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409466
Current Downloads: 150802

Leisure Sports and Health

ISSN Print:2710-0154
ISSN Online:2710-0162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我国青少年休闲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因、要义、困境及路向

The Motivation, Essence, Dilemma, and Direction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Leisure Sports for Chinese Youth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Leisure Sports and Health / 2025,5(1): 14-21 / 2025-07-29 look123 look49
  • Authors: 吴蒙鸣¹ 万鸣洲² 吴建喜¹
  • Information:
    1. 湖北大学体育学院,武汉;
    2. 武汉市常青树实验学校,武汉
  • Keywords: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Youth leisure sport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新发展理念; 青少年休闲体育; 高质量发展
  • Abstract: To realiz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youth leisure sports is an effective supplement to school sports and a strong support for strengthening youth sports work.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powerful sports country, it will sort out the core connotation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youth leisure sports, clarify the main goals, clarify the main development context, and take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as the core to overcome th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of youth leisure sports development, such as lack of conceptual cognition, low linkage, alienation of leisure activities, insufficient policy guidance, and diversified supply that needs to be deepened. Form a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path with innovation as the core to awaken new development impetus, coordination as the key to form a new pattern of diversity, green as the condition to build a new leisure life, open as the channel to guide the new development path, sharing as the guarantee to lay a new cornerstone of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achieve high-quality and high-level development of youth leisure sports. 实现青少年休闲体育的高质量发展是对学校体育的有效补充,也是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有力支撑。在体育强国建设进程中,梳理青少年休闲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明确主要目标,厘清主要发展脉络,以新发展理念为核心破局青少年休闲体育发展的观念认知不足、联动程度较低、休闲活动异化、政策引导不足、多样化供给有待深入等现实困境,形成以创新为核心唤醒发展新动力,以协调为要点形成多元新格局,以绿色为条件构建休闲新生活,以开放为渠道引导发展新路径,以共享为保障奠定发展新基石的高质量发展路向,以期实现青少年休闲体育高质量、高层次发展。
  • DOI: https://doi.org/10.35534/lsh.0501003
  • Cite: 吴蒙鸣,万鸣洲,吴建喜.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我国青少年休闲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因、要义、困境及路向[J].休闲运动与健康,2025,5(1):14-21.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1],而高质量发展是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我国社会做出的时代研判[2]。因此,青少年体育的高质量发展既是对二十大号召的有力响应,更是对体育强国建设的强力推动。而青少年休闲体育作为青少年体育的重要部分,其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决定了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好坏与否。

学者柳鸣毅指出“休闲体育是青少年维护身心,提高生命质量的应然”[3],林雪峰指出“构建青少年休闲体育生活,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4],这与《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所提出的“坚持学生为本,保障学生休息权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5]的要点不谋而合。因此,青少年休闲体育高质量发展不仅对青少年体育形成推动,更是关系到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核心路径。但目前我国休闲体育的整体发展仍旧面临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表现为发展缓慢且质量不高[6]。青少年的体育活动通常包含体育课与休闲体育活动[7],但由于大众的片面理解,常以学校体育以偏概全,青少年休闲体育长期处于边缘化境况,青少年体育陷入木桶效应,发展程度受到制约。因而,推动实现青少年休闲体育高质量发展,与学校体育形成重要合力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迫在眉睫。

基于此,面对青少年体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困境,以青少年休闲体育为逻辑起点,对其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动因、内涵要义、现实困境、发展路向进行剖析,在为青少年休闲体育的快速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指南的同时,进一步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推进提供发展方向和理论参考。

