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205597
Current Downloads: 129673

Leisure Sports and Health

ISSN Print:2710-0154
ISSN Online:2710-0162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双减”政策下家校社协同赋能学校体育发展的价值、挑战与推进策略

The Value, Challenge and Promotion Strategy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under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Leisure Sports and Health / 2024,4(1): 6-11 / 2024-05-23 look645 look350
  • Authors: 谭晓雪 杨玲
  • Information:
    湖北大学体育学院,武汉
  • Keywords: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Home, school and community cooperation;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双减”政策; 家校社协同; 学校体育
  • Abstract: The promotion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once again shows the importance of home-schoolcommunitycooperative educ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and brings new opportunities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ses and expounds the value and challenge of thehome-school-community collabor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Home-school communityenabling school sports development has the value of extending the space for school sports development, making upfor the shortage of school sports development resources and optimizing the humanistic environment for school sportsdevelopment,However, it is also facing the challenges of unclear responsibility boundary of home-school community,insufficient cognition degree of home-school community co-education, lack of community cooperation conditions,and insufficient internal sports resources;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romotion strategy of school physicaleducation development under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1) Perfect the top-level design and practice the concept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between home, school and community. (2) Improve the cognition level of family, schooland community, and promote substantial progress of co-breeding; (3) “Passive” to “active” participation, emphasison family sports guidance; (4) Break down the resource barrier and realize 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school sportsresources; (5) We will improve community-level service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ommunity services. “双减”政策的推进再次表明了家校社协同育人对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性,为学校体育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本文分析和阐述了家校社协同赋能学校体育发展的价值与挑战:家校社赋能学校体育发展有着延伸学校体育发展的空间、弥补学校体育发展资源的不足、优化学校体育发展的人文环境的价值,但目前也面临着家校社责任边界不明确、家校社共育认知程度不足、社区合作条件匮乏、校内体育资源不足的挑战。基于此,本文探究了“双减”政策下家校社协同赋能学校体育发展的推进策略:(1)完善顶层设计,践行家校社协同育人理念;(2)提高家校社认知水平,推动共育实质性进展;(3)“被动”变“主动”参与,强调家庭体育的指导;(4)破除资源壁垒,实现学校体育资源优化配置;(5)完善基层服务,提高社区服务质量。
  • DOI: https://doi.org/10.35534/lsh.0401002
  • Cite: 谭晓雪,杨玲.“双减”政策下家校社协同赋能学校体育发展的价值、挑战与推进策略[J].休闲运动与健康,2024,4(1):6-11.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为了进一步建设高质量教学体系,在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意见指出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1]。意见还明确指出要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进一步明晰家校育人责任,密切家校沟通,创新协同方式,推进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1]。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提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育人机制。“双减”政策的出台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提供了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参加体育活动,进行体育锻炼;但“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学校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课程资源受限的问题,同时也面临着要开足、开齐、开好体育与健康课的压力,如何以党的二十大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目标导向,统筹兼顾多方力量,打开“家校社”联动的窗口,形成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辅助、社区参与的多元联动教学共同体,构建学校体育的全新生态,促进学校体育发展,是“双减”政策下学校体育面临的重大挑战。

1 家校社协同赋能学校体育发展的价值阐述

1.1 延伸了学校体育发展的空间

学校是学生学习体育的主要阵地,学校体育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一般来说,在体育的学习上家庭和社区都发挥了一定的辅助作用,但其实家庭和社区拥有丰富的有利于体育学习的资源,开发这一部分的体育资源有助于学校体育目标的更好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发展素质教育,建立高质量教育体系,而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客观要求与价值体现[2]。要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就必须努力整合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延伸学校体育发展空间。一方面,学校、家庭、社区是青少年进行体育锻炼、参与体育活动的三大主要场域,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发展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为青少年提供更多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有利于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成。另一方面,在家校社协同赋能学校体育发展中,学校起主导作用,学校体育是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掌握体育技能的主要场地;家庭是监督者,可以督促学生更好地完成体育作业;社区起着辅助功能,为学生校外体育活动提供相关资源。社区和家庭资源的多样性和活动方式的娱乐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体育动机和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学生在学校所掌握的运动技能可以在社区和家庭资源的帮助下得到进一步提升。加强家庭、社区、学校三者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融合家庭和社区优质体育资源,实现三位一体的全视域体育教育,有利于促进学校体育发展,强化学校主场地,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

