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262829
Current Downloads: 135893

Leisure Sports and Health

ISSN Print:2710-0154
ISSN Online:2710-0162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产学结合”背景下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Path of Wushu and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Professional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mbination of Production and Learning” —Taking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eisure Sports and Health / 2022,2(3): 25-29 / 2023-01-30 look1024 look389
  • Authors: 聂攀
  • Information:
    湖北大学体育学院,武汉
  • Keywords:
    “Combination of production and learning”; Wushu and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specialty; Talent training path
    “产学结合”;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 人才培养路径
  • Abstract: With the advent of a new society and a new era, China’s economy and education are advancing in a new direction, and the state has also put forward a new reform policy for education. Under the trend of educational reform, changing the previous education mode and renewing the education concept are the key tasks to be carried out urgently for Wushu and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 maj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bining production with learning,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is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target institution, and the education situation of Wushu and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 majors in this school is analyzed and discussed in detail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observation and investigation. Based on this,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some shortcomings in the education process: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and employment goals are far from social needs; Talent training mode lags behind single mod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is insufficient; There is a shortage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in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 On this basis, combined with the policy background of “combination of production and learning”,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optimization scheme aiming at the shortcomings: determining the training and employment objectives of professionals of “combination of production and learning”; Implement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combining production with learning”; Establish an organizational incentive mechanism of “combining production with learning”;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ombination of production and learning” teaching staff for reference. 新社会、新时代的来临,我国经济、教育朝着新方向不断前进,国家也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新改革政策。在教育改革趋势下,改变以往育人模式,更新育人理念,是高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目前亟待开展的重点工作。从产学结合视角出发,选取广西师范大学作为研究目标院校,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调查法就该校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育人情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探讨,并以此为依据,发现育人过程中现存不足有:专业人才培养和就业目标较脱离社会需求;人才培养模式较单一滞后;学生实践能力不足;民族传统体育方向专业教师欠缺。在此基础上,结合“产学结 合”政策背景,针对不足提出优化方案:确定“产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和就业目标;实施“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产学结合”的组织激励机制;加强“产学结合”型师资队伍建设,以供参考。
  • DOI: https://doi.org/10.35534/lsh.0203005
  • Cite:

    聂攀.“产学结合”背景下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J].休闲运动与健康,2022,2(3):25-29.

2020年9月22日,党中央领导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了运动体育的积极作用。武术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是一门重要学科,在传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应该深层次贯彻国家的战略指示,以社会发展需要为前提,培养武术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

人才是强国之根本,是实施体育强国战略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国际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而人才已成为各国竞争的主要对象。随着竞技体育的飞速发展,各国开始将竞争目标转移至体育人才方面,而体育人才的培养问题成为大家广为关注的重要话题。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作为培养新时代优秀体育人才的重要学科与途径,要积极承担起育人任务,为我国新时期体育事业发展贡献人才。

1 广西师范大学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1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状况

广西师范大学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速度较快,2011年,广西师范大学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正式对外招生,从招生来源方面来看,根据国家体育总局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单招的要求,学校所招收的学生大多来源于高中、武校、体校以及专业队等方面。介于文件规定,该专业通常采用的是单招的方法,还给出了比较严格的招生规定,最低招生标准为国家级别的运动员,且运动员等级必须为二级甚至二级以上。对于水平较高的运动员来说,这项招生标准并不能成为其进入高校的障碍,但却会给民间武术传承人和高中生制造一定阻碍,最终影响该专业整体招生率。结合相关数据发现,近年来,学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人数逐年减少,学生整体素质也呈现下降趋势,这势必给学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造成不利影响。

1.2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事实上,课程建设整体质量通常关系着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可以说是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效果提升的关键性因素。目前,广西师范大学在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课程安排并不是很合适,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重不平衡,其中必修课占据比重较大,而选修课比重以及实际教育课程比重不大,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不大,有些必修课程与学生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的个性化需求不符,使得学生对该专业课程学习兴致不高,最终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差。此外,学校在课程安排上大部分是依照体育教育模式来进行,教师往往侧重武术知识方面的教学,且课程内容过于突出专业本身特色和学校地区特征,如此容易降低学生对其他民族传统体育的关注度,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具体见表1所示。

表1 课程设置情况

课程类型 总学分 总学时 占总分比 课程内容
必修课 107 1818 71% 民族传统养生、民族民间体育、武术课程
选修课 44 748 29% 民族民间体育概论、民族体育项目介绍、传统体育养生功法、跆拳道