1 青少年休闲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动因

1.1 青少年体质健康窘境需要青少年休闲体育实现更高层次功能助力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生产、生活方式产生历史性变革,青少年身体活动缺失、久坐行为增加、电子屏幕时间过长等现象愈发严重,导致其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8]。近八成青少年存在驼背、脊柱侧弯等体态问题,同时,近视、肥胖的低龄化和重度化等情况日趋严重[9]。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1]。青少年时期所形成的健康行为和体育习惯是一个人实现整个生命周期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五育并举,体育为基”,青少年的体育活动促进并不仅限于学校体育的体育课程,而更广泛地存在于休闲体育中。青少年休闲体育的本质是追求身心愉悦、创造生活情趣、实现自我完善,其体质健康促进、生活习惯养成、精神需求满足等功能与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成长需求形成完美契合,在身心健康、行为习惯、意志品质、社会化等多维度发展中提供助力,扭转青少年体质健康低下的窘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健康成长。

1.2 学校体育的时空场域局限需要青少年休闲体育形成更全面要素覆盖

学校体育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传授体育知识与技能、培养体育人才的必然场域[10]。但碍于学校天然地理条件以及课业等客观因素的限制,我国青少年在学校场域中开展体育活动的时长、空间及项目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11]。在《全面健身计划(2021—2025)》《关于提升学校体育课后服务水平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通知》等法规中也明确提出,要利用校外闲暇时间,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户外活动形成学校体育的有效补充。因而,以闲暇时间为要素的休闲体育便与学校体育的开展形成了时空、项目上的多面契合。以增进身心健康、丰富生活情趣、完善自我为主要目标和价值遵循的休闲体育,与学校体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旨不谋而合,并以课余时间与在校时间、社会场域与学校场域、兴趣培养与技能教学形成时空、项目等多种要素上的相辅相成,以实现体育运动在青少年生活中时间上的全覆盖、空间上的全方位、项目上的多样化。

1.3 体育产业的不充分发展需要青少年休闲体育构筑更内源性动力

当前我国体育产业表现出快速增长态势,但其整体仍存在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业态不成熟、结构不合理、供给与需求不足等方面[12,13]。需求是推动体育产业高速发展的源动力。休闲体育作为一种现代社会构建起来的为文化活动,不仅对个人具备功能性价值,也具备相当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应。欧美等国的休闲体育产业已然成为国民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14]。而青少年群体不仅是群众体育的基础人群,更是体育产业的消费源头。2021年我国青少年体育消费总量已超过1000亿元,青少年休闲体育产业具有巨大的经济潜力和市场规模[15]。消费是最终需求,既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也是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16]。因此,推进青少年休闲体育的高质量发展,在实现青少年休闲体育参与、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其休闲体育动机欲望,激发休闲体育消费需求,实现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协同推进,形成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在驱动力。

2 我国青少年休闲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义

要弄清楚青少年休闲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首先要明确什么是青少年休闲体育。目前学界尚未对青少年休闲体育形成统一的概念和明确的划分,因而本文借由青少年体育活动、学校体育、休闲体育等概念对其进行简要的推理和概括。青少年体育活动在广义上的理解是指面向青少年(12至18岁)所开展的体育锻炼和竞技活动,即指青少年在任何场域、任何时间、任何形式所开展的体育活动。青少年体育活动通常包含体育课与休闲体育活动[7],即学校体育和青少年休闲体育两个主要部分。而休闲体育则是指在自由支配的时间内,根据自身兴趣和需求,为实现娱乐身心、提高生活质量、实现和完善自我等目的的体育活动参与态度和生活方式[17]。因此,本文基于对休闲体育的基本定义和学校体育[18]释义进一步类比,简要概括:青少年休闲体育即指以青少年为对象,在自由支配的时间内,以主体意愿参与为形式,以愉悦身心、创造生活情趣、实现和完善自我为主要目的的体育活动和生活方式。

图 1 青少年休闲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图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的鲜明特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将高质量发展定义为: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指导经济社会各领域蓬勃发展的新思想、新战略、新方式[19]。新发展理念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新发展理念作为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的理论导向,在学校体育[20]、体育场馆[21]和体教融合[22]等高质量发展中广泛应用。由此可见,新发展理念不仅为党的各项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也成为我国体育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理念遵循和根本原则,更是全面把握青少年休闲体育高质量发展内涵的理论基础。

