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学体育学院,武汉
新时代体育教师队伍是落实“健康中国”和“教育强国”战略的核心力量,其承担着提升学生体质健康、塑造健全人格的使命,因此培育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体育教师队伍尤为重要,其中能否更好发挥退役运动员专业化能力成为关键。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政策文件中提到,学校应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建立聘用优秀退役运动员为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制度[1],该措施为加速退役运动员向校园转型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指导,有助于解决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问题,推动体育教师专业化队伍的建设,并促进体育教育师资的流动和互补。在2025年1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若干举措的通知》文件中提到,突出对“三大球”教师队伍的重视,并重点吸引优秀足球退役运动员到中小学担任体育老师[3]。同时,足球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打造健康中国、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中国足球,特别是青少年足球事业的发展颇为关切[11]。2024年,体育总局等多部门印发《中国青少年足球改革发展实施意见》,对我国校园足球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推动青少年足球健康持续高质量发展[12]。因此,这也是退役足球运动员转型为学校教练员的时代契机,体现出了国家对于体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决心,并尤其体现出对于退役足球运动员转型体育教师的重视。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8名转型体育教师的湖北省退役足球运动员进行调查访问(下文中受访者姓名均以编号表示,如:受访者A),分析其转型前后遇到的困境——包括运动员文化知识薄弱、教学能力不足及职业角色转换困难等核心问题,探索退役足球运动员转型体育教师的路径。以此推动新时代背景下该区域足球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让更多退役足球运动员能够顺利进入中小学传授自身专业足球技能,为该区域校园足球发展培养后备人才,同时也为我国退役运动员转型体育教师提供借鉴与参考。受访人信息如表1所示。
表 1 受访人信息
| 编号 | 姓名 | 年龄 | 性别 | 兼职/全职体育教师 | 运动等级 | 退役时间(年) |
| A | 李ZX | 26 | 男 | 全职 | 一级运动员 | 2023 |
| B | 颜X | 25 | 男 | 全职 | 一级运动员 | 2024 |
| C | 刘CZ | 25 | 男 | 兼职 | 二级运动员 | 2021 |
| D | 宋DF | 26 | 男 | 兼职 | 国家健将 | 2024 |
| E | 柯Q | 26 | 男 | 兼职 | 一级运动员 | 2023 |
| F | 孙ZH | 24 | 男 | 全职 | 一级运动员 | 2024 |
| G | 胡YS | 23 | 男 | 兼职 | 二级运动员 | 2021 |
| H | 罗C | 25 | 男 | 全职 | 二级运动员 | 2022 |
新时代背景下,推动退役足球运动员转型为体育教师,是对体育强国战略与体教融合政策的积极回应,具有显著效应。从政策支持、现实需求两方面来看,退役足球运动员转型学校教练具备高度可行性。首先,国家近年来连续出台文件(如表2所示),强调要将退役运动员引入学校教学领域,且在体教融合背景下,为退役足球运动员转型学校教练员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保障。此外,2015年教育部等6部门制定的《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中提到,计划在2025年之前,将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至5万所,重点建设200个左右高等学校高水平足球运动队[15]。由此可见,校园足球事业的蓬勃发展与专业化足球人才的迫切需求之间,存在深度契合的供需关系。将这批具备专业素养的退役运动员转化为校园足球教练员,不仅能有效破解校园足球教练员短缺的瓶颈,更是推动校园足球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表 2 我国有关退役运动员进校园的文件
| 出台时间 | 名称 | 内容 |
| 2017年11月 | 《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 | 明确规定了聘请校外专业人员(如优秀运动员)担任兼职教师的资格条件、聘任程序、组织管理等 |
