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文理学院,武汉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人们对健康的认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运动是良医”的健康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而体育锻炼在“治未病”方面的重要性正在日益凸显。长期的居家隔离,让人们对户外体育锻炼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因此大众健身、体育锻炼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但是,社会上目前现有的体育场馆资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锻炼需求,而各大高校受疫情影响大多采取“半封闭式”或“封闭式”的管理方式,使得高校体育场馆资源优势无法充分发挥。因此,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如何推动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实现科学化对外开放,拓宽全民健身设施场所,有效缓解因体育场馆资源不足而引起的社会供需矛盾,成为当前社会的一大难题。基于此,本文全面分析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发的现实意义以及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可行的对策,对高校体育场馆实现社会化服务,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体育场馆是体育活动的必要场所,是实现全民健身和建设“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物质保障。我国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全民健身运动,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1]。2017年教育部联合体育总局颁布的《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了开放范围和开放办法。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开展“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全民健身行动”等15个专项行动,并提出了“到2020年和2030年,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率达到70%和90%”量化指标[2]。同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鼓励各类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3]。2020年出台的国办发36号文件提出,采取“奖励机制”“委托专业机构”等措施来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发,支持学校对校园体育场地进行社会通道改造[4]。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既是促进体育产业、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外部需求,也是建设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的内在动力。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各类高校纷纷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加大对学校体育场馆的开放程度和利用率,为国家分忧着力解决“群众健身去哪”的牛鼻子问题。
体育场地数量是影响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2021年全国体育场地统计资料,截止2021年底,全国共有体育场地397.14万个,总面积34.11亿㎡,人均面积2.41㎡[5]。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比“六普”提高了0.95㎡,但与2008年人均面积达到19㎡的日本、2010年达到16㎡的美国相比,我国体育场地明显不足,供需失衡矛盾突出,远不能满足我国大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锻炼需求[6]。而我国的教育系统中,有着半数以上的体育场地,总面积达10.56亿㎡,占全国体育场地的53.01%,体育场馆66.05万个,占全国总数的38.89%[7];此外,由于高校体育场馆有着科技、人才、环境等自身独特的优势,在场馆类型、场馆规模、场馆数量、场地质量上都具有良好的资源条件。倘若能够在满足学校日常体育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高校体育场馆资源,为广大群众提供场地服务,促进体育场馆资源共享,是缓解新时代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锻炼需求与体育场馆资源短缺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
高校体育场馆主要是为高校体育教育服务,如果能够在满足高校全体师生正常体育教学、课余体育活动及专业运动训练的基础上,将已有的体育场馆资源继续开发利用,把周边居民纳入开放对象,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与教学的双赢。高校体育场馆通过租赁场地、组织比赛、体育技术指导及培训、体育服装销售、比赛裁判、管理服务等多种形式提供有偿服务,以及通过口碑宣传、信息流量、线上服务等,增加体育场馆的经济价值,有利于解决场馆资金紧缺以及保养、修复等问题,有效缓解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经济压力。此外,高校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一方面,外来人员在高校进行体育锻炼过程中,受高校文化、历史、传统、学习氛围等因素的影响,其自身素质可以得到一定的提升;另一方面,可以扩大和宣传学校的知名度,为学校带来更多的机遇与客源。
开放意识和专业人才是影响其对外开放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主要由体育管理中心或学校体育部门对高校对体育场馆进行管理与运营,管理模式较为落后,对体育场馆对外开放产生一定的影响。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人员中,具有体育管理专业知识的人才十分稀缺,绝大部分的管理人员都存在着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还不够高的问题。由于传统的教育理念,大部分高校更注重学校自身的发展,而对于体育场馆是否对外开放,高校领导则持观望的态度,一方面担心对外开放会影响到高校正常的教学环境,另一方面体育场馆投入资金量大,建设周期长,过度使用会加大场馆的损耗,且在维护、管理上均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他们宁愿把这些精力放在体育教学上,也不希望实施对外开放对高校带来额外的负担。
我国专业体育人才短缺主要包括体育管理人员和体育指导人才的缺乏。专业体育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多学科的知识,需要有体育产业管理、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作为支撑,市场营销、公共关系学、赛事运营等学科作为补充。这些知识储备不仅能够提高高校场馆管理者的管理水平,还能够延长体育场馆的使用寿命,为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知识保障。另外,目前我国社区居民的体育健身需求与现有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人数及专业素养不相适应。首先,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匮乏,据数据显示,全国共有325502名社会体育指导员,与社会总人口比例为1∶3994[8],这表明具体分配到社区层面的体育指导员少之又少,其次,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素质较低,拥有国家级证书以及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指导员凤毛麟角,服务基层社区的指导员多为二、三级和初、高中学历的指导员。受疫情的影响,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意识和专业体育人才的培养均受到限制,阻碍了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工作的推进。