青少年体育乃是群众体育之基础、竞技体育之后备,实现其高质量发展更是重中之重,更需要推动学校体育与青少年休闲体育的层次化、高质化发展。由此,深刻把握新发展理念,将我国青少年休闲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概括为: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最终目标,遵循五大新发展理念,以青少年休闲体育的观念创新、主体协调、绿色休闲、政策开放、要素共享,形成高质、高量、高效的发展方式,填补青少年闲暇时间的体育空白,并与学校体育形成时空互补和要素覆盖,共同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意志锤炼和人格健全。具体内涵框架如图1所示。

3 我国青少年休闲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

3.1 理念认知不足

近年来,由于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低下、身体活动严重不足,在政府部门通过一系列户外运动营地建设、体育活动促进等措施的推动下,青少年的休闲体育活动参与呈现了显著增长,但仍有近八成青少年的休闲体育活动时间不足一小时[9]。除开教育压力以及条件限制等外部因素,关键更在于对休闲体育的认知仍有不足。(1)休闲体育观念落后,核心概念模糊。当前我国对休闲的认知较为落后,大部分家长认为休闲是“不务正业”的一种表现[23],家长在休闲活动支配方面呈现功利化和考学化发展倾向,以课外作业和特长考级作为青少年的主要休闲活动。(2)体育休闲氛围不足,静态休闲为主。现阶段,我国青少年儿童的主要休闲方式集中于阅读、作业等静态休闲,占据青少年休闲时间的66.8%,而休闲体育产于时长仅为23.51分钟[24]。加上电子设备的普及,休闲体育活动开展氛围建设不足的问题显著。休闲体育作为休闲的重要实践形式,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4],而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虽政府在青少年休闲体育建设逐步增强,但青少年其自身的休闲观尚不成熟,加之家庭休闲体育观念的落后和社会休闲体育氛围的不足,既不利于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也不利于青少年休闲体育进一步发展。

3.2 联动程度较低

多元联动是在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改革创新和实践探索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是对我国现阶段体育健康促进重大成就和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25],是推进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关键路径,同样也是青少年休闲体育发展的重要模式。青少年休闲体育的发展离不开家庭、非营利组织、私营营利性企业三类主体,其三者的联动程度不高,必将影响到青少年休闲体育的后续发展。(1)主体重视程度不足,发展地位较低。在公众意识中通常将学校体育和校外体教培直接等同于青少年的体育活动[26],且由于青少年休闲体育的开展随意性和自由性特征,导致各主体对其尚处于较为忽视的状态,无论是在青少年休闲体育的推广参与还是活动组织都存在明显的主体参与不足,整体发展地位尚处于较低水平。(2)协同合作程度较低,共治渠道单一。目前,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开展依旧是“学校中心论”[25],对学校体育的大力推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包括家庭、社区等主体的权责意识,而以家庭和社会等主体为依托的青少年休闲体育的主体参与有限,在主体联动及其合作渠道构建也较为有限。青少年休闲体育因其自由性、主动性的特点[27],更需要形成多方参与和多效统合的全面引导,而包括各主体的相对忽视以及联动合作程度有限,在青少年休闲体育的整体推动和发展上仍处于较低水平。

3.3 活动内容异化

随着《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实行,青少年的闲暇时间出现了大幅增长,利用休闲实现全面自我发展和体验人生已成为青少年成长之所需。(1)休闲体育自主需求较低,真实休闲异化。随着电子时代的到来,超八成青少年的主要休闲活动为看电影、网络游戏和网络聊天,休闲体育的选择仅为15.3%,且74.5%的青少年更愿意居家休闲[24]。青少年的休闲方式出现显著的静态化和电子化发展,而对于休闲体育的主观需求存在明显不足。(2)青少年体育活动重培训而轻活动。随着体教融合的持续推进,青少年的体育消费同比增长了45.5%,主要集中于体育教育培训,而以休闲参与为主的休闲体育活动占比仅为10.6%[28]。对休闲体育概念模糊,通常将兴趣班的运动技能学习和体育竞赛直接等同于休闲体育活动开展,与休闲体育的自由性和非功利性背道而驰。青少年休闲体育是以愉悦身心、创造生活情趣、实现和完善自我为主要目的所开展的体育活动,而青少年真实休闲活动和休闲体育目的的异化,则严重制约了青少年休闲体育的进一步发展。

