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天府新区美岸小学,成都
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被放在了公民个人层面价值准则的第一位,可见其重要地位。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版)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作为小学教师,有义务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各项教育中,这是从国家层面提出的要求。
当代青少年的人生黄金时期与党的二十大确定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进程高度重合,社会大环境要营造新时代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例如,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普及爱国主义教育法等。从社会层面看,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各方协同发力,构建全方位教育机制。
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更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基础工程,而学校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场所。一方面,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学科教育中。例如,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搜集和讲述中国名人爱国故事,让学生走近爱国人物,产生敬佩之情;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应发挥学校育人环境对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的熏陶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涵盖爱国主义教育。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播下爱国主义的种子也是爱国主义教育中关键的一环。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中存在时间最长的教育,学生无论学习哪方面的知识,都应以爱国为前提。爱国包含了无穷无尽的内容,生活中的每一个点滴,都是爱国的折射。每一位父母都应该教育孩子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小事做起,让爱国成为习惯。
2024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正式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法的出台与落地,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法治保障,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为小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要以国家法律为方针和方向,将国家法律作为教育素材,与爱国主义实践教育紧密结合,向学生普及《爱国主义教育法》并明确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生在具体形象思维上占优势,对抽象概念和复杂现象较难理解。据此,小学教师要梳理真实情境下的爱国主义教育路径,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构建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路径,即在教学内容上尽可能选择小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教学方式的选择上也要多用情景模拟或实地体验。
小学生年龄小,意识形态的形成正处在关键时期。我国杰出的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说:“幼稚时期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它将决定儿童的人格和性格;人一生的习惯、知识技能、言语、思想、态度和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下基础。这个时期是发展智能、学习言语最快时期,是道德习惯养成最易时期。”据此,在选择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时,也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恰当的教学内容,遵循教育规律,不可盲目拔高。
(1)班级环境建设
小学生年龄较小,价值观的形成、品格和习惯的培养是重中之重。在班级环境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性格特征、习惯等,恰如其分地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将小学生应该养成的24个优秀品格融进班级环境建设中,教师利用早读、午休等时间对学生进行品格教育,其中就包含了“爱国”品格教育,通过一个又一个教育契机,生动地向学生阐述爱国品格的内涵和意义,让学生受到熏陶和鼓舞。同时,在每个新学年的班级环创设计中,将“国庆节”作为独立板块,学生通过书写、绘画、手工作品彰显爱国情怀,培育爱国品格。
(2)班会课程
班会课程与爱国主义教育紧密结合主要集中在“传统节日”“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在传统节日中,有一些习俗历经千年延续至今,人们对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表示高度认同。例如端午节。屈原作为爱国诗人的代表,忧思国家命运,毅然决然投身汨罗江,将他的一腔爱国热血洒向大江。作为小学教师,在低段班会课程中可以通过历史人物与节日介绍,不断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到了小学中高段,则可以让学生以节日主题或传统美德为关键词展开素材的搜集和讨论,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形成爱国意识,以巩固爱国主义教育成果。
(3)队会课程
在少先队建设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构建爱国主义教育课程体系。一年级刚入学未入队的学生可以利用队会课让学生感知红领巾和少先队的含义,加深对少先队的认识,学会规范佩戴红领巾,学会敬标准的队礼,了解队歌表达的意思,感受队歌表现出来的蓬勃生命力,激发学生成为光荣的少先队员的渴望;面对二年级的学生,教师通过队会课让学生感受所处生活和学习环境的状态,促使学生对自己的校园和家园进行关注,并愿意去维护,激发对环境的热爱,培养小主人意识;三年级的学生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教师应注意通过队会课让学生感受祖国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魅力,了解生动的故事,产生对祖国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喜爱,萌生爱护祖国大好河山的责任感,这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内涵;四年级的学生可以了解中国文字的起源和演变形式,感受中国文字的独特美感,产生对中国文字的喜爱,初步树立文化自信,激发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感;五年级的学生随着年段的升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自主去发现优秀的爱国人士,了解爱国人士的故事,深化对爱国品质的认识,并在生活和学习中自觉践行榜样人物的优秀言行;六年级的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分享意识。作为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分享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了解综合国力,感受祖国的发展变化,树立军事强国的意识,激发爱国热情。总而言之,作为教师,要在少先队爱国主义教育课程体系中培养队员作为祖国建设者的主人翁意识。
道德与法治作为国家规定课程,在小学学习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例如,在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第一单元第三课“欢欢喜喜庆国庆”。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国庆节的了解,在国庆节即将到来时,身边有什么变化。学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发现。其次,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在课前调查身边的人“怎样努力建设我们的国家,准备怎样庆祝国庆节”。以此唤醒学生对祖国的认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1)升旗仪式
国旗作为国家的标志,每周的升旗仪式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契机。作为小学教师,每周升旗仪式前要做很多细致的工作。有序组织学生按时到操场参加升旗仪式,提醒学生整理着装、规范佩戴红领巾,保持肃立,在升旗进行中敬标准队礼,在指挥手的指挥下精气神十足地唱国歌。通过升国旗这个庄严的仪式,能够让学生建立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2)校外研学
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各学校广泛开展校外实践活动,即研学。例如,本校学生去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川博物馆,在多主题的场馆文化中深入了解历史与文化的变迁;本校学生还去到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自然博物馆设计理念融合了大量山水元素——蜀山、蜀道、蜀水,这也是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爱国爱家的情感。校外实践活动基地的选择与爱国主义教育相联系,大大地增加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
爱国主义教育不只是一句口号,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践行爱国理念。为了让学生的假期实践更有方向性,为此本校制定了假期任务手册,让学生走近祖国的壮美河山,领略风土人情,在心里播撒下爱国的种子。
图1 学生寒暑假任务手册
Figure 1 Summer and winter task manual for students
爱国主义教育本质上是道德教育,是情感教育,也是认知教育。通过方方面面的教育,学生对国家的标志、民族的精神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第一层级的发展是认知层面,即“我了解我的祖国”。
第二层级的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则是在第一层级“我了解我的祖国”的基础上形成热爱祖国的情感。例如,作为小学教师,应该教育和引导学生在升旗仪式进行时保持着装整洁、肃立,提醒学生规范佩戴红领巾,规范敬队礼等;作为小学生,应该知道升国旗每一项仪式的具体内容和标准,从认知层面过渡到情感认同,即“我热爱我的祖国”。
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仅停留在口号上,也不仅仅是在升旗仪式的时候做好规范,而是存在于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在生活方面,作为学生,保护环境,做好常态化规范是爱国的体现;在学习方面,作为学生,上课认真听讲,课后按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努力学习,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爱国的体现。只有当爱国的种子深植每一个学生心中,将精神内核转化为具体行动力,爱国主义教育才真正看到了效果,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才有了希望。
爱国主义教育是振兴中华民族,开创中国建设宏伟篇章的不竭动力。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仅在学校进行,更需要社会、家庭与学校教育携手;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仅是口号,更是身体力行。只有当爱国成为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和精神动力,主动去做,才是爱国主义教育有效性最好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