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首先要面临的就是校园安全保障问题。通常情况下,高校体育场馆仅面向师生开放,在这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下,管理难度会相对较小。但在对外开放过程中,管理难度会随之增加。高校体育场馆一旦向社会公众开放,必然存在校园安全隐患,相关的校园安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身安全。进入校园的都是素质参差不齐的外来人员,其身份不明,行为难以有效控制,再次之中难免想要乘机混入校园的不法分子,对师生实施犯罪;在进行体育锻炼过程中,外来人员不可避免地要与学生接触,占用了学生锻炼时间与场地器材,并且还有可能会发生打架斗殴等危害校内学生的人身安全的事件发生。
与此同时在缺乏科学指导的情况下使用高校的体育设施极容易产生安全隐患,锻炼过程中,部分外来人员可能会因为锻炼方法不科学、器材使用不当等致使自身或其他锻炼者受到伤害。二是财产安全。主要是外来人员在校锻炼期间由于疏忽大意而造成的自身财产损失或丢失,锻炼人数激增,器材使用太过频繁,导致校内体育场馆设施老化、损坏等。
其次就是疫情防控安全问题。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就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全民抗疫,团结一心,作出了巨大努力和牺牲,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但是,当前国际疫情形势仍然严峻复杂,无法把握疫情的最终走向,我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持续加大,防疫工作不容半点松懈[9]。特别是高校人口基数大,且来自全国各地,具有人多、面广、流动性强等特点,疫情输入风险更大。面对疫情风险,各大高校大多实行封闭式管理模式,拒绝一切校外人员进校参与体育锻炼。旧的问题还未得到有效解决,新的矛盾已然显现,新冠肺炎疫情之后,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推进工作愈加艰难。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蔓延,为了有效应对疫情给高校开学和教学带来的影响,保障师生健康和生命安全,教育部要求高校在疫情防控期间实行在线教学,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10]。各所高校一改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大规模采用线上教学,但由于学生长时间居家学习、家庭场地器材有限等多种因素,造成广大学生原有的体育需求受到了极大遏制,学生身体素质下滑尤其是肥胖率和近视率增加。也正是受疫情影响,人们对健康的渴望空前高涨,体育锻炼的健康促进作用日益突出。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大力提倡增强个人防护意识,通过锻炼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国民的健康意识大幅提升,推动了广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根据调查显示,疫情暴发前,68.18%的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持赞成态度,17.54%的大学生不进行体育锻炼,在疫情暴发后,对于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持支持态度的学生同疫情前增加了10.96%,不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下降了8.03%[11],说明经历此次疫情,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已成为人们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更多的大学生群体开始关注体育与健康方面的信息,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想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自身免疫力,从根本上抗击新冠病毒。
随着疫情进入常态化阶段,全国各地多所学校已经陆续恢复上课,为了保证各地复学后,学校体育工作能够安全有序地开展,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迫切心情得到缓解,教育部建议学校要科学进行锻炼,合理规划使用场地器材,分时错峰进行体育活动,努力保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12]。面对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激增,高校体育场地存量不仅不见增长,还进行限制人流、分时错峰管理,导致体育场馆供给乏力,难以适应体育需求的新变化。
高校体育场馆一般以中小型规模为主,其建设资金多为一次性投资,而后期场馆的维护费用主要来自财政拨款,但这部分经费十分有限,再加上对外开放会加速高校体育场馆的耗损,高校需要投入一些费用对场馆进行维护修理,所以高校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高校体育场馆对外进行开放,将会在原有的场馆运营和维护修理费用的基础上,多增加防疫经费。根据疫情防控的相关规定,为了保障校园安全,校方需要为进入校园锻炼的外来人员规划专用入口和路线;要在各校门出入口修建人员与车辆门禁系统,对不明外来人员的健康状况都需一一核查[13];另外,还需采购大量的防疫物资,定期进行场地、器材消毒,以避免出现交叉感染,这些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极大地增加了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成本。同时,在原有的财政补贴没有发生变动的情况下,会在某种程度上,增加学校的额外支出,从而压缩教育经费,如果没有充足的经费用于学校体育场馆的额外投入,那么高校将难以承受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带来对经济压力。
在经营收益方面,多数高校体育场馆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因宣传营销不充分、体育资源开发不足、创收范围受局限、资金使用受政策限制等问题,导致难以实现正收益[14]。学校体育场馆可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收费方式,并且收费不能以盈利为目的,其主要用途是维持场馆正常运转和设备维护[15]。目前,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收费普遍较低,如湖北大学羽毛球5元/小时,乒乓球5元/小时,网球9:00—17:00时段15元/小时、17:00—22:00时段20元/小时;武汉大学羽毛球10元/小时。高投入、低收益将成为当前疫情防控形式下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重要障碍。
当前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势下,防疫安全问题是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将要面临的最大难题。首先,要严格遵守疫情防控的有关规定。充分利用互联网先进技术,建立高校与社会资源共享平台,做好外来人员的预约登记、健康信息核验等工作,采取“进校人员社区(单位)证明+个人健康码+入口排查等级”的方式,严把学校入口,合理管控入校人数。在操场、体育馆等场所配足消毒设备,配齐相应的防疫人员,定期进行体育场馆通风、消毒工作。其次,在对外开放的体育场馆设置醒目的安全标语和紧急疏散指示牌,以提醒锻炼人员加强锻炼过程中的安全意识,组织安全检查小组,开展体育场馆等重点场所进行巡视,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再次,健全事故责任保险制度。通过政府为学校购买责任保险,由保险公司对参与体育锻炼的人员负责,减轻学校有关安全责任。最后,建立紧急情况的应急机制。高校要善于预见和正确规避风险,提前做好防范各种风险的应对措施,最大程度地保障校园安全。