| 2020年8月 | 《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 | 制定优秀退役运动员进校园担任体育教师教练员制度、畅通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进入学校兼任、担任体育教师的渠道,探索先入职后培训 |
| 2020年10月 |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 | 学校应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建立聘用优秀退役运动员为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制度 |
| 2023年2月 | 《关于在学校设置教练员岗位的实施意见》 | 在学校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主要考察其运动成绩和教练员执教能力,对教师资格证的要求不再作为唯一前置条件,降低了退役运动员的入职门槛 |
| 2025年1月 | 《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若干举措的通知》 | 突出对“三大球”教师队伍的重视,并重点吸引优秀足球退役运动员到中小学担任体育老师的意见 |
综上,退役足球运动员转型体育教师是顺应时代需求的可行之路。这一举措不仅能优化体育师资结构、提升青少年足球水平,更是实现个人价值、教育价值与社会价值共赢的重要途径。
新时代背景下,退役足球运动员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首先,我国早期运动队受“金牌论”影响较深,为获取优异成绩,仅在运动员选拔与培养方面投入大量精力,却对其退役后的转型规划及安置工作重视不足,这直接导致运动员退役后再就业困难等问题的出现[14]。因此,国家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并推动退役运动员转型学校教练员,这既为运动员自身开辟了稳定的职业发展新通道,相关转型机制与政策也能保障运动员退役后的职业生涯,有效缓解运动员就业难的问题。与此同时,我国长期存在着体育教师数量不足、技术水平偏低等问题[13];且我国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的根基在校园,但专业教练员匮乏始终是突出短板,这一问题严重阻碍我国校园足球的高效发展。而退役运动员拥有顶尖的专业技能、丰富的实战经验和深刻的专项理解,他们投身教育一线,能够将最先进的技战术理念、科学的训练方法直接注入基层,极大提升校园足球的教学与训练水准,真正实现“专业人干专业事”。因此,退役足球运动员转型体育教师,是一项可同时优化教育资源、保障运动员权益、助推足球事业发展的多赢战略。必须通过完善相关措施,确保这一转型通道畅通高效,为体育强国建设注入坚实新动能。
随着《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若干举措的通知》等政策文件的出台,我国校园体育师资队伍建设进入加速期,其中引进“三大球”退役运动员进入中小学尤为关键[1,3]。然而在转型过程中,这一群体仍面临诸多困境。
社会竞争愈发激烈,运动员教育和训练的矛盾也影响着其文化教育水平,较低的受教育水平已成为运动员常面临的硬伤,这也会成为阻碍他们再就业的障碍[4]。
从文化教育背景看,我国职业运动员培养体系中,义务教育阶段文化课学习存在明显断层。根据《中国足球青少年优秀运动员数据白皮书》显示,84%的受访运动员在16岁后日均文化课学习时间不足2小时,导致其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知识水平仅相当于普通初中毕业生[6],这种知识断层直接影响其教学能力。同时,受访者A表示:“我小学时就进入湖北省队训练,队里每天都会安排文化课学习,但学习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再加上每天要进行高强度训练,身体疲惫,听课质量很差;而且年纪小没有家长约束,身边人都不学习,我也跟着不爱学习了。”足球运动员的选材与培养多始于青少年阶段,长期封闭式训练使其脱离常规教育体系。尽管体校设有文化课程,但因训练强度大、师资投入不足,文化学习往往流于形式。
另外,在专业素养层面,运动员从事竞技体育训练时,更多关注个人竞赛成绩,基本与学校体育发展脱节。要成功转型为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及教学理念必不可少。但由于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训练环境,他们的教学实践经验匮乏,往往出现一种“会做不会教”的现象,引发练习方法与新时期教学理念脱节等问题[8]。同时,受访者B表示:“在体育教学中,面对自己熟悉的足球教学会更得心应手,但在课堂组织、课堂语言表达能力等教师专业能力方面,存在明显欠缺。”受访者H则表示:“现在作为学校全职教师,深深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尤其在运动技能上,因为自身技能过于单一,每次进行不熟悉的项目教学时,都要向其他教师请教。”
因此,退役运动员因自身文化教育知识薄弱、教学经验积累不足,导致其教学能力、体育健康知识体系不够完善,专业素养偏低,这也成为他们成功转型体育教师的主要困境。
