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学体育学院,武汉
2017年10月,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是我国教师教育领域的重要改革举措。该政策旨在响应党的十九大关于深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部署,通过构建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提升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1]。在师范专业认证体系中,体育教育专业因其开设规模广、培养基数大,认证标准需聚焦实践教学的核心地位、身心协同育人理念及服务国家战略使命,强化特色指标,突出“一专多能”人才培养导向。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志着我国职前教师培养开始走向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这对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建设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足球课程作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接轨现代教育理念,明确培养目标。面对当前应用型人才紧缺的局面,需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科学文化素养,掌握现代教育和健康理念,系统掌握足球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富有创新精神,具备一定体育科学研究能力,能够从事教学、赛事组织、执裁、训练、运动康复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综合人才。
2022年,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进一步深化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以生为本”的价值导向[2]。在此背景下,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师范生培养模式逐渐难以适应发展需求。如今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将尊重师范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其发展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师范类专业认证秉持“学生中心”理念,大力推动师范专业朝着以生为本的方向建设[3]。在足球课程教学中贯彻“学生中心”理念,就需要充分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依据师范生的实际需求来分配教育资源、规划课程设置并开展教学活动。过去,足球课程教学大多是教师主导讲解,学生的主体作用未得到足够重视。而在师范专业认证的要求下,教学方式必须做出改变。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微课大赛、模拟上课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教学能力,同时更扎实地掌握足球知识与技能。
师范类专业认证秉持“产出导向”理念,聚焦师范生的学习成效,依据师范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标准,评估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并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对于足球课程教学而言,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至关重要。在设定毕业要求时,要紧密贴合认证标准,对学科素养、教学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进行细致阐释,并拆解成具体指标,以确保毕业要求能够有效达成。基于此,对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修订,明确课程目标,突出教学能力培养在课程目标中的关键性[4]。在体育教育专业的足球教学中,学生对足球技战术的掌握是基础,更重要的是培养多方面关键能力。在教学能力培养上,学生需要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用有趣、易懂的方式传授足球知识和技能。赛事组织能力同样不可忽视。学生要学会规划足球赛事流程,协调场地、器材等资源,组织各方人员参赛,保障赛事顺利进行。这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也有助于丰富校园足球活动。同时,裁判执裁能力也是学生必备技能之一。学生需要深入理解足球比赛规则,在赛场上做出准确判罚,维护比赛的公平公正,确保比赛有序开展。通过对这些能力的全面培养,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无论是日常教学,还是组织校园足球赛事、担任裁判,都能应对自如,满足地方中小学在足球教学及相关活动中的实际需求,为校园足球发展贡献力量。
专业认证作为教师教育质量保障的核心制度,通过内部自评与外部评估的双重机制,确保师范教育的规范性与专业性。其中,“持续改进”理念是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关键内核,强调对教学全过程实施动态化、系统性的评估,并将评价结果切实转化为教学优化的具体行动,以此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跃升[5]。鉴于学生发展具有动态性与个体差异性,过程性评价已成为课程评价体系改革的重要方向。这种评价方式能够实时追踪学生学习进展,精准把握其能力成长轨迹,从而实现更具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以足球课程教学为例,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需有机融合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一方面,适当提高平时成绩权重,将课堂表现、小组协作、技能训练进步等纳入评价范畴;另一方面,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从技术掌握、教学实践、裁判能力等多维度进行考核,确保评价结果全面反映学生综合素养。同时,合理确定评价的时间节点,例如每学年、每学期定期对教学目标达成度进行评估。通过这种方式,及时发现培养目标与实际达成度之间的差距,进而对课程进行持续改进,为提升教学质量、加快专业建设提供有力支持[6]。
