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学体育学院,武汉
2016年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1]指出:国家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开展多种多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提高全体人民的身体素质,体育工作坚持以全民健身活动为根本,促进各类体育协调发展。在农村体育活动中,应以村民自主锻炼为主,在村民委员会的推动下,发挥体育组织的作用,开展符合农村特点的体育活动。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部分提到:“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同时,在“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部分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然而,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使得农村问题日益突出。农村体育在农村居民日常生活中日益重要,但农村体育供给仍存在诸多问题,如项目形式单一、居民参与度不高、活动资金不足、基础设施落后、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不足以及乡村自身支撑力欠缺等。为了满足农村居民的美好生活需求,促进农村体育的发展,需要理性认识农村体育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进一步发展的路径。这是全面推进农村体育有效发展、提升农村居民健康意识、增强农村居民体育文化自信以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条件。
在当今社会,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发展呈现出愈加现代化和多元化的趋势,多元化已成为发展的主流。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确保农村体育与时代发展的特征相契合,为中华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农村体育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农村体育作为农村文化的一部分,拥有丰富的项目种类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例如,在《贵州“村BA”赛事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研究》中指出,通过多元赛事促进传统延续,将体育竞技项目与当地传统活动结合,既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发展,又带动了当地文化活动,从而形成以新带老的发展模式[3]。通过深入挖掘和传承这些项目,可以让农村体育焕发新的生机。特别是在现代经济和文化的冲击下,通过对这些传统项目的传承和推广,不仅能丰富农村体育活动,还能提升农村居民的文化自豪感,帮助他们更好地认同和热爱自己的文化根源。
大力发展现代农村体育,关注农村居民(尤其是妇女和儿童)的个性化特点与心理需求,同时为民族农村传统体育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传承基础。农村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不仅可以促进居民的健康,还能增强农村居民的凝聚力和团结感。传统体育项目在农村社区中常作为一种庆祝节日、交流情感的方式。例如,武术(如二十四式太极拳)、跳绳、舞狮、舞龙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我国农村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越来越多的农村地区正积极尝试将这些群众基础较为深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日常锻炼活动中。在锻炼中,居民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还能在学习中寻找快乐,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农村体育活动的集体性和互动性,有助于构建和谐相处、互相帮助的村落氛围,同时也能将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凝聚在一起,为建设幸福美丽乡村贡献力量。
农村传统体育项目具有较高的民族文化特性,体育文化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凝聚人心、增强民族自豪感的功能。体育项目在中国国家缔造、历史书写、文化创造、民族精神培育方面发挥了独特的历史作用[8]。农村负责人通过积极组织开展优秀传统农村体育锻炼活动,不仅能够展现民族体育的文化特色及其蕴含的民族精神,还能促使农村居民在参与实践中深入领会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特别是对于当代年轻人,通过体验传统体育项目,不仅能增强他们的身体素质,还能使其更加认同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从而形成文化自信,为实现乡村振兴和文化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农村体育项目依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在发展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还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民族团结、农村居民团结,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释放活力,营造美好的社会氛围。
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农村体育项目形式较为单一,体育项目开展和发展前景存在巨大差异。当前农村体育项目的种类和形式较为单一,且由于资源限制,许多项目开展方式相对简单,难以有效吸引农村居民,特别是青少年的参与兴趣。同时,传统民族文化中的一些思想影响了农村居民对参与体育活动的认同感。例如,传统观念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使得农村居民在农闲时间缺乏其他活动选择,限制了农村体育的发展。首先,传统观念对农村体育的发展形成了障碍。在一些传统观念占主导地位的环境中,性别角色和时间安排的限制使得部分农村体育活动无法全面开展。这种观念限制了女性和儿童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导致一些优秀的传统技艺未能得到充分传承与发展。例如,在某些农村,男性外出务工,女性和儿童居家,体育活动形式单一,再加上传统文化中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女性和儿童参与体育活动机会较少,参与感不强;其次,受网络媒介的影响,许多农村年轻人更多关注城市的娱乐活动,对本地的传统体育活动兴趣不高。这些因素导致农村体育氛围不够浓厚,影响了农村体育的推广和发展。
