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307332
Current Downloads: 361070

Progress in Social Sciences

ISSN Print: 2664-6943
ISSN Online: 2664-6951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研究

New Era University Student Struggle Spirit Cultivation Research

Progress in Social Sciences / 2024,6(4): 939-944 / 2024-09-03 look504 look123
  • Authors: 王艺萌 罗百苹 尹上文
  • Information:
    成都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成都
  • Keywords:
    A new era; College students; Struggle spirit; Cultivation path
    新时代; 大学生; 奋斗精神; 培育路径
  • Abstract: The Struggle Spirit is the core of the national spirit, is the party’s 20 spiritual essentials, with rich educational value. The study focuses o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truggle spirit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struggle spirit in the new era, and summarizes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truggle spirit of college students in lead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youth, at the same time, I also see the deficiencies 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the spirit of struggle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author analyzes this and puts forward some thoughts on optimizing the cultivation path of the spirit of struggle of college students, we hope to do our utmost to unite our efforts and build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奋斗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党的二十大精神要义所在,具有丰富的育人价值。该研究着眼于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研究,着重阐述了新时代奋斗精神的内涵,总结了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在引领青年发展方面的成就,同时也看到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过程中的不足,笔者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些关于优化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路径的思考,希望能为团结奋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略尽绵力。
  • DOI: https://doi.org/10.35534/pss.0604092
  • Cite: 王艺萌,罗百苹,尹上文.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研究[J].社会科学进展,2024,6(4):939-944.


1 新时代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的价值

奋斗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党用伟大奋斗创造了百年伟业,也一定能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1]同时,还强调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2]因此,新时代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具有重要价值。

1.1 奋斗精神的内涵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奋斗精神贯穿始终,不同历史阶段所表现出的内涵也是千差万别的。例如,革命年代的奋斗精神主要表现为艰苦奋斗精神和担当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奋斗精神主要表现为务实精神,改革开放后的奋斗精神主要表现为创新精神。进入新时代,奋斗精神的内涵继往开来,其内容更加丰富,总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积极向上、敢于搏击的精神气概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面临着国内政治动荡、国外列强入侵的多重艰难挑战,然而中国共产党凭借着强大的精神动力挑起民族复兴的重担,成功开辟出革命新道路,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新时代,党领导人民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面临从未有过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3]因此,必然要求大学生拥有乐观向上、勇于搏击的精神气概。

(2)知行合一、足履实地的实干精神

实干精神作为奋斗精神的行动导向,贯穿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从古至今伟大成就都是人民拼出来、干出来的。[4]新时代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同样也是建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基础上的。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是富有朝气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新时代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要求广大青年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还要有知行合一、足履实地的实干精神。

(3)心怀家国、以身作则的奉献精神

奉献精神作为新时代奋斗精神的价值导向,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的优秀品质。无数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义无反顾的牺牲换来了新中国的成立;一代代科学家放弃国外高薪福利待遇,例如钱学森、邓稼先,回到祖国隐姓埋名几十年,推动中国导弹事业的发展。正是因为有着千千万万的无私的、有名的或无名的奉献者,中国特色主义事业才会不断发展。时代的接力棒即将交到广大青年学生手里,青年学生们需要继续发扬奉献精神来抒写时代华章。

(4)善于开拓、主动思变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当今时代精神的核心,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一次又一次伟大成就的动力源泉。在制度上,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人开拓创新的直接呈现,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在科技上,中国成为全球第2大研发投入和知识产出大国,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位居世界第1位,多项指标世界领先;在文化上,中国元素被越来越多的人追捧。显然,实现新时代奋斗目标仍然需要发挥好这面旗帜的引领作用。[5]因此,大学生要继续秉持善于开拓、主动思变的创新精神。

1.2 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上指出:“大会的主题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6]从中可以看到,党的二十大立足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方位,全面部署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号召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因此,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实现“两个全面”,必然要求大学生全面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奋斗精神培育。

1.3 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是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举措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7]从中可以看到,奋斗精神始终贯穿于党的教育方针之中,因此,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是落实教育的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2 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成就