教育部制定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明确将足球专修纳入课程体系,并配套发布《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作为建设指南。纲要中提出,球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开展球类教学与组织活动的核心能力,具体要求学生达到“会讲、会做、会教、会写”的教学标准,同时具备策划校内外球类活动、指导大众健身的实践能力。作为球类课程的重要分支,足球课程在遵循总体目标的基础上,需体现课程体系的层次性。足球普修、辅修、专修课程应各有侧重,形成由基础认知到专业精进的递进关系。例如,普修课程注重足球运动基础技能与教学方法的普及,专修课程则聚焦高级技战术教学与赛事组织能力培养。考虑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未来主要服务于地方中小学,对其能力要求已超越传统课堂教学范畴。中小学体育教师不仅需要掌握足球教学技能,还要具备组织校园足球赛事、开发特色体育活动、指导学生运动康复等综合素质,以满足校园体育多元化发展需求[7]。然而,当前体育教育专业足球课程更多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练习为辅,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中,注重足球技战术讲解,如颠球、传球、过人、射门、停球等;局部战术包括二过一配合、三过二配合、防守反击、边路传中等。但对于学生教学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导致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刚进入中小学任职时,明显表现出不适应,无法完全满足地方中小学的足球教学需求。
当前体育教育专业的足球课程教学,大多延续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课堂上,教师占据主导地位,主要通过讲解示范、指导练习、分解与整体训练等方法开展教学,而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合作探究、情景教学等创新方法应用较少。具体教学流程中,每节课往往围绕单一足球技战术展开,遵循“讲解—示范—无球模仿—固定球练习—定位球训练—无对抗演练—竞赛模拟”的固定程序。这种教学安排虽有助于学生掌握足球技术动作,但过度聚焦技能训练,忽视了教学能力的培养,导致技能学习与教学实践严重脱节。课堂上,教师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动作示范与讲解,师生互动局限于单向指导,难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与参与。这种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不仅难以维持学生学习兴趣,更抑制了学生探索创新能力的发展。长此以往,学生虽能掌握基本足球技能,却无法深入理解技战术运用要点,更难以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教学能力,无法独立设计并实施足球教学课程[8]。这既不能达到师范专业认证标准的培养目标,也不符合新时代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所具备的能力素质要求。
现阶段体育教育专业足球课程的学期考核评价机制,大多采用期中和期末的平时出勤率+理论考试+技能考试成绩加权考核评价机制。在当下的课程教学中,存在过度倚重评价结果而轻视评价过程的现象。无论课程是否达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一旦本学期结束,教学活动也随之终结。这种方式无法对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行有效监督与把控,难以洞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进步、遭遇的困难以及存在的问题。同时,由于忽视了评价过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充分彰显,学生个体差异也无法得到全面体现,使得教学难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9]。具体考试内容包括足球理论知识书面考试,如足球历史起源、竞赛规程;足球基本技术考核,如颠球、长传球、实战能力等。然而,这种考核方式忽略了学生平时上课表现、学习态度、教学能力的发展,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在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学”,更要学会“教”,从而发展成为新时代地方中小学需要的应用型复合体育人才。
在推动师范类专业建设迈向规范化进程中,构建一套科学且完备的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成为关键任务,这一体系对于实现教师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意义重大。师范专业认证围绕“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这三大核心理念有序展开。它们在实践中各有侧重,“学生中心”贯穿教育全程,要求教育资源布局、课程体系规划及教学活动设计均以师范生成长规律与实际需求为依据,确保教学活动与学生发展需求相契合;“产出导向”建立结果导向型评估机制,以师范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标准为参照,通过多维度指标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全面诊断;“持续改进”构建闭环质量监控体系,通过教学过程全周期动态监测与反馈,将评价结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方法及管理的优化策略,推动师范教育质量持续迭代升级[10]。体育教育专业致力于为地方中小学培养既能承担体育教学、竞赛训练、活动组织等工作,又具备高尚师德与职业操守的新时代“四有”优秀教师。因此,在足球课程教学中,不能仅以传授学生足球技战术为教学任务,教学重点应放在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上,加强师德教育,提升职业认同感与专业自主发展内驱力。让学生将所学的足球技战术知识灵活运用于教学实践,对其中的技术特征、技术重难点、易犯错误、预防与纠正方法做到深刻把握,并让学生切身体会,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具体可包括:组织学生开展微课大赛、模拟上课、足球说课、教学比赛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真正进入足球课堂,并进行启发性思考;通过自身评价、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回顾自己模拟上课的优点与不足,再进行改正与完善,从而提高学生教学能力。在师范专业认证中,体育教育专业足球课程要强化“教育见习、研习、实践”等教育实践课程,应融入“校内校外双导师制”,通过“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借助校外中小学资深体育教师力量,紧密结合足球教学实际,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培养适应中小学需求的足球教师,推动课程发展,助力专业认证[11]。
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建设要求更加规范、科学。课程设置也应进行一系列优化调整,例如课程时长、理论课与实践课占比等。在传统课程教学中,教师多为主导者,教学方式较为单调枯燥,学生只需按照教师指令完成一系列学习任务并通过考核,便可宣告课程结束。这种方式使学生主体性地位丧失,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在足球课程教学中,教师可运用游戏、小组合作、分组比赛等方法,激发学生主动性,发挥启发引导作用,以达成教学目标。为应对师范专业认证背景,现代足球课程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置身于课堂教学之中,通过模拟上课、比赛、执裁和案例情景教学法,构建任务驱动,让学生自主或合作探究,发现课程教学重难点,积累教学经验,形成自身教学心得体会,从而达到学以致用,利用所学知识服务于地方中小学[12]。当前,伴随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一名合格教师既应具有较强的研究性、反思性特征,也应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技能性特征,既要有学术理论的深度,又要有专业能力的高度,这已成为实现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健康、持续发展的基本共识。因此,为培养出满足社会服务需求的足球教师,足球课程教学方法应紧跟新时代实际需求,转变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