1.3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师配置

专业师资在高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对课程设置以及专业方向的确定也有一定的影响。现阶段,广西师范大学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师配置整体不够平衡,大部分教师往往更擅长竞技武术和散打,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了解并不多,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专业方向倾向于套路的教师人数最多,占据比例为57%,其次是散手,占26%,最后才是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人数要少于前二者,占据比例为17%,可见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师资建设滞后于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需要。具体见表2所示。

表2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师配置

专业擅长方向 套路 散手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
占比 57% 26% 17%

2 广西师范大学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问题

2.1 专业人才培养和就业目标较脱离社会需求

培养目标和就业目标是指在人才培养以及就业的具体方向引导下,通过采用专门的培训方式,使人才达到具体规格标准和社会人才需要。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日益发展,社会对体育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标准,不仅要具备专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还要拥有充分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即更加强调武术与民族传体育专业人才综合能力的重要性。但是,根据广西师范大学目前在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具体情况来看,学校在培养过程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目标存在脱离社会需求的情况。具体而言,学校在实施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时,没有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国家关于体育教育相关的政策落实不到位,侧重培养学生的专业体育技能,忽视培养学生在应用型方面的能力,导致部分学生尽管具备较多的基础知识,但是却只能基于理论层面,无法将基础知识充分转化为实践技能,如此一来,这与社会对武术与传统体育专业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标准不符,不利于武术与传统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人才培养模式较单一滞后

新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下,我国高校在国家号召下,承担起了武术与民族体育专业育人的教育任务。然而,根据广西师范大学目前在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具体情况来看,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单一滞后:育人流程是依照其他类型体育育人模式来制定的;二是育人内容传统化,创新性不足;三是缺乏专业、科学的育人教材和与育人体系。总而言之,高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滞后,没有结合中小学体育教学要求,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模式进行,造成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难以适应中小学体育教师岗位。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许多用人单位通常是根据考试结果来决定是否录取。受教育水平限制,大多数毕业生基本上止步于初轮考试环节,育人模式偏离专业核心价值,导致人才模式化、单一化局面的发生,与国家战略目标不符。

2.3 学生实践能力不足

现阶段,随着高等教育不断改革,国家越来越强调理论联合实际的重要性。在国家政策的领导下,许多高校陆续实施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高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依旧存在较多不足,理论教学占时比例远远超过了实践教学占时比例。于普通高校而言,实践教学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学生的革新思维和实操能力,只有开展一连串高品质的实践性教育教学活动,才能达成较好的实际效果,但是受各方面因素影响,高校校外实习基地创立还存在较大困难。从整体角度来看,高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不够深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没有将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实际当中,忽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者之间的联系,导致实践教学不足,学生实践能力整体较低。

2.4 民族传统体育方向专业教师欠缺

教师队伍是高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事实上,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的高低关系着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质量,教师的个人文化素养还会间接影响育人效果,所以不断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是当前高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基本前提。根据相关调查结果分析可知,目前,广西师范大学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师并不是该专业出身,对传统武术和体育的了解也是浮于表面,其中武术套路占57.5%,散手占26.5%,民族民间体育和传统体育养生占17.5%,专业方向不平衡。此外,尽管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但大多数授课教师并不十分了解和精通该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大部分课堂通常是由其他专业教师负责教学,学校缺乏该专业的教师人才;部分教师只是进行一些较为简单的武术内容教学,对更高层次的武术理论和传统体育知识技能了解并不多,无法给学生开展理论与实践教学丰富的体育课程,不利于高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有效实施。

3 “产学结合”下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3.1 确定“产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和就业目标

高校要贯彻新时代教育育人理念,从实际出发,制定科学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目标。其一,更新育人理念。伴随着现代社会不断发展,培养人才的教育实践需要创新发展,教育思想观念也应当有所创新。因此,高校要结合教育基本特点,以新时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为前提,更新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教育观念,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新教育理念,将学生主体作用充分体现出来,优化学生综合素质,推动学生理论常识、身体素质以及技能的协调发展。在课程设置方面,高校要重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制定合理的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全方位改善课程系统,丰富教学内容,给课程之间搭建有效的沟通桥梁,为学生拓展知识视野。在教学方法层面上,学校要以培育学生综合能力作为基本目的,并在基础上,有效开展多元化教学。在课堂教学方面,学校要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如研究式、小组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等方法,突出学生主体性,调动学习主动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主探究和学习,提高学生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其二,制定科学的专业人才培养和就业目标。党中央领导明确指出,要坚持培养新社会主义人才,从社会发展和用人角度出发,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随着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日益重视,培养学生专项知识技能和其他方面的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重要内容。高校要重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以现代社会市场需求为前提,结合当前用人单位关于传统体育方面的职业需求,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教学资源,制定科学、合理、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计划,为新社会主义时代发展培养德才兼备、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推动我国体育教育更好发展,加快体育建设兴国战略目标的完成。