新时代,在党的领导下,各领域不断加强对于奋斗精神的培育和研究,高校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阵地,首先就要坚持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培育和发扬新时代伟大奋斗精神。因此,在学校教育的深刻熏陶和社会良好氛围的不断影响下,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笔者对此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2.1 培养了一批敢于突破舒适圈的青年

在抗疫3年多以来,20.13万名青年志愿者特别是返乡大学生,组建了1.9万余支服务团队,摸排抗疫一线医务人员家庭4.2万余户,完成学业辅导、亲情陪伴、生活照料等服务需求9.7万余条,累计提供服务13.07万次、时长124万余小时。[8]这些青年大学生突破居家舒适圈,奋斗在抗疫后方。这也进一步表明,新时代大学生坚持奋斗底色,敢于突破自我、成就自我。

2.2 引领广大青年立足主战场贡献力量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共青团组织深化实施脱贫攻坚青春建功行动、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引导有志青年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乡村振兴大舞台大展才华。众多大学生在此引导下投身于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公益项目中,为基层的教育、医疗、农业的事业发展、为西部地区的基层社会发展添砖加瓦。[9]据统计,近5年累计动员21万余名高校学生依托“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等项目到西部地区开展志愿服务;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举办900多个班次,培训6万余人。[10]这些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到社会基础建设的实践中,立足主战场贡献力量。

2.3 造就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青年人才

在加快科技强国的征程上,多年来,中国共青团累计组建50余万支青年突击队、动员900余万名团员青年,在“急难险重新”任务中充分发挥突击攻坚作用;1274个全国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在生产经营一线履行“安全生产、青年当先”的青春担当;400多万名青年参加各级青年职业技能赛事,坚定“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青春志向。[10]一代代优秀青年奋进在创新创业路上,将奋斗精神转化为创新动力,良好的创新生态为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了新生力量。

3 新时代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面临的挑战

新时代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在各高校呈现良好态势,大部分学生意识到艰苦奋斗精神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但仍然有部分学生存在奋斗认知匮乏、意志薄弱等问题,反映出新时代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面临的挑战。

3.1 部分大学生缺乏远大理想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部分大学生受到“佛系文化”等青年亚文化冲击。青年亚文化在整个社会文化环境中居于次要从属地位,是集部分青年群体的兴趣爱好、价值诉求于一体,以此表达自我、建构自身意义的边缘性文化。其中,“躺平”“佛系”等边缘性文化对于尚未形成成熟价值观的高校大学生而言,易产生错误引导,使部分学生缺少奋斗动力,逃避为祖国发展而不懈奋斗的历史使命。在“为谁而奋斗”的问题上,缺少从国家和社会发展角度的思考,更多为自身考虑或者只考虑眼前利益,没有处理好个人与国家利益问题,缺乏远大理想,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享乐主义者”。

3.2 学校教育重智力培养、轻意志塑造

各高校课堂对大学生的培养更多偏向于智力培养即专业能力素养提升,而忽略了个人精神意志的塑造。2017年2月,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道,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11]党和国家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的时代青年,在不断知识储备、提升专业素养的过程中,贯穿始终的是奋斗精神。而如今在大多高校课堂教学体系中,将意志塑造与专业培养割裂开来,意志塑造仅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影响着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成效。

3.3 家庭培育方式不当与榜样示范作用不强

家庭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点,是孩子接受价值观灌输的最初场所,对于奋斗精神的培育起着关键性作用。今天的大学生几乎没有经历过物质缺乏的窘境,更别说如旧社会一般在战乱中生存。他们适应了衣食无忧的顺境,却缺少艰苦磨炼,奋斗精神不强、奋斗动力不足。有的父母选择给孩子铺好人生路,解决孩子成长中遇到的问题,而忽略了对其进行艰苦奋斗精神的培育。长此以往,许多孩子养成了避重就轻、知难而退的不良性格。有的父母本身在工作中奋斗意识淡薄,也没有起到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12]有的父母忙于工作,一味溺爱,疏于奋斗精神的培育。有调查表明,近40%的大学生认为在奋斗精神培育方面,父母没有树立很好的榜样。

4 新时代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的途径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可从多种途径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

