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天府新区美岸小学,成都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各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新课标指出,小学语文应培育学生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情怀。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挖掘不够充分,革命年代距今较远,学生学习革命文化兴趣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如何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值得深入思考与探究。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将青少年作为培育重点,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教育全过程,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语文等各科教育教学当中,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形式,优化教育教学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第十五条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小学正处于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小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厚植爱国主义土壤,不仅关乎小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养成,还有利于贯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方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不同部分都强调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性。从总目标来看,要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课程内容来看,课程的主题与载体形式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调“反映爱国情怀”“突出爱国”。由此可见,新课标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为教师如何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
小学生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一方面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另一方面也正是进行文化塑造的良好时机。因此,要抓住这一关键阶段,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值得注意的是,革命年代距今时间久远,物资充裕、生活富足的小学生很难想象那个年代的艰苦,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乏味。因此,如何更好地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引起学生兴趣,值得思考。
统编版语文教材围绕着英雄人物、革命文化编排了大量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课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往往选择利用这些课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编排的《八角楼上》《朱德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刘胡兰》四篇课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编排的《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六篇课文。然而,由于教师对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意识不够;同时,教师在解读教材时,对于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爱国主义元素挖掘不够。所以常常会导致爱国主义教育的育人价值没有充分发挥。
实际上,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仅局限于红色文化主题单元。统编版语文教材十分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从多方面立体呈现了祖国的大好风光和灿烂文化。教师应深度发掘爱国主义在众多领域的内涵,挖掘更多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也可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如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围绕祖国大好河山编排了《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黄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沟》五篇课文。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在体验祖国美丽风光的过程中,接受爱国主义熏陶。
一方面,师资力量准备不够充分。随着“90后”“00后”踏上工作岗位,教师队伍渐趋年轻化。时代背景和大部分青年教师自身的生活经历,决定了他们对革命文化的认识停留在影像和文字资料。而繁忙的教学任务和其他琐事压榨了教师们的备课时间。缺乏相关体验以及历史知识储备,极易导致课堂教学无法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同时,由于部分教师自身文学素养有限,对教材解读不到位,对课标理解得不够准确,就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无法正确引导学生感知英雄人物形象,进而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另一方面,教学资源准备不够充分。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课堂教学资源已经不仅局限于单一的文字信息,教师会采取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呈现课堂内容。但网络日益泛滥的今天,各种影像化信息充斥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图片和视频仅能调动学生片刻兴趣,学生能获取的有效信息是很少的。因此,教师还应发掘更多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如红色教育基地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方面,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需求。小学生正处在充满好奇与活力,且拥有丰富想象力的阶段,因此他们通常会对充满趣味、想象奇特的故事情节更感兴趣。相比之下,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课文往往偏向现实,且聚焦于艰苦的历史年代和悲惨的人物命运,呈现出一种深沉且严肃的氛围。这种风格的课文难以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相契合,从而导致孩子们对这类课文的兴趣不高,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另一方面,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课文,尤其是革命文化类课文,其中涉及的历史年代、生活背景、人物形象距今时间较远,学生大多是从电视、网络上获取碎片化的信息。在这种缺乏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的前提下进行学习,无疑增加了学习难度,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因而学生学习起来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方面,深入挖掘教材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统编版教材在编写过程中非常注重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蕴含着丰富的教学素材。语文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尤为丰富,将它们融入不同教学板块,能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便利。[1]通过深入剖析教材内容,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深刻领会文本背后的精神内涵,从而为在语文课堂上有效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打下坚实基础。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细致地研读教材,多角度、多层次地引导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熏陶和教育。
另一方面,拓展挖掘补充内容。新课标在不同学段都强调了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要求第二学段学生能“有目的的搜集资料”,第三学段学生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获取资料”。因此,教师在进行爱国主义教学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英雄人物、英雄事迹等,再在课堂开展分享活动。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其发自内心树立起爱国观念。
首先,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爱国主义教育培训,增强教师对爱国主义的内涵、历史背景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开展培训能提升教师对革命文化、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的理解,增强教师知识储备,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其次,鼓励学校引进退役军人教师。优秀退役军人政治信念坚定、使命责任强烈、作风素养过硬,在部队练就“会讲、会做、会教、会做思想工作”的基本功,在传承红色基因、为党和人民培养可靠接班人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最后,挖掘家长资源。招募退役军人家长,或有相关历史知识储备、从事相关行业的家长志愿者进课堂。以讲座、游戏、活动等形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扩大师资队伍,强化师资力量。
校内可以围绕爱国主义主题开展语文特色学科活动。举办红色故事分享会,收集红色经典故事、英雄事迹进行故事分享,如《刘胡兰》《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等;开展诗歌朗诵会,诵读课内学过的描写祖国大好河山、歌颂英雄人物等爱国主义作品,如《我多想去看看》《七律·长征》等;举行征文比赛,围绕“我的祖国”“身边的爱国小故事”等开展征文。营造浓厚的爱国氛围,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对国家文化的认同感。
校外可以开展红色基地研学活动。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领域,提倡跨领域学习、实践性学习等,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2]如在进行六年级上册的《七律·长征》《金色的鱼钩》等课文教学时,为了深化学生对长征这段艰苦历史的认识,可以组织学生到红军长征纪念馆进行实地感受。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自己对长征的认识,使学生通过实践明白今日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感念先辈的奋斗,进而积极、主动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要让爱国主义教育渗透进日常的语文教学,就需要采取学生感兴趣、易于接受的方式。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小学生具象化的思维特点,利用网络资源,开发微课、微视频、动画视频等,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其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爱国主义教育在渗透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着爱国主义内容挖掘不充分、教学准备不充分和学情考虑不充分等问题。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育人理念的指引下,充分利用教材、课外资料等教学资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采用契合小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的方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爱国主义教育自然而然地渗透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润物无声。使学生树立良好的爱国意识,培养爱国情怀,切实增强语文学科的育人效果。
[1]周明环.让孩子从小热爱祖国: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J].新课程,2021(38):1.
[2]李莹霞.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J].名师在线,2023(25):47-49.
[3]张美乐.小学语文教材中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及教学现状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22.
[4]王天乐.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索[J].基础教育论坛,2023(15):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