3.2 实施“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产学结合”是指从学校和企业等双重角度出发,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实际情况以及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从而制定出更加科学有效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方案。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以及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社会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要求越来越高,既要有专业知识,又要能适应社会发展,对该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能力要求日益提高。基于此,为进一步培养综合能力强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高校要从“产学结合”角度着手,加深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综合双方资源,制定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在产学结合的基础上,建立更加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高校和企业要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计划制定过程当中,从双方实际情况出发,以实现体育教育目标和储备专业的体育人才为核心,基于双方共同角度,制定出完善、合适的人才培养方案。另一方面,构建校内校外实践基地,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提高学生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技能水平。例如,利用寒暑假时间,鼓励学生参与校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增强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进而不断提高体育素养。

3.3 建立“产学结合”的组织激励机制

建立“产学结合”的组织激励机制是推动高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有效进行的重要保障,高校在创新优化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也要重视对学生精神以及物质方面的激励,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质量,培养更多专业人才。通过采用激励方式,调动组织工作主动性,使组织人员自主参与到实践教学中,提高育人效果。其一,高校可以从日常薪资福利等方面着手,提高组织部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更多工作人员主动参与到人才培养计划当中,为企业挖掘更多人才;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激励,如对部分优秀毕业生给予一定物质奖励,激发学生前进动力,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充分满足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其二,企业要加大对学校的支持力度,主动参与到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当中,从企业实际发展角度,提出合理的见解,以提高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可行性和实效性。同时,企业也要积极鼓励负责校企合作的组织机构人员,并给予额外的薪资奖励,提高他们的工作的热情,从而为企业搭建更多校企合作平台,挖掘更多优质资源[9]。

3.4 加强“产学结合”型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与育人效果相关联,也关系着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高校要重视教师职业发展,从产学结合角度出发,加强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其一,针对教师知识结构开展进一步的完善工作。新教育政策对教师专业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标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基本要求。除此之外,知识结构完善以及知识视野开阔才是教师努力主要方向。教学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和方法,积极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知识水平对更好开展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有着积极地促进意义。因此,高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师要不断阅读专业书籍以及相关的课外书籍,不断充实自己,丰富知识库,同时主动参与各种教育讲座,与其他教师多进行教学方面的沟通与交流,取长补短,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其二,为教师搭建学习平台并提出科研深造的机会。除了教师本人要不断学习进步之外,高校也要重视教师个人职业能力的提高,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为教师搭建有益的学习平台。具体而言,知识处于一个不断动态发展的过程,会随着社会发展而发生新的变化,教学也是如此。科研可以获得最新知识,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根本源泉。通过实施一系列科研活动,教师可以进一步知悉学科发展新轨迹,了解专业最近发展成效,开拓更高层面的知识视野。在这种知识力量支持下,教师可以快速实现时代化、现代化教学,从而实现最初育人目标。并且,教师在科研活动中逐渐培育的创造能力,对实现创造性人才目标有促进意义。此外,高校还可以开展更多专题教育活动,促进教师之间友好沟通,互相交流育人经验,逐步提升教学技能。其三,高校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在为建立学生实践基地的同时,也要为教师提供更多实践和学习的机会,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4 结语

随着国家对体育事业的日益重视,加强体育教育,加快专业体育人才培养是实现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根本途径。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竞技体育中的重要元素,推进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是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重要目标。然而,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广西师范大学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现存学生实践能力不足、民族传统体育方向专业教师欠缺等不足之处。对此,学校应当从产学结合角度出发,制定明确的育人目标和育人计划,加强新育人模式的实施,同时积极构建健全的激励制度,加快建设教师队伍,切实提高学校在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育人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卫华.创新创业背景下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武术研究,2021,6(1):58-60.

[2] 王圣焘.“双一流”背景下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模式[J].湖北体育科技,2020,39(7):652-654.

[3] 刘晋元,孙艳.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人才生态化培养研究[J].武术研究,2020,5(3):8-11.

[4] 徐巧.“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福建茶叶,2019,41(12):203.

[5] 韩玉冰.新时代社会服务视域下高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运动精品,2019,38(12):24-25+27.

[6] 吕墨竹,樊丽霞,赵秋菊.新时代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武术研究,2019,4(5):61-64.

[7] 边景珍,刘广路,魏晓芸,等.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以京津冀高校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9,9(13):220+222.

[8] 高鸿飞.浅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发展[J].农家参谋,2019(3):141.

[9] 崔建国.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创新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5(2):107-112.

[10] 陈朋.体育产业背景下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产学结合”的路径分析[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8.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