高校体育场馆是在满足了校内师生正常的体育教学、体育活动和运动训练前提下,再向周边社区居民、社会组织等校外人员进行开放,使其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场馆的功能。高校体育场馆开展对外开放工作之前,学校应做好中长期规划,将场馆的开放时间和收费标准尽量合理化、科学化,提高场馆的使用率。在开放时间的安排上,由于学校正常体育教学安排,传统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时间主要集中在晚上、周末、节假日、寒暑假等。但受疫情影响,基于防控疫情要求,晚上、周末等时间段开放时间逐渐缩短,而应相应延长寒暑假期间对外开放时间。此外,开放时间可根据季节、人流等情况进行动态调节。在收费标准安排上,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实行的有偿服务,必须合理定价。适宜的服务价格与高质量的服务,可促进周边居民对有偿服务的购买,为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创收。高校有偿对外开放的收费,可根据不同对象、不同项目和不同时间段采取不同的收费方式。
高校体育场馆通过引入智慧场馆系统,将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新兴技术融入到场馆运营之中,可以更好地解决营销宣传、信息公示、财务监督和场馆管理等系列问题,进一步降低场馆的运营与维护使用成本。通过智慧场馆建设,构建多维互联网平台,加强高校体育场馆与大众健身者之间的联系,提供信息查询、线上预约和支付、线下核验等无接触服务模式,消除其对体育场馆资源信息的盲区,减少疫情风险;及时推送最新服务信息、各项运动的科学锻炼方法、运动损伤的处理等;另外,还可以建立高效体育场馆动态监测系统,利用大数据对进入场馆锻炼的群众相关数据进行实时统计与分析。针对室内外场馆,搭建一个统一的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对场地进行远程管理进而安防监控目的;搭建智能门禁、灯控、温控、公共查询服务台等硬软件体育基础设施,以实现场馆的智能化。
高校是培养专业体育人才的重要基地。优秀的体育管理人才是体育场馆科学运营管理的基础,对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运营的态度、经济与社会效益提高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提升体育管理人员的业务和运营能力。高校应该引进或者培养体育场馆管理人才,加强对在岗管理人员进行再培训,充实知识结构,定期交流和总结管理经验,不断优化管理队伍的人才结构。社会体育指导员可以走进社区,激发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为他们提供科学的锻炼指导,将自己所学体育保健知识、科学锻炼方法和健身动作传授给社区居民,还可以开设体育讲座,在节假日里开展健身操、健身气功等活动,从而合理地利用各种社区现有资源,将高校体育融入社区体育发展之中。
推动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物质保障是资金,高校要拓宽资金来源,充分发挥现有资源,高校能够顺利开展对外开放的关键是当地政府对体育场馆的财政拨款,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强经费和资金扶持力度,一方面让高校合理支配此部分的经费,另一方面可以给予学校一定数量的器材设备,比如篮球架,羽毛球网等。还可以通过其他有关部门。如工商税收,来降低其对体育场地的运用税率,节省一部分的开支。高校可以依托场馆租赁市场,开发多样化的营销策略,不局限于常规的体育培训、竞赛表演、商品出售等创收手段,通过不断创新经营模式,增加经济收益。另外,还应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中,充分发挥规模化、专业化优势,减轻学校负担和责任,推动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社会化。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10/20/content_9152.htm.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9-07-15/content_5409694.htm.
[3]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9/02/content_5426485.htm.
[4]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0-10/10/content_5550053.htm.
[5]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2021年全国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EB/OL].https://www.sport.gov.cn/n315/n329/c24251191/content.html.
[6] 李国,孙庆祝.新世纪以来我国体育场地发展变化的实证研究:基于第5次与第6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的统计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6,33(2):164-171.
[7]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第六次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EB/OL].https://www.sport.gov.cn/n4/n210/n218/c328625/content.html.
[8] 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体制研究[EB/OL].https://www.sport.gov.cn/n322/n3407/n3412/c564563/content.html.
[9] 新华网.疫情多点发生,“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如何做?[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1-08/04/c_1127730693.htm.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2/t20200205_418138.html.
[11] 邓闿林.新冠肺炎疫情对大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的影响[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21(2):135-139.
[12] 教育部.关于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做好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https://www.eol.cn/news/yaowen/202005/t20200520_1728345.shtml.
[13] 王佳,彭国强.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形势、困境与策略[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21(4):90-94.
[14] 王珂,王辉.后疫情时代高校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的问题研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22(3):137-144.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EB/OL].http://www. moe.gov.cn/srcsite/A17/moe_938/s3276/201703/t20170307_298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