《河北“农村体育场景”构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作用》一文指出,以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为例,内丘县主要通过以下措施构建农村体育场景:首先,加大对农村体育场馆建设的投入,建设了一批集休闲、健身、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体育场馆。由于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很多农村居民缺乏体育锻炼的场所和设施。为促进农村体育发展,需要加大对农村体育场馆建设的投入,建设一批集休闲、健身、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体育场馆,以此提高农村居民体育设施的配套水平,满足农村居民的体育需求,促进农村居民体育锻炼的普及和发展。[4]从相关文献对农村体育活动组织的调查分析来看,农村地区体育活动项目组织的缺乏,主要是因为政府部门作为农村建设主体,经费开支多用于农业经济或者其他发展领域,剩余经费不足以开展和维护体育活动项目。地方政府对农村体育发展的重视不足,基础设施缺乏定期维护,体育活动参与感不强,导致农村体育发展滞后。因此,政府应根据各农村地区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积极开展体育项目活动,让主体积极参与活动和维护基础设施,增加对基础设施的定期维修管理。受农村经济条件制约,目前大多数农村体育设施建设相对单一,体育项目设施主要以篮球、双杠、乒乓球场地为主。其他相关的特色村落体育活动项目尚未得到充分开发,现代体育项目仅限于上述几种,传统体育文化缺乏传承,相关的专业服装和设备也不常见。例如,在举办一些健身舞蹈比赛时,服装往往需要参与村民自行购买。此外,许多农村地区建设的篮球场地大多被用于粮食晾晒,室内场馆则被改为老年人和妇女的棋牌麻将室,体育场地的使用缺乏统一规划。研究者认为,政府应该重视农村体育发展,但可能在一次建设后缺乏后期完善和维修意识,主要原因是上级部门下放文件不清晰,管理制度和授权不明,责任划分不清,难以有效推进。由此产生的农村体育信息不畅,影响力较弱。作为运动参与主体的农村居民,由于活动领导力不足、氛围缺乏,积极性不断下降,导致农村体育后期发展缺乏明确方向。
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传承,成为一代代中华儿女共同守护的文化瑰宝。它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根源,还保留了中华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精髓,展现出中华民族独特而珍贵的文化内涵。在许多中国农村地区,节日庆祝活动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这些传统活动与体育紧密相连。农村居民在欢庆节日的同时,也通过载歌载舞的形式参与到各类体育活动中。中华民族共同体中所蕴含的对体育文化共性的认同;在主体性动力方面[15]。例如,春节期间的舞龙舞狮、踩高跷,以及火把节的舞蹈表演等,既是文化的体现,也是体育的实践。在举办活动的同时,发展这些体育产业,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营造农村体育的氛围。例如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五禽戏”,却没有将其传承下来并发展为特色文化。因此,应加强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特别是通过整合乡村旅游与农村体育活动,将其打造为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项目,不仅能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还能提升其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在农村社区中加强传统体育项目的宣传,让农村居民在闲暇时间更加了解这些项目的文化价值和健身作用,增强他们的参与积极性。例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吉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整理与发掘研究》一文中指出,满族珍珠球比赛是为纪念满族劳动人民采珍珠时的劳动场景而创造的娱乐活动。在珍珠球比赛过程中,更能体现出满族人民的聪明、团结以及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人们通过制作类似珍珠的球体,在农耕时开展比赛,一方面是为了祈祷每年的珍珠收成颗颗饱满,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打发农作之余的闲暇时间[5]。各民族通常通过开展具有特色的体育活动,向外界展示本民族文化的特点。然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也面临文化影响力的缺失[9]。因此,通过与其他民族的体育文化相互碰撞、相互学习,可促进本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
以农村体育特色和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为出发点,深挖和探索农村居民记忆深处的文化认同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以健身性、娱乐性、表演性、观赏性为主的农村体育,打破传统赛事活动的刻板与“专业”形象,让体育与文化紧密结合,重新建立村民自愿参与、积极投入的赛事体系,塑造良好的农村体育文化氛围。让农村居民自己讲好体育故事,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传播美丽乡村新文化,加强传统体育项目的宣传与推广。中国传统体育可以唤醒身体交往的集体记忆,促成身体实践的文化认同[10]。
加大农村体育基础设施的投入,意味着加大对人才和资金的投入。农村居民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群体,只有农村各方面发展起来,社会才会变得更好。农村体育应当面向群众,让各种群体都能参与进来,以建设特色村落为重点,传承和创新地方特色的农村体育活动项目。让体育运动成为每个人的需要,体育优秀文化建设将会自我滋养,从而反哺相关产业。根据农村群众的就业需求和游客的需求,发展农村体育活动与项目。在当前的政策支持下,应积极争取更多的政府资金投入,加强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根据不同村落的特点和需求,可以因地制宜地建设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田径场等多种类型的体育场地,并定期对设施进行维护,以确保其使用寿命。通过增加体育设施,农村居民可以更加便利地参与体育活动,从而逐步形成积极的体育文化氛围。利用农村体育活动开展信息反馈,政府部门、农村负责人和旅游开发商应该展开会议进行商谈,创新活动形式,从而提升体育文化建设的生命力。
随着网络科技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成为农村体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聚焦多元业态深度融合,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11]。通过网络,可以使农村体育项目更加繁荣,也能推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打破农村资源的“单向流动”。农村体育不仅为农村居民服务,也为城市居民服务,加速体育资源的“双向流动”,从而缓解农村体育自身发展造血不足的问题。利用现代媒体手段发展农村体育,可以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增加产业活力,促进农村与农村居民的共同发展,同时增强体育文化自信。例如,通过网络传播体育文化,农村居民在共同学习体育项目后,掌握了现有的运动技术和技巧,就可以举行比赛,利用网络增加曝光度,实现经济与体育的共同发展。农村居民在学习运动技术后,应及时组织运动项目比赛,进一步掌握技能。同时,组织农村体育协会,通过体育运动项目的形式进行村内与村外的交流,促进和谐,扩大影响力。活动组织时间应安排在农忙之后的闲暇时期,利用这段时间进行锻炼,同时推动经济发展。例如,《“互联网+”背景下农村体育发展路径研究》指出,泰安市乡镇体育发展相对落后,周边村的健身场地和健身器械简单枯燥,被村民当作座椅或晒衣架,反映出农村居民对体育的认知还非常薄弱[6]。准确把握乡村体育产业发展的方向,是研究乡村体育产业问题的逻辑起点,也是抓住发展机遇的关键所在[14]。互联网技术可以通过手机网络平台,向农村居民推送“科学锻炼”“运动健身”等相关体育知识的文字或音视频内容,帮助农村居民理解体育的重要性。结合大多数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建立适合的体育协会组织,促进村民积极参与活动。以年龄段为基础,分类建立完善的村民信息,组建适合传统农村体育的表演队,适度增设三大球类锻炼队和体操锻炼队,有节奏、有组织地进行锻炼。在政府部门的统一管理下,积极开展村内体育活动项目的多项目交流。在此基础上,利用村与村之间的优势,开展两村或多村之间的赛事活动,组织农村运动会,展现新时代农村农村居民的良好精神风貌,这也是社会和谐与体育强国建设不断进步的生动体现。另外,在政府主导下,要积极开展村落文明表彰活动,对体育文化活动开展较好的村落给予宣传和展示,及时宣传比赛活动,增强农村体育文化活力,实现农村居民体育运动参与和体育文化同步发展。各主体间的协同合作以及农村之间的运动交流,将快速繁衍体育文化的内生力量。同时,加速引入在线学习体育课程,村民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各种体育知识和技能。这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终身运动习惯。利用网络进行远程专业培训,邀请专业运动指导员和教练为村民提供指导和培训,不仅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还能提高培训的效率和质量。