4.1 创新高校思政课,坚定理想信念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3]由此可见,通过创新高校思政课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专题教学中,要融入奋斗精神内涵。以形势与政策课程为例,2023年5月26日,湖北大学校党委书记谢红星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奋斗精神激扬青春澎湃力量》为题,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等三个方面,为师生讲述了奋斗对于党、国家以及青年成长的重要意义,对青年学生提出努力奋斗、勇担大任的殷切期望。同时,高校思政课堂教学要创新授课方式,适时展开情景式教学。例如,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讲解《流体传动及控制基础》课程时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打造大国重器,以北理工教师参研的“神州第一挖”徐工700吨液压挖掘机等系列产品为例,讲述北理工人攻坚克难,服务国家发展建设的奋斗故事。在课程中通过故事讲述,引导学生切身体会到奋斗精神带来的精神力量,增强大学生对奋斗精神的认同,从而强化大学生奋斗信心,凝聚大学生的奋斗决心。

4.2 发挥二课平台育人功能,培育奋斗精神

第二课堂平台在各校党委领导和团委指导下开展一系列活动,对于推进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有良好成效。因此,我们应利用好这一平台,将奋斗精神贯穿其中,通过思政团课、沙龙讲座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广大学子深刻理解奋斗精神内涵。例如,江西应用科技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结合中国青年网组织的2022年“奋斗与成长”大学班级创意微文征集活动,在该院开展以“奋斗与成长”为主题的“第二课堂”大学班级创意微文征文比赛。通过筛选网友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形式,讲述青年大学生的奋斗故事,进而激励更广大的青年人继续坚定理想信念,投身强国伟业,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前进姿态。

4.3 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弘扬奋斗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13]。因此,将奋斗精神具象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能够更好地影响大学生良好价值观形成,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奋斗精神,成为新时代理想信念坚定的奋斗者。不论是以寝室、学院还是学校为单位,都可以围绕“奋斗精神”这一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2023年5月18日,昆明理工大学在呈贡校区红土会堂举办“奋斗的榜样”青年爱国颂党主题话剧展演。本次话剧演出在全校掀起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热潮,有效营造彰显奋斗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对于培育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同样起着重要作用。例如榆林学院将学校图书馆正门前广场打造为“奋斗”广场,整体风格以红色为主色,象征着火热、斗志、革命、积极乐观而热情,激励大学生争做红色传人,时刻牢记百年红色校史来之不易。由此激励青年学子勇做奋斗者,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4.4 开展资助育人实践活动,砥砺奋斗精神

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培育奋斗精神的重要举措,一直以来深受国家的高度重视,因此各高校应响应国家号召,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奋斗精神培育相关活动。例如西南交通大学创新开展资助育人实践活动。该校面向西部27所“双一流”高校设立资助育人基金,四年来先后组织各校学生代表到国家大剧院观看演出,参观中国军事博物馆、钱学森故居等,各校累计受益学生600余人。该实践活动引导新时代大学生牢记责任使命,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在社会实践中不断砥砺奋斗精神。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与个人理想的实现,都离不开奋斗精神的指导。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并取得了重大发展,奋斗精神的培育要与高校思想建设、社会实践深度融合,占领思想主阵地,潜移默化地将奋斗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更要将奋斗精神融入工作、生活、学习中去,自觉树立艰苦奋斗的良好品格,明确自身努力方向,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张雷,巩镇.大党独有难题的生成逻辑与破解路径[J].北京教育(德育),2023(Z1):26-33.

[2]王淑娉.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23.

[3]胡智坚.科技创新让中国成为全球第二知识产出大国[N].人民日报,2019-09-19.

[4]杜玉珍.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奋斗精神的内涵与践行[N].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05-22.

[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人民出版社,2022.

[6]杨竞业.以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2(S1):55-61.

[7]刘付慧.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研究[D].海南大学,2023.

[8]胡佳.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成就综述[N].人民日报, 2023-06-18.

[9]古雅仪.新时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24:9.

[10]姜洁,杨昊.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N].人民日报,2023-06-18.

[11]李翠霞.高校专业课程“无机功能材料”课程思政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9(49):28-29.

[12]薛阳,金硕.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现状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2,41(11):115-117.

[13]王定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基本遵循[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2021(4):77-82.

[14]郝士宏,贾秀梅.山西优秀传统廉政文化与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6(3):29-33,89.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