3.4 专项政策匮乏

政策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动态发展过程,也是国家和政府进行治理的工具和手段[29]。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近些年来先后颁布了诸多休闲体育发展的政策文件,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大力推广居家科学健身方法的通知》,政策布局力度显著加强。群众需求从“物质文化”转向“美好生活”,体育社会化程度增高,休闲体育的价值、功能日趋多元化,现行有限的休闲体育政策局限性也在日益增加、矛盾凸显。(1)政策设置重心偏差,重产业轻活动。《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等政策的颁布,主要目的在于推进休闲体育产业建设,而在休闲体育活动促进方面却不尽如人意。其上位政策布局和法规支撑的缺位,尤其是休闲体育活动促进方面的缺失,更会进一步影射到以活动开展为主的青少年休闲体育中,造成其顶层设计和宏观调控的不足。(2)专项政策较为匮乏,针对性不强。在日本的《体育基本计划》和丹麦的《休闲娱乐法》等文件中都体现出了对青少年休闲体育的专项推动,而在我国不仅在青少年休闲体育专项政策的设置上存在缺失,且在许多青少年体育的纲领型文件中也较少对其进行针对性的部署,从而导致青少年休闲体育多于学校体育的政策体系中展开,表现出了较高程度的政策不适应性。

3.5 供给有待深化

随着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战略的持续推进,体育供给侧持续发力。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指引下,青少年体育的市场占比已达半数以上。我国体育设施供给也出现显著增长,截至2022年,我国体育场馆已建设422.68万个,体育场地面积37.02亿平方米[30],休闲体育场地设施得到了大幅度的推进和建设。但在面对覆盖面大、生长周期长、需求多元化的青少年群体时,供给力度仍有些捉襟见肘。(1)场地供给类型单一,器材适宜性较差。虽然体育场地的面积与数量实现大幅度增长,但场地设施种类简单,72.21%的体育场地集中为篮球场、健身路径和乒乓球台[30],且场地占用现象较为严重。青少年休闲体育的活动开展虽对设施器材并没有较高的要求[3],但其多样的开展形式和丰富的活动内容,仍需要一定量的场地器材作为有效资源保障。(2)人才供给不足,青少年休闲体育缺乏指导。根据数据显示,2022年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数仅为1.86名。与成年休闲体育不同,青少年闲暇时间所开展的体育活动70%为追逐玩闹[9],且近六成的活动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进行。人才资源的匮乏导致其休闲体育活动缺乏专业指导且安全保障不足。资源的高质量供给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物质前提,现阶段的体育资源供给正处于数量向质量的转变过程,但面对青少年群体,普及型资源供给便显得针对性不足,在场地设施、人才和市场等方面无法适配青少年的多样化需求。

4 新理念指引下我国青少年休闲体育高质量发展路向

4.1 以创新为核心,唤醒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1)理念创新发展,以思想带动休闲行为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中国传统的休闲观强调“以静制动,天人合一”,而体育运动对青少年的健康促进作用不置可否。因此促进休闲观念的创新型发展,将传统的“天人合一”休闲理念与“生命在于运动”的精神有机结合,铸就“内外兼修、尚武崇德”的青少年休闲体育理念,以观念转变形成持续发力指引青少年休闲体育行为。通过家庭进一步解放青少年休闲生活,持续强化体育运动在青少年休闲中的重要作用,在社区、学校以班会、居民大会开展运动健康和体育开展的公开宣讲,形成正确的休闲体育价值观,推动青少年休闲体育的良好发展。