优秀运动员的退役角色转换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即退役准备、退役心理调整、角色转换和适应现实生活[9]。在职业身份认知层面,运动员长期处于“被管理者”的单一角色,与教师“管理者”的多元角色要求存在结构性矛盾[10]。据中国足协2024年退役运动员发展报告显示,63%的转型教师存在身份认同障碍,具体表现为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偏差和职业价值感缺失[7]。这种身份认知的巨大转变,往往导致退役运动员在转型初期产生强烈的角色模糊感。
同时,新冠疫情对退役足球运动员角色转换的影响也十分显著。一方面,足球运动员的职业角色污名化问题逐渐显现。随着国家队成绩不佳及中国足球“假赌黑”问题的曝光,足球运动员常被公众贴上“海参”“白斩鸡”等标签;社会普遍认为足球运动员“从小只练球不读书”,甚至将“运动员等同于差生”;此外,公众还常将“假球”“赌球”等职业乱象与足球运动员绑定,这些恶意炒作的乱象也深刻影响着足球运动员的退役生活。
另一方面,足球运动员在职业角色转换过程中,因收入降低产生的心理落差,也是影响其角色转换的现实因素。其中,受访者C表示:“在疫情前中国职业足球‘金元时代’背景下,我当时的薪资非常理想,比现在体育教师薪资高出三至四倍;即便在疫情后,我的薪资也比现阶段高一些。因此,收入降低这一现实问题不仅影响了我的日常生活和消费习惯,还让我当时产生了失落感和挫败感,进而直接影响了当时的工作与生活。”
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实行的法定职业许可制度,也是职业专业化的重要标志[2]。现行考试体系侧重教育理论考核,转型群体的通过率长期低于社会均值。2023年全国教师资格考试数据显示,湖北省教师资格证笔试的官方通过率约为30%,该数据与全国平均水平一致[5],且参考人群中多为在校生,这对于文化知识储备薄弱的运动员群体而言,难度相对较大。同时,受访者E表示:“由于从小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文化教育,我对文化课学习有心无力,因此教资笔试对我来说难度过高。”受访者D表示:“教资笔试我考了多次都没通过。这种考试和足球教练考试不同,后者只需进行实践课考核,而教资考试需要我们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学习文化课,这一点对我来说很难。虽然国家重视校园足球,但因为没有教师资格证,我只能在学校担任足球兼职教练。”相反,受访者H表示:“我比较幸运,在通过单招进入高校期间考取了教师资格证;同时,之前作为职业球员,毕业后还享受了进入中小学的安置政策。”
因此,教师资格制度作为教师职业准入标准,现行考试体系因侧重教育理论考核,导致文化基础薄弱的转型运动员群体难以通过;又因该群体长期缺乏系统文化教育,其运动专长无法在笔试中体现,这也凸显出考试制度与特殊群体职业化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第一,构建“文化+专业”双轨培训体系,建立分层分类培训机制,针对退役运动员特点开发专项课程。文化素养方面,开设教育、心理学和课程设计等模块化课程,结合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等资源实现灵活学习。专业能力方面,依托体育院校或师范院校开展“体育教学能力提升计划”,重点强化足球专项教学法、青少年运动训练、运动损伤防护等实践技能培训。
第二,推动地方政府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校企共建实训基地。鼓励中小学与职业院校合作开设“足球教师实验班”,定向培养“技能+教学”复合型人才。建立退役足球运动员与师范生联合培养机制,通过“影子教师”跟岗实践、教学案例库开发等方式,大力提升教学组织与课堂管理能力。
第一,对应省队或职业足球俱乐部应成立心理辅导机构,为运动员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聘请与运动项目相符的心理专家,以便更好地理解运动员的需求、解决实际问题。此外,可通过线上、线下讲座让运动员了解职业转型的重要性,同时宣扬退役足球运动员转型体育教师的正面案例,以此加强运动员对体育教师岗位的了解程度与心理预期。
第二,构建角色转换支持体系。开展“体育教师职业角色认知”专项课程,嵌入退役前的职业规划教育,帮助运动员提前适应教师多元角色。如浙江省试点显示,经过40学时学习,转型教师的角色适应周期缩短58%。同时,允许转型教师在保持教职的前提下,周末担任足球青训机构技术顾问或教练员,推行退役足球运动员“双职业身份”制度——这一制度一方面可提升转型教师收入,另一方面也能加强该区域足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储备。
创新“先上岗+后取证”转型通道,优化招聘政策。同步相关政策,允许取得二级运动员及以上证书的退役足球运动员通过专项招聘进入学校,担任实习教师或教练员。实施“双导师制”,由资深体育教师和高校专家联合指导,要求申请者完成相应学时的跟岗实习;实习学校从教学能力、健康促进、职业素养三个维度进行评分,申请者通过考核后即可获取教师资格。建立“学分银行”制度,将运动员的运动经历、赛事成绩折算为继续教育学分,如国家级运动员可抵免“运动训练学”课程学分,进而缩短转型周期。