1.2 弥补了学校体育发展资源的不足

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令人堪忧,肥胖率、近视率、抑郁症都在不断上升,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18年教育科学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享受乐趣、增强体质”的口号。学生体质健康问题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提高学生体育参与积极性,鼓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激发学生的体育乐趣是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举措。但在学校体育课堂中,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是重点,而中学生由于面临体育中考的压力,往往将中考项目作为重中之重,无暇顾及在体育课堂中享受乐趣,更多是在开学考核、达标测试等客观因素的压力下被动地参与体育锻炼,在这种“被动”状态下,学生反而会产生厌恶的情绪。调查显示,我国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初中生比例仅为8%,而日本和美国均超过了50%[3]。这表明,学校的“应试教育”并没有真正让学生爱上体育运动,与培养终身体育习惯的目标相差甚远。因此,学校与家庭、社区联动,可以充分利用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弥补学校体育在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的不足。通过家庭和社区,学生可以参与学校没有涵盖的项目体验,接触新鲜事物,满足自身多样化的体育需求,提高对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还可以巩固已经掌握的体育技能。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学生的作业压力减轻,课外活动时间增加,拓展家庭、社区的体育功能,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体育活动,提升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激发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1.3 优化了学校体育发展的人文环境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未来的发展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的协同作用。首先,家庭环境和社区环境在支持学校教育项目实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没有家庭和社会的充分支持,学校的教育计划将无法实现。其次,在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中,家庭可以积极参与其中,陪伴和激励学生学习,并在财政和维护学校安全方面提供支持。社区体育与青少年的生活密切结合,可以在场地资源上为学校体育进行有效补充,加速学生终身体育的发展。家校社协同赋能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能够增进家庭、社区与学校体育之间的沟通,让家庭和社区进一步了解学生的体育发展目标和理念,在推进学校体育发展方面提供相关支持,从而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4]。

2 “双减”政策下家校社协同赋能学校体育发展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5]家庭是儿童养成体育观念和培养运动兴趣的最早场所,而学校是青少年学习体育知识、掌握运动技能的主要场所,社区则是辅助青少年进行校外体育锻炼的辅助场所。三大主体的协同联动不仅能促进青少年体育的进一步发展,而且能促使学校体育蓬勃发展,而当前家校社联动发展也面临许多机遇:(1)就社区而言,“双减”政策发布以来,体育运动类、艺术类两类培训相关企业新增3.3万余家,较去年同期相比上涨99%[6],青少年体育消费市场不断扩大,大量学科培训机构纷纷转型,教育资源将主要聚焦于体育培训领域,体育类培训机构的蓬勃发展将逐渐改变家长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将关注重点转向体育培训领域,从而为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活动提供多元的选择[7],社区体育的发展迎来巨大的机遇。(2)就学校而言,“体育强国战略”和全民健身计划都将促使学校、家长以及社会各界更加关注体育教育,学校体育作为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场地,也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将投入更大的精力关注学校体育发展,让学校在面对开齐、开足体育课,“教会、勤学、常赛”的新工作要求下能够开展得更加得心应手,为学校体育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3)就家庭和学生的角度而言,立德树人的独特作用使学生在校内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教师在体育课堂上通过体育活动引导学生领悟社会规则、制度、秩序,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青少年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在学校、社区和俱乐部中进行体育锻炼。

3 “双减”政策下家校社协同赋能学校体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3.1 家校社责任边界不明确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尽管“双减”工作在不断推进落实,将工作重心放在让学生回归课堂,更加明确了学校教育的主体责任,但当前家校社合作仍存在权责不清晰现象,以致合作效果并不理想。首先,由于以往固有的传统学校体育教学模式,以学校教育为重心,家庭和社区的参与感微乎其微,学校单向输出要求,导致学校和家庭之间存在着“越位”“错位”“退位”的现象,而这些现象将导致家校双方的职责无限重叠和放大,学校将本应自己负责的教育任务推给家长,而家长则将所有任务抛给学校,双方的互相推脱和“甩包袱”直接影响到家校共育的效果。据调查显示,在“教师将本不该由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推诿给家长”这个问题上,有40.2%的家长反映存在这种现象,该数据反映出教师和家长对各自职责的认识不够清晰[8]。其次,社会体育组织对自身职责认知出现了偏差,认为其主要职责是促进社区内中青年群体和老年群体的体育参与,忽视了青少年群体,导致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互动性较弱;社区与家庭联系较为随意,几乎为空白,社区肩负着促进青少年社会化的职责,应为家庭提供教育服务,但目前社区教育发展较为滞后,无法肩负起相应的职责。