2)休闲内容创新,以活动推动休闲参与

青少年时期是心智发展的黄金时期,其自我意识发展迅速,追求个性化与新奇体验。因此要实现休闲体育活动项目的创新性转变,以休闲体育与传统、民族体育文化实现结合,唤醒青少年的休闲体育参与热情,并以高质量、多频率的活动开展,形成休闲体育价值认同,带动功利化到人本化的休闲体育理念嬗变。(1)青少年休闲体育与旅游观景结合。推进体旅融合,通过“休闲运动+亲子旅游”“体育赛事+研学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旅游为媒介,在青少年“行万里路”的同时,形成休闲运动爱好,形成全面的世界观、价值观。(2)青少年休闲体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民族传统体育与休闲体育相结合,结合地方文化和民族传统开展青少年休闲体育,如射艺、陀螺、风筝等逐步引入到社区、学校等场所,形成别具一格的休闲体育活动开展。

4.2 以协调为要点,形成多元化发展新格局

1)推进主体协调,丰富青少年休闲体育共治手段

重叠效应理论认为,家校社联动过程中某一单一主体的参与和作用发挥,需要其他主体的支持和互助[25],这样才能使得联动发挥更大效能。加快、加强家庭、社区、社会等多重主体对青少年休闲体育的资源投入和多点布局,结合社区、学校形成任务机制,强化各主体对青少年休闲体育的权责意识,促进多主体对青少年休闲体育的活动参与和引导组织,同时推进多主体之间的协调联动,进一步丰富协同手段,如休闲体育基地建设、社区亲子运动会、“三点半”家庭体育托管、体育家庭作业等方式,形成多主体间的优势互补、功能耦合,实现多元协同共治的提质增效。

2)实现协同联动,共筑青少年休闲体育共同体

“下好一盘棋,画好同心圆”。在美国的“所有学校、社会、学生参与模式”(WSCC)中,通过提高各主体的公益性和参与性,使青少年处于多样化资源协同环境中,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干预体系[31]。在开展休闲体育活动时,更应强调各主体开展服务的志愿性,明确责任承担,降低期待利益,以“促进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为共同目标,加快形成青少年全时空、多方位的休闲体育一体化服务,促进多家联合形成“家庭体育委员会”,结合学校、社会等场地人才资源,开展以娱乐性、趣味性为主题的公益性休闲体育活动,从而激发青少年参与热情,带动青少年休闲体育高质量发展。

4.3 以绿色为条件,构造青少年休闲新生活

1)加快绿色开发,构建休闲体育环境

大量研究表明,绿色生态环境能对青少年的体质、心理、行为健康产生深刻而长远的正向影响[32,33],自然绿色环境是青少年实现“娱乐身心、提高生活质量、实现和完善自我”的最佳场景。因此,加快绿色休闲体育环境的开发,助力青少年与自然的良性互动是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条件。首先,结合绿色生态空间、公园绿地、休闲广场进行持续开发,打造健身步道、公园营地等小型生态休闲健身圈,为青少年参与休闲体育提供条件便利。同时结合天然湖泊、绿地、林地等天然资源,构建骑行驿站、水上休闲码头等特色休闲运动基站,以生态环境结合休闲体育开发,并增设适宜青少年的器材设备,形成丰富的青少年休闲体育活动环境。

2)加强休闲引导,养成绿色生活习惯

青少年不仅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更是人类美丽家园的实践者、推动者。以休闲体育为手段构筑绿色健康的生活行为习惯是关注青少年当下,更是造福青少年未来的长久之举。加强家庭、社会、学校对青少年休闲体育活动开展的引导和促进。以父母为主要引导者,形成家庭休闲体育活动计划,助力青少年脱离“电子依赖”,养成“贴近自然”的休闲体育生活习惯;以社会、学校为助力者,结合周边环境、社会资源组织、开展绿色休闲体育活动,通过高质量、多频率的活动开展,加快青少年的休闲体育参与程度,形成绿色休闲的生活行为模式。