新时代背景下,退役足球运动员转型体育教师,不仅可以加强学校体育师资建设、保障退役运动员再就业转型,同时对校园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和青少年健康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然而,我国退役足球运动员在转型体育教师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既有文化教育不足、体育教育专业素养缺失、职业角色转换不顺畅等自身条件短板,也存在面临足球运动员职业角色污名化、后疫情时代对足球运动员身心影响及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性壁垒等外部困境。在厘清现阶段退役足球运动员转型体育教师困境后,要真正畅通这一转型路径,需要从三方面发力:构建专业化培养体系,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提升运动员角色转换能力,畅通转型过程;创新资格认证机制,打通制度梗阻。通过这些举措,确保退役足球运动员能够顺利转型,并高质量开展教学工作,进而加强体育师资建设,为国家培养优秀后备人才,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1] 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若干举措的通知[EB/OL].(2025-01-20)[2025-10-14].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3735/202501/t20250124_1176809.html.
[2] 王健,卓贞梅,何毅,等.新时代体育教师的健康教育使命、践行困境及纾困之策[J].上海体育大学学报,2025,49(1):28-36.
[3]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EB/OL].(2020-11-05)[2025-10-14].https://www.gov.cn/zhengce/2020-10/15/content_5551609.htm.
[4] 葛亮,彭国强.我国退役运动员职业转型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23(2):27-33.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3年全国教师资格考试数据分析报告[R].北京:教育部考试中心,2023:5-12.
[6] 动量科技.中国足球青少年优秀运动员(2015—2017年)身体机能及比赛体能数据表现白皮书[R].2017[2025-03-26].
[7] 宋凯.2024中国足协工作报告[R].北京:中国足球协会,2025-01-09.
[8] 于文谦,李强,牛静,等.转型时期竞技运动员的退役与继续教育问题——以辽宁省为例调查分析与研究[J].体育科学,2004(7):16-18.
[9] 孙立海,刘金波.我国优秀运动员退役的心理调整因素及角色转换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7,26(3):317-319.
[10] 徐云丽,王涛,刘璐路.组态视角下退役运动员转型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J].体育科学,2022,42(11):48-55.
[11] 肖建忠,巩莲莲,屈冬林,等.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格雷欣现象”及消解策略[J].体育学刊,2023,30(5):86-89.
[12]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总局等部门关于印发《中国青少年足球改革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EB/OL].(2024-03-25)[2025-10-14].https://www.sport.gov.cn/n315/n20001395/c27588224/content.htm.
[13] 季浏,马德浩.改革开放40年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回顾与前瞻[J].体育学研究,2018,1(5):1-11.
[14] 杨尚剑.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原则遵循与行动方略[J].体育文化导刊,2024(1):56-62.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等6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EB/OL].(2015-07-27)[2025-10-14].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938/s3273/201508/t20150811_199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