3.2 家校社共育认知程度不足

传统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导致家长将体育教育任务全权交给学校,而繁重的工作也导致家长无暇抽出额外的时间对子女进行家庭体育教育,且受应试教育影响,学生的业余时间早已被各种课外辅导班和家庭作业所占用,家庭是否有时间开展体育教育不得而知。面对繁重的作业负担和升学压力,我国青少年形成了长期久坐不动的习惯,体质也因此下降。据研究表明,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的体质已连续25年下降[9]。2020年的数据显示,中小学生近视率和肥胖率呈持续上升的趋势,青少年近视率达到52.7%[10];6~17岁、6岁以下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19%和10.4%[11];超过85%以上的中小学生睡眠质量长期未达标。近视率高、肥胖率持续升高、心血管疾病、心理健康问题等在青少年群体中日益严峻,这对青少年的发展以及国家来说都是不利的。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实行“双减”政策,让孩子们走出作业负担,走出升学压力,促使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但尽管“双减”政策提出不再审批学科类的培训机构,但面对升学的压力和不断的“内卷”现象,家长依旧会私下花费财力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导致家长无法腾出空余时间进行家庭体育教育,并未意识到孩子体质健康的重要性,也从侧面反映出家长对体育认知不足。尽管2022年的新课标要求,体育与健康课程占比为10%~11%,且体育已列入中考科目,有望纳入高考,但传统观念的束缚,体育课被其他科目教师占用屡见不鲜,学校体育长期存在被忽视、排挤、边缘化的情况。学校更重视的是竞技体育为学校本身所带来的荣誉、金牌和知名度,而非体育的普及;社区人员对体育的认识也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体育污名化现象时有出现[12]。各类主体对体育认知不够势必导致家校社共育合作困难。

3.3 社区合作条件的匮乏

“双减”政策的出台将学生从繁重的作业负担和课外培训中解放出来,鼓励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不再局限于一方天地,使得青少年在进行体育锻炼中有了更多选择的时间和空间。但目前学校普遍存在资源不足的现象,学校体育时间和空间上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可能性。同时,社区条件的匮乏也导致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较为有限。一是体育俱乐部的分布失衡,据数据显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建立分布严重失衡,在普通学校、体校中占比73.6%,而在社区中仅为2.3%[13],这导致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只能完全依赖于学校和家庭的支持,但大部分家长对“唯分数论”的执拗依旧无法割除,家长对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关注度依旧不高,对支持参与体育活动依旧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二是体育活动场地有限,大部分社区仅仅设立了基础休闲娱乐的器材和篮球场地,足球、排球、羽毛球等场地匮乏;三是社会体育指导员不足,社区内社会指导员的不足使得青少年进行体育活动时缺乏专业的技能指导,专业技能指导的缺失可能导致技能的变形和一些安全隐患。

3.4 校内体育资源不足

“双减”政策将青少年从繁重的作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也使得各界开始格外关注学生的课内外活动,这对学校的体育教学资源配置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学校的教学资源存在着供给不平衡的现象。一是师资力量不足。一直以来社会被“重文轻武”的思想束缚,导致体育不受重视,更甚者在校的其他教师也存在对体育的偏见,认为可有可无,随意占用体育课堂,导致体育教师不受重视。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师数量不断增多,初中体育教师数量从2015年的5.4%增长到2020年的5.8%,但小学体育教师数量缺口依旧较大,在2020年仍缺少165500人[14],“双减”政策的出台,必然需要更多的体育教师参与到课后体育服务的工作中,然而师资力量的不足将阻碍课后体育服务进一步的发展。二是学校场地器材不足。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第四次体育场馆普查显示,目前我国运动场地316.20万个,面积25.94亿万平方米,人均1.86平方米[15]。表明场地使用面积与我国实际需要面积仍存在差距;在器材方面,目前大多数学校仅仅只有篮球、足球和田径场地,主要集中于三大球,三小球场地较为稀缺,器材设施较为单一、休闲体育设施的缺乏,场地的不足都严重影响了学生校内体育活动的多样性。师资力量不足、体育场地和器材的缺乏都将阻碍学生课内、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导致学校无法为学生提供优质的体育教育。

4 “双减”政策下家校社协同赋能学校体育推进策略

本研究在分析了“双减”政策下家校社协同赋能学校体育发展的价值、机遇、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家校社协同赋能学校体育发展的推进策略,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家校社协同赋能学校体育发展推进策略图