4.4 以开放为渠道,实现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1)强化体系开放程度,以政策引领全局发展

政策助力是发达国家休闲体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加大青少年体育政策体系开放程度,加快推进青少年休闲体育专项法规的研究制定工作,形成自身完备的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抬升青少年休闲体育的工作优先级和政策话语权。(1)以政策推动市场开放。通过出台企业孵化和税收优惠政策,建设一批高质量休闲体育服务组织,形成高质量的活动供给。同时大力建设非营利性基层休闲体育俱乐部,通过财政补贴、场地设施使用特权等方式扶持建设,形成“满天星”的基层布局,拓宽青少年休闲体育市场。(2)以政策推动组织开放。为青少年参与休闲体育活动推出优惠政策和活动计划,推行青少年低价活动参与和体育场馆入场优惠制度。同时制定一系列帮扶政策,形成体育俱乐部与学校、家庭的开放渠道,进一步降低青少年参与门槛。

2)推动区域国际开放,以交流吸取优良经验

开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推动区域间、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借鉴优良经验,形成协作与交流,共同推动青少年休闲体育的发展。(1)推动区域间协作,构建连锁活动品牌。强化各省、市、州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借鉴各地的活动开展经验,如湖南长沙所举办的集滑板、跑酷运动于一体的潮玩运动节、上海嘉定举办的以表演、竞赛为内容的全民轮滑节等青少年休闲体育活动,借以推广宣传,抑或是形成连锁活动品牌,推进青少年休闲体育的共同发展。(2)增进国际间交流,借鉴优良发展模式。取长补短,增进与周边以及欧美等国在青少年休闲体育发展上的交流,如日本体育基本计划、加拿大体育参与计划等措施对青少年休闲体育的推进模式,从而借鉴优良的发展模式和理念,助力我国青少年休闲体育的高质量发展。

4.5 以共享为保障,奠定高质量发展新基石

1)服务平台建设,信息多方共享

体育信息化建设,对助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意义。深化信息多方共享,通过建设信息化休闲体育服务平台,形成覆盖全方位、贯通全流程的信息引领作用,实现全面联动。这不仅为青少年参与休闲体育提供了信息便利,更助力实现青少年休闲体育的元治理,进一步推进高质量发展。开启“互联网+休闲体育”新生态,带动各级行政部门、社会组织、体育企业协同合作,打破信息壁垒,建立“一站式”体育服务平台,提供场馆预约、教练约课、赛事报名、安全保险等便捷化服务,并借此建立青少年体育数据档案,为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监控、运动方案设定提供助力。

2)增进要素共享,共筑物质基础

第一,场地资源协调,多方共建物质基础。持续加大高校、青少年宫、事业单位体育场馆面向青少年的开放力度,结合户外、水上、冰雪等休闲体育项目俱乐部以低收费或亲子优惠的形式向青少年开展,通过学校、社会多方力量形成资源共享,强调面向青少年群体的公益性,形成坚实的物质基础。第二,推进休闲体育志愿服务,建成青少年休闲体育志愿者队伍。通过家长、社会体育指导员、高校职工等资源,实现多方人才的引入,建立青少年休闲体育指导员、教练员的公益服务队伍,并完善志愿服务活动的激励机制,实现对青少年休闲体育发展的有力推动。

5 结语

随着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对体育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青少年体育建设也面临着更多的任务和挑战。青少年休闲体育的高质量发展是二十大报告中“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高度回应,更是解决青少年体育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的强效途径。扭转当前青少年休闲体育边缘化现状,与学校体育一道,形成“双管齐下”的青少年体育全面发展格局,以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任务,进一步凝聚精神指引、强化组织协同、健全制度保障、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我国青少年休闲体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爱群,吕万刚,王志强,等.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体育强国建设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探索——“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探索中国式现代化体育新道路”论坛述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2,56(11):5-12.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3] 柳鸣毅,程序.青少年休闲体育:自由时间与生命质量[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46(8):16-19.