文化旅游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名词,它使农村体育以一种新的热潮形式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以族群共相凸显认同内容的辨识意蕴,以情感共相打造认同方式的多元模式[12]。例如,《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推动农村体育发展的新路径》指出,依据农村的自然资源发展体育项目,通过开展一系列户外体育活动,将农村体育与地方特色相结合,让人们在亲近大自然的同时带动经济发展,通过媒体和抖音等社交平台传播农村体育项目信息,提高游客对农村体育的认知[7]。同时,优化产业发展支撑条件,促进产业繁荣[13]。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衍生产品,如纪念品和手工艺品,不仅可以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还能有效推广农村的传统文化。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背景下,农村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文化、社会和经济价值。它不仅能够有效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还能全面提升农村居民的民族文化素养。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农村体育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多种创新路径。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推动农村体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在未来,农村体育的发展应更加注重文化底蕴的深度挖掘与传承,通过创新模式不断激发农村居民的参与热情,使其在丰富农村生活、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同时,政策制定者应给予农村体育更多关注,为其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逐步实现农村体育的现代化和多元化发展,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现。
[1] 中国政府网.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EB/OL].(2022-06-25)[2025-04-26].https://www.Gov.cn/xinwen/2022-06/25/content_5697693.htm.
[2] 杨丹,廖伟.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体育价值提升策略研究[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三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墙报交流(体育社会科学分会).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23:3.
[3] 马兴,钱宝山,段归澳.贵州“村BA”赛事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研究[C]//国际班迪联合会(FIB),国际体能协会(ISCA),中国班迪协会(CBF).2024年第二届国际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集.哈尔滨:哈尔滨体育学院研究生院;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人文社会学院,2024:7.
[4] 武琳娜,赵晓红,支子.河北“农村体育场景”构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作用[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3(19):121-123.
[5] 王梓沁.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吉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整理与发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3.
[6] 唐志铭.“互联网+”背景下农村体育发展路径研究[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社会科学分会.2024年全国体育社会科学年会论文集(二).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24:4.
[7] 王萍,杨文英.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推动农村体育发展的新路径[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中国班迪协会,广东省体能协会.第十届中国体能训练科学大会论文集(中).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23:3.
[8] 崔乐泉,郭家欣.文化共生理念下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J/OL].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8[2025-04-26].https://doi.org/10.13830/j.cnki.cn44-1129/g8.2025.01.004.
[9] 李其骏.国际化视域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武术研究,2025,10(3).
[10] 黄美蓉,金子誉,房纹萱,等.中国传统体育促进身体文化的延续、整合与共享[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5,44(2):138-144.
[11] 焦素花,焦现伟,马蕊.我国农村体育高质量发展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25(2).
[12] 王志伟,朱莉,郭振华.全球化背景下中华传统龙舟文化认同危机及其消解[J].体育文化导刊,2025(2).
[13] 潘怡,曹胡丹,封慧,等.中华优秀传统体育助推乡村文化振兴探赜[J].体育文化导刊,2025(1):32-39.
[14] 赵轶龙,陈伟浩,刘津成,等.城乡关系视域下我国乡村体育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与进路[J].体育科学,2025,45(1).
[15] 崔乐泉.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动力机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5,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