4.1 完善顶层设计,践行家校社共育理念

现阶段尽管党和国家对家校社协同育人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家校社合作做出要求,但家校社合作效果并不理想。有关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规定多散布于教育部等部门发布的政策性文件、国家教育法律法规中[16],缺乏专门针对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指导性文件,以致一些地方在实践中摸不清方向。三方在合作机制上权责不明晰,遇到问题互相推诿造成矛盾冲突。政府应从制度上明确家庭、学校、社区以及社会体育组织的作用范围[17],对三者在协同育人中的职责进行清晰的阐述;出台和推进落实相应的税收减免和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政策,激励社会体育组织积极参与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工作;教育部门要积极践行党和国家下达的相关政策要求,积极与家庭、社区、学校进行沟通与合作,与体育部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社区俱乐部进行协商,明确各自职责,防止出现权职重叠的现象。不应“关起门”搞创新,而应积极与体育部门合作交流,与体育类院校、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做好青少年的体育服务工作,扩大体育教师队伍数量,积极争取家庭和社区的支持,构建协同育人平台,践行家校社共育理念。

4.2 提高家校社认知水平,推动共育实质性进展

受“重文轻武”思想的影响,导致社会对体育存在错误认知,体育和体育教师不受重视,学校中体育课被随意占用,家长受“应试化”教育影响,侧重对孩子智力方面的培养,家校社认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而要想改变这种现象,提高家校社共育认知是首要环节。首先,对于学校而言,国家各种政策的出台和推进,体现出党和国家对学校体育的高度重视,校长作为学校的掌舵者,应在思想上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落实政策要求,提高思想觉悟,带动学校全体教师重视体育在学生成长发展中的重要性;体育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应通过各种渠道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学校可以通过整合利用各种网络联络工具,使家长和社区能够随时获取关于学生校内体育活动的图片、视频等信息,消除沟通障碍,促使学校、家庭、社区在沟通方式上得到多元化的发展和更加便捷的体验;借助5G无线传输技术,建设高度开放的智慧校园协同环境,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管理,掌握学生成长动态,让家庭、社区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到学生的体育学习信息,在学生的发展目标上达成更多的共识[18]。其次,家长要摒弃“唯分数论”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配合学校的体育工作,营造良好的家庭体育氛围,鼓励孩子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树立良好的家庭体育文化,积极与学校沟通合作,了解孩子的体育需求以及家校对孩子的体育发展目标设定,通过电子设备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学习动态,积极参与学校育人全过程。最后,社区应增强教育服务理念,就青少年体育健康发展、满足青少年体育需求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沟通协商,将学校和家庭纳入其中,以学校和家庭为参与主体,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体育活动,为青少年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和条件,为家庭、学校提供更完善的硬件服务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4.3 “被动”变“主动”参与,强调家庭体育的指导

家庭作为青少年最早接触体育的场所,应被视为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关键场所。“双减”政策增加了青少年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也相应增加了家庭体育活动的时间。通常,大部分家庭体育并无体育之实,家长仅仅只是被动地配合学校的相关要求完成家庭体育作业,而完成的家庭体育作业的质量却有待考量。而这种被动式的家庭体育参与并不能真正意义上解决青少年体育锻炼和教育问题,学校应定期举办家长会,邀请权威机构和专家为家长普及健康知识,使家长真正意识到家庭体育教育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从“被动”变为“主动”参与,从青少年的个性化的体育需求出发,真正了解孩子的体育爱好和兴趣,充分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积极引导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培养青少年的体育习惯,且参与到孩子感兴趣的体育活动中去;家长还需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充分利用学校体育教师资源,提高自身体育指导能力,在开展家庭体育活动时能够有能力培养孩子的体育素养,在孩子进行体育锻炼时能够提供一些语言或者动作上的指导。促使家长从“被动”转为“主动”的体育参与,强调家庭的体育指导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当代青少年“体弱”的现象,还能够增进亲子间的感情。

4.4 破除资源壁垒,实现学校体育资源优化配置

学校体育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场所,场地、器材设施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基础设施。“双减”政策的出台,留给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增加,但学校的器材设施难以满足广大学生多样性的体育活动需求,体育教师数量不足、专业化水平不一也是困扰。因此,首先,学校、政府应加大经费投入,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学校体育领域,在一定的条件下尽可能地扩大场地范围,增加更多运动器材设施,弥补学校场地、器材不足的现状,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体育需求。其次,学校要配齐、配足体育教师,聘请优秀退役运动员和高水平运动员担任体育老师或者教练员,同时现任学校体育教师需不断提升职业素养,学校可为现任体育教师提供职业培训,提高实践能力和文化素养,拓宽体育教师的理论知识;推进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进校园工作,对于第三方机构,取消不合理的审批制度,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等方式鼓励企业、校外培训机构和学校建立合作关系,推进“双减”政策下青少年课后体育服务更进一步的发展。