[4] 林雪峰.社会转型期青少年休闲体育生活方式的构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5(3):52-55.

[5] 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2021-07-25)[2024-01-04].http://www.gov.cn/zhengce/2021-07/24/content_5627132.htm.

[6] 王力,张长思,钟秉枢,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与体育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42(2):8-15,54.

[7] 王丽娟.大力发展休闲体育 提升青少年体质水平[EB/OL].(2016-07-22)[2024-01-04].https://www.sport.gov.cn/n20001280/n20745751/n20767239/c21761637/content.html.

[8]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EB/OL].(2021-09-03)[2023-01-04].http://edu.people.com.cn/n1/2021/0903/c1006-32216712.html.

[9] 苑立新,寇虎平,王秀江,等.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1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10] 李燕,骆秉全.新时代体教融合的动力、困境和实施路径研究[J].体育科学,2022,42(2):30-38.

[11] 李启迪,李朦,邵伟德.我国学校体育“家校社共育”价值阐析、问题检视与实践策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9):135-144.

[12] 张雷.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概念、类型与发展路径[J].体育科学,2018,38(1):18-26,41.

[13] 任波,戴俊.中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困境、逻辑与路径——基于“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视角[J].体育与科学,2020,41(2):61-72.

[14] Milano M,Chelladurai P.Gross Domestic Sport Product:The Size of the Sport Industry in the United States[J].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2011,25(1):24-35.

[15] 国家体育总局.《2021年大众健身行为与消费研究报告》发布大众体育消费意愿进一步加强[EB/OL].(2021-05-19)[2024-01-04].https://www.sport.gov.cn/n20001280/n20067608/n20067635/c21043791/content.html.

[16] 薛文忠.新时代我国休闲体育发展的瓶颈与突破[J].体育学刊,2019,26(3):5.

[17] 陈玉忠.论休闲体育与体育休闲[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4(1):25-28,33.

[18] 杨文轩,张细谦,邓星华.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19] 张跃胜,李思蕊,李朝鹏.为城市发展定标:城市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综述[J].管理学刊,2021,34(1):27-42.

[20] 江娟,程正义,郭庆,等.“双减”政策背景下新时代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2,41(3):29-36.

[21] 陈元欣,陈磊,李震,等.新发展理念引领大型体育场馆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与路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2,46(1):72-85.

[22] 勾玉铎,花楷.新发展理念下体教融合高质量发展:内涵、困境与路向[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1,40(5):32-39,75.

[23] 谢光辉,卢锋,张玥.休闲体育文化解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2):48-50,74.

[24] 李雪.中国休闲发展年度报告.2021[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22.

[25] 杨燕国,汪晓赞,孔琳.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多元联动的实践路径及推进策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3,47(3):81-89.

[26] 许弘,李先雄.体教融合背景下青少年体育活动开展的困境与思考[J].体育学刊,2021,28(2):7-12.

[27] 卢锋.休闲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28]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2022年大众健身行为与消费研究报告[EB/OL].(2022-11-21)[2024-01-04].http://www.199it.com/archives/1525684.html.

[29] 关信平.社会政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30] 体育经济司.2021年全国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EB/OL].(2022-04-29)[2023-01-04].https://www.sport.gov.cn/n315/n329/c24251191/content.html.

[31] Rooney L E,Videto D M,Birch D A.Using the Whole School,Whole Community,Whole Child Model: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J].Journal of School Health,2015,85(11):817-823.

[32] Dadvand P,VillanuevaI C M,Font-Ribera L,et al.Risks and Benefits of Green Spaces for Children: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Associations with Sedentary Behavior,Obesity,Asthma,and Allergy[J].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2014,122(12):1329-1335.

[33] Bell J F,Wilson J S,Liu G C.Neighborhood Greenness and 2-Year Changes in Body Mass Index of Children and Youth[J].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2008,35(6):547-553.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