原因;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营地活动干预生活技能学习的研究,设置实验组与对照组,检验营地活动对生活技能教学和迁移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Hodge K,Danish S.Promoting life skills for adolescent males through sport[A]//A.M.Horne & M.S.Kiselica(Eds.),1999.

[2] Daniel Gould,Sarah Carson.Life skills development through sport: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direction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2008,1(1).

[3] 邓廷良.关于体育的起源问题[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79(3):29-31.

[4] Benson P L,Leffert N,Scales P C,et al.Beyond the ‘village’ rhetoric:creating healthy communities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Applied Developmental Science,1998,2(3):138-159.

[5] Lerner R M,Fisher C B,Weinberg R A.Toward a science for and of the people:promoting civil society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developmental science[J].Child Development,2000,71(1):11-20.

[6] Hansen D M,Larson R W,Dworkin J B.What adolescents learn in organized youth activities:a survey of self-reported developmental experiences[J].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2003,13(1):25-55.

[7] Coakley J.Youth sports:What counts as “positive development?”[J].Journal of Sport and Social Issues,2011(35):306 -324.

[8] Danish S J,Fazio R,Nellen V C,et al.Community-based life skills programs:Using sport to teach life skills to adolescents[A]//J.V.Raalte & B.Brewer(Eds.),Exploring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2nd ed.,).Washington,DC:APA Books,2002:269 -288.

[9] Brunelle J,Danish S J,Fazio R.The impact of a sport-based community service project on adolescent volunteers prosocial values[M].Unpublished manuscript,2002.

[10] Louv R.Last child in the woods[M].Chapel Hill(NC):Algonquin Press,2005.

[11] Vassilios Papacharisis,Marios Goudas,Steven J,et al.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a Life Skills Program in a Sport Context[J].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2005,17(3):247-254.

[12] Walsh D,Ozaeta J,Wright P.Transference of responsibility model goals to the school environment:Exploring the impact of a coaching club program[J].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Pedagogy,2010(15):15-28.

[13] Weiss M R,Bolter N D,Kipp L E.Assessing impact of physical activity-based youth development programs:Validation of the Life Skills Transfer Survey(LSTS)[J].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2014(85):263-278.

[14] 校园体育文化促进人的社会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3(4):56-57.

[15] 孙玉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心理功能[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S1):78-80.

[16] 王娟.社会故事法联合体育运动干预对自闭症儿童生活、情感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0,28(4):525-529.

[17] 中国营地教育研究院(ICE)组编.中国营地教育行业报告(2018)[EB/OL].(2018-10-20).https://www.doc88.com/p-7478482560940.html.

[18] 唐子颖,吴必虎.旅游与游憩规划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9] 余翔涛.搞好我国野营旅游开发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

[20] 李凌.青少年户外体育营地的教育理念与课程设置[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26(5):618-621.

[21] 张洛.体验式教学在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的价值探析:以“山青世界”为例[J].青少年体育,2014(2):35-37.

[22] 何文娜,张俊峰.国外青少年户外体育营地课程建设的研究和启示[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7(9).

[23] Robert W.Freeman、Carolyn Anderson,Isaac Kairey、and Patricia F.Hunt.Evaluation of Camp Tortuga,a Two Week Children’s Therapeutic Day Camp Via Goal Attainment Scaling and Locus of Control[J].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1982.

[24] Jim Sibthorp,Cait Wilson,Victoria Povilaitis,et al.Active ingredients of learning at summer camp[J].Journal of Outdoor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2020,23(2).

[25] 耿建华,袁兆瑞.青少年营地活动对初中生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5,34(7):565-568.

[26] KA Day.Increasing college access for youth aging out of foster care:Evaluation of a summer camp program for foster youth transitioning from high school to college[J].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2011.

[27] David M.Hansen Reed Larson[J].The Youth Experience Survey 2.0:Instrument Revisions and Validity Testing,2005(8).

[28] 刘欣欣.中学生生活技能量表的编制和信效度检验[J].教育科学,2006(6):50-51.

[29] 赵旭,马迎华,吕晓静,等.中学生生活技能评定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5):515-517+520.

[30] 庄丽丽,马迎华,赵海,等.校内青少年生活技能评价量表初步编制及信效度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8):931-933+936.

[31] 黄亚阳,宋娟,李效鹏,等.校内青少年生活技能量表(修订版)全国常模的制定[J].中国学校卫生,2017,38(2):298-301.



(a) https://www.acacamps.org。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