4.5 完善基层服务,提高社区服务质量

社区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抓手”,在学校体育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目前社区体育发展仍存在诸多弊端,发展并不畅通。为完善社区体育发展,需采取以下具体措施:第一,政府增强对社区体育的关注力度。政府应对各个社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目前各个社区实际的器材设施情况、社区体育活动开展现状、家长和学生对社区体育的需求状况,从而对社区体育进行系统性的建设,改造陈旧设施,配齐、配足锻炼器材,扩大体育场地,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第二,扩大社会指导员数量,健全社会指导员分类机制。利用薪酬、制度激励来吸引退役优秀运动员从事社会指导员工作,为青少年进行体育锻炼提供专业指导,缓解社区体育指导员不足的现状,推动社区体育的发展;积极与学校合作,吸纳学校体育教师兼任社会指导员,并对参与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体育教师给予一定的补贴;将社会指导员划分为不同类别,包括社区体育指导员、竞技体育指导员、青少年体育指导员、体育管理经营指导员,并且针对不同类别的指导员分别制定相应的考核要求,从而提高社会指导员的服务质量。第三,加强社区体育组织建设。利用媒体和广告宣传,吸引社会体育组织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参与社区体育活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为社区开展体育活动提供多样化服务;社区强化为青少年服务的意识,积极建立青少年体育组织,让学生在放学后能够在就近社区参与体育活动,进行体育锻炼;政府应放宽社会组织的注册挂靠制度,争取扩大社会体育组织数量[13]。

5 结语

本文以“双减”政策为背景,分析并阐述了家校社协同赋能学校体育发展的价值、挑战和机遇,并提出了完善顶层设计、践行家校社协同育人理念;提高家校社认知水平,推动共育实质性进展;“被动”变“主动”参与,强调家庭体育的指导;破除资源壁垒,实现学校体育资源优化配置;完善基层服务,提高社区服务质量等关于家校社协同赋能学校体育发展的具体推进策略。“双减”政策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将学校、家庭、社会的各自优势凝聚,能够发挥出强大的育人合力,家校社合作将成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路径。当前,家校社协同育人仍面临着各种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蕴藏了巨大的机遇,新时代我们要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化解各种挑战,紧紧抓住蕴藏在其中的机遇,让教育回归学校,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2021-07-24)[2023-02-23].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107/t20210724_546576.html.

[2] 邵晓枫,郑少飞.新形势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特点、价值与机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2,34(5):82-90.

[3] 程平源.中国教育问题调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247.

[4] Maunah,Binti.The Contribution of Family and Community Education in Realizing the Goals of School Education[J].Cendekia:Jurnal Pendidikan dan Pembelajaran,2020.

[5] 何满龙,李凤梅.习近平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重要论述与家庭体育参与的行为实践研究[J].体育与科学,2022,43(2):76-81,94.

[6] 国家体育总局:“双减”政策让体育培训行业觅得良机[EB/OL].(2021-09-14)[2023-02-23].https://www.sport.gov.cn/n20001280/n20745751/n20767297/c23450379/content.html.

[7] 孙辉,王润平,张晓刚.“双减”政策下家校社协同赋能学校体育的发展策略[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2,41(6):28-34,56.

[8] 洪明.家校合育的基本现状及改进研究——基于9省市4000份问卷的调查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5(9):30-35,41.

[9] 张兴泉,王亚乒,龚建林,等.家庭体育视角下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量提升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1,40(4):33-41.

[10]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发布会图文实录[EB/OL].(2020-12-23)[2023-02-26].http://www.scio.gov.cn/xwfbh/xwbfbh/wqfbh/42311/wz44585/Document/1695276/1695276.html.

[11] 国家卫生健康委.推进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情况[EB/OL].(2021-10-26)[2023-02-26].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1/53799/sfcl/202110/t20211026_574983.html.

[12] 李启迪,李朦,邵伟德.我国学校体育“家校社共育”价值阐析、问题检视与实践策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9):135-144.

[13] 马德浩.从割裂走向融合——论我国学校、社区、家庭体育的协同治理[J].中国体育科技,2020,56(3):46-54.

[14] 袁圣敏,吴键.新时代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师的数量配备现状与队伍建设路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2,34(4):393-401,412.

[15]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全国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EB/OL].(2024-03-11)[2024-03-18].https://www.sport.gov.cn/n315/n329/c27549770/content.html.

[16] 边玉芳,周欣然.我国70年家校合作:政策视角下的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J].中国教育学刊,2021(3):1-6.

[17] 王亮,范成文,钟丽萍.美国、英国、日本“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体育实践特征与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22(7):104-110.

[18] 顾理澜,李刚,张生,等.“双减”背景下数字化赋能家校社协同育人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22(4):10-17.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