教学评价是依据既定教学目标,遵循严谨规范的标准,借助各类有效方法与工具,对教学活动全程及其成果进行量化测量与质性分析,并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这一过程旨在全面衡量教学工作的成效,通过系统评估学生学习成果、教师教学水平及课程建设质量,为教学改进提供科学依据。具体而言,教学评价主要涵盖三个方面:一是对学生学业表现的综合评定,二是对教师教学质量的客观考量,三是对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效果的专业评估。在师范专业认证中,体育教育专业必然包括课程考核评价,以判断是否达到教学效果,并最终完成培养目标,这是师范认证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足球课程作为体育教育专业术科中的一门,应根据足球技术特征、文化背景及社会实际需求进行相应的考核评价。传统足球课程考核评价仅针对学生上课考勤、理论知识和技术掌握进行考核,在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显然不足以应对。当前以足球运动员专项技能测试为主的考核模式,与应用型复合足球师资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单纯侧重足球理论知识的机械记忆考核,难以真正提升学生的足球文化素养。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考核体系严重缺失对教学能力、裁判执裁能力等关键技能的检验,存在明显的考核盲区与结构性缺陷。[13]建议考核方式改为教师随机抽取考题,学生根据考题内容现场模拟上课,要求讲出技术重难点、易错点及纠正方法。理论考试可设为半开放考题,如设计足球教案、裁判员模拟场景应对、安排足球竞赛规程等。并通过比赛的形式,学生自由组队,进行循环赛,考验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这些考核方式各占一定比重,从而构成课程学业成绩。
自2017年师范专业认证工作全面启动以来,各高校积极响应,将专业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推进,在学科专业设置优化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理念创新、机制完善、方法改进等多维度协同发力,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实现长远发展。作为师范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专业肩负着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重要使命。在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的大背景下,该专业应当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聚焦国家和区域重点领域,着力打造特色优势学科。特别是面对当前校园足球专业师资严重短缺的现状,高等院校需加快推进体育教育专业足球专修课程改革,将其建设成为培养中小学足球教师的重要阵地。足球课程改革需从多维度同步推进。在课程与培养目标层面,应紧密对接新时代教育需求,明确符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方向,加强教育实践、师德教育;在教学方法上,需创新教学模式,增强课堂互动性与实践性;在考核评价环节,则要建立科学多元的评估体系,全面考量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充分发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规模大、基础扎实的优势,将其培养成为中小学足球师资的稳定来源。着力打造高质量、特色鲜明的足球专业课程,为社会输送优秀的校园足球师资,助力我国校园足球工作高质量推进,建设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EB/OL].(2017-10-26)[2025-04-24].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11/201711/t20171106_318535.html.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 刘全国,张赵清.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制度逻辑[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54(2):141-149.
[4] 戴俊,刘跃,汪庆波.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与实践——以盐城师范学院为例[J].体育学刊,2023,30(1):112-117.
[5] 鞠秀奎,李成梁.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0,39(5):49-57.
[6] 刘丽娜,朱伟秋.基于师范专业认证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评价的问题诊断与实施策略[J].体育科技,2023,44(3):119-122.
[7] 岳新坡.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问题与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2,45(8):96-105.
[8] 牛华亮.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足球》课程教学改革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33):62-64.
[9] 刘桦楠,季浏.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足球专修课程改革的思考——基于复合型足球师资的培养导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3):79-85.
[10] 张松祥.我国师范专业认证需要关注的若干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7,37(Z2):38-44.
[11] 丁文,梁枢.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研究[J].体育与科学,2022,43(3):39-43,49.
[12] 葛书林,郭雪川.师范类专业认证中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确定的再认识[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4,39(5):557-563,572.
[13] 尹志华,汪晓赞,覃立.体育教育专业认证:重大意义、面临问题与推进策略[J].体育科学,2020,40(3):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